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神奇丝瓜读后感3篇 读了神奇的丝瓜你有什么感悟,供大家阅读。
神奇丝瓜读后感1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
安平小学
周华英
教学目标
1.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2.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来感受丝瓜的神奇 难点:抓住朴实的言语来感受丝瓜的神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季羡林
1.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丝瓜吧。你们眼中的丝瓜是怎样的?(绿色的、)有什么神奇之处吗?其实啊,一粒沙里可以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可以看出一个天堂。飞花逐水,风吹日落,大自然似乎永远在诉说着一个个禅机,阐释着一个个神奇。今天,我们要走近《神奇的丝瓜》,走近季羡林先生,来看看一棵小小的丝瓜,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神奇和感悟。
2.了解季羡林。
二、任务再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找出描写丝瓜神奇的句子和作者担心的句子,认真体会,并做好批注。
3.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学情调查、探究点拨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品读课文,感受丝瓜的神奇。
请同学们读书说说丝瓜的神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过渡:作者是通过写丝瓜秧、丝瓜“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的。我们就先来感受丝瓜秧的神奇。课文哪些自然段描写了丝瓜秧的神奇?请同学们阅读1-4节,抓住主要能体现丝瓜秧神奇的语句来说一说,读一读。
(一)品读1-4节,感受丝瓜秧的神奇。
问题设计1:作者是通过哪些关键的语句来体现丝瓜秧的神奇的呢?请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重点:师引导学生理解包含“竟”的三个句子来感受。
“竟”什么意思(出乎意料)? 怎么会让作者感到出乎意料呢?
既然是出乎意料,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怎样的情感?
(意外、惊喜)注意重读“竟”
过渡:其实丝瓜真正的神奇还在下面,我们来一起走进丝瓜“瓜”的神奇。课文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瓜的神奇?
(二)品读5-8节,感受丝瓜“瓜”的神奇
1、理解“神奇”
小组合作交流预习的描写丝瓜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请画出相应的语句。再说说为什么神奇?
(1)、第一处: “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理解:
师: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生:瓜秧会断了,丝瓜就会死去)
师:在这里,第一个瓜好象具有人的怎样的精神?自我牺牲,顾全大局的精神,但它是丝瓜,好象有了人的思想了,你说神奇不!
师:读出神奇1哪些词语需要强调重读?(重读:不再、仿佛得到)
生: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2)第二处:“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
理解:
改句比较理解:“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被弯了起来,被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
师:主动性,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智慧。
师:读出神奇.(重读:弯了、把躯体、放在)
生: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
(3)、第三处: “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理解:
师:第三种瓜原来是处在怎样的状态下生长的?生:垂直悬挂在空中。
师:现在是什么样了?
生:平着身子躺在台子上。
师: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做的吗?
生:不是。因为“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师:所以说作者发出疑问: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改为陈述句,为什么不用陈述句?
师:还有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悠闲、自在)你看丝瓜还能像人一样悠闲自在。你说神奇不!
师:读出神奇。(重读:平着、躺在)
生: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过渡: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丝瓜的这种神奇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
步步引出来的。作者越担心,丝瓜就越显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我们主要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担心”。
2、理解“担心”
读的形式:师生一遍;同位配合一遍。
(1)第一次的担心
师: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生:我真是替它担心,(重读“真“和“担心”)
(2)第二次的担心
师: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
生: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3)第三次的担心
师: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生:我又犯了担心病。(重读“担心病”)4.体会担心与神奇之间的关系
导:就这样,作者面对着丝瓜的生长,一次次担心,一次次地惊喜,他的担心有用吗?(没发生过。)担心和神奇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衬托
师:此时,我们仿佛走进丝瓜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在文中这样写到,一起读:出示
在这段话中哪个词概括出了丝瓜的神奇?丝瓜会思考,有灵性,会行动。。
(三).情感升化,突出中心
师:文章读到这儿,丝瓜真有思想吗? 师:那是谁赋予它思想的?
师:“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觉得丝瓜神奇?”而作者却认为它神奇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是作者仔细观察了。作者在用心想、用眼看,结果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平时习作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在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才会打动人。
师:齐读第10自然段,看看作者从丝瓜身上到底又发现了什么?悟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板:(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理解“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师:怎么理解这一人生态度?(课件)师:如果我们把这四个词中的一个词送给第一个瓜。哪个词更合适?哪个词适合第二个,第三个呢?
