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3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古诗二首教案,以供借鉴。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1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教科书中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通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三层高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写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远近闻名了。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鹊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学写“楼”字。
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师范写,生书空。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吧!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从出示图片入手,用轻松的言语带孩子们认识鹳雀楼,激发孩子们想进一步了解鹳雀楼的欲望;接着巧妙地引出诗人和诗题,设下悬念,让孩子们带着疑惑去学习古诗,激发了求知的兴趣。
二、读文识字
1.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对照拼音,把诗读通顺。我喜欢按自己的速度用心读书的聪明孩子。
2.检查自读。
逐字落实正读音。大诗人王之涣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课堂,要听听我们班选派出来的最优秀的孩子是怎么读他的大作的。读书,尤其是读诗,讲究字正腔圆,把每个字音咬准了哦!谁来试试?
3.孩子们,你们读得都太好了!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吗?单独认看看!(出示生字词)哪些字容易读错?你给大家友情提示一下。齐读生字词。
4.师范读,生轻声跟读,注意语感节奏。
孩子们都读得这么好,王之涣先生很满意!教师也想试试读一读。大家听听教师是怎样读的。教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在课件里标出节奏线。逐句练习,逐句跟读,师生合作,按节奏读。
设计意图:请来了大诗人王之涣,激发了孩子认字识字的兴趣;而让孩子感受教师朗读时的不同之处,从而发现感悟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三、想象画面,理解感悟
1.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的?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
(1)指名说。教师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黄河入海流”可以怎样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多么壮观啊!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2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场面吗?(4)看了照片,感觉黄河怎样了?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出示后两行诗句)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理解:欲穷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査找答案。今天,教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等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同桌合作,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6.今天你们学得真棒,教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教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 8.回家后,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插图,开想象,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通过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四、感悟诗情,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
2.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今天教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五、板书设计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静夜思》和《赠汪伦》,引出诗人和诗题。
古诗,中华文化的瑰宝。一首古诗,聊聊数十字,诗人就描绘出一种意境。看到月光就想到了家乡,写下了《静夜思》,床前明月光??;送朋友时依依不舍,就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刚才的两首古诗是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的诗人写的,他是谁?(板:李白)他喜欢游历山水,在美丽的山水中吸取创作的灵感。这不,他又来到了庐山,被庐山的秀丽风光深深吸引,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正音、齐读。读了诗题,你知道什么?
2.读诗首先要读准,读顺。请打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齐读。
3.认读生字。读带拼音词语——去掉拼音齐读。4.你有什么好办法把红色的生字记住呢?
设计意图: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一是新旧知识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趣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事半功倍。
二、美读感悟
1.(配乐)师介绍庐山美景。
2.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就站在庐山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1)美在瀑布
①你是从诗中的哪一句感受到瀑布的美?请美美地读。
②除了瀑布让你感到美,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美?(2)美在香炉峰(紫烟)
①诗中哪句描绘了这样的美景?质疑、理解“紫烟”。②谁能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③理解“挂”的用法之妙。(示两幅图)请看,这两条瀑布哪一条是挂前川呢?水流从上而下,垂直而落,所以我们用“挂”。引出生字“挂”,师范写,生在田字格中4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写一个。师生共同点评。
④大自然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它把壮观的瀑布挂在山前,妆点成一幅巨大的美妙绝伦的山水画。我们不禁赞叹道:遥望瀑布挂前川。
3.说话练习:面对香炉峰上倾斜而下的瀑布,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
4.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瀑布,诗人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一起读。5.大家看,这垂落而下的瀑布速度该有多快啊!理解“飞”。
6.面对如此气势磅礴的瀑布,诗人想到了什么?见过银河吗?(示图)诗人真的见到了银河吗?理解“疑”在诗中的意思。
7.男女同学合作读这句诗吧。
设计意图:低段古诗教学重在品读中知诗意,读重于解。因此在此教学环节中图文结合帮助学生品味诗句,想象美景,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诗的意境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立意升华,巩固拓展
1.教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再次感受祖国的山川之美。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尝试着把它背一背。
3.庐山瀑布以奇、秀、险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对其吟诗作赋,教师也找了其他诗人给它作的诗。(拓展其他诗句)
4.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运用。
四、板书设计
望 庐山瀑布
唐 李白
美
想 九天银河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2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体会诗歌意境,学习生动的语言、优美意境的营造。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欣赏诗歌的感情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间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
2、背诵、赏析。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讲到牛郎织女,我们就会想起在奶奶怀里听过的他们的爱情故事。下面我们来学习《迢迢牵牛星》一诗。
2.《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1)师范读(2)生自读,读准字音
2.分组学习
(1)小组互相读,互相指正。(2)找生范读,继续体会全诗意境。(3)生齐读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师:本文除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二句外,其余的诗句都能从故事中得到验证。但这首诗并不是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复述。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故事,它就当不起“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美誉。那么这首诗在牛郎织女故事的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原来是“怀人”。那“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原因也是怀人,思念远方的人儿。师:讨论: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娲补天或者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生: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师:再看:叙述者是男是女?从何可知? 生:女。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可知。
师:所以《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生离死别,羁旅情怀,表达思念。我们再引申出去,表达思念,古代诗文中除了课文所用的牛郎织女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常用意象?
生:最常用的就是月亮。比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轮明月,照两地相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大家自读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河汉女。
零如雨 素手、机杼。盈盈 脉脉
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3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
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1)过渡: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7)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马,但诗人笔下的马特点不同,各具特色,而且古诗中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借对马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3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古诗二首教案相关文章: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学科教案3篇(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3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3篇(七年级上册课计划语文答案年)
★ 2022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 2022年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数学
★ 2022苏教版音乐一年级教案3篇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课教案
★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教案2022年份3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三课时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上册手抄报资料 七年级语文上册2篇(语文七年级上册手抄报的内容)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2022年新版语文教案设计3篇 小学教材全练一年级语文下册答案
★ 最新2022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小学数学课课练六年级下册答案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