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3篇(文化与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2-11-28 22:29:11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3篇(文化与人生读后感),供大家品鉴。

何谓文化读后感3篇(文化与人生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1

《何谓文化》读后感

  什么是文化,虽然时时提及,但一下子要说出来,还真的觉得无从说起,好像题目太大,下不了手,开不了口。但文化这东西却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不是经常说吗,某某人挺有文化的。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一书,虽然似懂非懂,但总体感觉来说,他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文化这东西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至少我个人认为,通过举例子让别人知道,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这样下来,让人对原本模糊的东西一下子比较容易接受,有说服力。

  在书中,我对“学理的回答”一节比较有感触。其中提到,“身上的文化”要有“必要风范”,即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书卷气”是一种气质,是基于内在的东西而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体现,不必隐蔽,也不必掩盖。它讲究的是自然而然,一切水到渠成的境界。当然,“书卷气”不等同于“书生气”,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硬是要摆弄出“书卷气”的话,无异于东施效颦,自取其辱罢了。

“长者风”,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大人大量,心胸宽广,要有涵养,要有长者的风度,慈祥、大气。联系到具体工作当中,就是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抱着谦虚的心态认真对待,有责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别人的误会或是不理解,要学会一笑而过。对待群众的反映,要耐得住性子,俯得下身子,学会用心用情地倾听。当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把“长者风”混为“家长式作风”,不分青红皂白,不论对错,不许别人解释、申辩,一巴掌拍断。

“裁断力”体现的是一种分辨能力,一种决断能力,一种态度和立场。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文化的底线所在。在面对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局面时,不保持沉默、不随波逐流。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能够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都无所畏惧。

“慈爱相”是文化的根本。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慈爱相,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皆以此为轴。”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文化,要看他是否有爱心、有同情心和公益心。知识再高、即使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倘若在国家、民族发生灾难或他人遇到困难时,缩手缩脚、不闻不问,那也只是空有一身文化的躯壳、一具臭皮囊罢了。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耻的,一个不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把我们的文化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何谓文化读后感2

《何谓文化》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先生首次对文化这一根本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其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全面诠释文化究竟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用。《何谓文化》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他的书特别适合夜读,在静静的夜里,一盏台灯,随着他的脚步可以轻轻的漫步历史,细细的咀嚼文化,这种喧嚣的世界获得暂时的宁静感觉特别轻松。他的新书《何谓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从当当上买来,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对于何谓文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第一、学理的回答,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虽然名为“学理”但很直白让我们对文化有个很直接的认识。

  第二,生命的回答,通过几个人物,导演谢晋、戏剧家黄佐临、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几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读文化的真谛。

  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一些碑文和书法作品。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进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读起来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把文化的魅力一展无遗,但第三第四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大有凑页数之嫌,有的碑文的确值得一读,但附带的书法作品有点画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译更是差强人意,就像把唐装改成西服,有点不伦不类。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

《何谓文化》读后感

  近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一书,收获颇多;本书透过学理、生命、大地以及古典的视角对文化,作了回答,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鲜活生命的动情,既有珍贵遗迹的见证,又有古人情怀的述说,可谓最诚恳最隆重。

  虽然文化这个课题极大,但也可以依着作者的思路来谈谈自己的见解。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句话说得非常简洁却又不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我们每逢过春节,漂泊在外的人们总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去团聚,不远千山万水,总要贴对联,放鞭炮,走亲访友,给晚辈准备红包,这种除夕夜的团圆,应该算是我们的精神价值取向,一系列的行为算是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时间的“积累”,并且可以有责任通过“引导”而渐渐沉淀成一种“集体人格”,在鲁迅的笔下称作“国民性”,而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点在我看来,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的精神价值,认同并且一直践行着,这才让我们没有文化差异和突兀,交流起来才能有家一般的感受和体味,譬如某个企业文化,员工认同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表现相似行为方式。

《何谓文化》读后感

  十一长假过了好几天才想起来认真读一下放假前收到的《何谓文化》,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新作,所选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并不是以往文章的删改精选,这使得我在翻开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好奇,这里面讲的是什么?对于那些一见到“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反感,于是在没读书之前就来抨击书本的同学,恭喜你们,没有实证精神,在网络空间上对余先生谩骂,恭喜你们没有公共空间意识,这两点都是在《何谓文化》中提到的。想反驳我吗?先读书去。其实我很理解那种人,改变这个坏习惯很困难,因为我也有这个毛病,在书店一见到一本书是韩寒写的,第一反应“哦,破书”,然后就把它扔开。但是这本《何谓文化》写得实在是好,它本身就是余先生对于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既然自己无能表达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几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么的完整,以至于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以表现和发挥其在原文中的含义和力量。要想只能把整本书每一个字都敲出来。这本书的架构很奇特,分成了四个部分:

  首先是“学理的回答”,余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学术报告上的讲座,汇编成一个部分,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的优点,弊病,和近三十年的进步。其中对现实文化的担忧很引人注意,比如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使得创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损机制,使得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各种官方机构中,而大部分创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难得到尊严等等。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个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贮存”“必要风范”,不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业的泰斗都应该体现这四个特质。《向市长建言》一文,十分尖锐地指出了现在各种城市奇葩建设的弊病:不恰当的“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遗迹”、“大话地方特色”,并提出了自己建议市长注意的两个环节“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

