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4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美文,供大家参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写了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但从那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是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凭借情境,品味诗句。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学习诗的词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3、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词语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苍苔: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湖:指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的打扮。
浓抹:浓艳的打扮。
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晓出:早晨走出去。
净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毕竟:到底。
四时: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连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阳光照射。
别样红:红得不同于一般。别样,特别,不一样.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柴扉——柴门 毕竟——到底 相宜——适宜
怜——惜 宜——适 穷——尽
反义词:
小扣——重敲 相宜——不适 同——异
淡——浓 关——开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游园不值》赏析
【原文】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合适。
【赏析】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茫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诗句直译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出墙外来了。
2.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难句解析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看花进不了门,这的确是件扫兴的事,诗人只有望园兴叹。正在流连之时,他忽然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里一阵惊喜,园里的花开得正盛,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出了墙外。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浓浓春意。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产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妩媚动人,使人流连忘返。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意思是片片荷花,编织成一望无际的翠绿,直接与碧空相连。朵朵莲花,沐浴着阳光,显出特别的鲜丽艳红。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怜:爱惜。小:轻轻。意思是: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2)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闪动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
文章结构
《游园不值》: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后两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代佳人西施来比喻西湖在任何时候都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总写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节;后两句抓住西湖的莲叶和荷花,具体描绘其夏日美景。
写作特点
《游园不值》:取景角度小——墙角的一枝红杏,但是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用绝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这首诗并不着眼于一处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笔力恢宏,极富艺术感染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写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莲叶和荷花,突出了重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莲叶的多和绿。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通过朗读诗句,想像作者描写的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写的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想象了满园春色,进而赞美了春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写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赞美了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赞叹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的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而西湖又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挥洒笔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揭示课题并解题昨夜的雨声让你想到了那首含晓字的古诗学生齐背<<春晓>>晓在这儿是早晨的意思,在这首诗里的意思也是早晨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早晨从净慈寺走出来送别好友林子方的意思.
二.回顾以往学古诗的方法:
(一 )1.读一读诗句.2.说一说诗意.3.品一品诗眼.4.背一背古诗.5.悟一悟诗境
(二).引导四人一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想读的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同桌互读.1.请生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毕竟.四时.无穷碧.别样红.讨论共同解决.毕竟是到底的意思,为什么是四时而不是三时?理解无穷碧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如师问:你在哪儿见过此情景?(如麦浪.林海.草原)别样红就是与往日不一样的红.2.让生默读古诗,边读边在书上写出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3.指名说说诗意4.再读古诗读出赞叹之情.
三.指导诵读,注意停顿.
1.领读.2.师生对读.3.男女赛读.4.学着古人模样诵读.5.想读的一起站起来读.
四.结合插图,让生入境.
1.看图想象送别场景,假如你现在就是诗人杨万里,你该怎么吟诗送友呢?2.指名吟诗.相机表扬.3.指名表演.4.练习说话:假如你是诗人的朋友,你会怎么说呢?
五.自主选择作业,多元展示学习成果.
