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小学四年级科学课后反思),欢迎参阅。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布莱希特说过:“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没有多大的感触,但这次在教完四年级四个班《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课后,再来咀嚼这句话,觉得非常有道理。根据课表的安排,本节课分别是在周三、周四和周五上,因此我每上完一堂课,都有充分的时间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将其运用于接下来的教学中。
在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不单单认识了多思和善思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1)食盐在水中溶解了;(2)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3)过滤实验。首先,观察、记录物质的溶解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其次,过滤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实验,在学生操作前肯定要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演示,因此若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可能在35分中内完成如此大的课堂容量。
于是,我将教材中的前两个活动合二为一,将三个活动变为两个:(1)食盐、沙、面粉溶解了吗(2)过滤实验。将食盐、沙和面粉放入烧杯的实验一起展开、一起汇报,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同时,大大节约了课堂的时间。
二、视频播放代替教师演示。
过滤实验的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溶解本质的理解,因此我对过滤的讲解内容准备的非常充分。但在第一个班级进行实验演示时,有一个坐在后面的同学提出“看不清”的问题,比如: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的那边、漏斗下端要靠着烧杯内壁等等注意事项,学生只能听,而看不清楚。
于是,我在接下来3个班级的教学中,引入了视频,通过视频演示滤纸的折法以及过滤的操作。因为视频播放,录制的时候镜头可以拉近,所以学生十分清晰地看到了滤过的整个过程。
我们不能死板地认为只有教师演示的实验才是最真实的,必要的时候用视频代替,有时候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实验准备的重要性。
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观察颗粒。对于面粉,许多学生在搅拌后看到其分散在水中,就会误认为是溶解了;但面粉不像沙,要观察到其沉在杯底,静置的时间需要很久。
因此,我在课前不单单要准备好过滤装置、烧杯、沙、食盐、面粉和玻璃棒,还要准备静置好后的面粉与水的混合液,在汇报面粉是否溶解时适时展示,利于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是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更接近沙。
布瓦罗说过:“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写文章如此,教学其实也一样,多多思考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就如洛克威尔的见解: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以学校音乐会上的唱歌、器乐比赛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从而产生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为学生创设猜想假设的情境,比如:可以带来吉他为学生弹奏,可以指导学生在说话时,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声音的产生。在这个环节,学生猜想出声音是摩擦、敲击、击打、拨动等产生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学生直接说出: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此种情况,是我没想到的,但是在课堂上,我因势利导,那怎样证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课本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够简单地说出证明的方法。这时我因势,出示小鼓和一些碎纸屑,帮助学生验证想法。在实验验证环节,给学生时间去玩音叉,在玩音叉时,学生可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动。这再一次证明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节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是教师该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些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法的选取,实验记录的填写。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有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应选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本课设计了“china与中国”的谈话内容(如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学习完全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可以使他们更放松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下充分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演绎脚本,而是师生互动的,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决不能一味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需求,让探究不留痕迹,返璞归真。本课有关猜测的环节,我做了精心安排,把简单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剔除出来,不再重复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真实,同时也使探究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更具亲和力。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框架式,在确定了诸多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之中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教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细节
成功在于细节。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方案更加完善了,而学生建议实际上都是琐碎的细节。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一处提到细节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对此的重视,探究本身就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事情,只有细节问题掌握好了,才能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本课在执教中,力求完善每一处细节问题的同时通过学生提建议,教师“典型暗示”等方法有成功的避免了细节问题的琐碎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小学四年级科学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12篇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2篇(大班科学领域优秀教案及反思)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工作反思
★ 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3篇(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教学反思)
★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6篇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