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篇(《文化苦旅》余秋雨读后感),以供参考。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题记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文化苦旅》,是在一个闲适而慵懒的午后,它沉默的立于最底层的一个角落,藏青色的封面上寥寥几个大字,与其他花里胡哨的“畅销书”相比,确实平淡了许多,若不是时有耳闻,当时绝不会拿起它。而当翻开这一张张洁白柔软的纸页,午后的暖阳轻柔地拂在清晰整齐的字迹上,顿时升腾起阵阵墨香。被一行行充满魔力的字迹吸引,思绪缓缓走入先生的那个世界,走向那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历史古迹,走近那一篇篇古迹下掩埋的文化往事,走向遍布苦旅足迹的山河,走近饱经风霜的中华文化……就此,踏上别样的旅程。
从温婉秀丽的江南小镇到大漠孤烟的西北荒原,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废井走到人文富饶的中原沃土,先生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山河风景的秀美之中又与祖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文化往事交融纷杂,历史的沧桑感与自然的旖旎磅礴交叠于一体,认人无端地感动,无端地谓叹。
在书中与作者一同浏览的一幕幕,一处处都让人为之折服赞叹,在秋雨先生大气而不失细腻的笔触下,我们被引领见证了他的足迹下、视野中的中华大地。拿《都江堰》中的描写来说,从开始未见的不屑与懒散,到一步步走向那处,再到所见时的震彻心扉,我们似是被一只手牵引着随着一行行墨迹伴着当时的作者走向此处,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描写得却充满魔力与大气,几处短短的描写,作者的文学底蕴早已显露,身临其境之感,更是无以言喻。
而身为一位文人,在探索大好山河之景时,秋雨先生更多的是在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他走过大半个中国,从阳关的一片茫茫沙丘中看到了多少年前边关将士的悲壮,从北国一口废井眼中窥测着曾经文人的停歇与古人的征战,从杭州西湖中幻想着几代人的心血汗水……足迹之下,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祖国河山的秀美,更多的是中华历史长河中文化的风尘往事。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苦旅,一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苦旅,更是一场见证中华文化被窃取、被亵渎、被破坏的苦旅!先生在自序中写道:“那是一种这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最后总要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山河,文化,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因此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因此,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感觉自己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在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文化"苦"旅,苦的是种经历,苦的是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写到这里,我也可以发觉其实在苦中也可以寻求快乐的真谛。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刚开始翻开目录看到都是讲的国内或者国外的景点。自己也是爱旅游的人,所以抱着好奇的态度看完了整本书。
读完整本书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地方。其一是刚开始的寺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蒂指教,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首《送别》勾起了多少青春回忆,每每听到这首歌,总是有种莫名的心酸,好像就应该落泪才能对得起这首歌的意境。也是在此,我才知道这首诗是李叔同写的,人称弘一法师。
其二是在写苏东坡文字狱的时候,也就是乌台诗案。看完整个案件的过程,对苏东坡莫名的感到心疼。或许我们现在的人只记得苏东坡的诗,记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记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从早前意气风发的诗词风格到晚年诗词的粗犷,心酸,无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场莫须有的案件,削平了一个人多少的棱角。在那大漠孤烟直的地方,还会有人记得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吗?这个故事也让我看到人性的邪恶,也是整个社会甚至是当代社会都存在的弊端。社会上总有些人嫉妒那些才华比自己好,成就比自己高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捏造些罪名强加于他人身上。大部分分不清是非黑白的人,总喜欢跟风,认为反正不危及到我自身的利益,那么跟随大流踩一踩也是可以的。舆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迫使当权者不得不流放自己看重的人,可想而知这个社会风气该是如何的令人悲伤。慎思,慎行,慎言,六个大字,应该学会如何做人。
整本书都在讲景点,也在讲文化,文化附着在这些建筑,这些风景里。文化的成败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真的很重要。文化的形成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淀,但是毁灭往往在一瞬。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
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
如果梦想是云朵,那么书籍一定是云朵身后的蓝天,让云朵可以歇息;如果梦想是大厦,那么书籍一定是大厦的根基,让大厦巍然屹立;如果梦想是航船,那么书籍一定是航船的船舵,让航船到达彼岸。我愿圆梦路上飘满书香,然后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书中自有一方世界,一处繁华,所以当我的指尖轻轻翻过《文化苦旅》细细阅读时,我就在那一方世界经历一场苦旅,品味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与苦难。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信客的狼狈与高贵。说信客狼狈是因为他们从遥远的地方带着委托的货品回来,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风雨雨,正如书中所说:“走东路过来,显得极端疲劳;走西路过来,则显得特别窝囊。”他们是极尽狼狈的。说他们高贵是因为他们坚守做为一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则——诚信。就像那个年轻信客谨记老信客的告诫。一路上都记着给别人的承诺,说到做到,把委托的货品一分不少地带回来。信客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做着最辛苦最平凡的事,用诚信联系着乡村与城市。信客诠释了“诚信”二字。
