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12篇(百年孤独 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百年孤独》读后感1
在茫茫人海中,我却如同生活在沙漠里,只有依赖互联网或者阅读写作,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许,这就叫做孤独。
在短短的一年中,我的性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以前的活泼开朗变成这样沉默寡言。我想这段时间我已经带给人们太多的不快乐了。好像和谁说话都明显的带有火药味了。人们都说我变了,不是以前那个亲切随和的人了。
不过我实在忍不住要说。也许这样说了心里好受一些。真的。我找到一张纸就会不断的写下去,现在就是这种感觉。有一种想一吐为快的感觉。
此刻,就如同跟朋友一起在外面喝酒时的情景。我不高兴。朋友们总是设法宽慰我。他们默默的坐在那里,听我讲述一个人的心情故事。一任酒杯在手里举起滑落。啤酒的味道真好,能替人解除烦恼。真的。当几杯啤酒喝了之后,我已经不能思考了,也许,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才能安静的入睡。夜太长了,我怕我在深夜里醒来!所以我宁愿每晚睡晚一点。也许,这样可以把夜晚的时间挤得短一些。然后在第二天很早起床。这样,我仿佛每天都生活在白天,每天都生活在阳光里。
最初我还以为能在互联网上得到一些安尉。没想到人们过得比我还不快乐。我想跟她痛痛快快的聊聊,聊一些属于互联网上或者其它世界才会有的快乐。一个在心灵深处构思的世外桃源。可是没想到,我带进自己苦心营造的快乐桃源的人却都需要我的安慰。
有的失恋,有的失业。有的因父母不和,痛苦,孤怜。我试着为他们一一排解。我想,自己心灵的痛楚却可以作为别人的心灵的试剂。居然能让我成为一个称职的业余的心理医生。我想,如果别人快乐,我也就应该得到快乐了。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人能够给我带来快乐。除非我已经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建立起自己的完美人格。可是,这太难了。而且这一切都是一个人默默的摸索。在一片不属于自己的天空中寻找一方净土。
我思考,我困惑。当初对朋友们说出这句话时,他们都觉得很经典,其实当时我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不曾想到,这也许是大部分人的状态。也许,如果一个人只默默的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就行了。何必想那么多呀。不思考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无忧无虑。
其实人活在这世上,怎么可能无忧无虑?
17岁以前我也曾无忧无虑。因为那时我没去想自己怎样生存,怎样发展的问题。只想到自己怎样分配这一周的时间,应该学些什么?我交了几个好朋友,我也不感到寂寞。心情一直非常愉快,做事也得心应手,自信心十足。我感到很满足。所以很快乐。我不吸烟不喝酒。每天都坚持看书,我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与别人愉快的交流着。我的确很快乐。
爱情会使人幸福,也会使人沦落。但这一切并非对方的错。爱情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一个人的意志,一个人的情绪。受到这种控制力的强烈干扰,会使一个人彻底的改变。
挑剔,指责,冷漠,率真,轻浮。
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显得悲哀。一个上升的,创业的时代,一个人却不思进取,安享于毫无创意的生活。感觉时间在慢慢推移,而一个人的意志却不断的衰减直至消失。生活。不应该迁就这种人,为什么给我这么多空间让我慢慢做一些事情。为什么不及早把我淘汰掉,让我受这种痛苦?
时间会冲淡一切,而人生却承担着太多的责任。还有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开始。正因为没有开始,才看不到结束。没有计划的人生太可怕,没有目的的旅行,会不会把我们引入人生的死角?
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想得到什么?我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常常这样想。自己问自己,但没有回音。四周只有一片寂静。
我没有朋友,是因为我放弃了朋友。我没有事业,是因为我放弃了事业。为了微不足道的爱情,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为什么会接受别人的爱?而又为什么不能接受别人的告别?
