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培训心得3篇(读华应龙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24 16:48:3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华应龙培训心得3篇(读华应龙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华应龙培训心得3篇(读华应龙心得体会)

华应龙培训心得1

  华应龙老师,缘于他的两本新作——《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临睡前的阅读,竟使我不忍释卷,彻夜未眠。惊诧于他,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竟有如此妙笔,上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中的琐碎烦恼,下课后的再三反思,在他的笔下竟是如此的真实自然,从容而有趣。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的课堂,那里没有数学课司空见惯的机械与枯燥,而是随处闪耀着他的“匠心独运”的智慧:捕捉生活中的“意外”,成就课堂上最鲜活的素材;发现孩子“不同”的声音,保护他们的“独特”思维;奖励敢于讲出“出错”原因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他的课堂如同通往宝藏前的迷宫,让孩子们沉醉于不断探索的快乐中。

  带着这份惊叹与感动,记者走访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老师——

  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

  本报记者 解成君

  他曾经只是南方小城里一所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数学只是他的“副业”;他曾经坦言,做了两三年老师了,课堂语言仍是他的软肋,上课说话时还会“打结”;他也曾因为在赛课中,遭遇不公正,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名次,而倍受打击,郁闷地在乡间的小路上唱着《天上有个月亮》;他也曾写了很多稿子投到报社,却泥牛入海??所以,他曾经戏谑地称自己之所以在数学老师中“与众不同”,是因为读师范时班上成绩好的同学都去教语文了。

  然而,成长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并没有动摇华应龙老师“当一个好老师”的信念。他怀抱着对数学课堂的理想,对孩子们的热爱,继续着他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在不断反思中完善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前进。就如海明威所说:“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我们超越了自己,人生就进入了新的境界。”如今,华应龙老师已从一名乡镇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更荣获了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称号,成为李烈校长口中最引以为豪的“北调的南‘龙’”。与此同时,他的教学视野、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也在成长的蜕变中,完成了“质”的飞跃——

  传承的应该是整个数学文化,而不是数学知识本身

“你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走进学生的,而不只是一种数学教材。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可能丰富多彩。作为数学教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

  所以,在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上,记者真切地体味到,他教授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借助数学,他不仅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真谛。比如“计算器”那节课,很多孩子们其实早就会使用计算器了,那作为教师应该给孩子们讲些什么呢?华老师给孩子们的课题是“我会用计算器吗?”在这节课中,华老师不仅带领孩子们认识了计算器上一些不熟悉的键,还给孩子们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在利用计算器演算的时候,华老师给孩子们出了一道 “×=?” 的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由于计算器位数不同等原因,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大家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时,华老师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能算吗?试试看!”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体会到难题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找到了解题思路。借助计算器解决计算器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才是华老师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这个时候,华老师引用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做出总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在采访的时候,华老师告诉记者:“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是很兴奋的。玩儿过之后有笑声,笑声之后有思考。这样的课才更有意义。”

  让孩子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华老师是一位智慧的教师,所以他不断地反思,不断创新着自己的教学。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那么,这些“独特”的教学,华老师是怎么设计出来呢?

“教学设计的宗旨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华老师说,“我1984年参加工作,1990年就开始到各处去讲课,公开课的经历有20年了。前10年,我设计课的理念就是要与别人不一样,你这样讲,我就不这样讲。后十年我考虑的就是解决问题,我要去思考的是这节课的传统设计存在什么问题,我要如何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华老师的这一理念在“角的度量”这节课得到了充分体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常常有不少学生到下课了,还是不会量角,有的连量角器都不知道怎么摆放。而教师自觉颇为言简意赅的“二合一看”等要诀,学生学得却不得要领。因此他在执教此课的时候,首先思考的就是:“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两个星期左右的思考。华老师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是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阻碍了学生自由的“呼吸”。有了这样的认知,华老师很快就找到了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

  正如华老师说:“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教学的重点,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孩子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今天孩子又会给我什么样的故事

  担任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的华应龙老师,上课已不是很多了,但是每学期他都会在自己的学校上几堂课。华老师说:“每一次上课,我都怀着期待的心情想,今天孩子又会给我什么样的故事?”

  因此,在华应龙的课堂上,他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儿童“独特之处”的发现。在华老师看来: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种树那样“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于是,华老师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

“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在华老师的“融错教育”理念中,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然后将其融化为一种资源,这是教学中很难得的。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

  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他在课堂上有一句口头禅:“还有不同的吗?”

