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时间:2021-08-05 11:17:03 读后感

读《边城》有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边城》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边城》有感(15篇)

读《边城》有感1

  今年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刚吃完中午饭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读《边城》有感2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感情悲剧能够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能够结合在一齐,培育出美丽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此刻谁会放下自我的感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下自我想要的东西,完美的感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下了感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下了感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明白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我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后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齐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感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就应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感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读《边城》有感3

  初读《边城》,不由得感叹茶峒的淳朴民风,老船夫坚持不要过渡的钱,还为渡客准备香烟和烟草,这里的人如这里的风景,纯净美好,质朴真诚。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地淌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地探入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

  在这座古城居住的苗族茶峒,自古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是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苗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了解认识对方,直到分手或结亲,这就是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

  《边城》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俗风物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一个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仙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对傩送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

  在梦里,她听到一种悦耳的歌声,柔软而又缠绵,于是她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飞到溪边悬崖半山腰……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甜美的爱情。可现实却似乎远离了她。于是,她只能痴痴地坐在溪边,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从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少女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她的淳朴,她无法拒绝天保,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驾船远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惋惜和悠长的牵挂期盼,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未来还是要自己去争取,翠翠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也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都在这里呈现,翠翠与爷爷的至深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我总在想,为何这个小说叫“边城”,在人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沈先生心灵深处在守护着什么?在怀念着什么?

读《边城》有感4

  《边城》这个名字很美,城里始终充实着一种安宁朴素纯粹的味道,而且我更愿意把“边”理解成这座城市的安分乐生,而不是偏僻。

  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连对爱情的表达也只是刚刚萌芽,顶多是惊鸿一瞥了。“惊鸿”也谈不上,一切都显得过于平淡了。溪边白色小塔,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一段无关痛痒,无关风雪的故事。日升小船开渡,西沉小船收渡。沉淀着积了厚厚一层的也许并非沧桑的岁月。

  因为课文是节选,我并不想说这所有故事所带来的忧伤结束。在课文里表现着一种纯真,一种忠诚,一种难以表达的平静,以及透露着些许的情犊初开。在翠翠每一声“爷爷”里,在大黄狗的跟随里,在好似表框着的风景里,在翠翠心里。

  好像这一切斗鱼当前腐烂的现实相为悖着,作者更愿意表达的是对美好人生的憧憬还是怀疑呢?总之课文里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笼罩着一层蒋暮。只是这份无法言喻的内心里始终有着永不褪色的真实。

  是有这么一句话的“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大概与《边城》有着同样的感受吧。

读《边城》有感5

  那水 那城 那份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条船,一只狗,一湾水,一个人。她静静地在白塔下,在河水上,撑着船,默默地望着远方,痴痴地想着爷爷,痴痴地等着那个人。合上《边城》,我思绪万千。天保的死,傩送的离,翠翠的盼。三个人之间的情爱纠葛沉重了整个茶峒;青山的秀美,河水的清澈,这一方水,养育了这一群可爱的人儿。他们天真淳朴,真诚友善。这里是人性的天堂,这里是沈从文的边城!

  水之缘

  在崇文先生笔下,水是他最青睐的角色。小城中的酉水潮涨潮落,引领着茶峒的人们依水而长,伴水而生。而在山的那边,在碧溪岨旁,更不用说,“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这一湾溪水,清澈了她的双眸,也清澈了她青涩的心。那年的端午,在那热闹而又美好的日子里,翠翠和傩送也是在酉水边相遇的。一个泅水的能手,一个着急寻着爷爷的小孙女,两人就这样不期而遇。

  水是生命之源,水给予生命以滋养。“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在沈先生心中,水是他生命的寄托,尤其是这湘西的水,融进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深情。

