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学设计范文3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供大家参阅。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学设计范文1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绕操场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学设计范文2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6页内容。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面积的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周长,还没有接触过面积,从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如数学书、练习本、铅笔盒、课桌、黑板等实物入手开始学习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如果要给这两片树叶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片?为什么?
生1:我想选择那片小的,因为那片树叶的面小。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
同学们都认为这片树叶的面大,而这片树叶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片小的来涂,是吗?
【设计意图: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对学生来说还很陌生,以给两片树叶进行涂色比赛,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都调动起来。】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一)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看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体的面大,有的物体的面小。
现在请你拿起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请你再用手摸一下铅笔盒盖的面,你感觉哪个大?
生:数学书的面
请同学们再摸摸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桌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生:我认为课桌的桌面大,练习本的面小。
请一位同学再来摸一摸黑板的面,感觉怎么样?
生:很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学具、书本、课桌等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最后比一比,使学生都参与进去,感受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从而得出面积的概念。】
咱们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刚才咱们所摸到的是物体的表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小。板书:大小
小结: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数学书的面积
课桌面的大小-----课桌的面积。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是不是只有物体表面才有面积呢?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师点屏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称它们为封闭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之分呢?
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
生1:正方形大。
圆形和三角形呢?
生2:圆形
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⑵圆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
你能说出在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吗?
生:圆形的面积。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完整概括出什么是"面积"吗?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齐读
【设计意图:两组彩纸的比较,一组是同宽不同长,一组是既不同宽叶不同长,但是面积相等。意图是让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较,第一组的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想到比较的方法,而第二组同学们比较的而结果就不相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想去探索的念头,让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小组讨论。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
(三)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出示一红一黄两种颜色的纸(同宽不同长,长也是比较接近的),看一看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这该怎么比呢?(请学生演示)
对,把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没有被盖住而露出的面面积就大。这个方法在数学中叫重叠法。
我们看看这两个图形。比较两张彩纸的大小。(黄纸和蓝纸)还能不能利用上面的重叠法进行比较出来呢?
生1:黄纸的面积大。
生2:蓝纸的面积大。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点不统一,那究竟是谁的面积大呢?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看看究竟谁的面积大。
学生每四个人一小组交流活动。
生1:我们小组比较的结果是两张纸的面积是一样的。我是用正方形来比较
的,这张红纸片能摆12个正方形,这张黄纸也能摆12个正方形,所以它们
两个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长方形来比较的,黄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红纸上能摆
18个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
正方形来测量的,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来测量的,我发现一
个小组在开始时,测量黄纸用的是正方形,测量蓝纸用的是长方形,这样比
较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
师:那你们认为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6:选用的学具的大小要一样。
师:说的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时候,必须得有一个
统一的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⑤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们知道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又是怎样确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74页内容
【设计意图:为每位同学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老师还准备1平方米的学具。让同学更直观的感知它们的大小,并且还让同学们去发现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样能够让学生记得更清楚,也更容易分清楚。】
问:谁来说说你学到了哪个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
问:“怎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请你在学具中找一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找出并观察。)
师: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量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问:“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2)认识1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分米。)
问:“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你在学具中找一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学生找出并观察。)
师: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课本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问:“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3)、认识1平方米。(板书:1平方米。)
问:“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板。指导活动:“如果老师想请同学站在这个1平方米的纸板中,猜想一下能站下多少个人呢?”(学生估计,猜想)老师点名一些同学上来实验,感受1平方米有多大。
三、小结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2、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3()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教室的面积是54()
练习本的面积约2()单人床的面积约2()
3、一格代表1平方厘米,各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若下面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神州五号图案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设计这样大小的另外图案吗?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同学经常接触的物体入手,多让学生动手去摸摸、多用眼看看学生所熟悉的物体,感受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让学生从实物过度到平面图形得出面积的概念。
2、在介绍面积单位的时候让学生自由发挥比较图形的方法,应该大胆的放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发现身边的数学,做数学的小主人。
3、在比较彩纸面积大小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去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彩纸出现两组比较好,一组同宽不同长,一组就即不同宽也不同长,但面积相等,这样处理就比较好。
4、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学设计范文3
《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学设计范文3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7篇(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简短)
★ 二年级数学教师优秀教学总结3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老师年度总结)
★ 关于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3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分析教案
★ 数学教师教学总结报告2022年3篇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