寂静的夜空,没有一点回声。
我感到很寂寞。
也许,寂寞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百年孤独》读后感2
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想法,多半源于它的名声:大家都在讨论、前辈都在推荐。在一次整理图书时,炳睿把这本书给我,于是看了起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眼中的男性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青年时富有干劲、领导力,带领一群年轻人披荆斩棘来到马孔多,规划街道、发展经济……但在吉普赛人来了以后,对他眼中的科学沉迷到走火入魔 ,一心想找到炼金术,从而与世界渐行渐远,不久走入孤独阴霾,最终疯癫而终。他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年轻时满腔热血闹革命,愈败愈战、愈战愈勇……直到战争僵持至中年,他在战争中迷失自己,感觉不到战争的意 义与自己的初衷,感觉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变成自己梦想反对的人,于是选择开枪自杀,但是奇迹般活下来了,却深陷孤独,最后避世。
何塞·阿尔卡蒂奥本来对科学有着很大兴趣,但是敌不过自己的欲望,之后离家出走 ,回家之后,不顾家人反对,与丽贝卡结婚,最重被枪杀身亡。他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在战争中被权力所迷失,成为马孔多最残暴的统治者,最终被枪毙。阿尔卡蒂奥的兄弟奥雷里亚诺·何塞继承了伯父孤僻的性格,到爱上自 己姑妈—阿玛兰妲,不被允许后参军,乱死军中。最后提一下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掂量家族不曾有的财产,编造谎言敷衍母亲,不过意外获得了乌拉苏尔藏下的金币一番放纵淫乐只够被窃取金币的人杀死。
其次简介下非常具有特点的几名女性。首先是家族第一辈乌拉苏尔,一个而富有无活力、干劲的女人,她通过买糖果小动物挣钱,从而使整个家族由足够多的经济来源。并且个性、明辨是非,在阿尔卡蒂奥残暴统治马孔 多时,出面教训他。敢于斗争,在奥里雷亚诺上校被囚禁在马孔多时,表现出来屈服的精神。
她的孤独体现在晚年时不被人注意,但是有倔强地企图融入遗忘她的子孙世界,在见证家族由盛至衰后死去,她是这篇小说的核心 、最讴歌赞颂的人物,她勤劳勇敢、善良、富有热情,又坚贞不屈,是布恩迪亚家族以及整篇小说的顶梁柱。再次是家族最后的女性,阿玛兰旦·乌拉苏尔,充满活力、富有干劲的她从布鲁塞尔回来之后,看见家族荒废,准 备重新整理家业,但在丈夫走后,抵不过孤独的她和侄子寻欢作乐,在生下家族最后的子嗣后,大出血而死。
纵观整个家族,都跟孤独做过斗争,却没有一个人战胜过孤独。同时,每个人孤独的来源时不同的。男性这边,阿尔卡蒂奥类型向外,但是输给了自己的欲望。奥雷里亚诺型沉稳,献身政治,但战胜不了当局而不入孤独 。女性这边富有活力的乌拉苏尔型抵不过外界沉重氛围带来的孤独。蕾梅黛丝型开朗阳光,但是都没有改变现实而逝世。最终,历经沧桑的布恩迪亚家族从马孔多消失。
《百年孤独》写出每一种人的孤独,却从不让任何一个人走出这种孤独。最后的赋有家族所有优点的人在出生时也被蚂蚁吃掉,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充斥悲伤气氛的小说。但它有很多非常阳光的场景,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青年时开创马孔多,在一个下午给孩子们上物理课、另一个下午带孩子们摸冰块。乌拉苏尔在修建家族大宅时的充满无尽的活力,小蕾梅黛丝婚礼上,大方的举止。奥雷里亚诺上校跟岳父玩多米诺骨牌……这都是很 温馨,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可是只能用一个词衔接下一句:好景不长。那又是什么样的沉沦才可以使这群人堕入那样的孤独?
总的来说,外向的男人战胜不了内心的欲望而孤独,内向的男人屈服外界的强大而孤僻。活力四射的女人经不起世界孤独的氛围,藏事于心的女人最能被内心藏匿。作者写出了不同人孤独,又很公平给出他们不同的阳光 。阿尔卡蒂奥富有力量、勇气拿起猎/枪抵抗。奥雷里亚诺深沉、执着不被世事蒙蔽。乌拉苏尔勤劳,有活力,热情、有爱心。阿玛兰旦关爱子孙。蕾梅黛丝拥有脱俗阳光。可作者很不公平的把孤独作为他们的结局,但读书还 是会很公平的认为作者不公平。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他认为当我们有一天面见上帝,上帝问我们有什么作为,我们便可以将此书呈给上帝了。借用陀氏的话,当有一天我们见上帝,上帝问我们的想象力在哪儿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把这本书拿出来,并说,这就是我们想象力的全部了。
喜欢这本书,在一个家族看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结局,重读,待续……
《百年孤独》读后感3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9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97年月29日小说发表。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百年孤独》读后感4
百年孤独,一个很孤独的名字。
全书讲的是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生长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兴衰史。与书名相合,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美是孤独的。在这片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纯洁土地上,却被殖民热潮带来的欧洲人复制“成功”的经历,被硬生生地拖入了永不前进、徘徊停滞的怪圈。
而这就一如马孔多小镇的故事。