1.背诵课文.(评出最佳朗诵之星)
2.为诗配画.(评出最佳绘画之星)
3.收集杨万里的诗 优选择的背诵(评出最佳收集之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
23古诗两首
这篇课文包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六月里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一、诗题较长,细细品味,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事件。
二、虽然都是写六月的西湖,但前者写的是雨天,后者写的是晴天。
三、前者写了云、雨、风、水、山、船、地、楼8景,借雨景写实景。后者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且只写了莲叶、荷花两景。
四、前者所写之景动态多(翻、遮、跳、入、吹),变化快,(“未”“忽”)。后者则侧重于表现静态美、色彩美(无穷碧、别样红)、壮阔美(接天、无穷)
在教学两首诗时,可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
一、紧扣诗题,初步感知
这两首诗的题目很长,应该首先指导学生读好,准确停顿。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诗题明白了些什么。学生会发现题目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非常清楚,学生明白了,自然也会停顿了。再一比较,会发现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六月的西湖。
二、比较内容,想象画面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那么这两首诗分别写了西湖的什么美景呢?让学生读一读,划一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8处景色,可将它分成两类,分别是云、雨、风、水,雨景;山、船、地、天,实景。也可按雨前、雨中、雨后来讲。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夏天的雷阵雨来想象画面。
云如“翻墨”,仿佛让人看到了乌云不断加浓不断扩散的情景;“未遮山”雨来得快,来得急;雨如“跳珠”,给了人形象鲜活的动感,“乱入船”,一个“乱”字,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雨的变化:忽而急,忽而缓,忽而大,忽而小,忽而快,忽而慢,像个调皮的小孩,像个无拘无束的精灵!再如这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带来了一场狂风骤雨,迅疾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包括心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要理解了“毕竟”、“接天”、“无穷”、“别样”,想象出画面的色彩美、壮阔美可很不错了。教学此诗时有个小插曲。有个学生问:“题目写送别好友,怎么诗中只字未提?”我当时也是一愣,转而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
“我认为他们分别是依依不舍,谁也不愿触动对方的依依惜别之情”
“我认为是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把他们全都吸引住了,都忘记了。”
“我认为诗人看到眼前的美景,写下这首诗,送给友人林子方。”
……
对于学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
三、诗歌作结,拓展延伸
这两首诗一首写了雨天的西湖,一首写了晴天的西湖,你们知道哪一首诗既写了雨天的西湖,又写了晴天的西湖?学生会想到苏轼《饮湖上初雨后晴》,可让学生记住,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描写西湖的古诗。
附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1、准确停顿,读好诗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理解题目意思。
晓出:早晨走出。
净慈寺:寺庙名,在浙江杭州市南屏山慧日峰下。
林子方:人名,是作者的挚友。
3、介绍作者杨万里:宋代诗人。
二、揭示全诗,指导诵读。
三、质疑解疑,
1、学生质疑。
2、学生查字典或教师解疑。
3、了解大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
四、入诗境,体诗情:
1、虽然我们这儿不是荷乡,但同学们对荷一定不陌生。哪些同学见识过或了解荷?向大家介绍介绍。
听同学们一说,我们仿佛到荷塘里走了一趟。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再次回味一下吧--
放《荷花》录音。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能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画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2、同学们,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所欣赏的是杭州西湖的荷。广阔的西湖,栽种了好多好多的荷,(指插图)看,这是西湖的一角。八百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陪同友人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教师朗诵诗,生边听边看图。接着自由吟诵。
3、请各位诗人交流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感吧!
理解:四时 不同 荷叶 荷花
接天 映日 无穷碧 别样红
①西湖和六月点出了时间和地点。
②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六月在夏季,怎么会与四时不同呢?不同与细雨绵绵,枯叶飘飘,白雪皑皑。即使是在夏季,夏季中有四五六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其美丽。
③无穷意思是难以穷尽,没有限度,诗人举目望去,一湖莲叶连绵不断,所以碧色无穷,而且莲叶本身碧得无穷,写出了作者的赞叹。
别样红是特别红,格外红,不同与一般的红,包含着一般红色所不具备的色彩,给人不同一般的视觉美。好一个无穷碧中的别样红,难道仅仅是一种颜色么?看看这一朵,……看看那一朵……
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别样红是映日所致。
映日照应标题晓出,暗示朝阳,荷花映日。
④莲荷本是一物,但作者故意错开,用莲叶不用荷叶,用荷花不用莲花,意在避免重复。
⑤点时点地突出不同,写叶写花展示不同,两层之间紧密关联,后两句是对一二句不同的回答,是全诗真正的写景,展现了夏日西湖的动人美景。
4、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所写,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五、延伸拓展:
西湖荷花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叶 无穷碧
不同
花 别样红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
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
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6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执教老师整堂课都在极力渲染荷花的美,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笔下荷叶的绿、荷花的美,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我不禁心存疑惑,这首诗仅仅是一篇普通的写景诗吗?如果是写景诗,那题目为什么告诉我们,诗人在早晨送别好友林子方;如果是送别诗,通篇为什么只是写景,却不见别情?真是咄咄怪事!
