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作品读后感3篇(林语堂作品读后感怎么写)

时间:2023-02-11 12:40: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林语堂作品读后感3篇(林语堂作品读后感怎么写),以供借鉴。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3篇(林语堂作品读后感怎么写)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1

  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快乐的元旦作文)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爱它那份成熟淡定。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我不知道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意义是些什么,但是我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领悟的就是这些。

  先生的文章我虽然读得不多,但是先生在文章当中所用的词此我都很是喜欢得紧。不像有些文章尽是些浮华字句、尽是无病呻吟、平淡无奇。。先生的文章虽然有时候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但是在过后细细品味还是会在其文字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会在其中悟出很多的人生哲理。先生能够通过最普通的事物来育人。

  读过先生的文章后我觉得自己体会得挺多的,觉得平时闲着无聊的时候看看先生的书会受益匪浅的。并且先生的书会让喜欢它的人更加喜欢,不喜欢的人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2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文化的大学者,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积淀。今晚读完了他的散文集,深切感受到其中的那份幽默。开篇的第一篇文章讲“杀人记”,用一种冷幽默的笔触讽刺了官样文章的食之无味和社交礼节中的冗余。

  在他的散文当中,唯一一个我不赞成的观点就是对于女性和子女的认识。林语堂先生在文中写道:“一个人在政治上、文学上或艺术上完成了伟业,其报酬只不过是智能上几声轻微的欢笑而已,可是一个人看见自己的孩子长成起来,其报酬是极真实的,不是言语所可以表达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如他在其他的散文里写了物质和精神能给人相近的满足感,不要分出高下,那么家庭和事业也应该是如此。杨丽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舞蹈,为了保持舞姿的优美,她甚至不能自已独立完成洗脸、吃饭这些简单的工作,更放弃了生育儿女的机会,可谁又能否认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当她谈起自己的选择,也总是无怨无悔。如今他已经是接近60岁的人了,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如果她要后悔,让有太多的机会反悔,恐怕早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她能力排众议,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到今天,正说明她不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据说斯宾塞在逝世的前几天,曾经望着自己的哲学著作想道,如果他有一个孙儿,岂不更好。暂且不论这个观点的真假,即使这是真的,那就说明繁衍后代一定比事业更重要么?其实未必,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诱惑着我们,因为人生当中总有太多不能两全的事情,而我们回顾的时候也无法避免去设想那个没有完成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林语堂还说:“成功的男女伶人摆脱了舞台生活,可是成功或不成功的母亲可有放弃过母性的生活的!那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君不见“弃婴堂”当中声声啼哭,放弃自己母亲身份的女子并不少见。就在前些日子,甚至还发生了这样耸人听闻的事情——年轻夫妻把亲生的婴儿亲手从楼上扔下,想要摔死孩子。

  或许是年代改变了,又或者即使是大师,也有自己没有顾及到的角落吧,林语堂先生歌颂生育和母性,这便是唯一一处我不能同意的地方了。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3

  馋了!随手从书架取下林语堂大作。这本是三九折买来滴!当时,只是因为他是大家,相信他一定不会令我失望,定会对于我的人生有所启迪,所以入手。

  昨晚,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朗读,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滴冲动。大师果然不负我之所望,知己呀!

  大师说:“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警醒呵,第一次看到这句古训,反省!偶尔我也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虽说旁观者清,毕竟事未临头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能想当然地侃侃而谈,把书中的大道理强加给人家,强势地指责或批评,不顾忌他人感受,不讲究方式方法,冷静滴想想,微薄的内心并不能完全服人,却要从态度上压倒对方,气焰嚣张,不可取呵。

  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当然还有一句,“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我忽然想,大师如果不能撼得动这现象,那么是否大师把浪漫滴读混同于求生存的读了嗫?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接着,转入正题,是自由读书。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射手座的强势主观使我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就是这句,“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现在处于中年的我,回忆前面的路,发现幼年时是多么滑稽好笑可爱,因为不懂,所以对什么都感兴趣,盲目地摸索痴迷地流恋。青年时以为顿悟了,终于成年了,多了几许忧愁几许忐忑,其实只是看见了幼年时的可笑。中年时以为这次真得成熟了,所以有一点感触就忙着记下来,热衷于不停地写,记录,慨叹原来这才叫‘知道’,渐渐,发觉,有些东西并不是那样,就微微地有些茫然起来,呵,原来就是在变老。

  大师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具体我也不敢妄言,但读过一点书后,真得偶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嫌,不仅如此,即便那人的笑声刺耳,都会令人不爽。我想,这跟健康报上的气味说有雷同罢,各人找适合各人气味的朋友才是。若读得书是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此种读书必定是会影响人的谈吐及思维方式的,有兴致地读,必定有所收获;为卖弄而浅薄地强读,必定食古不化疳积胃滞。所谓“读书须求气质相合。”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3篇(林语堂作品读后感怎么写)相关文章:

世界未解之谜作品读后感范文3篇(人类未解之谜的读后感)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16篇 三毛文集读后感

萧红作品读后感大全3篇(《萧红》读后感)

曹文轩作品草房子读后感3篇 草房子曹文轩的读后感

文学作品《飞鸟集》读后感3篇 《飞鸟集》的读后感

森林相关作品读后感3篇(森林里读后感)

川端康成作品读后感3篇(读川端康成作品有感)

关于鲁迅作品读后感3篇 鲁迅文选读后感

鲁迅作品故乡读后感3篇(故乡 鲁迅读后感)

《绿野仙踪》作品读后感3篇 绿野仙踪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