从何塞·布恩迪亚夫妇因为斗鸡的出走开始,马孔多小镇的上升期开始了。吉普赛人在这段时间频频来访,为马孔多带来了知识和宗教。何塞和奥雷里亚诺在接触新鲜的金属冶炼、天文观测知识时,都把这些铭刻进了一生的岁月里。在上校最后的日子里,不断溶化又熔铸的小金鱼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妙,像是蛋糕上的樱桃。对更多知识的渴望促使何塞向外面的世界投入更多的幻想,“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就在他开辟大路的路程上,家人都认为他疯了,把他吊在大树上。而那吉普赛先知留下的羊皮卷则隐隐提示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
当马孔多小镇上的人们逐渐增多,房屋逐渐高筑,长子阿尔卡蒂奥从海上归来时,吉普赛人因为超过人类知识的极限而被上帝抹去,不再造访。马孔多进入了下降期。这时开始,由于原来维系家族和睦理解的祖母乌尔苏拉的神志不清,家族陷入了一片混乱。丽贝卡的搬出、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放荡与夫妻不睦、欧洲人以香蕉园为借口的全面入侵、上校的参战及十七个被杀绝的儿子……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全然没有之前的进取之意,变得孤独、自闭。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痛苦而沉郁、不善表达。他们并不是恶劣,而是丧失了心。那截暴风洪水时灾难性的列车后,四年十一月零二天的大雨,还有马尔克斯上校一句孤独沧桑的话语——
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自这四年开始,一切都乱了。直到长着猪尾巴的第七代被蚂蚁吞噬,布恩迪亚家族才衰败地终结。“马孔多这个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最引人深思的,显然是洗尽万遍都不肯消褪的孤独。
对于这样的孤独,我曾经有一种出于个人的理解。何塞是家族的第一代,他的出走创造了马孔多。而他却有不可抑制的封闭与自大。上校和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样是这样的人。乌尔苏拉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对变化不顾时好时坏,不是一概消灭就是迫于形势被动接受。别的人的内心深处总藏着莫大的恐惧,恐惧去与他人相爱。缘何孤独?我想是缺乏爱与被爱的力量。
然而对人物再次观察,两个蕾梅黛丝总是给予我震撼。第一个梅梅(上校妻子)并不缺乏这力量,相反,上帝赐予了她过分多的爱。而她却芳年早逝。第二个梅梅(美人儿蕾梅黛丝)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人,在白衣包裹中羽化成仙了。她们与这笼罩在所有人心上的孤独毫无瓜葛,却都离去的如此早。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个人注定不属于这家族。
在经过对作者的演讲、拉美历史的了解之后,我产生了第二种理解。作者说:“拉丁美洲既不渴望,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小卒。”拉丁美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饱受折磨。书中的描写是真实的,五次战争和十七次军事政变是确实存在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鼓励拉美人民转变自己保守、封闭、盲目的思维方式,告别“孤独”,学会爱,团结起来。他渴望一个乌托邦,“一个崭新的无边界的乌托邦将会诞生。在那里,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怎么去死;爱情将成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
但这鼓励不单单指向拉美人民,我们都应该拥有克服孤独、争取爱、给予爱的勇气。
上校在战役结束的疲惫中叹:“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而我们工作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留住彼时没有孤独、只有满满的爱的心。
《百年孤独》读后感5
“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我想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吧,这样孤独,而这种孤独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就如水一般,悠长不断,你越用手碰它,它就会越伴随着你。就如李煜对于寂寞与愁的感慨一般“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而这本百年孤独中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的拉丁美洲,那时的孤独是残忍的,悲痛的。那时的拉丁美洲一直在徘徊,从未前进过,就好像清朝时闭关锁国的中国,孤独得好像世界只剩下自己,自己就是一个世界。而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正是他们自身的孤独造成的。
“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却有着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同时,他意识到马贡多陷落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这样是无法让他人了解的独一无二的马贡多文明的。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让马贡多贯通外界。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他未开辟出的马贡多的文明,一颗还未升起就已糜落的星星。而之后的几代人,缺少像他一样的胆识与勇气的人,他们之间几乎没有感情沟通,都陷入了个人的孤独与苦闷,他们有着生理上的欲望,对权利的渴望,对求知的渴望,对暴力的崇尚,他们同时又拒绝着身边每一朵晶莹美丽的花朵,拒绝远方传来的呼唤,拒绝遥远世界投射出的光芒。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走出小镇的孤独不同,思特里克兰德的孤独是极少人能了解他画中的意思的一种找不到知己的落寞,他们的孤独是自闭,他们一个人猜忌,从未放过自己;一个人做事,从未与人交流;一个人发呆,从未想过创新。他们想要冲破孤独,却无能为力。他们的孤独,是不理解,不了解,不团结。
