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优秀教案5篇(初中地理教案模板简洁)

时间:2023-02-12 03:21: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优秀教案5篇(初中地理教案模板简洁),以供借鉴。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5篇(初中地理教案模板简洁)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1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

  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

  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图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3

  一、 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源,

  然后依据教学目标撰写的。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 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

  三、 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的第一节课的教案。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节课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

  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气候的一般特

  点。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

  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请学生举手回答)

  生:东南亚包括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生产热带水果

(教授新课):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东南亚。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讨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让学生回忆视频内容,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师:请大家根据图7.22填表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反馈】

(1)东南亚包括哪两个部分( )

  A.菲律宾群岛 B.中南半岛 C.马来半岛D.马来群岛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 )

  A.小麦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及组成部分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

  东南亚地理教案

  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通过一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证实上节课看到的视频中的内容,得出结论。本节课还应该注意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更要注意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

  1、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怎么详细描述亚洲的位置?

  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步师生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通过观察图验证学生的答案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详解

  学生展示1略

  学生展示2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

  师生共同验证答案: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西面虽濒临大西洋的属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濒临大西洋。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相邻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

  第三步:观察课件找到亚洲的四至点,验证学生答案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欧洲与亚洲同处于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内容的发现和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同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

  教师小结1:通过自学,读图观察练习,我们已经学习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运用所学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几个活动]

  合作1: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5篇(初中地理教案模板简洁)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教案范文3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教案)

初中地理年度考核工作总结3篇 高中地理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最新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案5篇 初中8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教师语文教案样本3篇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简案

初中九年级的语文古诗鉴赏教案范文3篇 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初中生七年级的政治教案3篇(七年级政治教案)

初中生的三峡教案3篇 三峡的优秀教案

最新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5篇 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一棵小桃树》优秀教案范文3篇(七年级语文一棵小桃树的教案)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10篇 初一地理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