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答案(中特万能答案)

时间:2022-01-31 23:39:12 综合范文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

一、名词解释:

MA(20)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5、“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6、“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8、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9、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13、中国梦

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概括,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此外,还包括中国特色的国家元首制度、选举制度、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具体政治制度。

16、“两学一做”

“两学一做”,指的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17、美丽中国

关于“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三严三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指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MB

21、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22、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指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有效保护和替代,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4、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5、新发展理念

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

26、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28、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29、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0、“伟大工程”

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完成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

31、友善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32、诚信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33、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34、“四个意识”

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5、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的价值目标。

36、新时代两步走战略

即从2020年到本世界中叶的战略安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界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7、平安中国

建设平安中国,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38、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以维护和改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发展的过程。

39、绿色生活方式

指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重要的实践途径。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一是强化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二是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三是强化相关政策机制创新,四是全面构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全民体系,五是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的新局面。

40、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MC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等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

38、社会主义自由

社会主义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43、政治制度模式

一般指一个国家或一类国家稳定的、常态化的关于国家权力配置及其实现形式的政治制度安排。

44、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45、当代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4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道路,其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大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目的是不断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8、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49、绿色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就是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谋求更佳质量效益,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50、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51、战略思维

面对企业管理、军事管理、国家管理等实际问题,对于运用抽象思维所形成的若干个相关因素,连续地、动态地、全面地度量这些相关因素的数量变化程度,并找出这些相关因素在数量变化程度上相互影响、共同变化的规律性。以发现的这些规律性为基础,以已形成的目标格局为导向,促使现实问题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演化。

52、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为迎接其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53、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说到底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54、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中提供商品和服务、用于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55、经济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主要包括: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56、绿色中国建设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中国建设是指面对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应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7、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58、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5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0、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简答题

JA(15)

1、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力量;饱含着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我们党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最新成果,也是继续推进“两大革命”的科学指南。

2、简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3、简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铸魂工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挺起民族精神脊梁的战略支撑。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宝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7、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8、简述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

9、简述中国共产党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奋斗史。一是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三是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10、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围绕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使命,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展现了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战略安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1、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

第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完整科学地勾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第二,新时代战略安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在具体战略和实际工作中,必将激励中国人民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情和力量。

第三,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2、简述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

第一,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第二,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三,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13、简述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要求

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坚定理想信念,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

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14、简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彻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5、简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

其次,它是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最后,它是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JB(15)

1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都无可争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持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必须坚定不移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奋勇前进。

15、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中形成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十八大以来党所经历的深刻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

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17、简述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一是支持和保证人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是要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三是要与时俱进推进人大自身的制度与体制机制建设。

18、简述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一,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第三,始终把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联系起来。

19、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0、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没有高度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

21、简述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主要任务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二是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四是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五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

23、简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点和优势

特点:以人民利益根本一致为最大政治基础,以团结尊重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重要保证。

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深化了民主的内涵,从而更好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24、简述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

社会治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社会治理主体的一主多元性。二是社会治理的过程性。社会治理是动态的、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三是社会治理的的协调性。四是社会治理的互动性。

25、简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标志着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26、简述“问题导向”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才能不断有效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

29、简述新时代之“新”。

新时代之“新”,首先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次,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在于我们迈向新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30、简述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要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主要有三点:一要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与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二要编密扎紧制度“笼子”,搞好配套衔接,把科学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检查惩处结合起来。三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人人遵守制度、敬畏制度、按制度办事的氛围,使之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方式。

JC (10)

31、简述尊重和保障人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32、简述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强军思想立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新时代国防和军队鲜活实践,深刻回答了强军兴军的使命任务、目标方向、原则制度、根本指向、战略布局、重要路径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一个逻辑严密、意蕴深远的科学军事理论体系。

33、简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34、简述开展“新的伟大斗争”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主要包括:

防止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就必须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就必须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就必须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就必须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3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6、简述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是对客观辩证法和认识过程辩证法的一定程度的认识和运用。辩证思维的特点是从对象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

37、简述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

38、简述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39、简述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40、简述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三、论述题

LA(15)

1、试述新时代的主要内涵

新时代具有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

第一,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

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时代。

2、试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必然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和人民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首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总结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找到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发展道路。

其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把它规定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而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最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规定了党必然把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执政目标,党要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试论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 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环境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变革: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发生深刻变革、全面依法治国发生深刻变革、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革、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生深刻变革、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生深刻变革、全面从严治党发生深刻变革。

4、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

首先,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真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的不发达既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然而总体说来,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必然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厘清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把握和运用好辩证法,才能正确认识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

5、试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用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作比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踏步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6、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已经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的态度,又要反对实用主义的态度。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彰显其真理的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然要求加强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始终把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群众,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基础性工程。

7、试论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简单是追求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主要有:一是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的同时,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期待日益提高。二是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要求在经济活动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三是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需要供给方面优化升级,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二是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客观上要求经济工作从经济增长速度转移到经济发展质量上来。三是传统行业供给不足问题已基本解决,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但个性化产品、高质量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四是随着经济增速下调,经济中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8、试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当前,要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重点,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要探索多种实现人民民主的形式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方式,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通过民主选举、信息公开、社会公示、听证制度等途径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9、试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领悟、培育、弘扬。