有句话是说情到浓时浅亦深,情意最浓的时候,一个浅浅的印记,便可刻苦铭心。那么我想对于他们来说,孤即无穷荆便弃,孤独到无人时,一簇荆棘,便让他们丢盔弃甲。钟摆能让任何东西飞起来,却无法使自己腾空。他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擅长的,但是,他们各自朝着自己一律的方向走去,也不会同他人的道路同到一起,将马贡多的文明腾到世界,让世界看看。
想必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张出了一条猪尾巴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就是对他们这种不创新,不走出自身建造起的小黑屋行为的讽刺与惩罚。倘若将猪尾巴代指他们的不团结,那么,蚂蚁就是那种能让他们走出黑屋的曙光,一把利刃无比的刀。
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当闭关锁国的清朝遭受到了外界剧烈的撞击,八国联军强烈的侵犯,清朝这才打碎了自身为自身建造的“大清王朝富可敌世”的臆象,从“茧蛹”中走出,才意识到外界的经济已有经济革命,中国并不强,中国还有一大段路要赶。同样,这个家族的灭亡也应当让更多人,让世界知道,既然孤独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要理解这种孤独,无从止歇地从满地荆棘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路。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文中的家族由于蕾蓓卡的到来,纷纷患上了失眠症。犹记得,蕾蓓卡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能咬着自己的手指,她多么孤独呀,挂上黑幕的天空下仅剩她一人醒着,熬着漫漫长夜。这也是在启示我们,被遗忘的历史,它,也很孤独啊,我们不应该忘记它,抛弃它,而是,将它从孤独的泥沼拉出,携它一起,奔向未来。
生未百年,死不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6
百年孤独,书读过半,孤独之感,力透纸背。
先说说第一代人物,马孔多的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不知是才智超人,还是不应该生在那个年代,这位天才人物最后被人们认为疯了,绑在栗树下,用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和自己对话,孤单影只数十年。接近生命终点时,家人把他抬进家里,可次日清晨,床上不见踪影,他又回到了“孤独”的栗树下。他死后,有这么一段意境精美的文字“木匠开始为他量身打造棺材,他们透过窗户,看见无数小黄花如细雨缤纷飘落。花雨在镇上落了一整夜……如此多的花朵自天而降,天亮时大街小巷都覆上了一层绵密的花毯,人们得用铲子耙子清理出通道才能出殡”。不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栗树下几十年是否真的孤独,不过去往天堂的路上他一定不孤独。
再来说说两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也是一对情敌。
丽贝卡天生丽质,热情奔放,但自小缺乏安全感,有吃泥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丈夫死后,独自居住,从不出门,所有人都以为她已经去世。但其实并没有,当有人再看到她时,有这样一段描写:“铰链因锈蚀而断裂,门板靠成团的蛛蛛网勉强支撑,窗框受潮卡死,地面长满杂草野花,其间裂缝成为蜥蜴和各种爬虫的巢穴,一切似乎都证明这里至少有半个世纪没人居住过……她穿着上个世纪的衣服,光秃的头顶上稀疏几根黄发,一双大眼睛仍残存着昔日的美丽,只是最后的希望之光已在其间熄灭,脸上的皮肤因孤寂而干裂……”。前书还是美少女,再现已是枯槁妪,其情其景,震慑人心。就是这样的孤独,当乌尔苏拉要接她回家时,丽贝卡断然拒绝,不愿放弃她的孤独特权。
阿玛兰妲是一个思想和行动十分矛盾的人。她和丽贝卡都爱上了钢琴调音师克里斯皮,为了阻止他们结婚,甚至给丽贝卡下毒,结果误杀了已怀双胞胎的嫂子蕾梅黛丝。而当丽贝卡放弃了克里斯皮,阿玛兰妲又拒绝克里斯皮的求婚,导致其绝望自杀。小说关于阿玛兰妲的死亡过程也是动人心魄的。死之前,她见过死神。死神告诉她开始为自己缝制寿衣,并说她会死在寿衣完工的当天晚上。为了拖延时间,争取死在丽贝卡之后,她织了拆,拆了织,耗费了四年时间还没有缝制完寿衣。但后来意识到,要将活计拖到丽贝卡死后是不可能的,于是反而加快了进度。完成寿衣最后一针后,她以最平常的口气宣告自己将死于当晚。在四年多为死亡准备的漫长而孤独的过程中,她获得了这样的领悟:“在崭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平静地唤回傍晚时皮埃特罗·克里斯皮身上的薰衣草味道,并且将丽贝卡救出悲惨的境地”,这不是出于爱也不是出于恨,而是源自孤独中的深切理解。
最后说说乌尔苏拉,小说的灵魂人物,可以用很多词汇来形容她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正直、实干、睿智、富有活力等等。晚年后,她眼睛几乎失明,在黑暗的孤独中,她透过了表象,看清了本质,获得了非凡的洞察力。她意识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样……,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包括妻子蕾梅黛丝和一夜风流后随即从他生命中消失的无数女人,更不必提他的儿子们……”,最终她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对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发现她才是世上从未有过的最温柔的女人,她对丽贝卡和情人的报复折磨,不是出于怨毒,而是无法战胜的胆怯与恐惧;对于丽贝卡,乌尔苏拉意识到,虽然她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从未喝过自己的奶水,但她所拥有的冲动心性、炽热情欲、无畏勇气,正是乌尔苏拉的,也是乌尔苏拉希望自己后代具备的品质。
