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年级3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左右,以供参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年级1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土黄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龄还小,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慢慢长大,再次阅读萧红的时候,却从她那字里行间读出了淡然的忧伤。《呼河兰传》由几节故事组成,看似这些故事是零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线索,但文章始终带着细腻的抒情。她用一种很散淡的语言来描写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笔调就像有人给她写的传记中说到的那样:这个人的手臂里有内伤,伤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给扁鹊看,也已经变色。但是她倒背着双手。她到门外面去,她说天凉,说风大,说橡树的红色叶子落了满地。
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社会的、民族的和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她在临终时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因为我是个女人。”令人心酸。印像中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国最南方的城市, 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
《呼兰河传》写作的时间跨度很大,在“七 七”抗战爆发时开始酝酿,“八61一三”上海抗战失败后开始动笔写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这个时期几乎是萧红一生不幸的缩影,她在疾病中还因战乱颠沛流离;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虽被开除出“祖籍”,故乡也早沦于敌手,但人总是会有一种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对前路深感茫然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愈发的强烈。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但是,作者小时候对于荒凉的记忆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所以整部小说的基调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写的跳大神: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在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人世间,再多的繁花胜景,终了也难以逃脱最后的凄凉。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
那里的人们似乎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仍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么来的,未来又会怎么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平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可以流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走远。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向远方。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年级2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以自传体小说为题,曲折的回忆起在呼兰河城和祖父的点点滴滴,思念和祖父在后花园里,一起种黄瓜、倭瓜、玫瑰等等。这本书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祖父在拔杂草,小萧红就摘了一些玫瑰花戴在祖父的草帽上,祖父还说今年雨水多,玫瑰花十里飘香。等到祖父发现的时候大家已经笑得前仰后舍,一个个都长着大嘴巴,哈哈大笑。
这本书展现了当时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荼毒了的人们的灵魂作了深刻的提示。作者在字里行间控诉了传统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迫害,并深感劳动人民深入骨髓之中的麻木、愚昧与落后。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使我心有不服,好好地一个姑娘被老胡家给活活折磨死了,当众脱掉衣服,抬入滚烫的热水中,人们用手按住她的头,用热水往头上浇,这样折磨了三次,折磨一次昏一次,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的生病,最终因病而死了。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多么一件让人心急如焚的事啊,宁可出事也没有人想填平它,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愚昧!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年级3
鲁迅曾经说过:“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心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这部他大加赞赏的小说,就是《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箫红寂寞的童年。她那时还只是一个小女孩,但生活充满了单调,平时玩的地方只有种着蔬菜水果的后园和堆满了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他的父母,以及祖母都讨厌她,只有慈祥而童心未泯的祖父陪伴她,清早教她念唐诗;一整天都和她在后园里玩;晚上教她看星星。当左邻右舍家中出现新鲜事了,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折腾死了,那也无非是磨房里的磨倌忽然有了老婆,孩子,事情过后,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又变得千年如一日,一年四季,走马灯般的节日也变得刻板了。
作者箫红是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与张爱玲等人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她的童年非常不幸,作品字里行间也透着深深的寂寞,她以中国女作家中最奇崛、最宽广的文字写尽人生的死路和活路,以悲观照全人生。完成《呼兰河传》不久,她就去世了,怀着孤独的心情离开这人间。
箫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灰黯中度过的,人们愚昧而蛮横,自己按照前辈的传统过着,每个人都显得麻木,但是,没有人留意过箫红这个小女孩的心情,她做的任何事情,不论是好是坏,甚至连问个问题,都会遭到一顿骂或是打,谁知道,她这样做只是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小点乐趣呢?虽然这本书中描写的人物对于生活没有一点积极性,千篇一律地屈服于传统,但他们只是愚蠢顽固而已,心灵都是美好善良的,他们都像最下等的植物,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都没有,却仍然能生存,他们是极易满足的。
这些人物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作者幼年的记忆,难以忘却,忘却不了,他们像一篇诗歌,像一幅油画,更像一首凄婉的歌谣。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刻板单调的,箫红从小到大的心境也始终是寂寞的,想想我现在多彩多样的幸福生活,想想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给予我的关心、帮助,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年级3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左右相关文章:
★ 五年级西游记读后感5篇(五年级西游记读后感结合自己感受)
★ 《西游记》读后感五年级左右作文7篇 西游记读后感400五年级作文
★ 五年级四大名著西游记读后感4篇 四大名著西游记读后感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