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反思总结6篇 教学反思地理简短

时间:2023-02-08 01:23:36 工作总结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地理教学反思总结6篇 教学反思地理简短,供大家品鉴。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6篇 教学反思地理简短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1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将多传输渠道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的有效信息达到最大值,而且有利于实现各种感官、生命存在的意义。这说明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使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提高学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遇到这些活动,你得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是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的吗?每一项活动内容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吗?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吗?等等。

  四、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2

  传统的地理学习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使学生获取知识变成为直接地、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以及纯粹死记硬背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和热情,摧残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往往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应先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下面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我的看法。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因为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知识的源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旦没有问题,学习就会中断,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熄灭,学习就只是浮于表层和形式。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学生,他们有“地理问题“吗?他们的地理问题意识怎么样?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对高一年级四班和五班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表)。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在:

  1.1思想上被动,缺乏发问的意愿

  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举手,等待老师提问,68%的学生不举手,等待老师随即提问。45%的学生喜欢听别人插嘴,但自己不怎么插嘴,还有39%的学生不喜欢插嘴,认为插嘴会影响听课。对于老师的提问,49%的学生认真思考,等待别人回答。这些都显示现在的中学生思想上比较被动,只愿意听,不愿意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害怕说错或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学识浅薄而感到没面子。也有部分学生胆小、封闭、害羞心理存在。

  1.2学习上被动,缺乏发问的习惯

  调查显示57%的学生不会对教材质疑,认为教材不会错。42%的学生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没有怀疑。传统教育下,教材、教师是权威,答案只要一个。课堂上常常见到的情形是“学答”,而不是“学问”,所以,对于课堂上理解不透彻的知识,有52%的学生课后从不找老师探讨。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所存在的怀疑,有29%的人因为太忙了,不了了之。这也反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淡薄。长久下来,学问学问变成学答学答。

  1.3教师引导不够,问题氛围不浓

  在第二题调查中“你现在的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吗?”有32%的学生选了“有时”,18%的学生选了“偶尔”。这反映了我们的地理老师对于问题设计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问题教学耗时长,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要求,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过多的体现教师的意志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设计上表现出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想背离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漠不关心。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营造学生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但在很多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是很大程度上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怕学生提问影响自己的权威,怕打乱教学程序,课堂上学生只有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二是学生有心理顾虑:如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失去了寻找、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个教学环境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2.1.1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参与与平等交往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同学、教材看法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

  2.1.2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提问,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能提出问题就是参与创造,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2.1.3改变地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正确引导。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引导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不愿问到乐问、由被动发现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2.2创设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提问就是“发现问题”,要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样的地理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提问呢?

  2.2.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4]。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交流,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如在讲“水污染及其成因”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太湖美》的歌声中播放20世纪50年代之前太湖水美鱼肥的美景,而视频的后半部分,则是20__年太湖蓝藻爆发并引发的无锡市民抢购矿泉水的情景。对于生长在太湖平原的学生来说,对20__年太湖蓝藻事件非常熟悉。这种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最能激发他们的问题:

  ①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②太湖蓝藻的爆发与太湖沿岸的工业、农业、城市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原因吗?

  ③蓝藻爆发除了影响市民生活用水外,还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防治?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设置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并充分享受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2.2.2运用故事典故,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实现了学习内容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和自我感悟。

  如在密度流学习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来去无踪地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用声纳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国舰艇仍然来去自由,盟军损失惨重。这样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典故强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

  ①德军是如何进入大西洋的?是不是盟军的监听设备不灵敏,还是德军的技术更高明?

  ②是不是地中海海水有问题?

  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极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围绕德军是如何进入大西洋的,纷纷展开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进行问题的探究。

  2.2.3强化知识联系,创设矛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奇怪”,引起他们非同寻常的惊讶之感,形成问题情境,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学习“大规模海水运动”内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经过科学家对南极企鹅体内检验,发现南极企鹅体内竟然含有DDT。

  很多学生感到惊讶,在气候严酷、无人永久居住的南极地区,企鹅体内竟有DDT,学生踊跃提问:

  ①进入到企鹅体内的DDT从哪里来的?

  ②难道DDT是随洋流过去的?随什么洋流过去的呢?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是南极地区气候严酷,无农业、工业,而南极企鹅体内却含有DDT。这个矛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带来了冲击,使他们萌发了提问的欲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会发现、会问、善问”的境界。通常发现地理问题的方法有:

  3.1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比较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比较中通常较容易发现问题。如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北大西洋暖流使得55°~70°N大西洋东岸植被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并且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而同纬度的大洋西岸拉布拉多半岛北部却是苔原,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不同,进而提出“影响大洋东西岸植被差异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3.2在矛盾中发现问题

  在一些地理内容中,有些知识在信息表现上存在着矛盾点,如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节中,热带雨林区植被高大茂密,想象之中应该土壤肥沃,但是实际上土壤却非常贫瘠,这和学生的以往知识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个矛盾的呈现,学生才会在矛盾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热带雨林土壤贫瘠?”

