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3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时间:2023-02-18 10:56:41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3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欢迎参阅。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3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1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 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充分准备:

  1.4 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定都 平城 。他们长驱直入中原,于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2.北魏 帝时,把都城迁到了 后,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

  3.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吏治混乱,财政困难,而且受到北部 人的武力 威胁。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 、推行 等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改革是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 ;官员及家属必须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把皇族的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 ;采用 ;学习汉族的 ,尊崇 ,以孝治国,提倡 的风气等,这些措施有利于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 。

  4.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这五个王朝统称为 。

  (二)预习成果展示(自主进行:小组展示,矫正、评价)

  (三)课堂探究、展示、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组际交换、评价、矫正):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2、 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四)教师反馈与点拨、师生小结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看书或背诵)

  (六)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5世纪前半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东晋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中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

  a 、盘庚迁殷 b、周平王迁都 c、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5.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4至5世纪,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有( ) ①羯 ②氐 ③鲜卑 ④羌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7.北魏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

  a.平城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8.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 )

  a、洛阳 b、建康 c、平城 d、荆州

  9.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10.“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③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

  11.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和罗网里,因兹大举,光宅 中原。” ——《魏书》

  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 “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迁到哪里?

  ②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③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七)教(学)后记:当堂达标检测题目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c 5、b 6、c 7、b 8、c 9、d

  二、材料解析题:

  . 10.①孝文帝。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1 ①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②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2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①语言 ②服饰 ③姓氏 

  ④婚姻 ⑤官制、律令 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

  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议了北魏。

  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④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展示材料:①《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②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

  2.迁都洛阳后的积极意义

  概括归纳: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洛阳的人中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提问: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

  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思考:在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为什么?

  ①语言:说汉话。

  展示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第一位皇帝。

  ②姓氏:改汉姓。

  结合p108改汉姓表,请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改为“元”?

  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

  提问: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

  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拔”。为什么北魏的鲜卑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

  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讨论: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思考: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改革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

  3.北朝的分裂

  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讨论:你怎样评价改革家孝文帝?

  ●课堂小结

  1.组织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2.对学生所总结的本课内容进行点评。

  3.统计学生各组得分情况,表扬课堂积极发言的同学。

  ●布置作业

  写一篇《我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学生活动

  答题方法:按教师指定要求回答与学生自由抢答相结合,按组计分。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得出答案:①第二次;②前秦皇帝苻坚

  (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相关内容。

  学生自行阅读回答,老师引导归纳。(从服装、饮食、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

  将学生分成四组,然后由学生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一组分别结合地理知识从平城与洛阳的地理位置、条件、地势及迁都的最终目的四个方面讨论。

  指导学生看107页的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段的中心内容。

  学生可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为增加学生兴趣穿插讲解。)

  让学生依据元朝、元首、元旦等词推想。

  (创设情境。通过联系实际引起师生共鸣,使学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认识的深度。)

  学生广泛交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归纳。

  学生看书107面的第五段,自己归纳,经学生思考抢答后,教师小结。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讨论,小组发言后,教师总结。

  学生看书,108面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用投影仪展示出来。教师、学生共同作出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并参加部分学生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全面分析)

  请学生根据板书,以抢答形式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3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2、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展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想想)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分两组竞相对比回答,一组回答定都平城之弊,一组回答定都洛阳之利)

  a、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

  b、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c、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②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

  9、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0、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

  1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6>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3、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新课标第一网

  1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

  (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5、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展示图)

  16、对号入座: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展示图)

  (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

  六、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a建立统一的国家 b创立科举制度 c维护国家统一 d促进们组融合

  6、三国良机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公元5XX年,一个在洛阳做官的人说得应该是

  a 鲜卑语 b 蒙古语 c 汉语 d 氐族语

  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重要背景是

  a 民族大融合去世的出现 b 北方经济的回复和法展 c 汉族大臣的支持 d 各族人民的不断起义

  (二)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三)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提醒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仍然存在。)

  七、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

  或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爱我中华》)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3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试卷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2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