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心理读后感3篇(关于心理学文章的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心理读后感1
学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想
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我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比如: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可是处理不好学习与发展兴趣爱好的关系,教师不是扼杀他的爱好,而是进行家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还和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在教师的帮助下,这个学生不仅成绩优秀,当上“三好”学生。鉴于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想方设法地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指导他们做实验,搞调查,提高综合能力,等等。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二,是教学方法上的滲透。具体做法如下:
⒈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辱骂,更不能体罚。一个孩子一旦失去自尊心,就会影响他一辈子。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必要的时候,我采取“高高的举起你的左手”的教育策略,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⒉组织学生进行人格分析。
我经常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我分析,相互分析,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学生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讨论,统一认识,提高辨别能力。
⒊帮助学生完善健全人格。
在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又帮助学生进行了人格分析。那么,接下来,顺理成章地,我就与学生一道,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朝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样,人格教育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了。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之寒”,人格教育并非短期奏效,不会朝夕即获成功的。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工程,我要用自己一颗颗火热的心,去碰撞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直至生产灿烂的火花!
心理读后感2
读《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有感
李郑新
暑假里,阅读了一本《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只粗略地翻了几页,便被其中的内容吸引住了,往日对儿子的一些怪异的做法便在书中理解和感悟出来,心情和思维豁然开朗。书中谈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及例举的事实,着实让我感到作为一个教师应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同时我也感到沉重起来:如今还有多少家庭对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置若罔闻或一无所知,这是作为为人父母的痛中之痛和极大的悲哀。
书中的精华所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逐步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对现今孩子生长、学习、基础教育和思想教 育的新起点、新课题。对于像一株小小的幼苗的孩子来说,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它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如果营养不全面,必将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作为家长,及时发现、掌握和帮助他们纠正心理上的猊端,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空间,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
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知识要相互渗透,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 素质,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自身良好人格也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我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比如: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可是处理不好学习与发展兴趣爱好的关系,教师不是扼杀他的爱好,而是进行家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还和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在教师的帮助下,这个学生不仅成绩优秀,当上“三好”学生。鉴于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想方设法地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指导他们做实验,搞调查,提高综合能力,等等。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集体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二,是教学方法上的滲透。具体做法如下:
⒈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辱骂,更不能体罚。一个孩子一旦失去自尊心,就会影响他一辈子。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必要的时候,我采取“高高的举起你的左手”的教育策略,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⒉组织学生进行人格分析。
我经常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我分析,相互分析,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学生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讨论,统一认识,提高辨别能力。
⒊帮助学生完善健全人格。
在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又帮助学生进行了人格分析。那么,接下来,顺理成章地,我就与学生一道,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朝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样,人格教育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了。
4、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懂得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
