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6篇(战争与和平章节读后感)

时间:2022-12-09 07:42: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6篇(战争与和平章节读后感),欢迎参阅。

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6篇(战争与和平章节读后感)

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1

  《战争与和平》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当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我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当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期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我的《战争与和平》。

  应当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可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十分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我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并且,托尔斯泰似乎异常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能够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坚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一样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也都在不断变化。

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2

  看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译)之后,觉得托翁笔下的人物比较丰满,毕竟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不过在我的印象里,除了里面的列文和吉蒂以及他俩的爱情以外,对于安娜以及佛伦斯基,我并没什么太多的印象,也许是生活经验或者说生活所需导致了我对人物的偏好。对于安娜,在别人的提醒之下,我光记得托翁描述的她的美来。

  后来读了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 弗兰岑的《自由》,里面提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知道这是托尔斯泰最为重要的一部小说,于是在网上定了一部,是我的老乡刘辽逸先生翻译的,总共两本,一百多万字,我想这下有的看了。对于大部头书,我并不怵读,只要前几章的文字能符合我的口味,但恰恰的是,这部中文译著,却让我读着,犹如嚼蜡。我是读了几章之后,就把它撂下,要不是我心里说:“嗯,毕竟是部名著,后面可能还有精彩的,或者买来的,毕竟要把它消化完吧!”,我简直要让它束之高阁了。

  这里让我惊叹的是,——也许我比较世俗——托翁竟能描写这么多人物,而不重样。这人得有多大的生活阅历和记忆力啊。另一个惊叹的是,对于拿破仑的描写,简直把他比作了强盗、抢劫犯了,这和我读的《拿破仑传》简直大相径庭。或许,托翁是站在俄国人的角度,来读侵略者进行描述的,但当到尾声时,通过他对“偶然”和“天才”的论述,我才了然,拿破仑的成功,就是强盗的性质加一系列偶然因素成就的;至于俄国统帅:图库佐夫的描写,作者则比较手下留情,甚至把他描写成了一个有博爱精神的,可爱的老头。但作者也没有一味的携着私心,最后还是给图氏做了公允的评价,这在第四部里,也有细节的描写。

  《战争与和平》除了对战争的描写和论述以外,另一个重点就是放在四大家族里面的那几个年轻人的经历了。可是,或许我有点囫囵吞枣,里面的人物,我的心里就放在了皮埃尔、娜塔莎,还有就是玛丽亚公爵小姐(这是到后来才留心的),而恰巧的是,这三个人正是后来活了下来的重点人物,至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安德烈公爵,我根本就没怎么留意。而印象比较鲜明的就是娜塔莎,不管她的少女时代,还是妇女时代,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不是托翁有意为之?

  至于托翁读战争的论述,我是不太在意的。他在那个年代似乎隐隐的感觉到了一切英雄人物都是顺应了人民或者人群的意志,才成全为英雄的,不论是拿破仑还是图库佐夫都不例外。但当在尾声看到,托翁对于家庭的描述,则让我有了对家庭的憧憬和思考。

  最后说一句,托翁并不只对劳动人民有着爱的情结,他对于人群的盲目与疯狂,也看出了一些端倪,这可在对于那个政治犯,我忘了叫什么名字,被莫斯科警察局长煽动人群而加以迫害了,托翁在这里明显怀着一颗慈悲心,描写了人群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极富危险性。这在战争的描写中也体现出来了,士兵们在疯狂和激情之下,在战斗中,抛弃了一切约束,进行屠杀、抢劫,血淋淋的事实,让托翁多少有些心悸。

  其实,托尔斯泰也算一个天才,但他是写小说的天才,但其他方面,他甚至比普通人更糟糕,例如他风流成性的私生活,和嗜赌的毛病,还有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对女性总是贬低甚至是诅咒,托尔斯泰的出现,正如其他的艺术家一样,或许就是上帝的选择吧!

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3

  《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即使是平凡的人物也能写的让我们对其充满了敬佩。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战争时期却会让我们更加盼望和平。现身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否应该珍惜现在温馨的生活呢?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不,应该从现在开始把握!

  我向来是不喜欢看历史题材的书籍,但是,《战争与和平》是我第一本喜欢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融入书中情节中,体验书中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另一反面也不禁的发人深思:和平的重要性。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组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却反映了农奴制后俄罗斯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书中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罗斯、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描写了历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罗斯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能力,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也同样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去保卫自己的安静、和平的生活!

