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读学记心得体会5篇 学记读书心得体会,以供借鉴。
读学记心得体会1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中华可考历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可追溯到春秋孔子身上。而后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近代西方才产生了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而随着西方教育学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师道、师心与师德早已植根,在吸取外来优秀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回顾自身。且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下,当今教育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病,虽不乏优秀教师与刻苦学生,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其在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上的认真程度都有下降。《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收入《礼记》中,谈及古人学校教人、传道、授业的顺序以及教育得失与兴废的原由,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虽论述的时代背景距今久远,但仍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以下我将谈谈我读《学记》的几点体会。
一、七条校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不应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让孩子懂得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简言之就是知礼二字。在《学记》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七条校规,对象包括政府、老师、学生。
针对政府的一条: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大意是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考核学生,表现出政府对学校与学生的尊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交流,思想激荡的场所,过多的政治干预必定影响学习的纯粹性,虽然古代一直都是学而优则仕,统治者特别是从明朝开始,在思想方面禁锢得特别厉害,但没有视察并不代表没有约束,所以这条校规总有点空谈的味道。不过教育部官员少出来走动,学校也能少点花费,学生学习不至于经常受到骚扰也是好的。
对老师的要求有三条: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三条校规可以说是古今一脉相承的,鼓箧就是击鼓,相当于现在的上课铃声,不过古代是老师亲自敲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到课室坐好,而夏楚指惩戒犯错学生的戒尺和荆条,通过严厉的惩罚树立老师的威严,当然现在不提倡体罚,更多的是谈话式的言语教导。而对教师要求最高的一条,也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用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想即使到现在,这仍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在中国每个班50、60人的情况下,为提高效率,让学生最快地获得知识,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但这就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有利有弊。
而规范学生行为的则有以下三条: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现在早已没有的这样的礼节了,虽然每个学年都有开学典礼,内容和目的却不同。学生用歌唱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做官的理想,类似于现在的誓师会,振奋自身。比较有意思的是幼者听而弗问这一点,年纪小的学生不懂问学长,学长不懂再集中向老师请教,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学长作为沟通人,也可以更好地向年纪小的学生解释答案,学习循序渐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态度。
七条校规非常有特色,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代的教育方法。而现在我国也有类似的统一规范,如对中小学老师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生也有《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特别是小学生守则,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2011年初时,网络上曾掀起了一场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大讨论,有网友评论:我们在培养杰出的公民,守则中什么都包括,全部做到了,简直是圣人。但悲哀的是,几乎每一条都难以做到。没有那句告诉学生究竟该怎么做,每一条都足够学一辈子,透出我们的做事风格混沌和假大空,所以我们的守则等同于无。在假大空的氛围中,你能期望我们的学生遵守些什么?
虽然后来也有出来辟谣的专业人士,并有媒体记者直言从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差异来看教育差异,其实是个伪问题。对比之下,美国版守则只突出了对孩子学习和课堂表现的要求,其实并不完整。只是,就像有网友指出的,中国小学生守则注重的是品德的教育,但是实际上学校抓的根本与之背道而驰。回看《学记》中的七条校规,却发现相比现在《小学生守则》更为细致,要求也更具体。我想,大家更多诟病的不是守则内容,而是言说的方式以及具体的措施,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人们对目前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不满,而非其他。
二、因材施教与教学语言艺术
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在《论语》中就有体现,孔子在解答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时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就是根据他们个人的性格给予的指导,也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话。而《学记》中更系统地将学生学习分为四种类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的偏向是兴趣多样,贪多务得;有的学生的偏向是迟钝内向,狭隘寡闻;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没有主见;有的学生的偏向是笨拙拘束,畏惧竞争。教师的任务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开发他们的潜力,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