5、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科学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6、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微笑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做每件事,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未来。愿我们的朋友们都快乐,愿作为朋友的朋友的我们也快乐!更愿快乐的我们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快乐!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之寒”,人格教育并非短期奏效,不会朝夕即获成功的。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工程,我要用自己一颗颗火热的心,去碰撞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直至生产灿烂的火花!
读《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有感
李政新
十二团一中
篇读后感
心理书籍读后感(共3篇)
心理罪读后感
爱国篇读后感(共14篇)
白马篇读后感
心理读后感3
心理罪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心理罪读后感(一)
董子铭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阁下长时间的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画像》的第一页,就是尼采的这段话。,看了以后,觉得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之所以叫《画像》,是因为主要讲的是犯罪心理画像者的故事。画像的含义是多重的,是对犯罪人形象的重塑、对犯罪心理的重现、也是画像者对自己内心的考验。
每个人,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的纯洁干净,有的幽深黑暗。这部小说中所呈现的不仅是震撼人心,让人惊心胆颤的杀人案件,还有让人无限深思既惊又怕的深邃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黑洞,主角也有自己难以跨越的心理鸿沟。
在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中,方木经历了身边朋友一个个的离去,甚至目睹了心爱的女孩在自己的面前被砍下头颅。曾经,方木也是一个开朗、活泼、爱开玩笑的男孩,可是经历了了太多的故事,他成了一个沉默寡言,在他人眼中十分怪异的人。邢至森说,方木有觉察犯罪的天赋;邰伟也说,方木有这样的天赋,但这种天赋带给方木的痛苦,是刻苦而难言的。也许,他是天才,但是天才光环的背后是不可名状的苦痛。
《画像》中,有很多凶杀案,方木熟识的人,不熟识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了,在方木没有意识到这些死亡与自己的关联之前,他可以冷静的判断,运用自己的天赋来找到凶手。当坏的遭遇未曾降临自己身上时,谁都可以自信坦然,分析利弊,沉着应对。可是,一旦涉入,从局外人转变成局内人,思维和情感不可能完全随着我们所想要的方向左右。当这些无辜的死者,原来都直接间接的因他而死,天才也会茫然,也会犯错,也有自己的心理疾病需要被治愈。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方木经常呕吐,这种呕吐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反应,而是出于心理上的。邓琳玥在体育场将要被人杀死时,也感到一种想呕吐的恐惧,那么方木,是否也在时刻的恐惧呢?恐惧朋友的离去;恐惧爱人的离去;恐惧隐藏在黑暗中凶手的狞笑。他如何能不怕那种被整个世界抛弃的孤独感。他以为他不怕,其实他并没有那么坚强。孟凡哲对他的信任与感激,因孙普的介入而导致了悲惨的后果;杜宇对他那种温暖心灵的友情,也因为张瑶的死而破裂;邓琳玥因为害怕而离开他;邰伟,差点因为他而丢掉性命。再往前追溯,同寝的好友、刚刚建立友谊的王建、爱着的陈希,都离开他。曾经的爱人生死相隔,曾经的兄弟渐行渐远,当爱情蒙上阴影,友情浸染杀戮,生活中还会有多少是真实可信,内心还如何祈望平静。不论是对案件的判断失误还是对人心的解读偏差,方木的消极避世,颓废低糜,都是情有可原。谁都有自己的心理黑洞,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完全走入别人的幽深内心。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句话是出自尼采《善恶的彼岸》。“深渊”的含义有很多的理解,可以是弱点,亦或是欲望。面对别人的心理罪,侦探可以画出罪犯的心理画像。面对自己的心理病症,找出病因并不难,但如何更好的正视并寻求治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们擦不掉本身的瑕疵,逃不了欲望的缠绕,但是我们能做的是直面弱点,控制欲望,让其为己所用。
在整部小说中,有很多让人落泪的瞬间,但是让我震撼的,是乔教授在火中的坚忍。乔教授在故事中出场的次数不是很多,甚至有些让人讨厌的古板和苛刻。但是,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也同时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想象着他双手抓紧栏杆,花白的头发颤动着,强忍着烈火焚身的痛苦而一声不吭,我落泪了。
小说看完了,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一部没有鬼怪神异的小说,却时不时让人心生战栗、汗毛倒竖的感觉。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它潜伏在那里,窥伺着我们的弱点。长时间地凝望深渊,深渊也回望着我们。
心理罪读后感(二)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套犯罪小说,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初次看到这部小说是在虹口区图书馆曲阳分馆,当时刚刚看完一套推理小说,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就在(惊险小说,推理小说分类)的书架上找书,最后借阅了《心理罪:画像》,自此迷上了这套小说。
《心理罪》共分为5部,分别是《第七个读者》、《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小说的主人公方木是一名在校研究生,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市公安局公认的犯罪心理学天才,他在与警察联手破获一起离奇的校园连环杀人案中,经历了一生难以弥合的创伤,因而颓废沉沦,甚至自欺欺人地选择将一切遗忘。然而魔鬼的挑衅却从未停止,又一起神秘的连环凶案让方木身陷囹圄。他不得不撕开自己永远不愿面对的伤疤,凝视自己内心的心理罪,与身份诡秘的魔鬼缠斗······
乍一看小说的情节简介,你可能会以为这又是一部文笔浮夸、内容空洞、结局莫名其妙的国产推理跟风之作。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必然会被其中犯罪现场的详细描写和扭曲的犯罪心理震撼。为什么这部小说能够将杀人凶手的残忍手法和犯罪心理描写得如此细致呢?这和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小说的作者雷米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一名犯罪心理学教师,他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因此他的作品中富含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和法医学知识,他的作品中既有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再现,又不乏大胆奇诡的想象,使小说感染力和深度兼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心理罪》系列就是雷米小说处女作,作品最初在网络连载时已经好评如潮,一经出版就得到推理书迷和知名作家的一致叫好。
这么精彩的推理小说,欢迎大家来图书馆借阅。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分享给你们,今年5月,由《心理罪》改编的同名网络剧也在爱奇艺平台上播出啦,剧中演员个个颜值爆表!读完小说再来煲剧,让《心理罪》陪你度过炎炎夏日吧!
