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6篇(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

时间:2022-12-28 19:18: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6篇(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以供借鉴。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6篇(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1

  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

  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

  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转载请注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一位“顶天立地”的农业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共产党人。

  一道考题,促使他攀登农业科学高峰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

  这一问把他问蒙了。

  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瘟病即为典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穿上迷彩服,脱贫攻坚最前线就是他的战场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

  种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一句承诺,映照一位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

  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他甚至做梦,一个玉米秆上结出五六个棒子,一株植物上面结西红柿、下面长土豆,这样大家就能吃饱了。

  “让农民过好一点,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理想。”朱有勇说。

  恢复高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读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名列班级第一。毕业前夕,朱有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党组织派人与他谈话,他表示:“我愿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毕业后绝对服从组织分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句承诺,映照了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

  留学澳洲,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可能相当于国内一个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科研报国”。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云南农业大学奖励的200万元悉数捐出,在学校成立“有勇奖学基金会”;2015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他又将20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基金会……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朱有勇说:“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2

  “我们把科技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这比把论文写在纸上艰难得多,但在我们心中、在拉祜族群众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亮得多。”朱有勇说,让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朱有勇口中的“拉祜族群众”是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群众,而澜沧县是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朱有勇院士是我身边的‘时代楷模’,是我熟悉的‘时代楷模’,是离我最近的‘时代楷模’。”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中兴表示,4年多来,朱有勇院士扎根拉祜山乡,恪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真情帮扶少数民族群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送进千万家,用无疆大爱助力深度贫困的澜沧驶入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为澜沧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真心“亲民”、诚心“为民”、尽心“富民”3个标杆。

  “通过向朱有勇学习,使我们的教师更加坚定立德树人的初心;使我们的师生更加坚定强农兴农的决心;使我们更加坚定脱贫攻坚的信心。”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认为,涉农高校要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12年前,黄惠川还是中国农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当时他被朱有勇一句 “我是一个农民教书匠,不会坐着说话”深深打动,他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师从朱有勇攻读硕士、博士。如今的黄惠川成为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继续传递。

  “为了能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田间地头,朱有勇院士把家安在了偏远的小山村,带着我们一起学拉祜话、唱拉祜歌,穿着迷彩服、绿胶鞋和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尊重和爱戴。”黄惠川说,朱有勇将团队研发多年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关键技术无偿给当地农户和群众使用,唯一的条件是“不用一颗化肥、不打一滴农药、收益的15%要用于扶贫公益事业”。而这15%,正是本应属于朱有勇的技术股份。

  “朱有勇院士不为自己、也不在乎什么回报,他只希望能将科研成果真正应用推广到田间地头,能够帮助老百姓实现脱贫致富,帮助老百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才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应该有的最高追求。”黄惠川说。

  “我是去年从北京来到了云南,也是一名支持西部的建设者,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吴顺川认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大地上,这才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我将始终坚持‘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理念,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社会治理创新。”云南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工作人员和敬韡表示,朱有勇院士的事迹激励着自己,自己将把民政服务对象的所想、所需放在首位,引导慈善社会工作力量积极参与,为民政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云南中药材资源丰富,我们要大力开发云南特色药品,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云南白药集团有限公司创新研发中心研发总监、高级工程师朱兆云表示,朱有勇院士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脱贫攻坚当中,来帮助农村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值得每所有人学习的。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3

  “我们把科技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这比把论文写在纸上艰难得多,但在我们心中、在拉祜族群众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亮得多。”朱有勇说,让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朱有勇口中的“拉祜族群众”是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群众,而澜沧县是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朱有勇院士是我身边的‘时代楷模’,是我熟悉的‘时代楷模’,是离我最近的‘时代楷模’。”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中兴表示,4年多来,朱有勇院士扎根拉祜山乡,恪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真情帮扶少数民族群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送进千万家,用无疆大爱助力深度贫困的澜沧驶入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为澜沧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真心“亲民”、诚心“为民”、尽心“富民”3个标杆。

  “通过向朱有勇学习,使我们的教师更加坚定立德树人的初心;使我们的师生更加坚定强农兴农的决心;使我们更加坚定脱贫攻坚的信心。”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认为,涉农高校要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12年前,黄惠川还是中国农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当时他被朱有勇一句 “我是一个农民教书匠,不会坐着说话”深深打动,他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师从朱有勇攻读硕士、博士。如今的黄惠川成为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继续传递。

