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儒林外史主题读后感3篇 儒林外史内容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儒林外史主题读后感1
《儒林外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极其有名,他是由安徽全椒人吴敬梓完成的。
在《儒林外史》中上演着一幕幕“人间喜剧”,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翰林,进士,贡生和斗方名仕,也有官吏,乡绅和豪权,还有地主,盐商和妇女……
作者深刻而无情的完成了56回的剧作,他首先严重了批判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虚伪性,按照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定,优供是要凭所谓优良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而书中写了两个优供,一个是匡超人。他包揽词讼,假造文书,冒名代考,还在赌场中抽得投利,抛妻弃子。但这样的人品,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儒林恶少,却被温州学政“把他提了优行,共入太学四页。”另一个是严贡生,他横行乡里,狡诈无赖,无恶不作。这样一个骗子。这样一个恶劣的人,竟被前辈用学台推举为优航,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作者把两个臭名昭著的儒林败类和优贡联系起来,是对科举制度虚伪性讽刺。
当然书中也歌颂了一些理想人物,但他们大多数为阶级比较低的人。王勉为人。不慕名利,不随流俗冒是公民富贵,讲求文明出处。杜少卿。不干受理法拘束。也不像庸俗的生活妥协,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世人厚道的真如余玉德和闭门读书,不愿做官。以德待人,书中那些为了名利面前唯利是图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来说说那个经典的故事——《范进中举》。主要讲的是是《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以及众邻居的反应,如此一看,通过对比写出了人的丑恶嘴脸,可是现在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呢?大街小巷乞讨者比比皆是,可是他们真的那么可怜吗?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而得到不义的钱财,为什么在讽刺老人摔倒了,人们不敢去扶?21世纪,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但是人与人之间隔阂却越来越深?这些我们从未去思考过的问题。吴敬梓都在《儒林外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当今社会,关于财产纠纷的事情层出不穷,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反目成仇,将对方告上法庭。为什么我们这般和谐的社会就成了这样呢?因为人们不再注重情谊,北京钱蒙蔽了眼睛,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一切的代价。这样的人只会众叛亲离,他们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
所以如果这就是吴敬梓写的这本书的目的。那么他已经成功了,毕竟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社会需要改善的道理。
表面来看,《儒林外史》仅仅是一个讽刺小说,但往深里看。无非是教人们一个道理:有人变得单纯一点,这个社会才会更完美。
儒林外史主题读后感2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此为鲁迅先生对文木老人所著的《儒林外史》的评价,可见此书成就之高。我读罢全书,果然觉得回味无穷,其中王冕是最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和陶渊明一样的真隐士自风流,让世人为之景仰。
“隐而不仕”四个大字可谓是高度概括了王冕一生的追求。但是既已成大器,又为何不从政呢?以他的才华,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个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使我困惑不已,很是不解。但通读全书,答案便可显而易见了,贪官当权,小人得志,社会颠倒黑白,人民苦不堪言,为保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隐而不仕。而这一行为便与之后粉墨登场的假儒士显得格格不入了,但优劣之分便呼之欲出了。假儒士们个个势利、贪婪、刻薄,而王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是一个真儒士、真读书人也。
再回望王冕的童年,便更为其能够成才而啧啧赞叹了。幼年丧父,母亲以针线活为生,而王冕读书的费用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不久后,王冕不得不辍学,为人放牛,王冕平庸的一生似乎已成定局。但王冕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以节衣缩食省下钱财托人购得图书自已钻研。其好学的劲头令多少人自愧不如啊!
可是,真正让王冕名声赫赫的却并非读书,而是作画。
话说当天,乌云密布,须臾大雨倾盆,正值夏日,荷花正艳,分外妖娆。雨过天晴,露珠在荷叶上肆意滚动,红绿相袂,阳光照耀,美丽动人。王冕见了,好生喜爱,于是便心生留住之意,可又能奈何。思来想去,倏然间灵光乍现,何不以画定格此美景。
寒来暑往,持之以恒,画枝终成。所画之物,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抚掌叫绝。
渐渐,王冕名声大噪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画师。地主官僚都欲购其所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心而作,不畏权贵,也不在意官爵,颇有陶公之风范。元灭明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慕名拜访,拟授王冕官职,但王冕并未接受。而那些假儒士与王冕是截然不同的,他们虚伪无立场,以隐博名,将钱财视为挚爱,抛弃尊严,真是可悲啊!
除此,王冕之孝也是感煞众人,亲奉汤药床前伺候母亲六年,又坟前守孝三年,且严遵母亲遗嘱:世不为官。他也成为世人举孝廉的楷模,被竞相效仿。
王冕的一生并非大富大贵,但他无惧权贵,忠守孝道,淡泊名利,自在洒脱,将自已的情感全部寄托于书画作品中,是一个真儒士。这也坐实了他在小说第一回的原因。而每当忆及此书,我都不得不想起王冕,他的一言一行,至今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杆啊。真的隐士无须荣华傍身也自成一代风流人物。
儒林外史主题读后感3
翻开《儒林外史》读完之后感觉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有着古代社会的剪影。只是人、事、物、时代变了,但人有的丑恶本质依然没有变,不禁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晚年自号“文木老人”,而他也是小说中的人物杜少卿的原型,是反对当代八股取士的先锋,也是世界级讽刺大师,每个人物在他笔下栩栩如生,简直就是现代社会的翻版。
小说痛批了见钱眼开的士人群体,如今社会也确实如作者笔下的文字生动形象,让我读后深有感触。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甚至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带着与众不同的意味,几乎在每一回合,都有着社会生活的重影。的确,当王氏病重以后,严监生想“扶正”小妾,王氏家的两位“舅姥爷”王蓉和王德,起初“把脸木丧者不哼一声”,结果等严监生拿出来二百两银子,一人一百两收了之后,立刻喜形于色,义正言辞地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说完就走,一点也不记得他们的妹妹,这一段情节,活生生地写出了这两位见钱眼开,虚伪嘴脸的丑恶灵魂。因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让我又重新去了解和领悟社会中的“士人群体”。
我认为社会中的“士人群体”腐败无能,嫌贫爱富的形象太多,太多。如范进中举,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骂他,说他考试中了是因为别人可怜他,而不是自己凭借真本事得到的这千古一骂,紧接着戏剧般的,故事一转折,范进中举了,胡屠夫马上转变态度,对范进说好话,全然不顾丈人的脸面。接了范进的钱,嘴上还说不要不要,结果又抓得紧紧的,范进执意要给,胡屠夫如蒙大赦,赶紧把银子放到自己的腰包里,边塞边说范进的好话,说完之后笑眯眯的走了。由此便可以看出,胡屠夫爱财如命。吴敬梓在书中也写了些如胡屠夫一般的人物,如严监生与两根灯芯等等。
读完整本书后,我再次深刻的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士人群体”,他们不同的外貌下隐藏了一个个如此相似的灵魂,让我深切体会到了认识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蒙蔽。
生活中也有着这些人的翻版,他们或近或远,但在于你选择怎么做,应该追寻你最真实的自己,不该去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儒林外史主题读后感3篇 儒林外史内容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