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大学生读书心得3篇 读书心得体会大,供大家品鉴。
大学生读书心得1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其实这本书,在初一时已经接触过了,但当时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看了几章就没有了兴致,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过再看开头几章时还是觉得很无趣,到后来明白才这里是在为以后的情景埋伏笔。一眨眼,三十几章已经过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显地被作者刻画出来了。
这本书中似乎只有两种人:聪明的和愚蠢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骗子韦翰也许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可笑他的话里充满破绽,而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彬格来小姐辩驳,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还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伊丽莎白被骗说明他是一个”愚人”。人,总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的置若罔闻?对达西产生偏见是很正常的。我说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韦翰了。不可否认,韦翰长着一张英俊的脸,表面上也装得非常”绅士”。虽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可就连我这个活在二十一世纪,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这个故事,仍然对韦翰产生好感,又岂能怨伊丽莎白这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姑娘?合上这本书,仔细地品味一番,方才发现,整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轻松幽默的格调。伊丽莎白的嘲笑讽刺,正将那些自视绅士、淑女的贵族的本来面目暴露无疑。而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儿为家庭快乐,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谓「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个性弱点;而所谓「偏见」是指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的小姐-伊丽莎白的精神弱点。一个眼光锐利,一个机智聪明,都属人中杰,但却都难免人性的弱点的纠缠。他们在一次的家庭舞会上初次见面,却因对彼此的印象不佳,一个态度傲慢,另一个心怀偏见。第一个印象先入为主,以后又加上女人们在旁闲言碎语,而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曾对达西说过:“我们的性情非常相似,我们都不爱交际,沉默寡言,不愿开口,除非我们会说出话来语惊四座,像格言一样具有光彩,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碍,同时也是因为这才最后促成美满的婚姻.伊丽莎白:如果放到现实社会,可能是个女权主义者.但关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尔不懂礼节,调皮一点.却是这样迷住了达西.最重要的是善于和敢于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说“不”。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这部小说中通过班耐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与偏见正是文字魔力结合感情升华的最佳表现。若说《红楼梦》是东方的贵妇人.《傲慢与偏见》则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大学生读书心得2
