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6篇(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时间:2022-10-06 11:26:00 工作总结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6篇(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供大家品鉴。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6篇(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

  1、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4、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6、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7、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9、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10、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1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12、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2

  通假字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1、七年级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2、八年级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3、九年级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3

  语文中文言文一直是考试的必考项目,其中各种词性看似复杂多变,实际都是有规可循。本次答疑过程中老师重点回答了如何提升文言文,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问题1:怎么提起学语文的兴趣

  老师:语文很重要,她的重要性能不能间接提起我们的兴趣呢?其实语文一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科,品文品人生,感性认知与思维逻辑的完美结合,相信你会爱上她,望以梦为马,随处可栖。直面经典,直面人生,与君共勉!

  问题2:那,一轮复习老师有推荐的刷题资料么,我去买一本

  老师:可以做近三年的高考题与模拟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也很好,可以分模块练习。

  问题3:老师如果我的语文成绩在90到100之间,有什么办法能让我提升到120呢?

  老师:选择题不出错,先分析下自己是哪部分出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去进行查漏补缺,弄清楚解题思路。

  问题4:老师,我现在是一名高二的理科生语文成绩老是在及格分边缘。我想问一下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我把语文成绩渐渐提高。

  老师:先将目前的课本内容掌握,还要分模块进行查漏补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基础知识掌握,慢慢来,看哪方面有问题,可以具体的回答你哦

  问题5:老师,我每天都在坚持练习语文的后面的三个选择题,但是,感觉好像并没有很大的提高,请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还有那三个选择题有什么好的解题方法吗,谢谢老师

  老师:语文也需要错题整理,从现在开始,每次做过的见过的这类题,整理在一起,每天花20分钟时间翻阅,期待进步。

  问题6:老师,您好!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是90分以上100分以下,每次考试就是突破不了100分,请问,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能高效提高语文成绩,谢谢

  老师:分模块进行语文的复习,现代文阅读掌握文本理解,并且熟悉解题思路。古诗文阅读,平时多积累,也要注意答题思路,作文部分,注意审题立意,语言打磨,结构清晰,素材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情怀,基础知识部分勤翻阅。

  问题7:老师你好,我的语文成绩一直115以上,就是没有办法突破120,老师你能告诉我一些什么方法吗?我读的是理科。谢谢老师了?

  老师:你好,120分以上, 保证选择题不丢分,主观性试题,包括现代文阅读以及诗歌鉴赏,弄清楚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文言文多去积累,作文先保证切题,然后慢慢出彩。

  问题8:高三语文怎样提高

  老师:高三语文,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分模块进行复习。针对性总结解题思路与应对措施。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4

  常用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高考必备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5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常考必考通假字汇总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着:同着,穿。动词。着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6

  高三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高考必备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7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1、止有剩骨 《狼》

  2、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3、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5、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6、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

  7、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8、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9、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

  1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14、公输盘诎《公输》

  15、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6、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2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2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22、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23、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24、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25、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29、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30、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31、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

  31、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3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34、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35、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39、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4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41、才美不外见 《马说》

  42、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43、其真无马邪《马说》

  44、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45、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46、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8、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51、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52、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5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

  54、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55、一切乌有 《山市》

  59、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60、对镜帖花环 《木兰诗》

  6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62、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63、满坐寂然 《口技》

  64、止有剩骨 《狼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8

  每一年的中考语文文言文考试总会有一道题是关于文言通假字的。这一道题所占分数为2~4分不等。像这种“死知识”希望同学们都可以拿到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会的知识一分不丢。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G: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G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蹋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蹋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I:同“锄”;锄头。名词。“I⒓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n“;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C牛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非死则徙尔。”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9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之

①动词,去、到、往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

④“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

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

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2.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其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4.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未有问而不告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面山而居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默而识之《论语?述而》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⑩表并列溪深而鱼肥

  5.以:

  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悉以咨之(拿来)《出师表》以衾拥覆(拿来)《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用)《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出师表》必以分人(拿)《曹刿论战》

  扶苏以数谏故(因为)《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出师表》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以其境过清(因为)