信客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苦难的开始,却依旧坚守诚信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诚信。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个戏剧大师黄佐临的爱国之情。黄佐临在英国留学时,中国爆发“七七事变”。呵,一个是和平安逸的英国,一个是战火纷飞的祖国!他却毅然选择祖国,回来‘赴国难’。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黄佐临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用笔做武器,揭露黑暗,控诉战争!和祖国站在一起。黄佐临毫不犹豫地选择祖国,源于他的爱国之心。他深深地爱着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黄佐临见证了中华文化被掠夺的苦涩,却依旧坚守爱国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爱国。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代名导谢晋的执着。谢晋把拍电影作为他的职业,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依旧执着。他像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孩子,执着地追求着。在一种叫“敬业”的精神中追求更美的电影艺术。生活中的'他何尝不是如此敬业?他辛苦地把几个子女养大,其中的辛酸无人能懂。他不仅努力做好拍电影这个职业,还努力做好父亲这个职业。
谢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大浩劫,却依旧坚守敬业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敬业。
正如‘文化苦旅’这四个字一样,《文化苦旅》诉尽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诉尽五千年文化的辛酸历程。在《文化苦旅》中,那些书中提及的人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都见证了文化的苦旅,又都对中华文化不离不弃,依旧坚守。品读这本书时,就是在经历一场苦旅,苦后却悟得文化历尽艰辛后的甘甜。其实圆梦,何尝不是一场苦旅?但有书相伴左右,便觉得虽苦犹甜。我愿这场苦旅中飘满书香,然后我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
因为《文化苦旅》我走近余秋雨。
还记得那时青春年少,轻狂无知,在书架上瞥见了他的名与作品,那书架是那样高啊,我不屑地走过了,没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许多许多的敬畏。那让我不敢顾盼的高度渐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许正是这份感觉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许多头衔和称号,许多鲜花和掌声,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
历史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正是这段距离把祖国山山水水中沉淀的文化层层剥离,于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有谁在览尽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了呢?
然而,终于有一个人肯在旅游的时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将沉埋于山水间的历史,执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读后感《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篇》。他在山水之间捕捉文化的气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丽,于是山水活了,历史活了:西湖水里亭亭走出了苏小小与白娘子,都江堰边默默伫立着李冰,天心阁的风雨飘摇着历经劫难的书香,莫高窟的绚丽蒸腾着千年不枯的生命,《广陵散》的余音来自历史深处,勾魂摄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秘而广大……几千年的沉淀重新在人们心中摇曳生姿起来。
读余秋雨,就像顺着涓涓溪流寻找文化的归宿,追溯文化的渊源。
读余秋雨,就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览尽历史的画卷。
读余秋雨,就像与一位隐士谈话,袅袅茶香中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沉重。
读余秋雨的时候,就会觉得生命的本体贴近了历史,贴近了文化,心灵静了下来,世界静了下来。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7
闲暇时间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在这物欲横流、焦躁不安的大社会里,读一本好书静中求定,给心灵来一次洗礼,给心情来一份平静,给人生来一份思考。《文化苦旅》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爱余秋雨,爱极了他的《文化苦旅》,爱极了他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抒发自我情感,爱极了他用文字带领我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绝对身临其境,你知道,对于我这个爱旅游的人来说是多棒的礼物,还有那美得无可挑剔的文字,连标点符号都是另类的美景。
书打开,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人,他就像是我的导游。渐渐,我情不自禁的加入到了旅行的队伍,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天南地北、天高海阔……导游的影子,摸不着,看不到,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莫高窟,这个让人既怜爱又惋惜的地方。这里的雕塑用现在的词来形容“会呼吸的壁石”再合适不过了,它都有脉搏和呼吸,带着少女般的腼腆和娇嗔。“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如此生气,如此鲜活,又如此惋惜,如此让人揪心。恨透了那个中国历史的罪人,那个无知愚昧的王圆箓,那个让中国文化损坏、流失的历史罪人,他可知道他的行为让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来到了阳关,这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圣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成为大家神往的地方,无需任何修饰、任何夸大,这就是文字的独特魅力。它能到你心坎,带你到未知的地方还让你沉浸其中。在我看来不管是滴官逐臣、废墟还是荒原,纵使痕迹消散,也钟是文化长流中靓丽的风景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美谈也永不会相忘于江湖。其实人生何尝不就是一道道废墟组成,人这一生不都是由昨天的废墟累积而成的,没有昨天哪来的今天、明天?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实实在在的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他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它,就是都江堰”。像极了我们的母亲,包容,低调,无私奉献,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都江堰就是母亲的化身,因为有个都江堰,才有了千里平川,才有了天府之国。都江堰之于母亲再合适不过了。
