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7篇(大国工匠创新交流会反响),供大家参阅。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要厚植“工匠精神”,共同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赓续人类文明。
以“工匠精神”,保护好人类文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云冈石窟、布达拉宫、故宫等,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一张张“金名片”,更要以时不我待的气势,打响象征着我们华夏文明的“金名片”。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做到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以“工匠精神”认真细致做好正定古城保护、首都城市规划、潮州古城修复以及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三明万寿岩遗址保护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创新方式方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声音”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大批文物、古迹、遗产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更加鲜活精彩。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让文化故事走进街头街尾、寻常巷陌,“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类文明在共同保护中代代相传。
以“工匠精神”,传承好人类文明。“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以“工匠精神”执着专注于保护工作。我们不仅要把保护中华文明纳入中小学生课堂,还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唤起广大群众的认同感和喜爱感,共同加入人类文明的保护和传承队伍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中不忘初心、铭记历史,学习借鉴优秀发展经验,保护和传承好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
以“工匠精神”,利用好人类文明。一方面,我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始终秉承着“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和理念,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相互促进的大道。自21世纪以来,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先后对山海关长城、避暑山庄等世界遗产进行集中修缮保护和开发,实现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成为重要文化旅游胜地,接受世界人民观览,更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独木难成林,我国也将始终注重加强全球合作,并不断提高合作水平,积极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推进人类文明实现欣欣向荣,让子孙后代享有更美好的未来。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2
竺士杰,浙江宁波舟山港桥吊司机,全国劳动模范。从事桥吊操作20多年来,他自创“竺士杰桥吊操作法”,显著提升了传统桥吊操作效率,帮助司机在40多米的高空“稳、准、快”地完成集装箱装卸作业。
每一份职业都应该得到尊重,因为无论少了哪类工种的人,社会运行都将陷入“窘境”,甚至难以运行。感谢各行各业辛苦工作的你们,由于你们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社会才得以有序运转、稳定安宁。“桥吊操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鲜有人了解。在40多米高、8平方米大的桥吊司机室里,竺士杰低着头,熟练地操作着控制台上的手柄和按钮,着箱、闭锁、拉升、落箱、开锁……仅仅一分钟,一个集装箱的装卸便在他流畅的操作中顺利完成。
专心致志,传承工匠精神的“细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桥吊操作”需要有极致的耐心、精准的操作、细微的手法,以及对职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鲜明态度。起初,竺士杰的手法一点也不娴熟,正如他本人谈起第一次操作桥吊,是那样得记忆犹新:“我是从龙门吊转岗到桥吊,第一次上机我满头大汗地操作了10多分钟,愣是没吊起箱子,最后还是师傅帮我解了围。”可见,“竺士杰桥吊操作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善于在精细中出彩,是经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的结果,其过程是坎坷的、艰辛的。
锲而不舍,传承工匠精神的“恒心”。
“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我们要学习竺士杰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恒心。起吊时,竺士杰一直在寻找解决行走不同距离,起吊不同重量、不同箱型、不同船型结构、不同设备性能及大风等特殊天气下的作业方法。他在每个环节掐秒表,将操作细化到每个微小动作,为了练习精准推挡,卡在手柄上的虎口都磨出了血泡。
心无旁骛,传承工匠精神的“信心”。
诚然,我们对待工作需要有“工匠精神”,要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当前,“十四五”规划为我们擘画了宏伟蓝图、美丽画卷,也为改革开放、民生事业、未来发展等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举世瞩目,前进征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艰巨的任务、复杂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当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与情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苦干实干、专心专注、奋斗拼搏,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伟大事业。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3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文章《卖油翁》字句精短,却讲了一个蕴含着丰富哲理的故事,文中的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一句最经典,油自钱孔淋入葫芦之中,而油丝毫没有挨着钱孔边缘,很有画面感,也是这篇古文的核心所在。仔细琢磨,其实卖油翁的精神实质,就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卖油翁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细品卖油翁的精神,它不仅是熟能生巧,而是一种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的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似乎从来不缺少工匠,以及工匠们追求的工匠精神。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由一代代追求极致的工匠留下来的,他们的精神凝聚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一座座古老建筑上,一幅幅经典字画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工艺之美、手法之精、匠心之独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始终是我们的骄傲,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和血脉传承。