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4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本事;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本事,更侧重于道德梦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当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期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我的《战争与和平》。

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5

  高中时,看完了《战争与和平》,和一位好友谈起书中的人物。他是男生,最爱的人物是娜塔莎。而我,爱的当然是安德烈公爵。

  安德烈公爵不可爱。他说。

  公爵的确算不上一个可爱的人物。他太完美,太理性,太深刻,太高贵,太冷傲,其实他也根本没必要成为一个可爱的人物。他甚至不完全是个人,他是思想,是质问,是象征,是托尔斯泰创造出来的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代表。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他。爱一个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人,常常和现实生活无涉。只表示一种认同,或者,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的某种理想人格的影子。

  想起这件事,是因为前些天整理书,又看到了《战争与和平》,两部,81年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和XX年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都是二十年前的版本了,现在已经很难看得到了吧?只翻看了一下,就进入了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沉迷与震撼。很想再读一遍,又觉得太费时,于是就想到了看电影这个偷懒的办法。从迅雷上下载了电影,却是1956年美国赫本、亨利·方达版的,看了。男女主角都很美,养眼。但总觉得电影缺少了点儿什么。于是,又用电驴下载了1968年邦达尔丘克的电影。看看这部196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著名影片。

  看前苏联电影是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我到现在都记得当年上大学时,在大学礼堂里看前苏联那些战争大片的事,五六个小时的一部电影,看得人肚子都咕咕叫。这部邦达尔丘克的《战争与和平》也很长,四集,六个多小时,是上海译制片厂的经典之作。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从人物的造型上来说,也许美国版的亨利·方达更帅,赫本的娜塔莎也够漂亮,但美国人太爱他们的明星了,给了赫本太多时间,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有些障碍的。

  安德烈公爵心灵的发展史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他一开始雄心勃勃,注重功名,而且十分理性,甚至认为人不必要为了信仰而战。但当他奔赴战场,目睹了死亡之后,奥斯特里齐宁静、广阔的天空却给了他非理性的“天启”,让他顿悟般地感觉到了生命的虚无,转变了思想。后来大橡树的枯荣给予他的,也是类似的启示。这一体现安德烈灵魂转变的重要情节,在邦达尔丘克那里表现的很充分,在美国版里根本没有。还有娜塔莎,安德烈公爵离开后的一年中,因思念而倍感空虚与无聊,是她被安纳托利吸引的重要原因,没有了这个原因,娜塔莎的私奔就显得有些突兀。当然,“活泼的生命是不会犯错误的”,娜塔莎的纯真并没有因为私奔而变丑。

  但娜塔莎是不适合安德烈的。他们之间自以为存在的爱情,其实都是一种错觉。安德烈想用娜塔莎活泼的生命力来驱赶自己内心的虚无感,但当娜塔莎答应了他的求婚后,他内心却满是疑虑。“此刻,安德烈心中,对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追求和希望失去了原有的神秘的魅力,只留下对娜塔莎幼稚和软弱的怜悯”。邦达尔丘克的电影里,安德烈脸上迷茫而严肃的表情,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在爱情这样应该感性的时刻,他心中却全是理性,并在这理性里认清了自己。很多年来,每想到安德烈这个人物,我总想,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女人适合安德烈。每个女人到了他那儿,都会成为另一个丽莎。安德烈不是用来生活的。小说最后,娜塔莎和皮埃尔结了婚,有了几个孩子,终日沉浸在忙碌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中。皮埃尔可以,但你能想象,安德烈公爵会过这样的生活吗?

  50年代的亨利·方达、赫本,很年轻,很漂亮,但正象从美国版的电影中看不到俄罗斯广阔的社会背景一样,他们的气质中,也没有多少俄罗斯韵味。这一点,只要和邦达尔丘克版的安德烈和娜塔莎一比较,就一目了然。当然,也许美国人想拍的,只是一部好看的爱情故事。那就无需比较。

  皮埃尔是另一位主人公。他和安德烈性格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但他和安德烈一样,对人生和社会有很多思考,所以,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不过皮埃尔更世俗,更生活罢了。

  除了主人公,两部电影人物反差很大的,还有安德烈的父亲,老保尔康斯基。这是个很多人都不喜欢的角色。他是个标准的大男子主义者,严重看不起女人,认为女人天生不可理喻,孱弱懵懂,没有思想,能吸引男人的只有外表。他跟安德烈谈到丽莎,很有意思:很难对付是不是?没办法,女人都这样……谁叫她那么漂亮呢。这样的一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形象相差很大。美国版里,是肥胖的俄罗斯农民形象。而在邦达尔丘克那里,则是戴着一头时髦假发的瘦削贵族,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贵族——了解俄罗斯历史的人,一定会认同这样的形象。

  按说,没有理由喜欢这样的人,但很奇怪,我喜欢。原因自己也不明白。此外,我觉得安德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和他父亲很象。

  喜欢的人物,还有库图佐夫。这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的形象差不多。表面上,总是一幅浑浑噩噩,昏昏沉沉的样子。甚至在打仗前,别人都在忙碌着奔跑、侦察,他却连开军事会议时都在睡觉。他好象没有任何行动,但实际上,他对一切,目前的处境,敌我的形势,甚至未来的可能,都洞若观火,所以,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成为了民族英雄。这个人物,倒让我想起了老子的那句话,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转载请注明

  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就在这样的大智若愚面前,滚滚而来,又黯然溃去。托尔斯泰是在用战争表达他认为的西方文明在俄罗斯的命运吗?

