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反思3篇(秋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7 09:14: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秋水教学反思3篇(秋水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秋水教学反思3篇(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反思1

  很多学生都说,我不喜欢语文课。对教师来说,要想把语文课上好,也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堂语文课下来,如果老师自始至终慷慨激昂,不仅自己会口干舌燥,学生也会疲惫不堪;如果总像老学究那样慢条斯理,学生又容易昏昏沉沉,不知所云(除非有顽强的毅力),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堂语文课,应当一张一弛,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几个高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高一册语文《秋水》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意地设计了四个高潮,情智互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一、理解重点词语(包括词语的古今义和有关成语);

  二、学习重要句式;

  三、学习对比的方法,背诵课文;

  四、理解文中蕴含寓意。

  教学高潮设计如下:

  一、成语教学纠正误用

  指名学生读课文,纠正错误后,提出文章关键词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文中古今义区别较大的词语。古今异义词为:至于、面目、大方、河。还有一些成语,教师就利用这两个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要求学生结合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义造句,选择大多数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足球,师生共同控求“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生造词的错误所在:“望洋”不是“望着海洋”,而是连绵词(这时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联绵词的知识),是不可以把这两个字拆开的,所以“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是生造的,是错误的。

  关于见笑大方,可引发学生联想其它一些词语,如“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等,这时引导学生比较“大方”的古今义就顺理成章了。

  二、句式教学温故知新

  再一次齐读全文后,指名学生利用书下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翻译全文。这时候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非……则……”“见……于……”的理解了。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找出文中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并翻译。接着利用上次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句子“无乃他不去矣”(学生翻译成“难道他没死吗”)来引导学生,既然是句式,在古文中是这种句式的句子肯定不是一个,上次这个同学错得也是有道理的,只是错在古文中“去”是没有的意思的。接着由学生回忆或老师提示的方法,联想到另两个是“非……则……”“见……于……”句式的句子:“非死则徙尔”“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学生的作业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又温故而知新。

  三、分析对比手法结合指导背诵

  由于课文较短,再加上是《庄子》一书中的经典篇章,所以有必要叫学生背诵全文。当然学生不经老师指导,要背诵这篇文章,只要课后多花些时间,还不是太难的事。只是学生课业繁重,为减轻学生负担,我决定当场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巧背这篇文章。于是我利用分析文章中对比手法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方法结合板书:

  河与海的对比:

  河:两氵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海:不见水端,难穷

  河伯认识的变化:

  前: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后:望洋向若而叹

  这样就掀起了课堂教学的第三个高潮。学生利用板书既学习了课文的对比手法,又背诵了课文。有少数学生还背诵有困难的,课后利用练习一的提示用另外一种方法再加强一下,这个任务也能很轻松地完成了。

  四、课堂讨论分析文章寓意

  分析庄子在《秋水》一文中是要借助这一故事说明深刻的哲理,但就课文节选部分来说,学生的看法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课文寓意的分析是这堂课掀起的'第四个高潮。学生的看法有以下一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知耻尽乎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等等。

  就这样,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这堂课我巧妙地利用四个高潮,突出了课堂教学重点,也使学生张弛有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秋水教学反思2

  范文二《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秋水教学反思3

  范文一《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秋水教学反思3篇(秋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