  城之边

  崇文先生在心底里深爱着这座小城。这座城是他儿时的乐园,是他与初恋相会的地方,更是他向往的桃源仙境。小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便是过年,端午和中秋了。全城的人好像一夜间都从各处聚到了一起,毫无隔阂。三五个人,凑成一桌,吃酒,阔谈,或是挤到河边的吊脚楼下,争相伸着脑袋,瞪大了眼睛,双眼亮晶晶的看热闹,好不快活!仿佛他们只是这里的人。在那样的年代里,这边城小镇似乎还不曾感受到中国正在不幸中挣扎,仿佛是初生的婴孩,懵懵懂懂地躲在角落里,偷偷打量着他的家乡:那么天真,那么美好。

  这清幽渺远的湘西小镇,似乎被笼上了了一层轻纱,看不透彻,却愈发想探个究竟。这小镇似乎被什么东西隔开了,淳朴、友爱、天真、善良,全部都存到了这个桃花源里,而生活在这里的茶峒人,则世世代代守护着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情之切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亲情、爱情只是这千千结点之一,但若失了这些结点,那一颗心也就变得支离破碎了。情语难言,要说这情,怕是怎么也说不清的。

  翠翠对傩送的爱情美好却又迷惘,爷爷对孙女的亲情细腻而又深沉,大老与二老的手足情朴实且真诚……人人都说家乡好,沈先生也是如此。这在湘川边境的山野小镇,宁静幽远,祥和平静。他眷恋着生活在这里的可爱精灵。家是人心底亘久不变的牵挂,即使身在北平,他也不曾忘却,那青山秀水,那淳朴人情。

  一个“情”字,笼罩了整个湘西小镇;一份心切,让这情如茶峒般安宁,美好。

  那水,那城,那份情。边城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游走于令人几近窒息的现实,愈发向往着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和那温柔黄昏里的薄薄凉意。我愿与书为伴,继续徜徉在这边城小镇。

读《边城》有感6

  事实上我在高中时已经读过了《边城》,那时语文课本上有《边城》的选段。我把它当成故事来读,感觉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课下把全文读了,但是那时读得匆匆,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只有民风的淳朴,和最后开放式结局带来的悬念。寒假稍有空虚,我便重读了一次《边城》。再读这个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部小说当中美丽的乡村景色,祥和平静的生活,淳朴的民风了。这里的人宽厚友爱,相互之间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是小说中茶峒的美丽景色,在这样清新美好的环境中,所有发生的故事或许略带伤感,但绝不悲哀,人间百态,世间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镇的山山水水,静静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这里的人情。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这些感情的相互交织,使得这个平凡的小镇充满了生活和人文的气息。特别是两兄弟比赛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

  于我个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她至亲至爱的爷爷,还有傩送。但是翠翠也并没有怨天尤人,生活还在继续,她也在继续努力地生活。这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不管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要记得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走下去。

读《边城》有感7

  《边城》是一本表姐送我的书。书里讲了在湘川交界水上船家翠翠与她爷爷相依为命以及与后来相遇相识的天保和傩送两兄弟、最后独自守望等待的故事。

  是啊,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如书中所写:一个人记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于是便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生命中,哪段时光比得过童年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小时候知道的少,所以快乐,所以懂得的少,长大了知道的多,所以虚伪,所以拘谨小心。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个人。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而有些人,会在你的生命里永驻,犹如钢钉,深刻而坚韧。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珍惜吧!诚如书中最后一段写到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读《边城》有感8

  今天我读完了沈从文写的《边城》,它讲述了撑渡老人与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作者用清丽的笔调写出了湘西浓浓的乡土味,整个小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轻利重义,诗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生气”,边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老船夫是翠翠的爷爷。他忠厚、老实,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他给人方便而快乐,从而他的真诚获得了许多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肉钱,小商贩送粽子给他,水手们送枣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里几乎是不存在,现在的人们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斗气。没有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用别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丽。从某种程度来说,《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表现出了人性美,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美丽的湘西。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牧歌般生活的向往,这和如今世界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世的桃源。这种宁静地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初始的本质的爱。