孤独之词,听之戚戚,实则有静心思考,深度反思之意,当珍惜尊崇。最后引用叔本华的一句箴言作为结语一起分享: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百年孤独》读后感7
这个城市的夏天漫长而闷热。随手翻开同学送的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
无数次的打开,又无数次的放下,几乎没有办法连贯地读下去,只因为其中那些凶猛的孤独比闷热的天气更加令人无法呼吸。
这是一本像洞一样的小说,既清晰可见,又深不见底。五六个人物,若干种生活,若干个深深的隐藏着的自我,却都有着相同的孤独。同样做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想到她23岁就写出这样的小说,自己难免有些绝望,但是有些东西是文字意气以外的东西。我合上书,久久的凝视着封面上麦卡勒斯那双清洌而孤独的眼睛,一个身患残疾的又瘦又高的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女人,一个双性恋者,一个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女人,她所有的故事,描写的都是四个字:永远孤独。
谁能画出孤独的样子?这是阅读麦卡勒斯之后,久久在我心里徘徊的一个问题。孤独原来总是有着不同种的颜色:梵高的孤独是流光四溢的灿烂星空,马尔克斯的孤独担负着的是一个民族,海明威的孤独总带着硬硬的壳。而麦卡勒斯的孤独却是木质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独,它早已随着我的年华老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笔直的冲向天空,向着那虚无生长,什么也无法将它阻挡,直到有一天,我们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强大,但它和任何人无关。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远不会退场。
辛格飞快挥舞着的双手,闪闪发亮的眼睛,最终的沉默。而在他的阁楼里,醉鬼和医生却无止境的诉说着。那些话语和情绪那么的悲伤、沉重、热烈,却在说出的瞬间就完全消失,没有得到任何理解,也不具有任何意义。
是的,倾诉,整本书里的人都在发疯般的渴望着倾诉。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的这样的孤独。我们的灵魂像一团火,生发出无数的想法和念头,却只能在黑暗中说给自己听,而在那种自我倾诉之后,却只有更深的孤独。从何时开始,我们变的如此的暴烈,我们的心像饥渴的猎手,四处捕猎着一双倾听的耳朵,我想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变的无比脆弱。可能只因为一点点的理解,一点点的倾听,就可以投靠一个完全不爱的人,甚至,爱上他。
辛格之所以被大家所爱着,正是由于他从来不向他们倾诉,永远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唯一不爱他的人,就是他的倾听者安东尼,这几乎是一个悲伤的讽刺。更悲伤的讽刺在于辛格是个聋哑人。据我所知,能够读唇语的聋哑人所能读懂的只限于极慢的语速和夸张的口型。因此他们那些飞快热切的倾诉,其实辛格是完全不可能听懂的。但他们却认为,他在听,并且懂了。其实他们的倾听者,从来只有他们自己。
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和喧嚣的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疏离。
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别人的痛,即使是一位很优秀的倾听者。毕竟,伤口在别人身上。所谓感同身受,我是不大相信的。只是身世相同者抱在一起互相哭泣诉说,究竟是还是只有自己在揭开自己的伤疤给自己看。
网络时代给了我们倾诉的契机,于是我们更加滔滔不绝的,翻来覆去的申明自己的主张,描述着自己的灵魂。有时,我们甚至挖空心思的去想个绝妙的标题,千回百转的用一些华丽的词句,来捕猎着读者的目光,渴望着人们的倾听。整个世界像一张喋喋不休的大嘴,无止境的倾诉着。而那些文字和话语,字里行间那些真挚的孤独和热情也许始终没有人能理解,甚至没有人愿意倾听。每个人,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孤独。
曾经读到过一个故事:一只受伤的小猴,伤心地把自己的伤疤给朋友们看,朋友们也都很关心它,关切的问它伤口是怎么来的,并告诉它怎样处理伤口,可是后来还是死掉了,死于伤口发炎感染溃烂全身。它不停地展示伤口不顾一切地诉说痛苦,赢得朋友们的关心,而不去抚平它。溃烂是迟早的,害死他的是他自己。
即使得到了别人的倾听,得到了别人的关注,那又能怎样呢?伤口终究在自己身上。怎样才能不孤独,怎样才能不受伤?或许,我们的孤独是和我们的存在一样与生俱来,这是宿命。这种感觉无论在谁身上总是能找到的。或许,我还是抱有幻想,最亲最爱的人,我们是在一起的。我们的心可以贴得很近,我们可以很快乐,可是孤独不会因为你爱或被爱,倾诉或者倾听减少,只是那些东西能让你有孤独减少的幻觉。
《百年孤独》读后感8
这是一个孤独的年代,这是一个孤独的城镇,这是一个孤独的家族。兜兜转转过去了百年,从贫穷,然后发迹,最后衰落,一切便如此循环往复着。
年轻时候热血的布恩地亚因痛恨殖民的香蕉公司,带领土著居民奋起反抗,战斗大小32场。最终却向F妥协,回到家乡的小作坊,整日的铸造小金鱼,做满2条便融化了重做。这也许意味着马贡多乃至拉美一直以来的可笑而又可怖的循环。
还记得布恩地亚兄弟的后代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么。继承了各自父亲的名字却又拥有对方父亲的性格,以至于乌苏拉老祖母一度怀疑童年时他们便交换了名字。最终他们又弄错了墓穴,一生的错误似乎这样才是结束。而命运的循环却远未停止。