卖油翁的工匠精神,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工匠者,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日复一日地做着简单的事,但他能在最枯燥的事情中,做出兴趣,做出标杆,就成了一种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一行都需要人来做,每一行都需要像卖油翁这样的职业精神。细品卖油翁的精神内涵,它是一种专注,是把本职工作做好的执著;它是一种耐心,以精雕细琢去对待工作;它是一种淡然,抛弃名利,一心只想把事情做好;它是一种精细,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彰显价值。
工匠精神在于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始终在延续中发展,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口口相传和手手相传,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精进和发展,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求得新的突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其实就是建立在工匠精神基础之上的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工匠精神的传承,我们吃的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上,我们穿的仍然是树皮茅草,我们住的一直是简易窝棚,我们用的可能还是简陋工具。因为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有“钱不湿”的效果,就没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嫦娥五号、奋斗者号、6G技术更是无从谈起。
党员干部要拿出卖油翁的工匠精神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具有卖油翁精神的大国工匠们。各行各业都需要技术领军人物,没有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党员干部身处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全才,但一定要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本专业的“卖油翁”,在本职岗位上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做一名高素质的时代工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4
2022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迎来了基层一线代表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的车工王尚典,那扬起的、残缺的“大拇指”,回答了如何在本职工作和代表履职中体现新时代的“铁人精神”。朴实的话语、坚毅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先锋典范”,为党员干部建功新时代树起了“铁的榜样”。
感悟“状元桂冠”的硬朗与善战,党员干部更加要锤炼“铁的作风”。
连续3年获得公司车工状元的桂冠的王尚典,正是有着对岗位的无限挚爱,有着对企业发展的真挚感情,让他多年如一日,葆有着硬朗的“铁作风”,实现着心中的梦想。2022年,我们将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党员干部就必须以“铁的作风”,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精气神!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中,真正磨炼,百炼成钢,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推进改革,把“不务虚、只唯实”当成新常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难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把自己的成长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论是谋事、干事还是做人,都要从严从实转作风、持之以恒改作风,适应新时代,以无限的攻坚与善战精神成就美丽的人生追求。
感悟“断指铁人”的坚毅与担当,党员干部更加要践行“工匠精神”。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断指铁人”七年里的坚守,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省部级以上荣誉30多项。这汗水与泪水攒起的成绩,这是党员干部为实现中华宏图伟业的源源动力。“既然所有人都没有放弃我,我更没有道理放弃我自己”,折射出王尚典的坚毅与担当。在服务党的事业中,在为民务实的行动上,党员干部要去除一切思想尘埃,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轻言放弃,守得住心境干事业,耐得住寂寞抓发展,深入基层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要坚守“泥土芬芳”的一线阵地,沾上泥土,才能连起人心,深入了解群众的疾苦,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敢于担当、百折不挠,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搏意识,在为群众谋福祉、促振兴的实践中“固根守魂”。
感悟“劳模精神”的韧劲与创新,党员干部更加要“率先垂范”。
“我坚信,劳模工匠精神和铁人精神一定能够代代相传。”王尚典坚定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航船”勇毅前行的“坚定声音”,更加看到了前进路上需要党员发挥先锋引领作用的“百姓声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率先垂范”就是无声的命令,好的作风是一级一级带出来的,作为党员干部,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把自己当成普通党员、普通群众的一员,时时不忘作表率、处处不搞特殊化,当好党员“看齐”的标杆,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落实,扎扎实实地带领人民群众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以实际行动拉近与党员群众的距离,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创新实践,用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可学靠谱的形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真抓实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步入新时代的中国,正是有着一代代的“工匠”洒汗流血、抛家舍业战斗在一线,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实干在先,把国家建设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强大。前进的道路上,党员干部更加要锤炼“铁的作风”,葆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风貌,就一定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再创辉煌、再立新功,托举起无愧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梦。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好的规划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工匠精神”内涵的创新、精益、专注等内容与之不谋而合。因此,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长远眼光,坚持谋定后动、规划引领,把“工匠精神”融入科学城市规划。