  当今社会的人太过于浮躁,缺少了一种内心的宁静,许多人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成了“房奴”、“表叔”,从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守财奴,他们缺少了心灵的满足,作者正是想通过湘西人们的生活告诉当今世人,心灵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满足。

读《边城》有感9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

  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读《边城》有感10

  天然去雕饰的语言,裹挟着淡淡的哀愁,轻轻诉说着小城的故事。

  沈从文的语言是那么自然简白,没有辞藻的华美,没有字句的雕琢,诉说着中国式最纯真的爱情。

  爷爷总爱开着玩笑“翠翠,大鱼咬你。”天保对老船夫轻轻讲着“你家翠翠太娇了。”傩送望着翠翠,憋出一句“翠翠,到我家坐坐吧。”不是什么情话,连暗示都算不上,可这些平白的语言里却满含真情。然而,终究成了悲剧。

  是谁导致了翠翠的爱情困局?是爷爷?是天保傩送兄弟?是翠翠自己?

  爷爷一直在为翠翠的爱情担心,他看着别家十五岁的新嫁娘,想着到底该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照顾翠翠呢?翠翠自己愿不愿意呢?他太疼爱翠翠了,以至于从不作主,他的模糊表达让顺顺家的两个兄弟一头雾水,甚至误会是他从中作梗,“这老头是个坏东西!”天保出事后,傩送更是恨透了老船夫。是老船夫捉摸不定的态度耽误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

  天保、傩送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而他们绝不像其他人那般流血的争夺。天保知道自己歌唱不过弟弟,翠翠也从没表达过对自己的好感,这让做大哥的天保很自然的想到成全弟弟。他很难过,但仍选择了退让。下滩出事亦是因为心中放不下那份爱而害了性命。终生误,亦无奈。事情若只是这般倒也罢了,可傩送却因为哥哥的死反被困住了手脚,迟迟不愿再见翠翠。是天保的选择阴差阳错的导致了悲剧?

  我也时常在想,若是翠翠能大胆告诉爷爷她的心声,若是她敢渡过河去,到顺顺家坐坐,若是她与傩送说些什么,哪怕暗示,会不会好些?可这就不是翠翠了。那个娇羞的小姑娘,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意,更不懂得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烦恼。该是翠翠自己的不懂与不说导致了她的困境才是。(原创投稿 )

  所有人都围绕着翠翠的爱情远远观望,不敢踏进一步。于是,这淡淡的哀愁就成了困境。没有人造成了这悲剧,却是所有人导致了这困局。可正因为这些交织不清的纷乱,才有了的故事。

  最无解是情缘。莫名其妙的相思苦,挥之不去,飘忽不散。这是千古无解的困局,在这小城里也能是演绎,如何作答?

  林清玄说:“情为何物,不可逃之物,只好勇敢去爱。因为情可以致病,亦可以治病。”

读《边城》有感11

  闲来无事,总爱捧着一本书来看。书无大小,捧之欣然。然而最爱的,还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水彩画,散发着人情纯朴之美,自然风景之美。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有淳朴挚人的翠翠,憨厚无比的天保,幽默可爱的傩送。他们之间那纯洁的爱情令人向往。禁不住就想一问:爱情是什么?是荷花,还是蓝色妖姬,抑或两者皆然?喜欢像荷花一样的爱情——纯洁、高尚。就像《边城》中,呈献给读者的便是那像荷花一样的爱情,天保对翠翠的爱——无怨无悔,翠翠的傩送的爱——痴痴的等待,亦是傩送对翠翠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都是那么的真挚、纯洁、毫无杂质,像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神往。