从第一个吉普赛人进驻马贡多,循环便缓缓开始了。当那些还为自己“永生不死”而自豪的马贡多居民们,在外来科技、商业、军事、政治的冲击下,不可避免的沦陷了。
他们纸醉金迷于殖民者带来的盛世浮华,不可救药。然而过眼云烟终会散去,繁华如锦的小镇,连同枝繁叶茂的布恩地亚家族,消失在飓风中,被吹往虚无。这个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循环到此似乎便是终点,又也许将成为新的起点。
小小的马贡多,便也是拉美近代历史的折射。
愿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不再出现,这是作者马尔克斯的愿望,他更想要的,应当是那个落后愚昧的拉丁美洲永不出现。内战连连,外敌入侵,灾难与疾病的折磨,书中马贡多居民须承受的,也正是拉美人民所承受过的。而布恩地亚家族的迷信甚至 ,不也是落后与愚昧的产物么。
从欧洲人登上拉美大陆,可怖的循环也便开始了。欧洲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技,带来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堆砌出一时多少繁华。然而这一切终将被拉美人民毁灭,最终,循环再次来到终点。拉美将走向哪里,马尔克斯不知道,我们也是。
只愿那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百年孤独》读后感9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常常让我头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小说离奇的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貌,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正因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正因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一样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期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能够将一个昔日以前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好处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这是一部描述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期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或许会有人说它太过荒诞,或许会有人说他的资料太过偏激,但这偏偏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荒诞造就了它浓厚的现实好处,它丰富的想象力使它成为文坛上不朽的经典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重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份沉甸甸的感受,小说中这些百年来轮回反复的故事,更像是人类历史发展所走过的轮回反复的路,一切如《圣经》所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类从原点出发,最终走回原点,然而,时光飞逝圆亦非圆。
在《百年孤独》这部庞杂的小说里,包含着众多的隐喻和哲思。马贡多,一个起点和终点。从出现这座新生的小镇那一刻起也就同时在它身上烙上了毁灭的印记。
我所理解的无数个奥雷良诺,更像是人性中理性的那一部分,他们神情忧郁,目光锐利,思维敏捷,在关键时刻如同凶猛的野兽。而无数个霍塞。阿卡迪奥是人性中感性的一部分,他们身体强壮,感情冲动,具有激情,似乎永远有用不完的劲头。最初,他们被清晰地分为两部分,并且很容易区分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慢慢地,这些与生俱来的特性在人类历史的行进中逐渐混淆,彼此交融,这像是人类孩子气地故意要与冥冥中主宰他们命运的神明抗争什么,奥雷良诺第二和霍塞。阿卡迪奥第二这对孪生兄弟彼此玩起了换名字的游戏,他们蒙骗了长辈,邻里,最后连自己也被蒙骗住了,但上帝是清醒的,在孪生兄弟死去的那一刻,依然没有逃脱命运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印记,换回本位,清楚地归入各自坟墓。
乌苏拉,就像大地和母亲,人类的始祖,在她的身上有着坚忍,勤奋,朴实的品质。她以母性的威严和爱,用以维护着整个家族在传承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小说后半部分,乌苏拉的死,意味着人性中道德底线的彻底崩溃。此时,看似繁华新生的家族时时隐藏着死亡的气息,这是走向毁灭的开始,而灭亡的速度将是惊人的。(这其实让我想到我们身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与乌苏拉对应的是庇拉。特内拉,一个可以用纸牌预测事件的女人,她是潜藏在人性中最原始的一条蛇,她充满诱惑,欲望,赋予人类以唤醒本能的灵感和激情,是人类的另一个始祖,细想想几乎布恩蒂亚的所有子孙都与她有关,我所理解的她,是一位存在于我们自身的先知。而墨尔基阿德斯,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的预言家,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战争,变革,繁华,陨灭,在一个又一个印着布恩蒂亚家族符号的人物身上反复经历着,谁也无法解读这条生命链条中的密码,无法更改其中诡秘的程序。更令人感到荒诞的是,似乎生命被建立的同时,所具备的意义却是:最终被摧毁。马贡多风风雨雨的历史看起来有如上帝把玩在手掌中的一个虚幻世界的故事,这是上帝对人类的嘲讽还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写下的自我嘲讽?在人类终于解开预言家写在羊皮书上的百年预言的谜底时,也同时明白,原来,这一切只是曾经存在而以后再也不会重复的一个虚无。