课后,就这个问题我与执教老师以及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探讨,他们都一口咬定,这不是送别诗,就是一首写景诗。我一时哑然,但又心有不甘,于是查找了许多资料,但都没有找到确切答案。的确,在唐诗宋词中,只要题目中有“送别”之意的,均表现了“别情”,或者是“挥手自兹去,啸啸斑马鸣”的不舍;或者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或者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鼓励;或者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豪迈;或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而这首诗却不曾流露出片言只语的别情,的确有点另类。
但是,“自古多情伤离别”,古人交通不便,一别之后,再见遥遥无期,比起今人更“伤”得厉害,杨万里莫非与常人相左?非也!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常见的表现手法。难道这首诗不可以理解为,诗人借西湖景,抒离别情吗?于是我豁然开朗。诗人与好友即将分别,一时默默无语,见到接天的莲叶,满湖的荷花,诗兴大发,即兴吟诵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实是在暗示好友: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这样解读,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不就跃然纸上了吗?可是好友执意要走,诗人干脆就祝愿友人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
行文至此,还是怕自己的解读牵强附会,还要试图为自己的理解寻找注解,于是再上网查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在百度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词条中找到一句话:“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那小雨唰唰地下;杨万里恋友不流露,只有那荷花别样地红。
外一篇
这诗的真实意思与景色其实毫无关系!
首先得说明一下,这林子方是谁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皇帝御前办公室的一个秘书,别看官不大,可是天天的在皇帝眼前出现,再加上小伙子本身聪明很得皇帝喜欢,于是破格提拔连升两级,调任外省做官。这林子方自然是高兴极了,于是收拾行李准备上路。那这杨万里又是谁呢?相当于现在的御前办公室秘书长吧。此人也很欣赏林子方,和林子方关系也不错,当他得知林子方外派做官后很是着急,为什么呢?你想啊这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在皇帝身边多容易有发展啊,就算是个小官,可能天天见到领导,有表现的机会还愁没前途吗!于是他就想劝林子方留下,就算是升迁也得就地升迁,别离开皇帝的视线。可这话又不能挑明了,于是就写了这首诗送给他。
诗是这样写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呢?首先这“毕竟”二字就表明了杨万里的迫切心情,“西湖”代指当时的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六月天”是什么呢?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阴历六月的杭州就一个特点——热!所以前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毕竟你是在全国最炙手可热的地方,这里的机会、环境是与别处不同的。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天”暗指天子,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日”是太阳,这里也是暗指皇帝,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因为你能‘接天’,也就是能见到天子,所以你这片普通的莲叶才会无穷碧,也只有在太阳地下的荷花才会红的与众不同!”说白了,就是你离开皇帝的视线就什么都不是了。可惜的是林子方并没读懂诗中暗含的玄机,一拍大腿叫到“好诗啊!好诗!”然后翻身上驴,从此消失在白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就能得出什么是定向移情,就是要懂得说话人话中的特殊含义,就是咱们常说的“话里有话”,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7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首诗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要求:
诗人杨万里是怎么写出西湖的美的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根据学习要求学习这首诗。
学习要求:
1、读一读。(读读全诗)
2、说一说。(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3、议一议。(议议不明白的地方)
3、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整首诗或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当我们读到“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时,脑子里会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对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1)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2)每组派代表上台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请同学拿出彩笔把你想象出来的画面描绘出来。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
同学们看,这么美的风景诗人只用这么简短的诗句就描绘出来了,这么美的风景,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有感情地朗诵并试着把它背下来。
(1)小组自由朗读。
(2)全班背诵。
(3)学生配乐朗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西湖是一首首诗,一幅幅画,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志士为之惊叹,为之陶醉,写下了无数绚丽的诗篇。有我们刚刚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我们这节课学的《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还有欧阳修的《采桑子》等等等等。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也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引导学生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钱塘湖春行》)。
八、作业。
背诵并默写《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自选作业:
(1)收集关于写景的诗歌(古体诗、现代诗都可以)。
(2)摘录背诵有名诗句,并学会运用。
(4)根据收集到的诗歌,愿意画的把它画下来,愿意编成故事的把它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8
第一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复习有关“西湖”的古诗。
2、查找有关荷花的图片及荷塘的视频,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西湖》一课中的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寺”:s
无穷碧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9
教案小语第十册12课 教者:吕平平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 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 学习古诗
1、 自读古诗,读正确。
2、 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 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 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0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月)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走进文本。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看到的。
