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诃德中学读后感3篇(唐吉诃德读后感高中)

时间:2022-12-14 04:35: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唐·吉诃德中学读后感3篇(唐吉诃德读后感高中),以供借鉴。

唐·吉诃德中学读后感3篇(唐吉诃德读后感高中)

唐·吉诃德中学读后感1

  亲爱的堂吉诃德先生最终还是死了,骑士的梦在冲撞和畜生的叫声中破碎,骑士的尊严被连人带马的摔在地上。悔恨者死于家乡,但原本的骑士早在归途中就消失了……这是我在读完《堂吉诃德》后的感想。

  伟大而可悲的阿隆索·吉阿诺先生,将一副破烂的盔甲收拾干净,顶盔改成头盔,驽马取了名字,自己立好名号,杜撰一个意中人,拉上邻居当仆人,于某个炙日炎炎的七月的早晨,骑上驽马,挎上盾牌,握长枪,悄悄踏上了心中非同小可的路途。

  自称堂,一本正经当上骑士的这位老疯子,满脑子倒背如流的骑士小说,勾想着光芒万丈的黄金岁月,光荣的游侠骑士时代,决定行遍天下。但事实上,在我从他传记中70万字的考证里,他行走的范围不过一个地级市而已。将风车当做巨人,将狮子的不屑当做自己的胜利;将混乱的羊群当做交战的马匹;将一切的不走运归于魔法师的捉弄,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幻想。然而,幻想终究是浮于现实的泡沫,最后总会破碎。他的意中人,不过是个粗愚村妇,而他也不过是个幼稚爱胡想的老头子罢了。在贵族的捉弄、世人的嘲笑中,他从梦中醒了,骑士的梦在悲伤的吟诵中飘散。

  最后骑士死了,有人说他是个可悲的老头,是坚持荒诞梦想的人的象征。

  我并不这么想。

  他荒诞的行为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拥有丰富的见解,非凡的勇气,坚定的意志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他所象征的应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他不应该以梦想、荒诞为名而被审判,他应被赞颂。

——因为他没有错,那只是时代的悲剧。

  在塞万提斯的笔下,骑士死了。而尼采的笔下,“上帝已死”,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他们所代表的是信仰,信仰死于那个时代——那是偶像的黄昏。资本的兴起,文艺复兴的开始,在时代的潮流下无论好坏,旧事物都将被冲刷。

  而信仰的消亡带来的是灵魂失去安身之所,那是心灵的大流浪。不知何时开始,世界已经变得光怪陆离起来,你所珍视之物总会消亡。尼采在《快乐的知识》里也曾说过,要么清醒得有趣。梦与清醒的界限真的清晰吗?当所有人都在做梦的时候,你的清醒就是最大的荒谬。所以唐寅曾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堂吉诃德绝没有错,如果死去的骑士是一种荒谬,那么死去的上帝不也荒谬吗!那么那个时代的所有人才是最大的疯子。如果说老骑士有错,那么他的错只不过是醒来而已。

  所以如同尼采所言,要么清醒,要么做梦,其实两者之间并无区别,关键在于“永远”和“有趣”,只有坚持了这两点,你的性灵才能得到长久安宁,才不会被外界事物破坏。

唐·吉诃德中学读后感2

  在小说里,主人公其实有两个,如果把主角看成只是堂吉诃德本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的仆从桑丘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公。主仆两人在不断的冒险中,荒诞、可悲、可喜、似真似假各种各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堂吉诃德虽然时而疯癫,时而理智,在他看来,是这个世界疯癫了,没有游侠骑士——代表正义力量,这个世界就是颠倒的。他要扭转乾坤,他也相信古代之所以辉煌,国家强盛,人民安定,就是因为游侠骑士的精神——公正、勇敢的盛行。现在,公义不在,弱肉强食,统治阶层认为主张正义很无聊。有相当多的“好心人”(就像那个公爵和他的夫人)帮助堂吉诃德的同时,也是在愚弄他,以至于自己也要疯了(天晓得是不是真疯了)。堂吉诃德的错误,就在于他的不自量力,就像他出场后第一件,也是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壮举”,向风车挑战。风车庞大有如那强大恐怖的国家机器,而他却仅有驽马、劣质盔甲和长矛,结果不言而喻,在这里,讽刺的味道更浓——可是,堂吉诃德却没有放弃,“愚昧”的继续前行,坚信自己的信念——游侠骑士永远不能见到邪—恶,而不用手中锋利的宝剑去战斗。这是他的悲哀,也是他的伟大。