  喜欢像单枝的蓝色妖姬一样的爱情——相守是一种承诺。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第一次相见,一见倾心,司马相如以一首《凤求凰》赢得卓文君的芳心,无论生活多么的艰难困苦,他们依旧不离不弃,坚守爱的诺言,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司马相如得以重用,在之后的生活中,卓文君以一首《白头吟》唤回司马相如的真心,得到最后的相守,正如《白头吟>;;中所写的那样”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那般,相守到老。

  我想最美的爱情不过是到了老年时,依旧很相爱的人在一起。在那夕阳西下时,相互依偎着欣赏那夕阳的美景,一生一世一双人。爱情是什么?我想我的心中已有答案了。

  《边城》里的爱情是无色的,就像流淌过边城的湘西水脉,澄澈得见底;《边城》里的爱情是有声的,是轻扬在扶疏的竹林间、挂在梢头的歌声;《边城》里爱情又是懵懂的,是情窦的初开,因而格外轻灵。在《边城》中我感悟到了爱情的真谛,纯洁、高尚的爱情,令我神往,使我久久不能从书中出来。

读《边城》有感12

  翠绿色的山,清亮的溪水。创造着茶峒小镇一班结实而又质朴的人。那边的山,那边的水,那边的人她们惺惺相惜,过着平平淡淡而又闲适的生活。

  生活正井然有序地开展着,摆渡的仍然往返于河岸中间,玩牌的仍然喧嚣着殊不知这一切正常的仿佛让人发慌。或许这确实应验了那一句话:暴风雨到来以前一直宁静的。翠翠跟爷爷不离不弃的日常生活依然如此,却不知道在哪一天,有一个男孩的身影闯进了她的心里,因而她就有着秘密,那跟虎耳草与三歌有关系的秘密。这一归属于她的秘密在她看来是甜美的,由于在她睡觉的时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美开心的模样就可以了解。

  殊不知在不明的生命里,每一个变化都填满着变化,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产生哪些?就如同那归属于翠翠的感情,最终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清楚它是老天爷对童真的她开的一玩笑话,還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宁静的后边,暴风雨来的是这般的强烈,全不管不顾一个软弱的女生是不是能承担祖父在一次暴风雨后去世,剩余她伶仃一人,每日只有形影相伴;跟随是爱人的出走,只交给翠翠悠长而又无期的等候,想念。翠翠仅有千辛万苦的想念,千辛万苦的想象:在晨曦温暖的渡头,一切弥漫着的雾气皆以消散,渐行渐远的某只船舶,是他回归的标示,蹦跳,挥手,落泪,了解牢牢地相拥殊不知她每一次直到的全是过客,并不是归人,也有的便是黯然的落泪,悲伤地低泣

  但生活并不会由于大家而停止不前,在亲身经历过青春这一漂亮的忧愁后,生活仍要再次。

读《边城》有感13

  《边城》似乎在中学课文里被节选了一大段,然后我看到下面有很多分析还有问答题,心想,若我当年上学时在课本里看到这篇文章,怕是就没有这般喜爱了。顶多当做一个繁杂的作业,东拼西凑的写一点儿然后扔到一边。

  一直听着沈从文和他太太的爱情悲剧,听着这个才子在名校里教书引起各种的争议,但一直没有去拜读他的作品。

  这本书说来也巧,回到泰安,好久没回去了,竟新建了一个三层楼的很大很宽敞的新华书店。坐在三楼的雅座那里,要了杯奶茶,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目,倒一眼看到了那本封面上满是古色古香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还有拉货的小船在湛蓝的水面上独自前行的《边城》。旁边倒是还有一本封皮更加精美的抹茶色白底花纹的《沈从文作品集》,终究是为了边城,放下了全集。

  这本书,是留着回烟台老家看的,爷爷家偏僻乡村,除了让人沁人心脾的井水和满山遍野的苹果树,还有大山里的白云蓝天,倒也无甚趣味。有时候起得早,跟着爷爷去山上放牛,手里便拿着这本书,找个地方拿东西垫着坐下来看。