如此多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灵魂震撼、精神洗礼、心灵升华,在心底荡漾开来。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中国文化坚实的脚步声在跋涉、在旅行……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
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9
余秋雨先生。
他以笔为弓,以墨为箭,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会聚在白纸一张之上,写着对人世间乐与哀的体悟。一字一句一段一章直入读者心底,激起一阵波荡。
他的文章温吞厚重,又不乏美丽明艳,如此矛盾,上演着一场笔尖上的魔术。
我向来喜欢历史,来自千百年前的一点痕迹总能让我心如止水。
在历史长河中,自己渺小如一粒粟,投身于天地之间。我这一个愚人的所思所想所语不过是一阵烟,来无际,去无痕。即使这样,仍想留下一些东西,以各种形式留下,这就是活人的证据,死人的墓志铭。
历史再多数情况下仅仅印刻在书本上,驻留在影像中,失了实感,看不真切。余秋雨踏上寻史之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亲身去体会,将肉身隐于浩渺山河之中,思绪追随古人游荡。
他眼中有太多东西 他能感受到太多东西。一花一木一草在他心底都能翻起巨浪。故而,他永远是充满感情,热情洋溢。
他对历史的感悟是深刻的,因而他的文字也是沉重的。因而这书,不同于普通的游记,少了些寻欢作乐的意味,蒙上了历史厚尘。
总的来说,很好看,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看。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
近日,在欣赏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时,看到这么一段话:“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错。”
提到贬官,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在北宋朝野上下掀起轩然大波,“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也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满腹才情,与弟弟同登进士,他的应试之作深得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连宋仁宗读了兄弟两人的文章都大为惊叹:“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正当苏轼要一展心中抱负时,却遇王安石变法,本着文人的意气风发,耿直的他多次上书皇帝,反对新法,不曾想遭小人蓄意构陷排挤,一贬再贬,辗转杭州、密州、湖州、黄州等地。
少时读苏轼诗词,最初对他的印象,停留在苏轼与苏小妹斗诗的有趣片段,我才知道才情可拜相的苏轼,长相是有些粗陋的,远不似白马王子的伟岸,小小失落的同时却深深被他有趣的灵魂不断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苏轼诗词,越发的发现,苏轼与苏东坡不是一个人,这在他被贬前后的诗词对比中可见一斑。
苏轼被贬黄州时,生活是极其不易,他的月银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人。当时的黄州知州是个惜才的人,他很同情苏轼,就将黄州东门外的一处小山坡交给苏轼耕种。苏轼的手是舞文弄墨的手,却也能扛起锄头,田间地头地耕种了起来。耕作之余,一时兴起,给自己取名“苏东坡”。
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千古绝唱《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每每读两赋,我仿佛能看到那个遗世独立的身影,他孤独中透着悲凉,极尽的悲凉之中,又是那么的超脱自然。
而我独爱他的《定**》,这首词是他在黄州沙湖道中遇大雨时所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爱恨嗔痴在东坡的眼里,都如过眼烟雨。大学时,每当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时,班主任老余就跟我们说:“小小年纪,愁啥愁,去把苏轼的《定**》给我背十遍。”当时不解老余深意,而如今也能明白几分了。
是啊,东坡的一生,我们能窥见的只有一分。合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竟不知自己的思绪跑了这么远,顿时又生出痴想,如果能穿越,一定要变成一个关西大汉,与苏东坡泛舟江上,打着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而,东坡词,小女子吟诵,总还是差些什么似的。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
闲叙:昨天前脚刚将签名改成“世人都派余秋雨的不是,其实人品和才情是该分开的。他的很多好句子,是惊心动魄的。”今儿就将博客重新开张为读书博客。博客题目出自(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序》,原文是“历观文囿,泛览辞林”。囿字似有些偏,我便自作主张改为苑字。本意是用来记载一些读书时零碎的思绪以及倾心的好句子,分为「摘」和「评」两个部分。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现,是我所处灰色时空里的一个惊叹号。尽管这里面有一些文史硬伤、生造词、欠斟酌等等小遗憾,总体是瑕不掩瑜的,我也是爱不释手。于是先从这本书开始我的征程。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余秋雨《文化苦旅·青云谱随想》
(1)计成,西施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
(2)苏州人甚至还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剧。明代梁辰鱼作《浣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隐遁。——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评」关于西施的传说,有两种传言采信最广,一是她和后来的陶朱公(即范蠡)一起泛舟太湖,这种说法被一些人取笑为“成人童话”。而我也更倾心于另一种说法,即西施沉江。因为四大美女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西施、昭君、貂蝉、杨玉环。被誉为沉鱼的西施最后沉江真正成了“沉鱼”,不失为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可是泛舟隐遁的传说却是更多人愿意相信的,就像西湖白蛇的传说中硬是加上许士林衣锦还乡救出了母亲,也许这些“仁慈”的“画蛇添足”让信善的人们更为心安。另外要提出的是,第一个主张“泛舟太湖”论的不是梁辰鱼,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梁只是将这个说法推上了高潮。
(1)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2)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3)“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篇(《文化苦旅》余秋雨读后感)相关文章:
★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3篇 《苏菲的世界》阅读收获
★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心得模板5篇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感悟范文7篇(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