  3.3运用假设法发现问题:

  对于一些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或逆向思考法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可这样逆向设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不是自西向动,而是自东向西,那么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偏转?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又会发生怎样的偏转?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时间长度又各是多少?学生通过逆向设问,进行逆向思维,从而打开了思维宽度。

  3.4在身边的生活中和社会时事中发现问题

  学生身边的生活与环境、社会时事方面都蕴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在这些信息中发现与思考问题,如在学习“聚落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时,可联系家乡长泾这个江南古镇,提出“长泾镇形成与发展受哪些自然条件的影响?近几年来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的问题。又如在看到20__年印度洋海啸的新闻后,思考“印度洋发生海啸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苏门答腊岛附近多地震 ”等问题。

  3.5在评价中发现问题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往往要在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评价,如评价一个区域的区位优势、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等。当准备评价一个地理事物时,可引导提出有关评价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时,在评价了东北的地理条件后,学生就会提出“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有什么影响?”,在评价了东北地区内部地理条件差异后,学生又会发现新的问题“东北地区内部地理条件的差异对其农业发展的小方向有什么影响?”

  3.6在分析中发现问题

  地理教材的文字或图像中总是蕴含许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分析这些文字或图像中把要问题找出来。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时,对课文提到“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这句话,就要问个“为什么?”。又如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时,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上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主要划分成两个阶段,1979~1990年和1990年之后,学生接着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个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真正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作为“主导”,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提问题”的主导,而应是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去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形成“枝丫状”的“问题树”,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3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步骤的反思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会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城市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教学实际时,我原先就按照书本的顺序:把理论知识先“填”给学生,再枯燥的一个个城市的讲解,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我把书中的教学顺序作了改动,先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一系列图片打出,并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思考题,从图中读出什么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条件→有关长江三角洲的练习题→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的教学→整体的练习。这样的实践觉得预设是比较顺利地“生成”了,但教学步骤凌乱。于是我再次重新设计步骤:长江三角洲城市→中国其它三个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导学生讲出城市形成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区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条理清楚,城市条件学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学得主动而且影响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做到条理清晰,对于知识点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反思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再探究。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四、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4

  自从7月份担任高二地理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尽力摸索、了解现在高二学生地理的学习现状以及其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以期能够尽好的融入这个新的学习团队。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共处,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说得不尽完美,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讲,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只需要在考试之前背一背,靠硬性记忆就可以解决问题,更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还用“副科”来称呼,这种现象在理科班表现得尤为明显,殊不知这种态度已经犯了学习的“大忌”。高中地理的学习已经明显的区别于所谓“地名学”,不是单纯的记住“北京在中国北方,广州在中国南方”等等这一类常识性的知识。而是更需要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分析、并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新课标背景下学习的重点所在。

  二、基础知识薄弱

  目前,我们这一届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平时,我们进行系统复习和知识网络的构建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种知识性的问题。

  三、学生的答题规范性有待提高

  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但是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用语不规范,还不能用“地理语言”来回答现实的地理问题,以致在考试中影响得分。

  针对于以上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用身边的实例来提高同学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端正学生对地理的态度;其次,在平时和同学们说明水平学业测试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二、学练结合,注重练习

  鉴于同学们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对部分知识点进行适当讲解,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为我们高三进行文综打好基础。

  三、点评到位,具体提升

  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点评,对于具体问题规范答题用语,从严要求,从细节开始进行指导提升。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5

  传统的地理学习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使学生获取知识变成为直接地、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以及纯粹死记硬背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和热情,摧残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往往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应先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下面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我的看法。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因为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知识的源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旦没有问题,学习就会中断,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熄灭,学习就只是浮于表层和形式。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学生,他们有“地理问题“吗?他们的地理问题意识怎么样?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对高一年级四班和五班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表)。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在:

  1.1思想上被动,缺乏发问的意愿

  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举手,等待老师提问,68%的学生不举手,等待老师随即提问。45%的学生喜欢听别人插嘴,但自己不怎么插嘴,还有39%的学生不喜欢插嘴,认为插嘴会影响听课。对于老师的提问,49%的学生认真思考,等待别人回答。这些都显示现在的中学生思想上比较被动,只愿意听,不愿意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害怕说错或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学识浅薄而感到没面子。也有部分学生胆小、封闭、害羞心理存在。

  1.2学习上被动,缺乏发问的习惯

  调查显示57%的学生不会对教材质疑,认为教材不会错。42%的学生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没有怀疑。传统教育下,教材、教师是权威,答案只要一个。课堂上常常见到的情形是“学答”,而不是“学问”,所以,对于课堂上理解不透彻的知识,有52%的学生课后从不找老师探讨。对于老师课堂上给出的答案所存在的怀疑,有29%的人因为太忙了,不了了之。这也反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淡薄。长久下来,学问学问变成学答学答。

  1.3教师引导不够,问题氛围不浓

  在第二题调查中“你现在的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吗?”有32%的学生选了“有时”,18%的学生选了“偶尔”。这反映了我们的地理老师对于问题设计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问题教学耗时长,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要求,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过多的体现教师的意志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设计上表现出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想背离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漠不关心。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营造学生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但在很多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是很大程度上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怕学生提问影响自己的权威,怕打乱教学程序,课堂上学生只有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二是学生有心理顾虑:如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失去了寻找、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个教学环境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2.1.1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参与与平等交往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同学、教材看法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

  2.1.2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提问,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能提出问题就是参与创造,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2.1.3改变地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正确引导。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引导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不愿问到乐问、由被动发现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2.2创设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提问就是“发现问题”,要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样的地理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提问呢?