  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余先生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动情的文笔描述了这些或多或少陷入过“非文化”困境的,或是与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驰的大家们是如何践行着文化人的责任感,如何承载着文化的重量,如何开辟着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寻着文化的执着。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会,然后再停一下,再哭一会。也许前些年我读到这样的东西,只会把它当成传记,现在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一点,又见证了社会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长到足以感知这些大事件体现的变化,对比之下,这些大师所阐释的东西,实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被这些伟大的人格所击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见到真正的美景会哭一样,就像那英说的“你的声音打到我了”然后梨花带雨一样。当然,余先生在这部分也顺带讽刺了一下那些造谣的小人,没有任何人能把造谣和小人阐释的比余先生更深刻,更立体,更有文学色彩了。

  第三部分是“大地的回答”,摘录了一些多年来余先生为各地名胜题写的碑文,体现了余先生对古典句韵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时又不难读懂。书中还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第四部分是对一些经典的白话文翻译,包括《心经》、《离骚》、《逍遥游》、《赤壁赋》。用序言里的话说,“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经典经过余先生的散文化笔法,足以成为当世经典翻译的范例。这里摘取《逍遥游》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窥一二:“大鹏从上往下看,只见野马般的雾气和尘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苍,不知是天的本色,还是因为深远至极而显现这种颜色?”再如《赤壁赋》的一段:“不一会,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于东南星辰之间。白雾横罩江面,水光连接苍穹,我们的船恰如一片芦叶,浮越于万顷空间。”《离骚》的翻译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长,就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最后,用本书的内容简介作结: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本书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堪称2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关于文化思索的最诚恳、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我强烈推荐此书。看这本书而花费掉的时间是绝对值得的!

《何谓文化》读后感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另外一个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何谓文化读后感3

  文化与人生

——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有感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名叫做《何谓文化》。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看过这本书后,我佩服余秋雨先生用文化人的思考对“文化”的较真儿,也模糊感觉到他“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述说过程中的快乐和“来试着回答”思考的痛苦。

  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修养的人来说,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追寻。我读《何谓文化》这样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因为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那究竟何谓文化呢?如果我们到词典、书籍中去寻找文化的定义,一定会很头疼,因为关于这样的定义已出现了两百多个,而每一个都相当长,即使硬着头皮读完,还是搞不清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确实很难琢磨。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他的定义可能是全世界最简短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多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大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读完书后,我突然对文化有一种踏实安定的感觉,不是心生敬畏,而是更加向往。

  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回答,全面诠释了文化究竟是什么,并留有余地地给人启发,让读者自己琢磨,文化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学理的问答,相当专业。主要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也是本书中最厚重部分,用自己独到的视觉去思考文化和我们个人、城市、国家等等关系。从余秋雨自己所说“说是学理,却并不艰深。艰深大多是为了掩盖鲜活的真相,我没有权利掩盖,所以避免了”这句话来看,学理的问答很接地气,不是在扮演文化人渲染文化,而是在深入浅出地说道中传递文化,普及文化。

  生命的问答,很感动。余秋雨先生用最动情的散文化语言回忆了与自己有过不寻常交往的多位文化巨匠,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章培恒,以及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并特别回忆了四十年前亲自参与文化重建的周恩来总理。这些巨匠,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

  大地问答,见其深厚。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飘零各处的文化,把最坚实的印记留在大地上,就是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余秋雨先生结合自己对多处文化遗址的考察,亦或沉默的山,亦或孤寂的塔,亦或肃穆的庙,亦或嶙峋的岸,去阐释、说明,于是就有了碑。特有的余秋雨书法,让在阅读碑文的同时,领略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相得益彰。

  古典的问答,藏于睿智。余秋雨先生把精神文化的经典文本,翻译成了当代散文。熟悉的《心经》、《逍遥游》、《离骚》、《赤壁赋》。余秋雨对自己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

《何谓文化》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书中有很多感人之处。余秋雨谈到中华文化保存最好的还是在台湾,文化最终落实在仪式上。初读时,我很纳闷,为什么文化最终表现会是仪式呢?我们不是很摈弃外在的形式,而要追求内在的丰富实在吗?仪式不就是形式?后来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余秋雨说到的是仪式!仪式就是文化的最深最真最朴质的表现。我从林怀民每次在余秋雨到台湾讲学访问过程中下榻的酒店摆设的花仪式上,每天花的颜色都要变化,而林怀民却远在国外,看到了文化;在台湾一个市长幽默地拿自己头发多少和听余秋雨讲座的人数多少开涮中看到了文化;在举办者用心地翻找出若干年前余秋雨到台湾讲座的一张桌子,时光流逝中让他依旧在这样的一张桌子面前面对更多的人演讲中看到了文化。这些仪式上的细节,真心诚意自自然然地想到并去做到,对于上层者来说是不容易的,是需要有文化体验在其中的。那么我们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言“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何谓文化读后感3篇(文化与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2022年六年级暑假阅读《童年》感想3篇 《童年》六年级读后感范文

朝花夕拾自序读后感范文3篇(朝花夕拾自序读后感30)

2022《红楼梦》暑假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红楼梦读后感

读《水浒传》读后感想3篇 水浒传 读后感想

2023草房子读后感心得体会6篇 草房子的读后感20

初中生《水浒传》读后感心得启示15篇 水浒传的读后感初中

西游记读后感优秀范文4篇 《西游记》读后感征文

《活着》学生读后感7篇 关于活着读后感

中国名著论语语录的读后感3篇(《论语》的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5篇 道德经,读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