  沈从文在文后的后记里说,他这本书本就不是给“多数”看的,这是一九三四年的作品,描写的是民国初年的故事。一开始的记叙看似冗长,实际上再回头看却精致细腻,饱含深情。那些渡口,那些运货的船,那些吊脚楼上唱曲的有情有义的,夜晚明月下的白塔……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无法忘怀。其实,我们看那些三十年代的著作,很多很多,包括矛盾,很多东西,都是大家说好,所以为了表示自己也有高人一等的眼光,也说好。

  其实现在大家都识字都读过很多书了,有些人有些作品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足以可见,沈从文是个独具慧眼之人,他从不同流合污,他的文字实际上是他这一辈子行走过的脚印,一点一点,早就了一代大师。

  那些青春,那时候还不叫懵懂,也更算不上暧昧,只是叫“欢喜”,看见这个人,心里由衷的高兴起来,84年拍的那部改编电影居然把我看哭了。那壮得像小公牛的天保大老,第一次看到湿漉漉的翠翠便心生爱慕,在去外地置办年货时用那样温存存的目光看着为自己撑渡船的翠翠,;那眉眼俊美的岳云傩送二老,生来享受着父母的偏爱,连中寨王团总家的独生女儿都看上了他,陪嫁是一座大磨坊,偏偏这也是个倔强的主,要渡船不要磨坊,宁愿在大月亮下为翠翠唱了一宿的歌。电影里的那个小演员演得很真,如今怕是也要有四十岁了。当年他有些赧然又有些小男子汉气概的对翠翠说,翠翠,等吃了饭,到我家楼上看我比赛吧。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这是一场更胜于山楂树之恋的恋。淡淡的,纯粹着。虽然最终是一场悲剧。没有一个坏人却是命中注定的悲剧。天保大老的死,老船夫的死,傩送二老的远走,翠翠孤身一人……最后那一句“那个在梦中用歌声将翠翠轻轻托起的人,还没有回来,或许他永远也不回来了,或许他明天就回来”,让人寒心,伤心。

  因为,他应该就不会回来了。那个动乱的年代,说不定在外面的某处,这个眉眼俊美结实勤劳心地善良的小伙子会慢慢湮没他这十八岁时的暗恋。然后奔向更高处的自我。

  可是翠翠呢,她仍守着她那条老船夫留下来的船,静静地,无怨无悔的等着傩送二老的归来。

  湘西是个美丽的地方,看了这部作品,更加深了我心中对这些小城的向往。当年沈从文担心社会文学会被腐蚀的变了质,如今已然是这样了,我们只能手持着书,背着背包,来到这蒙蒙细雨中的边城茶峒,回味着那些纯然的美丽,说不定我们还会隐隐看到渡口处等着的翠翠,还有那远远走来衣锦还乡的傩送二老。

读《边城》有感14

  烟雨朦胧的古城,淅淅沥沥的小雨,不时有小木船划出一圈一圈涟漪的碧水,纤细的吊脚楼,小贩的轻声吆喝,山林里悠扬的高歌对唱……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像是蒙着面纱的少女一般秀美的地方,带着与当时动荡社会完全不符的浑朴温柔与淡淡的忧伤。

  处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有着大自然特有的淳朴气息,秀丽的自然风光哺育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和那条通人性的黄狗。年迈的老人虽年事已高但依旧容光焕发,他年幼的孙女在茶峒风日的长养下充满了灵气和快乐,祖孙俩就这样轮流帮助人们摆渡过溪,与游客的谈笑声、老屋后的白塔、温柔的河流、满眼的翠竹、静谧的渡船和那振荡在空气中的歌声一起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如果那个意外没有发生,如果那个雷声震耳的雨夜没有到来,也许翠翠还会和她的老祖父一同过着恬静的生活,那个歌声萦绕的曲折爱情,故事也不会消逝在萌芽中。