师:说得太好了!这些瓜这么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像人一样有思想,文章看似在写丝瓜,其实是在写谁?
课文通过神奇的丝瓜来表现作者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呢 ?板书:托物言志
五、当堂检测,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以根据不同的瓜来说)
教师组织:不能改变环境,但我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
对任何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大度一些。
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去解决,积极地去面对,决不悲观。
六.作业
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还可写一点你的感想。
七、板书设计
神奇的丝瓜
神奇: 会思考,能思考问题,会行动
细致观察 生动描写
真情实感
人生态度: 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托物言志
过渡:万物本无语,只要你细细观察、好好体味,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能给我们启示。下一课我们将学习《访兰》,我们又会得到什么启示呢?
八.预习《访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神奇的丝瓜》读后感
神奇物理读后感
有关丝瓜作文500字合集六篇
神奇收费亭读后感
神奇收费亭读后感
神奇丝瓜读后感2
神奇的丝瓜
——《神奇的丝瓜》读后感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笔下描写的一幕——
楼前有块空地,孩子们开辟了一块花园,种上了丝瓜。不久,细细的瓜秧慢慢往上爬,爬到了二楼。后来瓜秧上面长出了一个瓜,越长越大。
老先生很担忧这个瓜会掉下来,因为细细的瓜秧怎么能承受这样的重量呢?可是,过了几天,他发现——
那瓜越长越大,并没有掉下来,因为他把躯体弯了下来,神奇地躺在了二楼的窗台上,再没有要掉下来的危险了!然后它接着长大。后来瓜秧的下部又长出一个丝瓜来,挂在秧上,悬在空中,让人又开始担心瓜秧会被这个瓜一起扯下来。
季老每隔几天就去看看,结果发现从中部又长出来一个瓜,下面的丝瓜竟然会神奇地停止生长,而让中间那个瓜越长越大。又过了几天,季老又惊讶地发现中间那个的瓜变得弯曲起来,又几天,这个越来越大的弯着身子的瓜竟然倚靠在了墙壁的一处凸出的小台子上!那个小台子离地面和二楼窗台都很远,绝不会有人能够得着,那么是谁帮这个弯着身子的丝瓜稳稳当当地靠在这个小台子上呢?!中间的和上面的丝瓜都放心地长大,而悬挂在瓜秧上的那个最下面的瓜却仿佛停止了生长,一直就那么大。
季老先生围着这神奇的丝瓜转来转去,怎么也想不通——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又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与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绳子,绿叶照旧浓绿扑人眉宇。
季老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欣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
神奇丝瓜读后感3
初中读后感800字:《神奇的丝瓜》
【篇1】
神奇的丝瓜
——《神奇的丝瓜》读后感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笔下描写的一幕——
楼前有块空地,孩子们开辟了一块花园,种上了丝瓜。不久,细细的瓜秧慢慢往上爬,爬到了二楼。后来瓜秧上面长出了一个瓜,越长越大。
老先生很担忧这个瓜会掉下来,因为细细的瓜秧怎么能承受这样的重量呢?不过,过了几天,他发现——
那瓜越长越大,并没有掉下来,因为他把躯体弯了下来,神奇地躺在了二楼的窗台上,再没有要掉下来的危险了!然后它接着长大。
后来瓜秧的下部又长出一个丝瓜来,挂在秧上,悬在空中,让人又开始担心瓜秧会被这个瓜一起扯下来。
季老每隔几天就去看看,结果发现从中部又长出来一个瓜,下面的丝瓜竟然会神奇地停止生长,而让中间那个瓜越长越大。又过了几天,季老又惊讶地发现中间那个的瓜变得弯曲起来,又几天,这个越来越大的弯着身子的瓜竟然倚靠在了墙壁的一处凸出的小台子上!
那个小台子离地面和二楼窗台都很远,绝不会有人能够得着,那么是谁帮这个弯着身子的丝瓜稳稳当当地靠在这个小台子上呢?!