但许多老师在这一点上还不够重视,大部分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容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后进生,导致班里两极分化严重。有些学校和老师也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理解不对,用错了方法。如早先的绿领巾和三色作业本,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佩戴鲜艳的红领巾,而调皮、学习不好的小学生戴绿领巾,而且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三色作业本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跟绿领巾如出一辙,其目的都是通过外在的颜色区分,进行结构的分层和身份的定性。这种不一样就像是一种软惩罚,包含了屈辱、疏离和被排斥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做法在引导,目的在鼓励,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带有歧视性的等级划分。如果老师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和实际水平,不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就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对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优秀的教师就如同优秀的歌者,做的是点拨、定向的工作,即是点到为止。现在有很多作文培训机构,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写作机构对培训学生的作文批改,有一个多月时间。结果发现很多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从内容到形式,还有语言,都明显的程式化了,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中国课堂上,教师通常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习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规模化训练,给学生一个写作模板,就让他们模仿,当然模仿是有好处,而且学习的开始确实是模仿,但是模仿之外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缺少对学生个性特色的尊重和志趣发展的尊重,就造成了泯然众人矣的局面。简约的语言,浅显生动,多打比方,从学生角度考虑,注重教学艺术中的语言艺术,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成败
教学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总是被人们寄予厚望,因为他们在对下一代进行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未来。但是教师何为成功,何为失败呢?让我们先来了解《学记》中对无效教育是怎么看的。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致是说现在的教师,只知道教学生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知识,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
早在1922年,胡适在中华教育改进年会的演讲中,当谈到国语文的教授法时,他就明确的告诉教育同仁们,启发讨论是第一个教授法。他说: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胡适先生的话实有偏颇,但是强调启发式教学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为完全教学任务的教学是违背教育原理的,学生的学习当然也就达不到学习目标。而且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厌恶学习,怨恨教师,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把学习当作负担,却不知道学习的好处。而且,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教师更加重要,因为他们的心智尚不够成熟,极容易因为个人的好恶去学习,如果不喜欢一个老师的教学,很可能就会放弃这门课,所以中小学对老师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
在古代大学教育中,明确指出教成四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禁于未发,是要防患于未然。当其可,是要察言观色。不陵节而施强调的是度。相观而善,是学生和谐合作共赢共长,这个原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而由于之相对的是教废六由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提醒老师要有一定的敏感,及早发现学生打反常之处,在最佳的教育时机进行教育,不要等学生罪错发生后才去制止,这样收效甚微,改正也更加困难。在教学中,要有合理的规划,绝不能急功近利。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既要知道教学成功的原因,也要知道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改进教学。
所以总结起来,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所谓教无定法,是对于教师教育个性与教学个性以及课堂个性的鼓励和肯定。但是,教有定规,《学记》中就是:道、强、开,也就是引导、督促、点拨。
爱因斯坦早就就应试制度的弊端严肃指出: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课本上所有的东西塞进自己的脑袋&&认为用强制与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们每每从新闻中看到小学生因课业过重自杀,都无比惋惜,这不能只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了,更多的我们应该反思教育,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待这些孩子有时候是不是有点残酷。
读学记心得体会2
《窃读记》现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窃读记》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窃读记》读书心得体会
开学以后,我经过老师的熏陶引导,我读了《窃书记》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里我领悟了许多感受。