  每次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老师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是没有预设的。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

  在执教“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华老师以3/4导入,让孩子用手头的纸片来表达3/4这个概念,孩子们一般都是用折,画也有画对的。但是在巡视的时候,华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五条竖线,然后从左向右,用大括号括起来四条。“这不是表示五分之四吗?我一看,就兴奋了。我好奇的目光和神态就出来,立刻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怎么解释。”这是华老师经常对学校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他究竟是怎样思考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的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

“果然,我追问那个孩子原因的时候,其他孩子也来了兴趣,因为不管是折还是画,一般都是四分中的三分,但是他画了五根线,并括了其中的四根。孩子的解读是这样的,他用手指着第一根线和第二根线之间空白的部分,告诉我说这代表一份。”华老师对记者说:“如果我当是武断地去批评他,告诉他你做错了,那么我们就扼杀了他这种独特的表达。”

  所以,华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学生不是我们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的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华老师告诉记者:“差错本来就是一种资源,这是我研究的课题,已经16年了。从1993年,我就开始关注学生差错的问题。我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让他下次不再错了。这些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好,在年级里排名,有很多次超过第二名十分以上。这就因为我在教学种很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了他的错误,并且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老师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那不是粗心的问题,学生计算的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学生怎么错的呢?经过我的调查发现,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他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是不一样的。“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

  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华老师在和年轻老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告诉他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

  因此,华老师的“融错教育”中,第二个层次是“融”错,把错误融化,融合。

“荣“错——错是一种贡献

  而第三个层次是“荣”错,荣幸的荣。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华老师说:“我们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科学史上只写某人获得的成功,不写某人获得的失败,这很不公平,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

  因此,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你会发现——学生是这样说:“老师,刚才我是这么错的。”正如,华老师在他的随笔集中写道的: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不用担心出错,“只要思考过就不用抱歉”,波普尔说,“那些不愿意冒着被证伪的危险去发表自己观点的人,不能参加科学游戏”。正是,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让孩子们不怕被“证伪”,而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好玩”。

  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他的错误是很有价值的,所以他才会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华老师告诉:“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教育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了数学的教学上,而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

  尾声

  在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记者忽然发现,在华老师的课堂上,传递给孩子们的,不仅有他对数学的理解,还有他对数学的热情,和深深的热爱。“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都是活的,你想有一个永远可以使用的技巧,亘古不变的真理是没有的,这种追求是错的。只有‘道’才是永恒的,这个‘道’就是李烈校长说的‘以爱喻爱’。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以你对学科的爱,对课堂的爱,来育学生对这个学科、对这个课堂的爱。”这是华老师身体力行地告诫所有的教师的——只有你爱自己的课堂,孩子才会爱上你的课。

  在华老师看来:上课是,老师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跟学生来分享,我们准备了,学生没有准备,但是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会用他的智慧反馈回来,所以一堂课,应该就是一个精神大餐,大家来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班上的学生不是我们教出来的,老师只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学科的兴趣、热爱的表现,去影响着学生,把学生沉睡的潜在的能力或者说智力唤醒,并激励孩子的思考。老师的作用就是影响、唤醒、激励。”

  可以想见,在华老师的课堂里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自由的言说;因为在那里,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而变得趣味横生;因为在那里,有华老师对孩子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最真挚、最真诚的爱??

华应龙培训心得2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推进文化与

  创新教学观摩”培训有感

——从细节处发掘孩子的创新思维

  2018年10月20日、21日这两天,由康家集学区、窑店学区、西街小学教育联盟组织安排,我非常荣幸的在美丽的长沙湘府英才小学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推进文化与创新教学观摩”培训活动,在本次培训的第一天,我非常荣幸的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六年级数学课《我不是笨小孩》、全国名师吴铎的四年级数学课《条形统计图》、全国名师易博的五年级数学课《植树问题》,第二天,聆听了由著名特技教师吴爱华执教的六年级数学课《比的认识》、著名特级教师高丛林执教得二年级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和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青年教师李睿的三年级数学课《间隔排列》。

  本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使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我不是笨小孩》使我感触良多。华应龙,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其教学录像,中央电视台在 “当代教育”专栏、《人民教育》在“名师人生”专栏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著有《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个性化备课经验》等著作!