很喜欢马尔克斯这部小说的结尾部分……“这时候,奥雷良诺才发现阿玛兰塔、乌苏拉(他的恋人)原来不是他的姐妹,而是他的姑母。而弗朗西斯、德雷克袭击里奥阿查只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血统迷宫中去寻找自己,直到生下那个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动物为止。马贡多在《圣经》上记载的那种飓风的狂怒袭击,已经变成了四下抛洒灰尘和瓦砾的可怕旋涡。这时,奥雷良诺觉得这些内容太熟悉了,不想浪费时间,于是有跳过了十一页,开始译读有关他正在度过的这一刻的情况,他一面读,一面就过着这段时间,并预测自己在读完羊皮书后的情景,如同在照一面会话说的镜子。这时候,为了早些看到有关他死的预言,以便直到死的日期和死时的情景,他又跳过几页,但是,他还没有把最后一句话看完,就已经明白了,他从此再也不会离开这间屋子,因为这座幻影城在奥雷良诺、巴比罗尼亚译读出全本羊皮书的时刻,将被飓风刮走,并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抽出时间来沉下心思读完了号称“最难读完的世界名著”之一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阅罢全篇,我合上书,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胸中一时间涌起一鼓浓浓的哀怨,心突然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的失落与孤独塞得满满的。读完整部长篇浩笔的《百年孤独》之后,我仿佛亲自走进了马贡多小镇跟随着布恩地亚家族一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陈世变迁。透过书页一步步目睹了整个马贡多小镇从荒蛮未开至逐渐发展,最终又归于毁灭的辛衰变迁,亲历了庞大的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复杂纠缠又重复且悲剧的一百多年的变幻历程,掩卷深思,我内心最深的感受是:其实人生来都注定是孤独的,谁也无法摆脱。因为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藏在灵魂之中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内心的孤弱感,这种孤弱也正是布恩地亚家族所有成员悲剧命运的源头。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作为马贡多小镇的创始人和族长,布恩地亚家族的第一代领袖,他是非常聪明而富有智慧的,他一手建立起了马贡多,带领它从一个荒蛮原始的伊甸园式的原始村落一步步走向开化和文明。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极智慧的具有绝对权威的领导性人物,依旧始终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紧紧包围,他越是深入地对先进的科学世界进行探索,越是走进了一个无人到达的境界,他便也越令人无法理解。在“全知”的角色下,他陷入了对先进技术过度的追求之中,最终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虚无与重复,所有的幻梦破灭,他便发了疯。
而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呢?尽管他是整本小说中最伟大的斗士,领导自由党部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还赢得了无数人们的敬仰称赞及上校的荣誉头衔,但他直到老年才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自己曾为之狂热奋斗的战争也是具欺骗性的,他只能一遍遍地融化掉自己制作的小金鱼然后重头来过,陷入一片无休止的循环往复之中。
正如上述的两个角色一样,布恩地亚家族的所有人几乎都深陷于这种自我孤立与无限循环的怪圈中,无法自拔,这正是导致整个家族悲剧的根源。但是,既然人性中的孤弱感是与生俱来的,要怎么样才摆脱或者说战胜他呢?只有竖立一个坚定的理想,理想是你有着坚定的意念要去实现,并愿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目标与追求。有了理想,人生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心中那个理想就是在你困惑迷茫的时候指引你,在你懈怠懒惰的时候鞭策你,在你失意沮丧的时候激励你的最好导师。《百年孤独》中的人们之所以会陷入一份无法摆脱的虚无与孤独之中,就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理想。霍塞追求先进的科技,到了最后只是为了追求而追求,忘却了开始时想以此造福马贡多居民的目标,反而将科技变成了加速其纯朴单纯环境瓦解的有毒催化剂,将马贡多带上了一条走向毁灭的道路。奥雷良诺尽管英勇善战,勇武过人,但他的斗争都是盲目的,他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信仰,所以尽管他立下了赫赫战功,载誉而归,那些东西对他而言最终也都只能归于无意义的虚无。
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确立一个清晰的理想和人生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可以指导我们前进奋斗的正确方向,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向上奋进的信心和勇气,这个理想并不需要多么弘大,多么崇高,也许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小小的目标,为自己设立的一次小小的挑战。但这些都能给我们的生命注入积极活力的源泉,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人性中潜藏着的孤弱感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以梦想为砝码,增添生命的重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厚重深邃,如果那样,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来袭时,我们便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它,正如炙热的阳光能够轻易地将天际的一片乌云驱散一样。