教育引导,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必须注重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让群众感受到楷模、榜样的无穷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传统工业荣誉融入大自然国民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家庭文明新风尚;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在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培育、践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养成,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活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逐步变成思维习惯、行为准则、话语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健全制度,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刚性约束力,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约束。

凝聚共识,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提高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积累正能量。

10、如何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发展核心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目标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这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是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有效途径。

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追求全面开放是提高开放水平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全面对外开放,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

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要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11、试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根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政治论断。具体说来,作出这一重大论断的主要依据有:

第一,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状况。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稳定解决,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提出了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在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诸多因素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12、试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中国民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民主与集中相统一、民主与法制相统一,是社会发展既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又合乎客观规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做主具体体现在国家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它的实现方式是: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第二,国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保证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第三,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为人民服务;第四,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五,国家各方面事业和各方面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试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主要任务

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经济体系主要内涵包括:一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四是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六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七是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以上几个方面是个统一的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主要任务: 当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突出抓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六项主要任务。

14、试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必须:第一,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坚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战略指引。第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创造经济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5、试论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不移地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重要关系。增强活力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加强监管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保障,要切实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

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三是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四是要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五是要加强监管,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LB(15)

16、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的体制,以及开展水流和湿地产权确权试点,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着力解决因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的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空间规划编制机制,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研究制定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指引和技术规范,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等。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海域海岛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探索建立多元补偿机制等。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等。

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主体,推行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和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求制度。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17、试论坚持和完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面对党面临的新任务、新目标,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就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和完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

坚持和完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必须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二是健全决策议事协调机制,加强党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三是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中的领导地位;四是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

18、试论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从总体上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基本内容。第二,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教育,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科学精神和移风易俗教育,诚信教育和志愿服务教育等等。

19、试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点领域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是主阵地、主战场。

维护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攸关党和国家安危,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执政安全,是维护政治安全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是争夺“制脑权”的没有硝烟的战场。

维护国土安全。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国土的安全状态与国家能否繁荣息息相关。国土不受外来侵略和威胁,资源不因战争或预防战争过分消耗,国家才能稳定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维护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维护国家安全,根本上是为了发展经济,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国家的政治、军事乃至环境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经济安全,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维护社会安全。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对社会安全有更高的标准。

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维护外部安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试论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提高就业素质和人民收入水平。试试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

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21、试论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结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要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要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要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整体效果和效力。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认识社会的主体。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快建立健全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必须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健全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22、试论“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关系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内在逻辑是: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着正确方向,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破浪前行领航导向;伟大斗争是动力,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解难题,扫除障碍,提供动力牵引;伟大工程是保证,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的道路。

23、试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造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既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陷入文化虚无主义。

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24、如何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一重大论断,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刻揭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则要求和丰富内涵。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这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推进国家安全工作的必然要求。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安全才更可靠、更可持续。安全是发展的保障。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战略,决定了这个国家生存、发展与兴盛之路。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

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这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基本定位。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既要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安全共性问题,更要处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

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始终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国家安全合力。

25、试论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意识形态阵地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绝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更好、更全面地反映人民愿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并发酵。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市管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26、试论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现代化的新道路,将绿色理念贯彻落实于现代化的各领域、全过程,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一是以绿色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工业生产是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工业化是现代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面临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挑战,要突破中国工业由大转强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是让绿色化贯穿农业现代化发展始终。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突出加强重要资源保护,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同时,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明确权责、合力推进,改革创新、完善机制的基本原则,提升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水平,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改善恢复农业生态功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三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解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大城市病”“空城”等问题,要求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城镇化根本性机制保障;生态智慧规划先行,科学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的发展;综合整治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谐新城;有效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打造淘汰落后产能的全社会导向机制。

27、试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凝聚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所绘制的宏伟蓝图,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不同时期重要外交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其中,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度上发扬光大,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事实证明,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发展好;只有中国发展好,世界才能变得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说明,中国发展得越好,就越有能力塑造和影响世界,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倡导的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的核心主张,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8、试论如何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第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把党的政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在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抓住了党的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和“魂”。

第二,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地位和作用。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依规管党治党。党的制度不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且具有极大的综合性。

第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第四,正风肃纪和反腐败斗争。党的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强大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威望。正风必先肃纪。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是党的生命线。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为其他各项建设提供规范和保障。同时,也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9、试论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引领,从根本上决定发展的成败和成效。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认识和行动。第一,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要深学笃用、增强自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要用好辩证法,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要创新手段,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和法治的保障作用;要守住底线,积极主动、未雨绸缪,及时化解矛盾风险。第二,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突出发展的创新性、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内外联动性和包容性、普惠性。第三,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设计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调整,必须全面创新发展体制、重塑发展生态,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30、试论如何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新时代我国宏观调控的新要求。宏观调控作用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方式方法,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发挥作用。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发展规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必须具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

健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一是部门层面的协调。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统筹,提高政策的协同性,并协同形成调控合力。二是中央和地方层面的协调。中央要搞好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地方层面要强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执行和传导,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响应和实现宏观政策意图。三是国际层面的沟通协调。以更加宽广的全球视野,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及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和构建,防范系统性风险,力争营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一是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处置。强化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提升服务监督水平。密切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主动优化服务、创新监管,为新兴生产力成长开辟更大空间。三是强化社会预期管理。把预期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中班特色活动方案

中队特色活动方案

中特教案模板(共6篇)

特种设备岗位职责试题及答案

中医试题及答案

中特答案(中特万能答案)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中特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特考试题   中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