  华老师的这堂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课堂上几次提到的“面向同学论”、“面向说话的同学”等话语,“和发言的同学面对面”这是我以前一直忽视的细节,听了华老师的课后,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的确,平时学生发言都有面向老师的习惯,然后看老师的脸色来判断对错。坐着的同学有的听,有的不听,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缺少的是生生互动。“和发言的同学面对面”则能较有效地弥补以前课堂中的不足,而且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表现你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能培养有效倾听的习惯,而且通过面对面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大气、自信。

  培训回来后,我在网上搜索了华老师的一些报告和文章,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位老师的专业素养,看到了一位教育者对儿童的专业研究。回想《我不是笨小孩》这节数学课,我发现华老师在课堂的细节中彰显了一位名师的风采,在教育的智慧中展现出学生的无限可能。

  一、课前准备

  1、上课前华老师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询问学生的姓名,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草稿纸的左上角,而且要求对自己的名字中的生僻子或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加上拼音,他和谦虚的说自己是数学老师,所以自己也会出错,如果名字读错了,请你们原谅,同时在一个个看孩子们的名字的时候不断的表扬孩子们,有的说你的名字取的真好,很有灵气、有艺术感……或者表扬孩子们的字写得端庄、秀气、工整等,而且华老师记性特别好,所有40个孩子的名字在看了一遍之后就记住了7、8个,并且一一对应,这是不得不佩服的。通过课前和孩子们的沟通,拉近了老师与孩子们的距离,给后面轻松的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气氛。

  2、播放视频,伴着刘德华演唱的《笨小孩》这首欢快优美的歌曲,视频中呈现出一段段小孩子的糗事,有被自己的影子吓得乱哭乱跑的、有不小心把蛋糕涂到自己身上的、有不小心滑倒的,有掉到水中的等等,视频的播放非常自然的把所以人带入了课堂环境中,也非常自然的进入课程《我不是笨小孩》的学习中。

  二、呈现问题 出示问题: 徒弟:师傅多大了?

  师傅: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但你到我这个年纪时,我就71岁了!

  请问:徒弟几岁?师傅几岁?

  三、投石问路

  所谓“投石问路”,“投”是重点,“石”是多种方法、假设,只有让孩子勇敢的去“投”,不断的“投石”,才能最终找到“路”。这个过程中也要记住一条真理:“不对没关系,只要不放弃。”这也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在试误中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看起来,这种“投石问路”的方法并不是一种捷径,但是,这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佳开端。我们要知道作为老师,我们上课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把课上完。教是为了学的开始,教而之后学就开始了,这才是教学。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四、“憋着,别说”

  作为老师,我们之前在上课或者听别的课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孩子们很快很快的发言,老师们都会有一个担心:“我的问题出来了,孩子们怎么没有发言的?”我们会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去发言才好。而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我却听到了另外的一种声音:“憋着,别说。”憋着不说,并不是真的不说,他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所以,让先弄明白的孩子“憋着,不说“也是尊重其他还没有想出结果的孩子。我们在教学学中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孩子思维敏捷,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的孩子则需要不断的尝试才能解决。如果思维敏捷的孩子一下子说出了答案,那么这样就破坏了一些还在思考中孩子的思路,影响了他们的思维,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如何让孩子在课堂中都能真正的思考,通过思维的活跃而达成学的意义,这就需要老师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时间给慢的孩子。“憋着,不说”,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去平等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对儿童真正的尊重,才能真正的做到“教”是为了“学”。

  五、时间的处理

  在课后分享提问环节,华老师关于提问学生分享了一个秘诀:“你不说,我能等。”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当孩子不说、不回答的时候,老师如果马上把话接过来说,那么则会培养孩子思维的惰性。没有老师等待提问或者回答的时间,孩子就会想“我不想,没问题,老师会说的。” 当你给他一个底线的时候:“你不说,我能等”他们就会想:“赶快想,因为不说的话,老师是不会往下讲的。”所以,有的时候孩子思维的懒惰都是我们老师培养的。我们教孩子就是教他们怎么去思考。

  六、创新思维与习惯的培养

  这节课看起来是一节数学课,却让我看到了学科以外的东西。老师对孩子的温情,对儿童的尊重,对童真的保护。从课前交流到课中静下来再到课后鼓励与表扬,我眼前浮现的是一双温暖的大手小心翼翼的拖着一颗颗闪烁的童心,这是令我动容的地方。我想到于永正先生在《如果再教一年级,绝不会让小朋友上课尿裤子了》一文中说:“如果时光老人再给我十几年的时间,让我重教一年级,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岂止是教一年级,教任何年级都要认真读每个学生的表情、动作,从中读出他们的内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启迪智慧,润泽生命。