中间的和上面的丝瓜都放心地长大,而悬挂在瓜秧上的那个最下面的瓜却仿佛停止了生长,一直就那么大。
季老先生围着这神奇的丝瓜转来转去,怎么也想不通——
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又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与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绳子,绿叶照旧浓绿扑人眉宇。
季老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欣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
【篇2】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读后感
前几天妈妈买了一摞书,其中《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虽是一本图画书,也很短,但却讲述了一个道理。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讲的是一只不会死的虎皮猫,他活了一百万次又死了一百万次,却没有什太大的意义,就像是风一样,去了又来,来了又去,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都过着无味的生活。以前,他当过很多人的猫,有魔术师、老太太、小偷、捕鱼人。但他好像对都不为所动,在这个百万次的生命中他只接受过很多的哭声,却从没为哭过,好像在他的心里,生与死仅仅家常便饭罢了。直到他成为流浪猫的那天,变成一只都不属于的猫的时候,才终于遇见了一只让他心动的白猫,从此便呆在了他的身边,直到母猫死去的时候,他终于放开了声音嚎啕大哭了起来,毕竟这是他这个百万次生命中第一次为哭过,一天中午,虎皮猫的哭声停止了,他静静的躺在了白猫身边,这个次,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是,在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一天一天的,做一样的事情究竟有什意思呢??一件事情做多了就会觉得腻,每天都要做一样的事情——早上起来吃饭,然后看电视,看完电视后写作业、练字,写完作业出去玩一会儿,回家再吃饭,中午玩电脑,去上课就算在新鲜的事情,一天一天的也会觉得腻,久了之后,就再也对一样事情没有感觉了。就像文中的猫一样——死了之后还能复活,但却没有自由,没有乐趣,一次一次的死,一次一次的活,这样一天一天去没有什乐趣!倒不如好好的活上一次,让成为的主宰,而不是让来为你定制一天一天的生活,干不想干的事情。在心爱的白猫死去时,虎皮猫宁愿死去,因为对他来说,没有了爱,再昏昏僵僵的过日子、昏昏僵僵的活一百万次、一亿次,又有什意义呢!?虎皮猫虽然没有再度的起死回生,但取得到了一条属于,让安排的命运,与其千百万次的像木偶一样的活,不如活一条有意义的命。即使生命只有一次,也能够放出自由、灿烂的光辉!
【篇3】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读《银狐托米》有感
它,是一只美丽的银狐;它,勇敢、负责、聪慧;它,被猎狗追赶,被猎人追杀,却一次次地逃脱了。它,就是西顿动物小说《银狐托米》中的主人公:托米。
狐狸妈妈生了七只小狐狸,其中有一只长着纯黑色的毛皮,身体很强壮,它就是托米。托米慢慢地长大了,便离开了父母,独自生活。在独立生活的日子里,它的毛尖儿慢慢地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全身闪着银色的光,便成了银狐托米。猎人、猎狗追杀托米,可托米却凭着智慧和勇敢一次次地逃脱了。一天,托米与一只名叫“白脖子”的狐狸结了婚,生了小狐狸,从此,它们便幸福地生活了下去。
读了这本书,我被托米深深地打动了,托米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它。有一次,托米在自己的家旁边听到了狗叫声,为了不让狗伤害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托米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把狗引到了悬崖上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因为狗的肩骨很宽,便掉下了悬崖,托米成功地解救了一家人。这个故事,字里行间显示着托米的勇敢,充满了托米对孩子们那伟大的父爱。当托米解救成功时,我不禁为它的智慧与勇敢而欢呼起来。
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要勇敢面对。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迎难而上。这个寒假,我一直都在上奥数培训班,为三月份即将来临的“希望杯”数学竞赛积极备战。我们学的很多题都非常难,一碰到难的题,我就不想思考,只想等着老师讲。而爸爸却鼓励我:“越难的奥数题你越要自己去想,去思考,当你绞尽脑汁思考出来答案时,你会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滋味,同时也会把这道题的方法熟记于心。”有了老爸的鼓励,我把思考奥数难题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勇往直前,成功地打败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拦路虎”。
学习托米,学习它不怕困难的精神,勇敢地面对每一件事情,这样会使我受益匪浅。
神奇丝瓜读后感3篇 读了神奇的丝瓜你有什么感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