  2.2.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4]。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交流,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如在讲“水污染及其成因”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太湖美》的歌声中播放20世纪50年代之前太湖水美鱼肥的美景,而视频的后半部分,则是20__年太湖蓝藻爆发并引发的无锡市民抢购矿泉水的情景。对于生长在太湖平原的学生来说,对20__年太湖蓝藻事件非常熟悉。这种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最能激发他们的问题:

  ①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②太湖蓝藻的爆发与太湖沿岸的工业、农业、城市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原因吗?

  ③蓝藻爆发除了影响市民生活用水外,还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防治?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设置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并充分享受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2.2.2运用故事典故,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实现了学习内容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和自我感悟。

  如在密度流学习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来去无踪地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用声纳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国舰艇仍然来去自由,盟军损失惨重。这样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典故强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

  ①德军是如何进入大西洋的?是不是盟军的监听设备不灵敏,还是德军的技术更高明?

  ②是不是地中海海水有问题?

  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极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围绕德军是如何进入大西洋的,纷纷展开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进行问题的探究。

  2.2.3强化知识联系,创设矛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奇怪”,引起他们非同寻常的惊讶之感,形成问题情境,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学习“大规模海水运动”内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经过科学家对南极企鹅体内检验,发现南极企鹅体内竟然含有DDT。

  很多学生感到惊讶,在气候严酷、无人永久居住的南极地区,企鹅体内竟有DDT,学生踊跃提问:

  ①进入到企鹅体内的DDT从哪里来的?

  ②难道DDT是随洋流过去的?随什么洋流过去的呢?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是南极地区气候严酷,无农业、工业,而南极企鹅体内却含有DDT。这个矛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带来了冲击,使他们萌发了提问的欲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会发现、会问、善问”的境界。通常发现地理问题的方法有:

  3.1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比较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比较中通常较容易发现问题。如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北大西洋暖流使得55°~70°N大西洋东岸植被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并且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而同纬度的大洋西岸拉布拉多半岛北部却是苔原,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不同,进而提出“影响大洋东西岸植被差异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3.2在矛盾中发现问题

  在一些地理内容中,有些知识在信息表现上存在着矛盾点,如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节中,热带雨林区植被高大茂密,想象之中应该土壤肥沃,但是实际上土壤却非常贫瘠,这和学生的以往知识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个矛盾的呈现,学生才会在矛盾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热带雨林土壤贫瘠?”

  3.3运用假设法发现问题:

  对于一些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或逆向思考法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可这样逆向设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不是自西向动,而是自东向西,那么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偏转?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又会发生怎样的偏转?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时间长度又各是多少?学生通过逆向设问,进行逆向思维,从而打开了思维宽度。

  3.4在身边的生活中和社会时事中发现问题

  学生身边的生活与环境、社会时事方面都蕴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在这些信息中发现与思考问题,如在学习“聚落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时,可联系家乡长泾这个江南古镇,提出“长泾镇形成与发展受哪些自然条件的影响?近几年来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的问题。又如在看到20__年印度洋海啸的新闻后,思考“印度洋发生海啸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苏门答腊岛附近多地震 ”等问题。

  3.5在评价中发现问题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往往要在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评价,如评价一个区域的区位优势、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等。当准备评价一个地理事物时,可引导提出有关评价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时,在评价了东北的地理条件后,学生就会提出“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有什么影响?”,在评价了东北地区内部地理条件差异后,学生又会发现新的问题“东北地区内部地理条件的差异对其农业发展的小方向有什么影响?”

  3.6在分析中发现问题

  地理教材的文字或图像中总是蕴含许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分析这些文字或图像中把要问题找出来。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时,对课文提到“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这句话,就要问个“为什么?”。又如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时,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上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主要划分成两个阶段,1979~1990年和1990年之后,学生接着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个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真正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作为“主导”,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提问题”的主导,而应是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去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形成“枝丫状”的“问题树”,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6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6篇 教学反思地理简短相关文章: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5篇(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教案)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反思体会3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总结)

中图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3篇 七年级地理中图版教案

噶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3篇 听地理课心得体会

初一下册地理教学反思3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反思与总结)

初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2篇 初一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地理教学总结3篇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学总结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12篇 地理教学工作计划八年级

八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7篇 七八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5篇 高二地理教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