以“谋创新”传承,唱好地方“一台戏”。曾几何时,城市规划崇洋媚外乱象频生,小城市跟着大城市学,大城市跟着外国学,中国城市面临的是历史文化传承不可持续,有可能引发“特色危机”的境况,这实际上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对此,“工匠精神”包含的注重传承、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历史,任何发展都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发展,“根深方能叶茂,源远因而流长”,但是传承不能产生束缚,需要在新的时期有新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理念政策为擦亮城市的金名片赋予了新动能。从北京立足千年古都形成的“控增量、促减量、优存量”的城市更新思路,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再到智慧城市时代杭州率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参与城市规划的实践。通过科学城市规划,在传承中保留地方底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在创新中展现时代活力。
以“绣花针”功夫,下好全局“一盘棋”。“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起点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健康兴旺发展的城市,离不开精益求精的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用两年时间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勾勒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先规划再建设、先管控再发展。要以“绣花针”功夫般细致精益的态度做城市规划。无论是去年暴发到目前仍然形势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是近期河南、浙江多地因突降暴雨形成的内涝灾害等,都是对城市功能的一次次挑战。所以我们要重视城市规划的全局性、整体性,在注重空间外在的“形”同时更不能忽视功能才是城市的“魂”。基础设施是城市功能的载体,要规划好、建设好、运营好。不仅要推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向分布式布局转变,扩大抵御突发事件的纵深空间,提升水电油气热等智能化管理水平。还要加强灾害防御工程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疏散救援通道系统建设。在社区医疗配比时根据周边的居住情况合理布局,使医疗卫生管理更加均衡等。以“绣花针”功夫在方方面面体现城市规划的智慧,让群众时时刻刻享受城市规划带来的便利,下好城市规划这一盘大棋。
以“钉钉子”精神,绘好长远“一张图”。“工匠精神”追求专注就是着眼于细节的执着、坚持的精神。钉钉子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同样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根据正确的蓝图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网上有人给我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如今,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茁壮成长,杭州的西溪湿地水草丰美,黄浦江边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城市的“绿色留白”“战略留白”越来越突出鲜明,所谓“没用的地方”,腾挪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合理的规划会让城市受益良久,而重大的错误决策消耗的不仅是公共财政,更是政府公信,让城市后患无穷,所以要通过强化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守住城市规划不折腾、少失误的底线;让决策者少一些短期政绩,多一些长远留芳;让城市建设少一些“油渍”,多一些“光芒”。“城,所以盛民也”,一个城市的领导班子会更替,但不变的是世代安居于此的老百姓,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因此更不能“一套班子一台戏”,要立足长远,一张蓝图绘到底。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6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理念,蕴含了忠于职守、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等优良品质,这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颇为契合。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广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当勇立时代潮头,积极涵养“工匠精神”,为实现伟大梦想贡献青春和力量。
涵养“工匠精神”,要培育忠于职守的“匠魂”。
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而敬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忠于职守。作为年轻干部,要把忠于职守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保持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坚持党内工作认真负责、党外工作尽心尽力,保质保量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用实际行动做到爱岗敬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为民解忧”为己任,走进“田间地头”,从群众需求着眼、从“小事小节”入手,盯紧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扛起时代责任,敢于承担群众的希望与嘱托,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涵养“工匠精神”,要培育专注执着的“匠心”。
对工作专注、对目标执着,体现的是思想上的高度与行动上的韧性,也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深化改革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年轻干部要继承发扬前辈模范严格要求自我的优秀传统,工作上兢兢业业、精雕细琢,对自己负责、对群众负责,在专心专注专业的不懈奋斗中成为行家里手、业务精英。保持战略定力,在困难面前专注笃定,在工作当中求真务实,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心无旁骛地大步向前。坚定信念决心,盯紧目标任务,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努力成为带领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
涵养“工匠精神”,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匠艺”。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独特内涵,也是助力年轻干部成长的“灵丹妙药”。处于夯实根基、增强本领的重要成长期,年轻干部须坚决抵制“差不多”“过得去”“得过且过”的错误思想,端正自己的态度,工作以“实”字为本、以“精”字为要,确保能力工作增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作态度,保持精益求精的干事劲头,细致对待每一项工作,力求在各项工作中做到“零偏差”。加强磨砺锻炼,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勇于直面困难,不怕应对挑战,在坚持斗争中不断提升能力、磨炼技能。
涵养“工匠精神”,要培育守正创新的“匠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工匠精神”能够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同样离不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年轻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牢创新意识,善于接受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勇于跳出框架限制,拓宽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流程与方法,在实践探索中实现新的突破。始终坚持锐意进取,常怀守正之心、心存创新之举,勤于探索和总结群众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应对策略和方式。注重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在向先进典型看齐中“找不足、找差距”,在自我比较中提升能力素养,实现思想、意识和行为上的不断超越。