  “为了能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田间地头,朱有勇院士把家安在了偏远的小山村,带着我们一起学拉祜话、唱拉祜歌,穿着迷彩服、绿胶鞋和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尊重和爱戴。”黄惠川说,朱有勇将团队研发多年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关键技术无偿给当地农户和群众使用,唯一的条件是“不用一颗化肥、不打一滴农药、收益的15%要用于扶贫公益事业”。而这15%,正是本应属于朱有勇的技术股份。

  “朱有勇院士不为自己、也不在乎什么回报,他只希望能将科研成果真正应用推广到田间地头,能够帮助老百姓实现脱贫致富,帮助老百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才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应该有的最高追求。”黄惠川说。

  “我是去年从北京来到了云南,也是一名支持西部的建设者,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吴顺川认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大地上,这才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我将始终坚持‘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理念,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社会治理创新。”云南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工作人员和敬韡表示,朱有勇院士的事迹激励着自己,自己将把民政服务对象的所想、所需放在首位,引导慈善社会工作力量积极参与,为民政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云南中药材资源丰富,我们要大力开发云南特色药品,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云南白药集团有限公司创新研发中心研发总监、高级工程师朱兆云表示,朱有勇院士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脱贫攻坚当中,来帮助农村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值得每所有人学习的。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4

  12月2日,朱有勇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多年来,他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已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这是坚守初心的科研示范。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

  有人说,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而朱有勇总是难以割舍对土地的感情与牵挂。正如他所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减农药控病害

  遗传多样性研究世界难题

  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开始。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病现象很轻微。“难道稻瘟病的发病率与水稻间栽有关?带着疑问,朱有勇展开了近千次的试验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这条途径需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机理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广应用?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攻克病虫害的“细节”慢慢勾勒出来,效果越来越明显了。经过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学原理。

  2000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如今,这项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到了滇、黔、川、湘、赣等省份,及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为了能把这些复杂的机理简单化,让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顺口溜。“其实就是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样,明年就种另外一样,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质高产。”朱有勇笑着说。

  推广间作套种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引起作物病害发生的寄主品种、病菌和气象因子“三要素”入手,朱有勇摸清了控病的主要机理,并且在几万亩面积的田地也试验成功了。但能否推广到更大面积的田里,更大的范围?为此,他带领团队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品种搭配、空间配置和时间优化的技术创新,发明了马铃薯间套玉米、玉米间套辣椒、烟套粮(豆)等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新技术。

  把成果奉献给大地,造福云岭千万农户,是朱有勇的心愿。2009年,朱有勇将生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到昭通,为昭通市粮食生产开创了新的时代。 种植玉米、马铃薯、蔬菜、蚕桑、烤烟等各类作物,试验示范马铃薯间套玉米、水稻多样性间栽、烟套豆类等多种间套种模式……间套种技术在昭通陆续推广开来。“我每次到昭通,都能感受到那里泥土的芳香,物种的呼吸,大地的律动,人民的欢笑。”朱有勇常常对他的团队成员这样说。

  “每次来,他总是第一个下到地里,先是仔细查看作物长势及病虫害情况,然后再用铲子撬开土壤,看看土壤土质、肥力、墒情及农作物根系发育情况。”鲁甸县农技中心粮作站站长胡兴祥说道。“昭通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朱有勇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示范推广的主战场。”昭通市农业局副局长赵高慧介绍,在昭通推广新技术3年中,朱有勇教授团队近2000人次到昭通市开展生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

  自2001年以来,这一被国内外专家鉴定为处于国际同类研究前沿的技术成果,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市)累计应用面积3亿多亩,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魔芋软腐病等主要病虫害33.7%至62.1%,减少农药用量51.6%,促进粮食增产270余亿千克,农民增收300余亿元,为全球应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提供了成功范例,并被列为我省重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注入科研成果

  促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眼下是今年冬季马铃薯种植的时节,连日来,在石屏县、建水县10万亩冬季马铃薯地里,村民们正忙碌着种下种薯,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冬春季节,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丝,5盘中有4盘是云南产的。”提起冬季马铃薯,朱有勇很自豪。“每年春节过后至5月中旬,国内市场都没有马铃薯鲜薯,云南发展冬季马铃薯可填补市场空白,提高产品效益。”朱有勇说,利用云南“冬无严寒”的特殊气候条件,避开降雨导致的病害多发期,种植冬季马铃薯。从2013年开始,朱有勇带领团队在云南种植冬季马铃薯,并迅速推广了1000多万亩。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的价格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种植冬季马铃薯逐渐发展成为山区农民的一大致富产业。