一千多年前诗人杨万里在清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也看到了这幅景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范读古诗)
二、反复品读,感悟文本。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看看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4、学生反馈。
(1)你从第一句中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一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3)(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4)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
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学生回答:
a 荷叶很多。“接天”:一片连一片,看不到尽头。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读出荷叶的绿。
c 荷花很红,很特别。“别样红”:荷花红得特别,是因为“映日”的原因。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6)映日的荷花别样红,(出示一朵荷花图)引导想象:清晨,走出净慈寺,你看到了什么?(师引导:清晨,六月的西湖里,荷花映着朝阳开放了,你瞧,它粉得那么可爱,红得那样别致。阳光洒下来,花瓣上的露珠反射出七色的光芒,映衬得荷花更加的娇艳,真是:·······)
(7)荷花仅仅只有一朵吗?满池都是娇艳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这样的美景:······
(8)这时,一阵微风追来,你还闻到了什么?
(9)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十四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这真是:(生齐诵第二句)
5、回归全诗,加深理解。
(1)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诗题。
(2)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互相推荐。
朗读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
武钢十三小 胡思晶
古诗是我国文学长河中历久弥香的一朵芙蓉,韵律和谐、构思精巧、联想奇妙、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言简意丰。“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学生心灵,焕发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我从以下三点进行突破:
1、读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古诗篇幅短小而琅琅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有层次性的阅读体验。首次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指导学生充分自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分句品读时,借助媒体、图片,让学生产生联想,诗画相融,用心读出诗,读出画。
2、入境。古诗“言尽而意无穷”,古诗教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本诗的画面定格在六月西湖,在教学中,我通过画面,教具,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解读、同化、丰富诗歌意境。从第一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西湖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印象,利用画面不断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形成印象,为后一句做下铺垫,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体悟古诗意境,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3、悟情。“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以情动情,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学生陶醉并沉浸其中,体味诗歌情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3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技能:1.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品句析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理念:
依据古诗的特点,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力求体现“间间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为发展”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质疑、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送”
师: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送别、送礼、送行……(很多学生回答)
师:“送别”读来令人伤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因而临别依依,内心总怀有对友人的不舍(学生)所以古人们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亲人的想念、不舍。那么你知道有那些送别诗呢?
生:《送别》、《送友人》……(很多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请看屏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古人写的送别诗吧。诗要读得字正腔圆,但他也讲究节奏美。因为不同的节奏,给予我们不同的享受。有慢慢读的,有快速读的。现在,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
生:齐读。
课件出示:《送别》——王维
《送友人》——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
师:同学们,刚才我已经讲到古诗要读出节奏。现在你们和我一起来读,我会给你们配上手势。请注意观察手势的节奏,来揣摩读的速度、语调。看看这样读是不是另一种滋味。
师配上手势分三种不同的速度读。(慢慢读、快速读、中速读)
生:跟着老师读,体会三种不同的读法。并了解古诗正确的读法。
(设计意图:运用手势方法补助学生诵读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课标》指出语感是诉绪形象,依赖直觉,对语文文学的意蕴和情趣的领悟和品味的魅力。)
师:古人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他们离别的不舍。我们再来看这几首诗,他们的诗题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送字
师:一个“送”字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怀念。看来这个“送”用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送”记下来。
(设计意图:由疑激趣,通过读、找送别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达到预期目标。并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
二、解题。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它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生: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学生回答)他誉有宋朝四大诗人之称。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他一起(晓出)一起在(净慈寺)为朋友(林子方)送行。顾名诗意送的意思就是送别、送行(板书)
师:那杨万里为朋友送行是在什么时候,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晓出
师:谢谢,那么这首诗的题意是?