如果没有一次大战和后来的俄国内战,葛里高利很可能会在沙皇的军队里平静的服役,退役后如先辈一般耕耘着自己那些田地、放牧着自己那些牲畜。最大的冒险也许就是和阿克妮西亚私奔到他乡过逍遥的日子。
可是命运往往事与愿违,他手上的一切都在被短暂地给予之后而又残酷地剥夺。和那些平凡的或是战死沙场或是死于疫病的哥萨克不同,葛里高利仿佛有一副铁身板,无论敌人的刀枪还是病魔的摧残,丝毫不能把他压垮,他总会一次次地从病床上站起来,重新骑到马背上,挥舞战刀,破阵杀敌。
可越是这般英勇不凡的斗士,越要经历更多的不幸,越要承受更多命运的打击。岳父、哥哥、妻子、嫂子、父母、女儿……公墓里一座座新坟见证了这个家庭的一次次不幸,绽放的矢车菊只能让人更加悲哀……
葛里高利最大的悲哀也许就源自他的骑墙。
在战场上和情场上,是最容易滋生骑墙者的地方。葛里高利就是这样的骑墙者。
在战场上,他加入过红军,后又加入叛军,如此反复。乃至有人说他亦正亦邪,殊不知,这样的人物命运才最有看头,一如《碧血剑》里的金蛇郎君。不过葛里高利本性是善良的,即便他在最后加入了福明的匪帮,也依旧希望禁止抢劫的发生。从一战时候驻军波兰希望阻止同袍强奸波兰妇女,到后来加入红军时希望挡住对被俘白卫军的屠杀。之所以说希望,因为那一切终究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葛里高利的努力,就像一个苍白的手势,于事无补。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人只有变得愈发残忍,愈发抛弃良知才能生存,更好地生存。但真正的善良终究无法从这个曾经朴实的人身上完全泯灭,即使在他担任叛军师长,为了哥哥的遇害而报复性屠杀红军俘虏之际,也曾经莫名的良心发现,也许是本性的善良让他找到了对放下武器的敌人仁慈的理由。但刀锋之上,想要安稳地骑墙,终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红军、白军双方都会戴上有色眼镜,不断从背后眯起眼睛,小心地仔细审视这样的“叛徒”,没有人会去关心你为何会“反正”,大家关心的,只是你“反正”了那么回事,这就是“污点”。就像很多刑满释放的人员,在暴露了自己的服刑经历之后,依旧会遭到很多人的歧视。
情场之上,骑墙同样会付出巨大代价。葛里高利和已婚阿克西妮亚有了私情,他可以不畏惧情人丈夫司捷潘的拳头和冷枪,却依旧无法违背父母订下的媒妁。在两个女人中间骑墙,对于葛里高利这样的粗线条的人来说,恐怕比在红军和白军之间骑墙更加为难,毕竟一面是爱情,一面是亲情。当新婚的葛里高利对着他的发妻娜塔莉亚说出“我不爱你”的时候,娜塔莉亚默默地望着夜空,此时的沉默胜过万语千言,更让人感到无尽的苦涩。娜塔莉亚是个内敛贤惠的女人,却也如此痴情,她不惜为了葛里高利这负心汉殉情自杀,最后甚至为了他的婚外情堕胎而死。这便是骑墙的恶果之一了。而阿克西妮亚终究也未能和他双宿双飞,逃亡途中中弹死在了这个心碎男人的怀里。都想保住的结果往往是都保不住。
骑墙者为什么要骑墙?很多时候也是处于无奈,或是出于良心的谴责,或是出于情感的爆发,或是出于求生的渴望。有时候,骑墙者一样很可怜,就像那棵风中摇曳的墙头草,不知何时,就会被狂风连根拔起。葛里高利的骑墙就是如此,更多时候是出于无奈,是出于被命运的捉弄之后的无奈。
那么不骑墙的所谓“坚定”的人又是如何呢?米什卡.科舍沃伊和米吉卡.科尔舒诺夫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在作者的笔下,他们杀人的理由看似不同。实质上二人并无多大差异,都是剪除异己、杀人放火的机器。相比他们,同样毙敌不少的骑墙者葛里高利更像个人,至少他还不会堕落到对老人和妇女下手,也会时常对缴械的敌人报以恻隐之心。
然而他的一次次善意并不能换取同等的回报。也许是因为他手上沾了太多红军士卒的血,不但在战场上,即使面对已经转化为平民的葛里高利,红军官兵甚至是他的亲妹夫科舍沃伊都依旧很难放过他。讽刺的是,相比红军的一次次追杀,似乎白军和匪帮对他更为友善一些。
也许葛里高利手中锋利的马刀能够一次次准确地削掉敌人的头颅,却终究无法挡住命运的逆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他就像一叶扁舟,总想逆流而上,到头来为了不致倾覆,却不得不随波逐流,被逆流裹挟……
被逆流裹挟就能摆脱倾覆的命运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从他反对屠杀俘虏,脱离波乔尔科夫的红军队伍那一刻起,他的悲剧命运便已然注定。而后的道路,加入红军即便不会被白军杀掉,也会被肃反委员会清洗;加入叛军或者匪帮迟早会被占压倒优势的红军镇压,被肉体消灭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葛里高利偏偏不信命,他一次次走上战场,与其说是和敌人厮杀,不如说是和命运厮杀,不但厮杀是抗争,他从福明的队伍开小差一样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他,这个无数次摆脱死神追捕的人,不甘心就这么窝囊地束手就擒,换言之,他只想活下去。