“用花的念想来培土,用儿童的念想来教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聚焦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华应龙培训心得3

  不忘初心,迈向成功

  这次我们参加培训,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观摩课《分数练习》,又听了华应龙老师的专题讲座《我是笨小孩》《我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华应龙老师的课和讲座。从讲座中我们了解到了华应龙老师是一位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的人。他的讲座让我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对什么是成功的课有了更多的反思,同时对自身的教学心态和教学理念也进行了反思。

  一、不忘初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

  多年以来的教学,让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过四十的老师失去了职业的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同样也失去了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更多的是感受到教学中的无奈,对学生反复学不会的抱怨。在这次培训中,看到华应龙老师虽年过五十,却依然不失童心,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交谈,快乐的学习。脸上是真挚的笑容,话语中充满了包容和鼓励。反思我自己,经过了这么多年,是什么消磨了我的热情?是成绩的重压,是生活中的琐事,是与家长和孩子们相处的不愉快的事情……在华应龙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对教学的热爱,他对学生的热爱。托尔斯泰曾说“教师只要对工作付出爱,他就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只要对学生付出父母一样的爱,比那些教完所有的课本,却不对他的学生付出爱的教师,更有可能成为出色的教师……能将对工作的爱与学生爱结合在一起的教师,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所以,作为教师来说,爱学生比教学生更重要。从开学之后,我要调整心态,学会以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我的学生。

  二、给学生出错,改错的机会和时间。

  华应龙老师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他总是给孩子们出错的机会。孩子们出现错误也不急于纠正,而是一步步引导孩子们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让孩子们自己排除错误的方法,意识到解决问题中的漏洞,逐步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他认为“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只有当他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练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课堂因错误而精彩”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很多学生眼里的差错代表的是失败、耻辱,他们担心上课发言出错受同学歧视,这种情况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占比例越大。我们要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要总认为是自己没有本事,没有经验,其实不是自己的教学不成功,学生出错是本来的,应该的,而我们教师应怎么把这些错误资源用起来正是我们需要做的,也是专业教师应该提高的素养。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会尽力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说英语的环境,尽力给孩子们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师生之间的呈现等多种形式给孩子们做示范,随后孩子们根据示范进行模拟练习。在这一环节,对比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我很明显的缺少了给予孩子们犯错的机会和时间。在我的脑中,存在的是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进程。孩子们张嘴说英语,本身对于他们来说,挑战就很大,尤其是内向一些的孩子。在模仿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他们会因为各种差异有不同的表现。反思自己,在这一重要的环节中,缺少了对孩子们出错的包容和宽容:急切的去纠正孩子们在发音,用法上的错误。甚至因为操练的时间受限制,只进行几个组别的训练,忽略孩子们严重渴望的眼神。有时侯也会因为教学内容多,从而取消一些口语的操练。通过这次学习,我意识到孩子们出错的原因和重要性,更意识到“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要更多的关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要更多的关注孩子们出现的错误,而不只是对孩子们的无错而自喜。

  三、为学生打造智慧的课堂。

  华应龙老师“理想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在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和讲座中,我们更多感悟的是他对孩子们的心灵的启迪,对孩子们今后的教育之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教师应像农民精选种子那样精选教学内容,从学的角度,对冷冰冰的教材进行选择,加工,预热,以期引起学生火热的思考,制造令孩子们难忘的经历,让孩子们终身受用。

  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英语课堂要帮助孩子们学会一门用于沟通的语言而不是用于考试的语言。要帮助孩子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要帮助孩子们学会在英文资料中查找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讲解考点,知识点。

  四、成功的秘诀在晚上。

  健康的秘诀在早上,成功的秘诀在晚上。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华应龙老师是一位非常热爱读书的老师,他热爱读书,喜欢反思。反思我自己,业余时间更多的和手机纠缠在一起,很少主动接触专业的东西,甚至有很多年没有看过一本纸质的书。教研室的杨老师每次给我们培训的时候也是鼓励我们多看一些有益自身发展的书。所以,从这次培训当中,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要不停地学习,不断的反思自己。

华应龙培训心得3篇(读华应龙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心得体会共4篇 教育教学理念的研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