心理罪读后感(三)
天使与魔鬼的纠缠
洁瑜
今天,突然想写点重口味的(坏笑脸)。不知道有没有妈妈和我一样,在压力大或者郁闷无处宣泄的时候,喜欢看一些惊悚悬疑小说来释放自己的压力。曾经觉得自己这个习惯很怪诞,但却也延续了多年。看过为数不少的悬疑惊悚小说,其中不乏涉及神怪或者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虽然我是当代学习无神论者的好青年,但是我对这些仍抱有敬畏之心。
今天,我想推荐一套小说,是雷米写的《心理罪》。这套书我反反复复看了不下四遍。作为悬疑惊悚小说的迷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套好书。作者雷米作为专业的刑法老师,非常熟悉犯罪学和心理学,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立体的书中人物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整套书一共有五本,虽然网络上把《第七位读者》独立了出来,但是我觉得恰恰是《第七位读者》是整套书的前传,所以读了这一本,才能更好的去读后面的《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这个顺序也是书中主人公方木的成长顺序,这也是该小说故事的一条主线。
书中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法学院的研究生。他的故事是从《第七位读者》开始的。在大学本科四年,他经历了自信洋溢的巅峰时期到人生最郁闷低落时期的过渡。目睹心爱的人的死亡,自己老师的死亡以及自己寝室的一场大火夺走了自己大部分室友的性命,直到最后找到真凶,这一切一切,都把原先那个自信轻松,单纯的学生方木变成一个阴郁,冷漠,有点神经质,骨子里却透着正义感的颇具争议性的人物。这也为他在书中做犯罪心理画像奠定了基础。
《心理罪》用了很多的篇幅来讲述每个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存有阴暗面。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或环境,人心中的阴暗面被嘲笑,侮辱,轻视或者其它因素造成矛盾激化,人就有了犯罪的欲望和动机。说到这里,我自己感觉有点惊悚(害怕脸)。我竟然把犯罪称之为欲望。仔细想想,却有些道理。很多时候正常人与罪犯的区别可能只是在于有没有触碰到那个临界点,矛盾的激化有没有唤醒心中沉睡的恶魔。所以,犯罪不是某个阶级的特定产物,不会因为是无产阶级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概率就会高一些或者低一些。现在,也有很多高智商犯罪不是么?
1)《第七位读者》-主人公方木的成长史,是整套小说的前传。把后面发生的一些故事的前因交代清楚了。
2)《画像》-模仿世界著名的凶杀案的连环杀手,在C市连续作出令人战栗的凶杀案。方木作为推理天才在心理画像这一块初露头角。
3)《教化场》-一场对人性的考验,也可以称之为实验。最后以悲剧收场。创伤后遗症带给人的伤害究竟有多大?
4)《暗河》-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揭示这个文明社会里还有这些文明未开化的蛮荒之地。
5)《城市之光》-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本应该说还是方木的成长史的续篇。和《第七位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看看方木最后如何自解困境或者说步入死亡的陷阱。
无论你喜欢悬疑惊悚还是侦探小说,它都能满足你。恐怖氛围渲染恰到好处,更多的是思维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人性剖析,值得一看!
注意哦!我说的是书。同名电视剧无感!《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读后感
“一个人到学校里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曾几何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变成了机器生产的工厂,我们这些教师就是批量生产同一产品的加工者。别说学生,连我们自己都快没有了思考。为了应付考试、检查,我们像过筛子一样要求学生背书、背试题、背讲义、背作文…… 一切考试要考的东西都拿来背。然后就来比一比,哪个学生背的多、背的好,哪个学生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就会上好的学校;比那个老师逼学生背的多、背的好,教师就会出名、获得荣誉、升职、晋级。可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令我们自己都惊讶的现象,许多“背的好”的学生并没有出人头地,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竟然在社会上混得一鸣惊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会思考才会拥有真正的智慧。回头想一想,我们上学时死记硬背的知识现在还记得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吗?
当然,这里并不是就全盘否定识记和背诵,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据第二位。有些东西可以拿来背,比如好的文学篇章、外语单词、历史知识等等,这些知识不但要背,而且背得越多越好,甚至不需要理解,找到记忆的窍门就可以。但作文不能背,有的老师给学生指导一、两篇文章之后,就让他们背下来。然后以不变应万变,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写作的能力。理科的习题更不能背,()选择合适的那个人,确定他真的是想要找的另一半。
亲情。本书中的母亲是个爱孩子的母亲,而父亲却是婚外情后抛弃家庭的父亲,母亲用伟大的母爱支撑男孩的成长,但男孩没来得及尽孝,母亲就离开了人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的孝心孝行必须表现在生活的每一天。父亲的离开,带给男孩很大的伤害,不完整的家庭中孩子注定是受害者,组建家庭要深思熟虑,履行责任。祝福天下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是幸福美满的,每个孩子都可以像花儿一样美丽成长。
这本书感动了我,喜欢它的清新又纯真,喜欢它的温暖又动人。是否有那么一天,我的影子也会对我说一些话呢?
心理读后感3篇(关于心理学文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2篇 读《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 社会心理学经典书籍读后感心得3篇 心理学与生活书籍读后感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