遗憾的是,就算这么简单的要求,命运也不能满足他,他像一只掉入陷阱里的犹斗的困兽,无论怎样挣扎,也难逃最终的宿命,那逆流而后倾覆的宿命,那所有的挣扎和努力,在事后看来,无异于一个个苍白的手势。战乱和疫病都没有摧垮的勇士,最终还是要授首于这逆流的命运。
比战乱和疫病更残酷的,是被逆流的命运裹挟。
大学生读书心得3
关于心术,感觉颇是有意思的。
无论外国中国,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都推崇一个境界,这种境界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名字,按儒家孟子讲叫致良知,管子叫心术。英国的一个着名的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情况与精神病态有些类似,当然佛教也管这个叫禅修。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事物还是一种事物,用简明的语言来叙述,就是不受情绪所控制,因为情绪会影响人的决断的准确性,不论是高兴的情绪也好,还是悲伤的情绪也罢,亦或是恐惧的情绪,都会让你心中的天平不再平衡。用管子的话叫: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可以说清楚的描绘了当你的心动时情绪带给你的影响。孙子讲战术叫多方以误,总之就是用各种手段让你受情绪左右,从而判断失误,比方说唇亡齿寒的那个虢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安全)而没有看清形势,等人家打完回来就顺手就被灭了。诸葛亮用空城计也是利用的司马懿对他的畏惧之心,如果换做别人,司马懿早就破城了。 那么就简单谈到这里,我更想谈的可能还是各方对此的认识与方法。
国外发现世界上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的杏仁核(脑中掌控情绪的地方)天生不发达,即他们的天生就对情感不怎么感冒,他们因此而冷酷无情,镇静,专注,富有行动力(拖延症据分析就是因为对未知的未来感到害怕而产生),当然也许还富有冒险精神,因为没有了情绪他们的生活很无趣,种种这些加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坏男人。他们可以是执掌一方的CEO,也可能是沉着的外科主刀医生,也有可能是一个极度危险的连坏杀人凶手(他们感受不到杀人所带来的道德谴责),一切都要看他们对自我的把控。
这个可以说是一种天赋,他们天生就达到了常人所不能企及的境界,他们不沉溺于过去,也不展望未来,他们只活在现在(他们很少会考虑后果)。听起来不错,但副作用也是相当的大,而且不是你想就能做的到的,这需要天赋。 当然,凡人对比于天才也有自己的路子。
首先可以说是佛教了,他们提倡以禅修的方式来达到这个境界,不断打坐修炼自己,让自己不为外物所动,可以说这种方法确实可行,有人就测试过修行高深的僧人,然后突然在他耳边响起爆炸声(当然会调控分贝大小),看他们的心率变化,结果确实也让人震惊,他们的心率居然一点变化都没有,就是说丝毫不受外界所影响,按那位僧人的话来说,就是他的修行让他感觉这就是远处发生的事情一样。
道家虽然没有什么禅修之类的说法,但跟佛教也差不多,即清心寡欲。佛说叫斩断七情六欲,忘却红尘烦恼。道家也说: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管子语,老子说的也差不多)。总之就是忘却自己的欲望,因为欲望是情感的来源。
而对于儒家来说,我认为他们的积极入世是很难达到的,但孔子还是达到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很有意思了,想了想,还是从孟子那里得到了解释。孟子通篇思想就是致良知,大白话就是自己不想做的就不做,做自己心里想做的。感觉这种方式就是以原则来约束自己,以原则高于情绪,纵使再怎么情绪波动,也都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久而久之,也就处之泰然。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懂,但真正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孟子之后历史上能达到他这种境界的可谓凤毛麟角,因为一旦破坏原则就有了所谓的第一次,再二再三也就跟着来了,能守住本心的确实不多。 凡人么,强调要达到圣人的境界确实是少,但向这方面看齐,仍会有很大好处,也许这番修为在以后你做决断时助你下出更现实和正确的'决定。
二. 何为君子?