《窃读记》说的是一个家庭贫困的小女孩,顽强好学,因为没有钱买书,所以便只好书店偷偷地去读,这充分体现了小女孩那种爱读书,渴望知识的可贵精神。那个小女孩和我们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好多了,有钱买书,却没有想要好好读书,多读好书,多增长积累知识。而我们整天就只知道这儿去玩,那儿去玩,做作业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心思没有好好地放在学习上,没有想到读书的重要性。自从我读了《窃读记》这篇课文以后,我和书中的主人公小女孩一对比,就感到自己有些惭愧,我一个男生竟然不如一个环境条件那么差的女生。在那么差的环境条件下,小女孩都知道,只有读书才能丰富自己,改变自己。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把书读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书是打开知识大门唯一的钥匙,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它指引我们走向美好生活,顽强奋斗,不断进取。小女孩的学习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一定要把书读好。
《窃读记》读书心得体会在假期的时候妈妈在哥哥那借了一本九册语文书让我看,那是我们新学期要学的课本,打开书第一课就让我受益匪浅。这篇叫《窃读记》的课文我看了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回味无穷。读书怎么用“窃”字呢?难道读书也要偷吗?我就问妈妈,妈妈说:“自己想办法”。为了弄清楚,我特意查字典了解了,字典上解释“窃”为“窃取”趁人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难道读书也要偷吗?带着疑问我贪婪允吸着这篇课文。原来在文章中少年时的林海英一放学就读书,为了不被书店的老板发现和怀疑,林海英一会儿贴在大人的身边装着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一会儿又去另一家书店继续看,尽管又饿又累,他却天天去读书。哦,原来他是去书店悄悄的看书,这个“窃”应该是偷偷学知识吧。
《窃读记》这篇课文,我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我不禁想到想到自己生活条件这么优越,父母把我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还为我买了好多名著,我却很少花心思去阅读,好多书想看草书一样,所以没有从书本上学到知识,自然写起文章困难重重。《窃读记》一文教会我做好每一件是要有恒心和毅力,还教会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窃读记》读书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窃读记》,使我感受颇深。
《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仔细想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它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啊!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是却有些同学不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窃读记》读书心得体会灯光下,我翻开一本书,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文题《窃读记》。“窃”!难道是偷?我好奇地往下读。原来《窃读记》是写一个小女孩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为了读到更多的书,迫不得已只好常常跟大人混进书店看书的故事。文中写到:“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衣袋里有钱该多好。”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生活有多么困难。而在这样困难的生活中,还能坚持读书,这是多么可贵呀!像我有这样优裕的生活,还有父母源源不断地为我提供阅读的书籍,我却没把这当回事,好多书都闲在书架上,我要以小女孩为榜样,努力改变自己,与书为伴,做一个博学的人。“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是小女孩的老师说的话。是啊!吃饭是我们成长的物质需求,读书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需要。我们要长大成才是缺一不可的。
《窃读记》让我明白了许多许多。我以后也要像那个小女孩一样好好读书。
《窃读记》读书心得体会《窃读记》中作者林海音为读书,跑到书店里,想尽一切办法读到书。她经常和买书的人一起走进书店,假装买书的人的妹妹或女儿,让自己可以读到书。我觉得她真聪明。她一走进书店,就拿起书像匹饿狼一样看了起来。买书人走光了的时候,书店老板望着她,她感到十分尴尬。正在这时外面下起了大雨。她十分开心,她在心里呐喊着:下大点!再下大点!雨停了,她的书也读完了,她如愿以偿的回家了。
我也很喜欢读书,但没有像林海音那样爱书成痴。有一次我把我最喜爱的书《三国演义》藏在衣服里,用我的裤子夹住。我悄悄地走出房门,快走进卫生间的时候,我心里暗自高兴,爸爸没有看见我。这时爸爸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不知我是做贼心虚还是被吓到了,我往后退了几步。爸爸问我:“你要干什么去呀?”我吞吞吐吐的说:“我,我上厕所。”爸爸让到一旁让我进去了,刚才真是有惊无险,不过还好没有被爸爸发现。我把书从衣服里拿出来,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我任意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我忘记了时间。爸爸说:“快点,吃饭了。”我顺口说了一句:“快好了。”爸爸等得不耐烦了:“快点出来!”爸爸大声的说。我不得不走出卫生间去吃饭。吃完饭后,我把《三国演义》放在床里。我藏在被窝里用电灯照着看。半夜,爸爸过来查看时,看见被窝里有光亮,爸爸掀开被子,看见我在看书。爸爸对我说:“你看看已经几点了。”我一看手表,已经十一点了。
我以后也要像林海音一样,写出好文章。
读学记心得体会3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这本书师青研班的读书活动推荐的第一本书,班主任当时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把这本书的重要价值讲的已经非常清楚。首先,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本书。甚至要比我们之前熟知的国外教育大家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都要早很多年。其次,不仅仅是时间更早,我们当今所谈的各种先进教育理念都在《学记》讲到过。这让我对我们的传统经典又一次慨叹,热衷效仿国外的先进教育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要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积累沉淀的精华继承下去。第三,《学记》虽然短短一千多字,但是道理却不是读完一千字就能领会的,鸟瞰第一遍的时候,我也已初步感受到了这本书看似平静的水面,但是到底多深邃,有多广阔,在于每个人。但道理却又用一个个生活的例子灵活展现,层层递进,层层剥离,逐步带领读者走进大智慧。中国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大智慧,是要有紧密联系的。
摘录批注及感悟:
这本书是我除了语文教科书之外批注最多的一本书,我用了两天,只看了前四讲,我不是阅读障碍,而是我真的感受到这里有不可限量的深度和广度等我去探寻。我要一遍遍去体味,去感悟。