  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流水潺潺,翠翠和她的祖父就在这个画一样的地方过着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渡船上的茶香、过溪人的笑声和老人慈祥的笑脸都是祖孙俩平淡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被夕阳镀上淡红色光芒的白塔还是给他们的日子染上了一层孤寂凄凉。那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被巧妙地融在了浑朴自然当中,无不将翠翠孤独的心灵、淳朴的心境描绘到了极致。而翠翠那淡淡的少女情怀、悲剧式的爱情、凄惨的遭遇和最后那份小小的对爱情的期待都令人无比动容。直至那给人无限遐想和点点忧伤的结局出现在末尾,我们仍不忍合卷。

  翠翠和二老还没能开始的爱情因大佬的死戛然而止,而那个能将翠翠灵魂托起的悠扬歌声也因二老的出走从此不会出现在她的梦中。爷爷在雨夜的离去将翠翠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彻底击碎;老屋后的白塔也因为一夜雨水的冲击轰然倒塌。翠翠就带着对二老的爱和思念在溪边无尽的守望和等待。

  沈从文的文章剧情并不跌宕起伏,但他巧妙地将人物的心情与淳朴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无法不体会到爷爷和翠翠这一老一小单纯生活中的孤单与悲凉。爷爷对于翠翠爱情的木讷与犹疑源于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和没有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顺顺和二老对爷爷的误会更是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和二老还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悲剧并不十分具有戏剧性,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还未来得及追赶就与我们失之交臂的事情一样,平凡而又悲伤。我们能在书中感受到那个时期的人们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但也正是这种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让我们思索生命的意义,懂得在命运的打击面前依旧不能放弃希望。

  好在沈从文并没有将我们完全隔阂在悲伤中,正当我们担心翠翠的人生是否会像屋后的白塔一样因为打击而崩塌不起时,沈从文又留给了翠翠,也留给读这本书的我们一份希望——老屋后的白塔被重新建起,就像翠翠没有放弃希望一般依旧坚定地守着二老的归来,并给予了我们一点安慰的幻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在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我看到了爱和希望的样子。

  白塔依旧矗立在溪边,守护着翠翠和那个宁静安然的湘西小镇,阳光给它白色的塔身添上了一抹柔和的光彩。黄狗依然懒洋洋的躺着,望着坐在溪边向远方凝视的女孩。

  他在寻找,她在守候。他还未回来,她仍在等待。

  因为爱,所以相信爱。

读《边城》有感15

  《边城》是作家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沈从文用这样一篇小说对美丽神秘的湘西边陲小镇茶峒展开叙述,用美丽自然的村镇图景包纳进爷爷、翠翠、天保、傩送等可爱之人,将他们之间的故事呈现出来,向读者传达室了无尽的人情温暖。

  读《边城》就像是欣赏一幅中国的山水画。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悠长的溪水,溪水绕着一座白塔,塔边傍着山,于是山依水,水依山,层层而生,和谐美妙。再顺着山水寻去,山势间便有城墙,墙下零星装点着人家,顺着又找到几户后,到了水的结点,就有渡头,渡头总是热闹,撑船的老船夫,担货的渡河客,吹号而过的小士兵,还有一个藏在羊群边独自玩耍的小姑娘,这时你寻见了她,会看到她翠如水晶的明亮眼眸,一瞬间点亮了整个画画。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边城,充满了诗蕴,也充满了原始自然的朴素乡村气息,是到如今都难得一见的美景美事。但这般美丽之下,也隐藏着一股浓浓的悲情,最明显不过的便是小说一本,故事讲到最后翠翠失去了爷爷,傩送失去了哥哥,年轻的姑娘终是发发现了美丽天空也存在着裂痕,白塔也坍,那个人也不知何去,不知何回……