我们,正是最年轻、最充满活力的一代,我坚定地相信只要手持梦想的利剑,便一定能令失意和孤独的魔祟全军覆没,我们,也将能够在人生的疆场上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一个人待上一百年,不叫孤独。拒绝把心敞开,哪怕一天,就是孤独。
这是一个传承着孤独血液的家族,不断的死亡和绵延的恐惧连接了整个故事:“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孤独像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佩戴着它。他们的孤独千奇百怪 ,作者马尔克斯曾这一切说归根到底只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爱。
孤独开始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他年轻时热爱科技、天文与地理,曾将家中最值钱的一头骡子和一群山羊换了两块儿吉卜赛人的磁铁;年老后意志模糊,被家人捆绑在栗子树上才能活着,最终老死。不被理解的孤独就像一只手,慢慢地一寸寸深入喉咙将他掐死,家人都以为他痴迷于吉卜赛人不着边际的理论和科技,以致于发了疯,从头至尾,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曾理解他一丁点儿。
第二代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在家中被枪杀:“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了他,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他在书中是个冷酷、霸道、甚至有些呆滞的大块头,曾与丽贝卡有着情感纠葛,不知是他杀还是自杀,但这场死亡一定源于情感问题。
第二代老二奥雷里亚诺是一个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赋有预见事物本领的少年,他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整天埋头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小金鱼。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开枪自杀,可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曾与17个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个男孩。这些男孩都不约而同寻根,却被追杀,无人幸存。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后,每日炼金子做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他的寓言能力本身就是个奇迹般的标志,好像预示了他一生历经灾难却总大难不死,被对蕾梅黛丝的爱所困直到老死。他不能放下这深沉的爱,不能就这样忘记暴毙的妻子,以致于他的爱越来越趋于畸形。
父子三人是孤独的源泉,他们的孤独感染了后代、妻室和旁系亲戚。
有无法融入布恩迪亚家族,在内心充满渴望与孤独时疯狂地吃着泥土,最后孤独终老的丽贝卡,书中说是“她深爱之人在远方脚踏土地,而她将土吃入腹中,就会获得心中的救赎”这是由多么极端的爱所导致的奇怪现象;有年老时预感自己将被死神带走,于是开始为自己织寿衣,织成后死亡的老处女阿玛兰旭第二,她一开始极度渴求被爱,嫉妒到甚至误杀蕾梅黛丝,而此后她又是多么冷漠的拒绝爱人,背负着无限愧疚直到死亡。这个家族的后代也逃不过孤独和死亡的感染病,而其中唯一一个叫人觉得温暖,像秋初的太阳一样带来了一丝丝希望的阿玛兰旭第五,一个活力十足热爱生活的较小美人,可她最终也与外甥结下不伦之情,生下带有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第七后大量失血而死。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不同性格角色的人,例如一个小孩,一个垂死的老人,一个情敌,一名伤患,叛徒、胖子或哑巴,诗人,奸商,可能还有许多失业的游民。
但只要有人肯伸出双手给予一个小小的拥抱,这个孤独家族的命运也许会有那么一点不同。然而,这个家族生于孤独,死于孤独,一场飓风抹去了所有能证明他们生存过的痕迹。作者马尔克斯以夸张怪诞的人物形象,一直灰暗阴沉的情感基调来讲述了这个离奇的家族。布恩迪亚家族所拥有的孤独不是灵魂高洁所带来超常智慧和人格孤独,而是人心之间不愿拆去隔阂,是一种“不懂爱”的孤独。
“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作者马尔克斯曾说。
愿无人再经历这样冷寂的一生,愿人人团结一致,愿拉丁美洲的历史不再上演。
《百年孤独》读后感12篇(百年孤独 读后感)相关文章:
★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体会5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以及心得体会)
★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体会3篇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以及心得体会
★ 百年孤独七年级读后感_百年孤独读后感4篇(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