  无独有偶。10月9日,在朱有勇的院士扶贫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大塘子村举行了林下有机三七竞卖。当天,闻讯赶来的商家现场激烈竞拍,最终以高价拍走刚挖出土的有机鲜三七。

  “三七种植有个难题,就是种完一茬后,十几年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种植三七,农业上称这种现象为‘连作障碍’。”朱有勇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不停地探索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但收效甚微。他表示,大肥、大水的高产栽培才是导致“连作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改变生产方式。朱有勇带领团队模仿三七生长最适合的温度、光照条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条件,形成了一套克服连作障碍的人工仿生技术,2015年以来已在石林、寻甸、文山、澜沧等地示范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中药材种植中连作障碍难题。

  近年来,朱有勇结合云南多样化的气候地理特点,将生境多样性研究成果“注入”特色农业中,葡萄“打伞”的避雨栽培技术,解决了我省葡萄成熟时节与雨季重叠导致减产的关键难题;他带领团队在香格里拉干冷河谷区建立葡萄优质高产化标准种植示范基地,推动打造世界级高端优质葡萄酒产业;带领团队实现红河谷柠檬黄龙病的生态防控……一步一个脚印地穿行在田野间,一滴滴汗水撒在农作物上,一份份实惠送到农民手中,朱有勇正用实际行动将一篇篇论文实实在在地写在云岭大地。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朱有勇常说。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5

  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明的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实现云岭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需要在榜样的引领示范下奋斗创造。

  朱有勇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报国之心和为民情怀,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学习先进典型,要勇于向典范看齐,主动对标。朱有勇身上所展示出的信念能量、家国情怀、治学风范、进取锐气,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在对标典型的过程中见贤思齐,深入学习其精神、品质、工作方法,不断激发自己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把干事创业的内在激情挥洒到火热的时代中。

  学习先进典型,重在知行合一,踏实有为。我们要始终明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勇于扑下身子,迈开步子,到田间地头、到工厂社区、到基层的第一现场去,将所感所悟内化为奋斗动力,把所学所得贡献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第一现场,努力把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见效,争做新时代的创造者、奋斗者、成就者。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要强决心、聚动力,焕发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的政治品格,培育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抖擞克难攻坚、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6

  自2015年以来,云大协助省直相关部门承担着凤庆县、会泽县、勐海县、泸水市及独龙江乡的精准扶贫任务,并挂包帮扶凤庆县鲁史镇河边村。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教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工作,这是云大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朱有勇的扶贫经验,为我们学校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云大扶贫办主任崔茂乔表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云大将找准“地方所需,云大所能”的结合点,举全校之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锐出战,助力地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多年生稻’、乡村建筑规划、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饮水净化、远程医疗、文化教育……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云大空间无限。”受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工作的鼓舞,云大科技处处长胡金明详细梳理了云大在人文科学、农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成果,对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的应用,他充满信心。

  崔茂乔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大先后筹集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帮助凤庆县当地乡村卫生所建立了42个远程医疗系统,在临沧建成30多个节能烤烟房,累计派出42名扶贫队员驻村扶贫,有36名学生志愿者先后赴独龙江乡支教,向凤庆鲁史镇的“云大书院”捐赠图书60000余册。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心得6篇(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相关文章:

时代楷模肖文儒先进事迹观后感合集5篇 肖文儒观后感

时代楷模肖文儒先进事迹个人观后感范文合集6篇 肖文儒时代楷模称号发布仪式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悟7篇 刘永坦先进事迹感想

学习时代楷模孙丽美事迹心得体会范例6篇(时代楷模孙丽美的事迹和精神)

时代楷模邱军同志先进事迹个人学习感悟精选范文6篇

学习时代楷模邱军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优选范文6篇

关于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感悟6篇

时代楷模孙丽美主要事迹心得体会合集6篇(观看时代楷模孙美丽心得)

2022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事迹简报心得启示3篇(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先进事迹)

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事迹个人感悟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