  在沈从文自作的解释中,关于《边城》的结尾,是如此说道:“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而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于是,很多人在讲过《边城》后,都认为这是一篇试图将城乡对立起来,通过乡村原始文化展现出来的宁静、和谐与温馨来表达对原始朴素人情的赞美,但又通过悲剧收尾表达城市的发展已经使得现代人失去闻对这种朴素之美的追求,从而从整体上来看,《边城》实为一篇美丽乡村的挽歌。

  但是果真如此吗?国内研究沈从文第一人之称的金介甫先生就曾提到过:“《边城》总的来说是写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的。”而沈从文的徒弟汪曾祺也提出异议:“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

  的确,沈从文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边城》,但是我们单纯从《边城》出发去解读其中蕴含的深意是完全不够的。

  沈从文是一位十分高产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等诸多创作中其实都表达着他对于人生十分深层的思考,而《边城》则是集这些思想为一体的作品。

  从沈从文的很多其他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他常作“爱与美”的思考,对此,他的一个阐述是:“若将‘爱’建筑在一抽象的‘美’上,结果自然到处见出缺陷和不幸。因美与‘神’近,即与‘人’远。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间,两相对峙,纠纷随来。情感可轻翥高飞,翱翔天外,肉体实呆滞沉重,不离泥土。”

  沈从文具有的是一种带着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他认为爱与美的结合就是神性。在《边城》中,作者描绘一个诗意灵气的美景,由此产生一段古朴生动的爱情,在此,他着重塑造了翠翠这个形象,使她成爱与美的化身。但就像作者自己阐述的那样,“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间,两相对峙,纠纷随来。”作者的这一认知为翠翠的爱情送去了一连串不巧,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尾。但这真是“不巧”吗?在我看来,绝不巧,反是基于作者对人生与世界认知的“恰巧”。

  从沈从文的诸多其他作品中,我们可能找到一条清晰的美学观念的脉络:生而美,美而爱,爱而死。这同时是一个从神到人,人与神魔纠缠,再由人到神的过程。在《边城》中翠翠生而因自然人情之育而显现出一种极致的古朴自然之美,是人天生的神性。而在茶峒这样理想之乡,作为人,总对一些压迫性的俗屈服,彼此也终不能理解融合,茶峒中大家如此,爱情中翠翠也如此,但爱仍会从美中诞生,无论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的两性之爱,都是如此纯净自然,只是爱的结局总不完满。唯一的完满方式,就是回归到神的那一面,即“死”。沈从文对于“死”是赋予了“生”之意义的。比如翠翠的父母以殉情刻写爱情的永恒,并留下翠翠延续生之美;老船夫去世后,杨马兵便来到了翠翠身边,为翠翠讲述了所有;天保出意外后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就进入了另一种阶段。这样一种美学观念中隐藏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词汇,那就是孤独。

  这种孤独并不是批生在人世孑然一身无人作陪的那种状态,而是极客观的,像金介甫所说的“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傩送可以自发地对翠翠产生感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唱歌引起了翠翠在感情上的共鸣,使翠翠也产生感情。但这两颗灵魂,纵使在梦中相遇,相互碰撞,有了火花,也不能相融为一体,何况世界身外还总会出现意外。两个灵魂之间无法永远维系着共通,在此之上的爱与美,也就不可避免地终是由生到死。

  边城本向,就是一个孤立于世一般的存在,在这个层面上也体现了作者对“孤独”的理解。

  “我需要清静,到一个绝对孤独环境里消化消化生命中具体与抽象。”“我必须同外物完全隔绝,方能同‘自己’重新接近。”对作者来说,体会和理解孤独就是一个观‘我’,并由此返照‘人’的过程。他塑造如此一个“孤城”, 写城中人的故事,用孤独的形态去窥照人最朴实原始的美与爱。

  所以说到这里,我认为作者更想传达的,是一种悲,但不是哀挽的绝望般的悲感,而是由悲而生的,充满对人性之美追求与探寻的希望之歌。

读《边城》有感相关文章:

读《边城》有感


相关热词搜索:读《边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