一事精致,便成传奇。涵养“工匠精神”,培育忠于职守、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时代品格,年轻干部才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7
公元105年,湖南耒阳人蔡伦利用树皮、麻头、旧渔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人类文明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古法造纸”的五大主要工序——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和透火焙干。步入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过程也如同“古法造纸”一般,只有精心做好“人生”中每一道“工艺”才能最终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以“斩竹漂塘”之法沉淀“才气”。“古法造纸”从选料到成纸要历时半年之久,其中第一道工序“斩竹漂塘”就要耗费一大半的时间。古代造纸的工匠通常在芒种节气前后上山砍竹“杀青”,然后将截断的竹子在就地开挖的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来用力捶洗,使青壳和树皮脱掉,目的是让竹料软化。基层就像是让“竹子”软化的“池塘”,也是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练兵场”和经事成长的“大熔炉”。年轻干部要补好基层这一课,不对分配的工作怨天尤人,不对所处的环境怨声载道,乐于在一线捶打磨炼自我,少点“书生气”、多点“泥土气”,深入到实践中去练、走入到群众中去学,始终坚信在基层这个“大池塘”中,只要甘于“沉下去”,就终能让自己“立起来”,从而不断积累应急处突的经验,练就干事创业的过硬才能。
以“煮楻足火”之术去除“杂质”。第二道工序为“煮楻足火”,工匠们将浸软后的竹料拌入石灰水泡在木桶中再蒸煮8个昼夜。经过碱液的蒸煮,竹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尽数除去,就取出竹料放入水塘内进行漂洗,洗完后又再次放进桶中浸石灰水蒸煮,此道工序要反复进行十几天。经过反复蒸煮、漂洗后,竹料中的纤维就会逐渐分解。在成长成才的路上,年轻干部要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努力去除心中一切“杂质”,保证“纸质上佳”;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对照,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始终把纪律规矩作为红线和底线,筑起拒腐防变“初心”防线,做一名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民公仆。
以“荡料入帘”之功把好“尺度”。第三道工序为“荡料入帘”,工匠们取出煮烂的竹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再用适量的水调配,使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最后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泾纸膜。这道工序十分费力且要有深厚的功底,抄纸工匠在纸槽旁要不断重复著舀水、抬起竹帘的动作,力度也要控制均匀,要不然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重,纸又会太厚。年轻干部也要时刻在心中把握做事的尺度,对干部身份的行为界限有清楚认识,但不对为人民服务的各项事项做过于刻板的限制划分;要对岗位职责分工有清晰的主体责任意识,但不对超出权责范围外的安排做过多干涉。同时,还要学懂弄通业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方圆规矩中努力创新开展工作。只有把握住了度,才能在赓续奋斗中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才能不偏不倚地瞄准行动的方向,更加一往无前。
以“覆帘压纸”之技保持“状态”。第四道工序为“覆帘压纸”,工匠们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移开竹帘,这层泾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成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泾纸页中的水分。在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在“内卷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年轻干部一定不能有“躺平”的思想,要少做“虚功夫”、摆“花架子”,多出实招、想实式,把“想干、能干、敢干”成为自身“代名词”,要时刻保持“负压”状态,勇敢走出“舒适区”和“同温层”,“挤出”阻碍前行的多余“水分”,以越挫越勇的闯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不断积能蓄力,勇往直前!
以“透火焙干”之道实现“蜕变”。“透火焙干”是“古法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工匠们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由于砖块夹巷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因此用轻细的铜镊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从空隙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一张古老的纸的“诞生”之路,仿佛就像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人生“轨迹”,这个过程要历经时间的“沉淀”,思想的“淬炼”,难题的“磨砺”。年轻干部们从遇到各种小问题的“惊慌失措”到突逢大情况的“胸有成竹”的成长,正是在日积月累做事中不断地尝试和失败、煎熬与奋起,经受各种委屈或批评后,实现从竹到纸的“蜕变”的过程。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就像从先人传承下来的古法造纸工艺一般,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少。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7篇(大国工匠创新交流会反响)相关文章: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个人感悟7篇 2022开学第一课冬奥观后感
★ 2022五四大课青春点亮未来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6篇(五四金课青春点亮未来观后感)
★ 开学第一课央视直播观后感20223【3篇】 2022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左右
★ 央视2022开学第一课理想照亮未来初中生观后感3篇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小学生
★ 建团百年个人观后感2022范文6篇(2022年建团100周年)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6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读后感)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心得7篇(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写未来)
★ 最新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2022【3篇】(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感想)
★ 庆祝2022建团百年节目观后感4篇(2022建团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