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精品说课稿5篇 精品课说课稿,以供借鉴。
精品说课稿1
是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很多自然现象里都有学问、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走进自然的情感。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即知识。接着,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从奇妙的天书到不可思议的地书,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而且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
科普文教学与其他故事类、情感类、人物传记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这类课文的教学,不是着力于挖掘课文的深度,而是往往在于它的宽度。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 感悟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将大自然的文字描写的妙趣横生。
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 。
难点:感悟作者的写法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题质疑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盛放。
读着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到这句诗,就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你知道原因吗?
“大林寺桃花”是大自然的文字,从山上的桃花开得迟可以知道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
二、揭题,质疑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板书:齐读《大自然的文字》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呢???
3.评并总结:同学们问的都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思考,乐于提问。我们可以把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
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它们?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明确任务,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并圈画,师巡视。
检查汇报
1.出示生词和几个难读的词语
小熊、耸立、预兆、铁砧 花岗石
解释铁砧,附图片介绍。
认识多音字:岗
2.通过自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的每一颗星,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 ;这句话也就是说 。)
课文分别介绍了这样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A注意观察;B到书里去寻找;C请教有学问的人。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呢?(一本书)
2.为了有条理的介绍,作者还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呢,是哪两册呢?现在就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给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字。
阅读提示:建议大家注意研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会帮助你很快理清头绪,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书名来。
3.交流:你是怎么概括的?(上册:天书,下册:地书)为什么这么概括?
(第二段,星星写成的天书;第四段,脚下这块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扮演了什么角色?(承上启下)
它是怎么“启下”的?(下面的5、6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地上的两种文字——指板书提示)
它又是怎么“承上”的?(提示仔细读这句话——“也是”的这个“也”字,告诉了我们,2、3自然段介绍的是天上的文字,所以上册可以概括为天书。)
(文章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不妨作为一个语言点,训练学生用上这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去概括2——6自然段的内容。)
4.是的,你们很能体会作者的心意。明白了这段的作用,再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课文的写作思路就了然于心了。出示:
5.读一读这些选自文中的片段,试着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构篇成文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先写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再写天书和地书上的四种文字,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懂。)
6.现在我们一起去向作者学习,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成为聪明的孩子吧。四、精读课文
【学习第二段:星星】
1.情境质疑: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可实在危险,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有经验的水手一点也不怕,他们抬头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声说道:那就是北方!知道为什么吗?赶快读读第二段。
2.交流答案:(引用书中句子)原来北极星给他指明了方向。
3.你们想看看北极星吗?出示星图,适当介绍: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位于大熊星座,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熊星座,小熊星座里也有一个小北斗,熊尾巴方向最亮的那颗就是北极星。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极的方位,所以找到它就能在茫茫大海上辨认出北方。
启发:仅仅只有北极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吗?不,不,天文学家还会说——
满天的星星,都是大自然的文字,里面有无穷的奥秘。精确观测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宇宙天文方面的知识呢!
4.指导朗读:学到这里,你觉得星星这种文字怎么样?(神奇)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出示第3自然段
过渡:大自然真神奇!一颗星,一片云,居然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再来领略我们脚下文字的有趣吧。
请大家两人一组,自学课文的5-6小节,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在书上画一画,待会儿交流。
石灰石的来历,让我们知道了地质的变,花岗石的来历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质的迁移)
(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五、体会写法 过渡:从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里,我们又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呢?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评:不仅神奇,还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拟人,用词准确)
【用问句激发兴趣,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举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是单纯的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放到具体的事情中写。
小结:作者用生动地语言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指明说并板书——伊林)
伊林
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科普文艺著作,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通过拟人、假设、推理、设问等形式,娓娓动听的讲述科学知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有了很多收获,课文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或者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精品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上海牛津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6 M parents中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生词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以及会运用句型 What des ur therfather d?HeShe’s a……。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词汇: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
(2)掌握句型: What des ur therfather d?