想到儒家所说的君子,你的第一印像是什么?是满腹经纶的大学士还是能够圆滑处事,八面玲珑额人际高手?亦或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照他人的贴心暖男? 各人的理解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君子,这没有什么问题,就像有人认为尧舜禹是圣人,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伪装的好的统治者而已,像什么尧幽囚,舜野死什么的,那个时代距离如此遥远,谁能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什么,只能根据自己所希望的来定义,此所谓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人生。
那么,儒家所认为的君子是怎样的?儒家认为真正的君子无关地位高低,无关学识多寡,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道义,无关乎别人的看法,从不勉强自己做违背自己内心信念的事,便是真君子。这里孟子就提出了这么一个例子:曾子在鲁国讲学时,遇到了越国的人攻打过来,曾子闻询马上就跑路了,有的人就指责他不够仗义,有人便解释说:那是因为曾子在这里是客,客是被保护的对象,而不是参战的对象,而像是在卫国做官的子思便会说:如果我走了,谁来守城呢?这便是因为这是子思食俸禄的职责所在,这里其实就是有关儒家的这个观念的一个体现,就是在其位谋其职,不会越职去干涉其他的职务的事情。以此便可以知道儒家君子的出世样子了,他是不会做事迁就别人的,不会在乎别人的说法,自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中所说的: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也许,说的就是儒家的君子吧。
三.关于孟子的杂谈
孟子的核心也就是致良知,但当应用到现实时,又会发现其变化无穷,这里就讲些体现吧。 儒家做事,是以道义为准则的,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孔子说过的:言必信,行必果。(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诠释,想墨家就说这是知行合一,这里孔子这里的意思是说了就要遵守,做了就要有结果)那么你知道孔子后面还说了什么么?硁硁然小人哉!只不过这句话被朱熹所误导,以为是小人也可以做到,加上现在是一个经商时代,讲求信誉所以才会没有了后半句。没错,经商是要求有这一点,但做人就不一定了。如果明知自己错了,还坚守这个观念,一条路走到黑,就像你不小心说漏了点机密,有人问你,然后你就如实回答了,这不是"小人“是什么,你不会蒙骗他让他上当或误导他么?而孟子则诠释的更详细些: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就是说做到符合道义即可,不必强调都要有个结果。
对于做事方面,孟子自己提出了一个经与权的概念。孟子在世时,有个人就问孟子这么一个问题:儒家倡导男女授受不亲,对吧?孟子说是。他就又问:假如你嫂嫂掉河里了你伸手救不救?孟子知道这是在下套,但也不会惧怕别人的质疑,他便说:见人不救无异于豺狼,而男女授受不亲是礼法,嫂子掉水里而救是权变。那个人继续下套:那为什么你不出手救天下呢?孟子便回答:救天下要用道来救,不是伸手就能救的。这里可说就是孟子对于他刚刚的那句话最好的诠释了:做事以道义为先,以道义产生权变,而礼法为解决常规问题时使用了,如果道义与礼法冲突,先重道义,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之后,孟子便又阐述了一个相似的观点: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
这点可以说是对我影响颇深的一句话,这句话我认为可以有两个理解:第一句就是要干成一件事,就不要老想着干其他的事情,因为多而不专。第二个理解就是要有所畏惧,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做了便会后患无穷(例如吸毒或一些非法的行为),并且影响人在正道上的修行(与良心相违背的行动),只有当这些事都不会做时,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空间。而这里我想再提一个我在选修课上学到的一个胆商,在我看来,胆商就是知而无惧的体现,就是说你明明能感受到后果,风险,压力,但你还是能做出行动,或迅速做出决断。(相反的例子就是拖延症,这是种对未来压力逃避的体现)胆商越高,你便越能在压力下行动,这是一种敢于作为的表现。当然,要明白后果会对自己有利才作为才叫有胆商,如果说不计后果,那便可以说是没有不为与有为的差别,这叫做鲁莽,不叫胆商。
大学生读书心得3篇 读书心得体会大相关文章:
★ 大学生孙子兵法读书心得范文3篇(小学生读孙子兵法读后感)
★ 2022大学生寒假读书心得体会7篇 大学生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500
★ 大学生时间简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时间简史读书心得体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