  何以战(靠、凭借)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

②连词遂许先帝以驰驱(表目的,为)《出师表》

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④连词,表顺承。

  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咨诹善道(用来)《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

  以激怒其众(来、以便)《陈涉世家》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

⑤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⑥副词,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6.则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隆中对》

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7.于

①比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③在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④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⑤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0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本题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到”;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1

  1、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2、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3、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4、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

  5、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7、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望岳》

  10、略无阙处《三峡》

  11、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12、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14、才美不外见《马说》

  15、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16、其真无马邪《马说》

  17、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18、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19、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2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1、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22、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2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同“蚌”;河蚌。“民食果损蜯蛤。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暴:同“曝”;晒。动词。“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逃避。动词。“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3

(一)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二)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 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⑤ 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⑥ 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为其本字;例②“已”为借字,“以”为其本字。“以”与“已”互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为其本字;例④“尚”为借字,“上”为其本字。“尚”与“上”互为通假。类似的例字还有:爱—哀、才—裁、故—固等。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例如“辨”字: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 望于山川,辨于众神。(《史记·五帝纪》)

④ 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例① 杜预注云:“辩,治也。”治办之意,即借为“办”;例②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③今《尚书·舜典》“辩”作“徧”(遍);例④《论语·乡党》“辩辨”作“便便”。是“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柜、讵、巨;可通嫠、来、赉、僖;适、谪、敌、啻;能可通耐、乃、昵、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三) 通假字的辨识

  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显然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这是同类例证。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这是异文例证。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4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

  TAG: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 “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坐”(zu) 通“座” 《口技》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7、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 “错”(cu)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 “已”(yǐ) 通“以” 《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49、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公输》

  51、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公输》

  52、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 “厝”(cu) 通“措” 《愚公移山》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5

  高考语文文言文学习一向是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的难题。我在这里谈谈文言文复习要多动笔多联想:

  多动笔: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这是很有道理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文义的理解,并且要落实到每一个字当中去。许多同学在平时做文言文练习的时候往往喜欢口头翻译,甚至在脑子里过一边就完成了。这样的效果其实并不好,因为口头翻译往往做不到字字落实,常常是“每有意会”便“不求甚解”,对文言文翻译来说这是大忌。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考试时翻译上的失分就是由于不能字字落实。我的建议是把练习做到本子上。

  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可以这样做:抄原文的目的是练字,同时在抄的过程中先进行第一遍的口头翻译。然后,开始整理相关的字词,从古今异义、一字多义、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特别要注意自己在口头翻译时拿捏不准的字;要学会利用字典,在查完一个字后可以在本子的最后做上这个字的索引(如:“方”――可楼记)这样在以后遇上一样的字时便不用再整理第二次,做无用功。而且可以在长期的练习中了解在文言文中出现较多的字词大多数用法。之后做的就是翻译,在已经理解大多数字词的情况下翻译就变得易如反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拓展部分,考试中往往有一些主观题需要同学理解做答,拓展部分就是我们写的对这一篇文言文的见解。当然也可以查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线索与写作原因。经过这样的长期积累,相信同学们会在阅读文言文方面大有提高。

  高三的同学们也许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把上面的格式全部完成,我的建议是――原文可以不抄但字词和拓展部分尽量做到位,这对高三的语文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

  多联想:

  古诗词的学习方面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古诗词的阅读上,同学们不要仅仅局限在一篇上。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通过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与他同时期的一些作品的对比等几方面来理解这首诗。了解了这些之后,就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加以联想。只要了解了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那么无论是对这首诗的背诵还是鉴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能有的同学觉得这样做会很困难,因为毕竟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我建议有这样感觉的同学多阅读一些文学史,对文学史上的名人多多关注……这对同学们在古诗词学习上能起到不错的作用。同时还能积累在写作文时的素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6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通假字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出华林部远甚。”

  盖:通“盍”;何不。兼词。“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笙: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笙,

  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厕所。名词。“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同“嫉”;嫉妒,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兵器。名词。“闵?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通总结共16篇(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