What d ur parents d?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所学句型询问他人父母的职业。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他人职业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表示职业的5个单词。
2.掌握句型What des ur therfather d?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单词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的发音。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
英语的习得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交替复现的过程。在本节课导入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知新。在操练单词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强化记忆。我还发挥英语歌曲、对话、游戏以及TPR活动的激趣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多种活动来操练重点单词和句型,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2、学法指导
通过说、唱、玩、演、比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英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
3、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借助单词卡片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及利用活泼的歌谣、激烈的竞赛、有趣的游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Step1.Lead-in
1.Greetings(师生问好)。
2.出示Listen and en的儿歌和图片,播放儿歌录音,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3.T: O,tda
精品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歌曲《钻山洞》是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场》中的一课。全曲有四个乐句,另加结束句,单段体。歌曲情绪欢快,结构工整。歌曲中运用了后半拍休止和附点音符。
二、说教学目标
1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较准确地唱出后半拍休止符和附点八分音符,表现运动的快乐。
2通过速度、节奏以及节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感受所塑造的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运动的音乐美。
3通过简单的多声部节奏练习,初步形成声部感知与表现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能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较准确地唱出后半拍休止符和附点八分音符,成功表现小兔的音乐形象,体验运动的快乐。
教学的难点是通过音乐作品速度、节奏以及节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感受所塑造的不同的音乐形象,从而表现运动的音乐美。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置以下教学程序:
此歌曲的教学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创设在故事里,由始至终都是围绕的小兔要参加比赛了设计的,以欢乐谷小动物开运动会来导入,以龟兔赛跑失败,小白兔为在比赛场上重新赢得伙伴们的喜爱和鼓励为由,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积极准备比赛,到参加运动会,从而一步步熟悉节奏、学唱歌曲、两声部练习以及感受运动中的音乐所塑造的不同的小兔的形象。
首先,我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很自然的引出运动的话题,让学生和小动物们一起来锻炼锻炼,意在让学生能融入到今“运动”这个情境中。其次,通过故事主人公小兔的心理活动,引出今天的歌曲《钻山洞》,从而进行下面的歌曲学唱环节。“跟着小兔来运动”也就是歌词的学习,我抛开了以往的跟读方法,而是让学生一开始就和我合作来接口念,让他们自己来找认识的符号、记号,通过听、看、读来熟悉歌词,这样会加深对休止符、附点节奏、反复记号的印象,为后面的歌词学唱作铺垫。
歌曲的学唱以及歌曲中小白兔形象的塑造是教学重点,歌曲中“起得早、弯弯腰、”的旋律我是结合小兔伸懒腰以及弯腰运动的动作,来告诉学生,小兔动作很到位,我们的声音也要像小兔的动作一样连贯,音高要到位,用动作来带动学生演唱;我通过和学生一起听赏、谈话讨论小兔的音乐形象,随后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了后半拍休止符在这里能更加突显小兔活泼快乐的形象;歌词相同旋律不同的两个乐句,结合钻山洞这个动作的特点,以小兔动作敏捷,想的第一,这一情节来处理和表现“钻的好”这最后两小节,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加融入情境中,我特别将最后一小节的四分休止符变成“耶”字,让学生更能体会和感受小兔活泼快乐的心情。
小兔快乐的歌声,积极认真备战的态度吸引了伙伴们的目光,大家都来为它加油,由此引出“小白兔,加油!”这么一个多声部的节奏训练环节,通过故事的发展,小朋友们练习帮助小兔加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初步的声部感知和表现能力。
随着情节的发展,让小朋友们回想龟兔赛跑时,小兔失败的原因,来听听当初小兔的准备情况,听到了一首三拍子的《钻山洞》音乐,小朋友马上就能感受这和我们现在的小兔不一样,不活泼,有点懒,这时其实是本节课的一个拓展,通过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分析音乐的情绪,得出这样的音乐不适合用在跑步、钻山洞这样的运动中使用,所以小白兔失败了。今天小白兔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选择了节奏感强的音乐,那么它一定会获得胜利的,让我们跟着小白兔一起去吧,随后踏着《钻山洞》的伴奏音乐,走走跑跑的去运动场了,马上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意在为本单元的听赏《运动员进行曲》《溜冰圆舞曲》作铺垫,能够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进行曲的特点,也在潜意识的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比赛的日子到了,结合故事的发展,我加入了钻山洞的游戏,将全班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游戏,一部分帮助小兔唱歌,一部分为小兔加油,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在小朋友们的鼓励加油下,小兔终于获得第一,请小朋友用今天的音乐来表达一下小兔的感谢之情。希望小朋友能像小兔那样不怕失败,快乐运动,健康成长。由此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精品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渔歌子》,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
一、说教材
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
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抓景物特点,学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二、说目标
本首词的作者唐代诗人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多才多艺,擅长音乐、书画、歌词创作。他流传到今天的歌词,有《渔歌子》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是最出色的篇章。从字面看,这首词的主要意趣是渔翁忘情地欣赏和玩味江南烟雨垂钓的情趣。词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张志和这位“烟波钓徒”的自画像。它是一幅渗透了词人热爱自然与生活之情的江南春天风物画。
在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上,我设定为引导学生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对比体悟不同意境,感受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
词在唐朝刚刚兴起,这首词是唐诗演化为词的一个创举,主要是第三行由原来的七字句破成了两个三字句。其他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影子。这种独特性,使得这首词内容简短易懂。