开篇第一段话,让我牢牢记住的那四个字——化民成俗。这是教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育的最高境界。化:教化。程度要深于教育,是要通过教化,实现良好的风尚,全社会积极向上,国泰民安。俗:通俗,平俗,也就是达到平常通俗那样的境界。化民成俗,因为教育,让这会可以到达一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切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平凡得不值得一提,那才称其为俗。
这四个字深深的震撼了我,可以说,在大智慧面前,原来我所认为的教育真的狭隘到了极点,我的眼里的教育往高了说,我想教会我的孩子做个好人,实际日常教学中,我又总是在纠结孩子的这道题怎么算上,从来没想过原来教育是有如此高度。这种感觉就好比我站在板凳上质问我的孩子你这道题怎么还不会?而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教育大家,就像站在泰山上,放眼未来,俯瞰整个社会,读后感.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为民族的未来,为了改变社会,改变世界而努力培养人才。我惭愧至极。但同时也庆幸我没有一直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板凳上的成就”,我从今天起认识到了,我要努力带着我的孩子们爬向峰顶。别再此时堂而皇之、言之凿凿的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在峰顶,如何指点江山?不在高楼,如何穷极其目?教育者要有更博大的胸怀,要有更高峰的高度。从今天起,努力做一个向教育峰顶努力攀爬的教师。
这段从生活中的佳肴入手,谈到教育,让无形的教育化作有形的鲜活的生活中的例子,有了参考,有了比较。更清晰的体会感悟教学的真谛。此段话中的“教学相长”也是我们当下流行的教育理念。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教学相长应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本身教和学的能力会互相促进,各有提高;二、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三、教与学是一体的,不能抛开学习谈教育,也不能抛开教育谈学习;四、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良性循环。
“知识渊博,为什么还要谦虚?”“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园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我们作为教师就要走这样谦虚的胸怀,当了老师就什么都知道了?就不用学习了?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贡高傲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合格教师应该做到的。作者:张晓东,希望能帮助您!
读学记心得体会4
读《昆虫记》心得体会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阅读很重要,阅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还会帮助儿童成为一个懂得爱、有情怀的人,一个有格调、有创造力的人。阅读,是为了养育一个孩子的全部,阅读优秀更加重要。近日,我陪孩子阅读了著名法国文学家、昆虫家法布尔的《昆虫记》。
一开始,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它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了数百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我细致地了解了昆虫。以前我并不喜欢昆虫,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昆虫有时候也很有趣,很勤劳。如果没有蜜蜂,我们就吃不到蜂蜜;如果没有蚂蚁,我们就很难体会到团结的魅力……昆虫也像人一样有丰富的感情,它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昆虫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读完之后,更让我了解了生命的含义,同时这本书也蕴藏了作者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在与女儿共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更让我值得高兴的是这本书也极大地激发了女儿的阅读兴趣,以及对昆虫世界的新认知。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陪她阅读下去,希望她在阅读的快乐中慢慢长大。
读《昆虫记》心得体会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昆虫记》,当时我还想,昆虫有什么好记的啊?后来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里面描写了很多昆虫的生活习性。
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本科普读物或观察记录类的书呢,所以,我并没有用凡心去读。可是,很快我就被书中的内容给吸引住了。作者并不是一味的只写观察记录,而是通过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把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住所、繁殖等写的很详细,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关于各种昆虫如蜘蛛、黄蜂、蝎子等的知识。整本书介绍了不同昆虫的不同习性和各自捕捉猎物的方法,勤劳的蜜蜂,愚笨的毛虫,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它们可称得上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书中通过作者的各种描述,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昆虫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的世界。昆虫也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生物,昆虫的生命一样值得我们尊重。
柳埠中心小学四年级二班
陈梦涵
读学记心得体会5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 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相长 ”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读学记心得体会5篇 学记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 师德修养心得体会1【12篇】 2022年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范例
★ 教师培训感悟心得体会范文2022【5篇】(关于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培训心得体会6篇(朗读与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 促进教育公平心得体会13篇 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