  堂吉诃德有时是疯狂的,但是有时候却说出哲理的话,在书中比比皆是。看来,堂吉诃德这个人说他聪明,却很疯傻,说他疯狂,却很有见地。说起话来,堂吉诃德总是头头是道,立论正确,谈吐高雅,而他的行为,却又常常冒冒失失,疯疯傻傻,荒谬不已。我从书中读到许多类似的疯狂与明智之间的强烈对比。他,不疯;疯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公理,只有强权。

  堂吉诃德将所遇到的“奇事”,全部归咎为“与我作对的坏魔法师”,这些“坏魔法师”是谁?毫无疑问,那就是他谴责的对象——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堂吉诃德所效忠的“情人”是谁?不是那“杜尔西内娅”,而是他的精神支柱。但是,所有的一切全不真实,所以,堂吉诃德在临终的时候,才“悔悟”,虽然他最后充满喜悦的求得了上帝的宽恕,但是却为全书定下了悲剧的基调:游侠精神——除暴安良,杀富济贫,公平正义失败了;国家腐朽了。

唐·吉诃德中学读后感3

  小说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年过五十仍能驾马“出征”的穷酸绅士,他对小说中骑士形象的热烈崇拜、想要拯救世界的想法以及他奇奇怪怪的装束无疑是荒唐可笑的,至少不管是书中人物或是书外读者大都是这样认为的。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堂吉诃德是不是也可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

  他身处沉闷无趣的现实世界,却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光辉宏大的世界观并也试着用这样的世界观去影响身边的其他人;他崇拜骑士小说里的英勇无畏的骑士,于是他充分利用了身边能利用的一切使自己向崇拜的英雄靠拢;他疯疯癫癫地闯荡着世界,给人们造成了许多麻烦,但无论何时他始终坚持着自己作为一名“骑士”的原则。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把自己和可怜的仆人、老马弄得遍体鳞伤,最后回到家乡,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疯子”。我想,那种自己长期坚持的世界观坍塌带来的感受一定是十分痛苦的吧。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荒唐可笑的,但同时也是悲剧的,他的想法行为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切实际,但透过表面的荒唐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动机的目的带有浓烈的崇高性和正义性,他内在的灵魂也应当是高尚的。堂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从一开始的斗志昂扬到最后的失意还乡,这样的变化正揭示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变化,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理想能够战胜现实,精神能够不屈服于物质,但实际上,我们都明白,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旦产生,往往是理想向现实妥协。正是这样妥协的规则使我们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料到了堂吉诃德的悲剧结局,而这种悲剧中暗含的崇高可能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小说的作者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堂吉诃德的身上自然也会流露出人文主义的光辉。堂吉诃德实际上是一个富有希伯来——人本意识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向往自由,反对压迫,代表着高度的道德,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他将骑士的信仰奉为一切,想让世界充满正义,于是,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行侠仗义,不断前行。虽然这位“骑士”都没有什么真正的业绩,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却是无比的可贵。

  英国诗人拜伦说:“《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其实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或是未来,总有些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总有满怀理想的“骑士”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救苍生,或许有的“骑士”真正做到了,但我想更多的人可能最终还是落得了堂吉诃德的结局。虽然我对改变这个世道并不感兴趣也并不抱有怎样的幻想,但这些勇敢的“骑士”却让我感到敬佩。

唐·吉诃德中学读后感3篇(唐吉诃德读后感高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