教法上采用多媒体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拓展对比不同诗词风格,从而进入词描绘的意境,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学法上采用听、说、读、写、唱、画等手段,面向全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在本册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不同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 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有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我以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情。诗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也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淡淡哀愁_这样诗意的语言开场,随之激发学生背诵、分享已经掌握的诗词,由面到点,再激励学生背诵上节课的两位宋代诗人笔下展现田园风光的诗句,而后话锋一转,把镜头拉回唐朝,出示作者介绍板书并齐读课题。短时间内将学生由古诗词引入,又利用背诵比赛展示,让学生全情投入,用反映诗歌内容的`画面带着学生的眼球,用介绍作者的文字,牵着学生的心马上入课。解题,了解“词”的知识,复习已学过的词《忆江南》,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一步步走进本课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第二环节: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以“文章不厌百回读”, 读要读出词中写的内容,词中写的味道启发学生在读中体悟,并用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明确任务,即:在一分钟之内大声读诗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之后个别展示,生生互评,并检查6个字的读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之后试着结合解词,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把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再读古词。)让学生就“如何读出词的味道”?发表意见后试读,读后进行点拨。老师抓住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范读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并仍学生说说诗与词之间字数和节奏的差异。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充满意境的图片,播放名家朗读录音,一边听一边感受完之后说说自己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呢?丰富的想象后学生带着这份美好配着音乐再读本首词。并让畅所欲言,汇报读了这首词的感觉,说说这首词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
通过初读、泛读、听读、再读,达到了整体感知《渔歌子》的目的,学生又一次为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扫清了障碍。
第三个环节——走进文本,想象画面;我出示了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画,让大家看着这幅图,说说感受——西塞山前,怎样的桃花?又是怎样的流水?还有怎样的飞鸟?看PPT,说出白鹭给你怎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白鹭有别于麻雀到呢个小鸟的那份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让学生把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再追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并尝试理解读。通过对词所刻画的色彩的欣赏,激发学生用美美的感觉来读词的后两句。
引导学生理解画中的人物及他为何不须归,在层层剥茧之后,学生体悟到老渔翁陶醉于美景之中,连下雨都不回家了,逍遥自在胜神仙哪!此时配着音乐,再读,学生意境感受到了这首词带给我们的那份美丽和惬意。
第四个环节——拓展体悟,感情背诵;通过PPT引导学生,对比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中的渔翁,与《渔歌子》中老渔翁心情的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境不同。此时,孩子们已经走到了作者的心中,了解到了透过词隐含在作者心中的情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那这份美丽表达出来:可自由选择画、说、唱等形式,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最恰当的时候展示了作用。展示成果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语言,指导背诵。背诵采取:第一次背诵,看着PPT出示的画面,试着背诵整首词。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第三次背诵,带着那份渔翁的闲适悠然,在优雅故去的伴奏下,有感情朗读全词。(师生齐颂)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词美,景美,人也美!学生完全沉醉于词中。此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无疑是拔高点。用PPT出示张志和哥哥写的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从而使得学生吃透了《渔歌子》,走进了张志和心里。
第五个环节——教师示范,识字写字,词的学习,不吝时间进行识字、写字,确实难能可贵。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探究延伸。最后一个环节,作业的设计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充分关注了每个学生,学生的不同层面,并将探究学习的触角巧妙的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8个字渔 翁 不 归 悠 闲 自 在,将本课的全部已经,高度概括,此时,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却终使人觉得“课已尽,意犹在”。
六、说教学设计特点
1.用诗般魅力的语言,酿出古诗词特有的味道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古诗词的教与学应该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师生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定会别具情趣。
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对课前导语、课中过渡语、课尾结语精心推敲,并且在上课过程中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古诗词。在课堂上,用诗般魅力的语言,带着这浓浓的语文是色彩,酿造出古诗词的独特味道。
2.注重有效指导,扎实掌握字词
本课设计在词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忽视字词教学。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词语的含义,再到板书示范,记住难点笔画,最后正确书写生字。分层解决了生字音、形、义的学习目标。
3.创设优美情景,感悟特有意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只有27个字,但作为画家诗人集一身的他,在本词中将意境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想走进诗人内心,必先感悟诗词意境。
优雅的古曲、山水画般的用PPT出示的意境图,教师和名家配以古典乐曲的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不由得不尽情想象:看到了,听到了,还闻到了,也想到了——思绪翩飞中学生渐入诗境。
当学生交流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的优美意境时,又引导他们画、唱、说心中的这首词。从无形到有形,意境意境揭开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中渗透引用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学生不但感受到景色美,诗境的美的气息将会充溢整个课堂。
4.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白鹭飞、不须归”等关键词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
同时,适时引入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与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为理解诗人内心做对比,对比之后,诗人的那份淡泊名利的闲适与淡定从容已跃然纸上,解决本课走进诗人内心的教学重点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
5.读来读往中尽显“读占鳌头”,读出读进中品尝语文味道
我的本节课设计不但注重诗情浓浓,古琴幽幽,还特别体现出了书声琅琅的“读占鳌头”,多样多次的读都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逐层有提升。
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从范读后的有板有眼,到倾听名家朗读之后的感悟读;从“白鹭飞”中的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美美地读,再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想象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通过如此这般的“语言描摹”、“情景再现”、“想象跟进”让学生自然走入情景,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个的情感高潮,借助张志和的词饱尝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道。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精品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填表(6分钟)数 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组讨论订正,总结三个统计量的求法。(4分钟)3、小组交流,完成书后练习。(4分钟、6分钟)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表176829082908776635195
100766182768787958287
76767687828276878282
76828776828776877635
表2
人数111112108351
成绩355161637682879095100
就第一表我们已经算出这个班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你能只用第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完成作业本10.2.1。
四、板书设计。
精品说课稿5篇 精品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免费下载)
★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篇(人教版分数初步认识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