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6

  这不仅仅是战争,更是青年们的爱情。这也不仅仅是爱情,更是爱情遇上了炮火的洗礼。正是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爱情,才更加的生动。

  走进《战争与和平》的小说中,唾弃那些腐朽,迎接那些新鲜的热血吧,正是这些热血。支撑着国家,支撑着未来!

  今天终于拜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着《战争与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认为《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欢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

  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写、战争场面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

  这本书描写得很真实,以几次真正的战争为背景,里面有真实的人物:拿破仑、亚力山大、库图索夫等,它的真实还体现在,每一个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场就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彼埃尔一出场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会上,当时在场的“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很“轻视他,他的言行是为人们所不齿的,而这正说明彼埃尔是一个真诚的、不流于世俗的人。安德来公爵就很欣赏他这一点,并主动结交这个人。当彼埃尔突然继承父亲的巨大财产后,成为别素号夫伯爵、成为全莫斯科最有钱的人之一后,他马上成为莫斯科整个上流社会倍受欢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儿的家长都盼望能把女儿嫁给他,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受到所有人的称赞,连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备了所有的美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然而这又多么现实啊!这与我们如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多么不谋而合啊!

  彼埃尔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经历了被俘之后,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为各个阶层的人所接受并喜欢:他的钱袋永远是空的,因为它对所有的人开放;宴会中的女人们欢迎他,因为他从来不只对某一个人献殷勤;仆人们高兴彼埃尔回来,因为他们知道,他在家的时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天到农场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谐,还因为在节日,他们都可以得到重赏;小孩们和女教师们高兴他回来,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像彼埃尔那样地领导他们过共同生活,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在大钢琴上弹苏格兰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说,他们可以随着这个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并且他确实带礼物给大家;尼考林卡。保尔康斯基高兴他回来,因为彼埃尔叔叔(他这么称呼他)是他羡慕与热爱的对象;客人们欢迎彼埃尔,因为他这个人总是能够使任何团体富有生气并且能够团结大家……

  玛丽亚公爵小姐,她虽然长得较丑,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直都深爱着对自己严历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亲;她成全女伴部锐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约会;她一直精心照顾、教育自己的侄儿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儿女时都不允许自己在行为甚至在思想上对侄儿不如自己的儿女;她的灵魂是那么的高尚,正如丈夫罗斯托夫对她说的”人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玛丽亚就是那个最美的女人!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在我眼里,从内到外,这个人物都是纯粹的完美无瑕的。尤其我最喜欢的场景是玛丽亚与罗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罗斯托夫立刻把这次会面当作一种奇遇,一个没有保护的不胜悲伤的姑娘,独自遭受到粗野暴动农民的横行!多么奇怪的命运把她带到我这来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么温柔、高贵!“

  玛丽亚的育儿日记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样对她的那种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惊异!

  娜塔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跨跃很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写到多情美丽的少女、又写到完全献身家庭——丈夫与儿女而完全抛弃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爱好和女人的修饰等等,整个小说中人物娜塔莎的变化是最大的。

  对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后的描写是我非常喜欢的,奈何拙笔不能表达深意,准备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当然还有安德来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发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亚……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为大家手笔、神来之笔!

  托翁在描写环境和心理相结合的水平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如罗斯托夫第一次参加战争”他对死亡和担架的恐惧、对太阳和生命的爱惜,写得太传神了!安德来公爵第一次“死”、“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感谢上帝……”太让人感动了!

  托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来:“他和道黑图罗夫一样是一个不受人注意的齿轮,虽然这些齿轮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却是机器的最主要部分;全军的情形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的情形,它感觉到它自己的灭亡,却不知道它在做什么;他就好像一只被犬包围的兔子,缩着耳朵,在敌人面前继续躺着一样……”

  经过一个半月的《战争与和平》的阅读,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启迪,灵魂上获得一次深刻的净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顿文化大餐!对这本书,我真是有些爱不释手。读过一遍后,又详细读了里面的精彩片断,并做了部分摘抄,从思想意识中竞有些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

品读《战争与和平》名著小说读后感优选6篇(战争与和平章节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世界名著读后感参考范文6篇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读后感600

阅读细节决定成败名著读后感例文6篇 细节决定成败的阅读感悟

关于个人阅读《骆驼祥子》小说读后感6篇 《骆驼祥子》阅读感悟读后感

阅读世界名著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汇总6篇 名著《傅雷家书》读后感

四大名著的读后感范文3篇(《四大名著》的读后感)

小学名著读后感作文3篇(经典名著读后感作文)

精编读《活着》名著小说读后感心得6篇(活着小说阅读感悟)

世界名著小王子的读后感3篇(小王子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6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3篇(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