生: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
师: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是著名的佛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8页,让我们读读这首诗,在聊一聊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紧抓贯穿全诗的关键词“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以及杨万里对林子方深深不舍之情。)
三、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引入意境。
1.指导读准节奏。
师:刚才我们讲到读古诗时要讲究读出节奏美来,现在看看你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生:读古诗。(一位学生读)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一句一句指导读。指导读时配上手势。)
师:(1)我愿意听你读慢些,把古诗的节奏美读出来。
(2)我愿意帮助你,我给你配上手势,注意读的速度要慢些。
(3)看,这回读得好多了,我们大家跟着他一起读。
(请三位同学读)
2、朗读,引入意境。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吧!(老师配上手势读)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师:再来
师:再读后面两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训练重点。高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时,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这就表明朗读与诵读在感悟文本情景中的重要性。)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尽管我们只读几遍,那我们聊聊吧。作者在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四、欣赏诗中描写的景物
指导学生品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反复诵读、抑扬顿挫、回旋曲折的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感情美。
(设计意图:朗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深化。亦即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身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经过这样的内化、吸收和储存,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
1.聊西湖。
师:西湖是世界文明的风景旅游胜地。其中西湖有十大景点最为出名。
那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西湖吧,聊你对他的理解。
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西湖的理解(很多学生回答)
师:自古以来,很多诗人把西湖的美景用诗记录下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这些描写西湖的古诗吧!
欣赏课件: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春题湖上》
生:齐读
师:看,苏轼与白居易赞得西湖多美啊!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诗中的西湖吧。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欣赏课件:西湖十景
师:我看到你在赞叹,你赞叹着什么?
生:自由畅谈感受
师:对啊!这六月的西湖不一样了。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送进去读。
我相信你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生:读第一句
师:就是这一份陶醉,这一份赞叹,让我们体会到西湖的美。请你带领着大家在体会体会吧。
生:读句子。(请两位学生读、男同学读)
2、谈莲叶
师:莲叶又是怎样的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自由畅谈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植物它却在夏天里勃勃生机显得格外精神,让你这样的感叹。请你把这一份感叹读出来。
(个别学生诵读)
师:从你的读中让我想起一句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谁再愿意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碧绿碧绿的莲叶,让这莲叶更(绿)更(多)更(一望无际)
生:个别学生诵读诗句、女同学读
生:齐读
3、谈荷花
师:刚才同学们把荷叶夸得那么有生气,朝气呀!谁也来夸夸荷花吧生:(自由夸荷花)
师:从你的表情中我看出你很喜欢出现在你眼前的荷花,请你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个别读)
师:同学们瞧瞧他面前的荷花多美呀,我们也跟着他一起夸夸吧
(带领全班齐读)
师:听听你们把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读得多好,这又让我想起他写过的一首诗《小池》。
课件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李白
生:齐读诗句。
师;对呀,这绿绿的莲叶将我们眼睛染绿,这红红的荷花将我们的心肺滋润。如同同学们感受的一样这夏日的西湖真是( )?真是(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一次走到诗中。
生:有感情的诵读。(师给配上手势指导读)
师:听你们朗读,你们看到这些景物了吗?我有点没看见,光给你们做导游、光激动了。那莲叶、荷花、西湖我还没有看够呢,谁愿意在让我看一眼。
(请两位学生分别诵读)
五、整体感知整首诗(伴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师:让我们伴着乐曲再一次将所见到留在心中,让我们美美地体会夏天给予我们的愉快。
生:伴着乐曲诵读。(师做手势指导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进行“以读悟情”的训练。使整个教学环节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六、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1.学生自由畅谈,说说应给诗配上什么画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师:同学们,这就是朋友之间的送别。这样的西湖,这样普通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果我要给这首诗配上画面我将要画些什么?请你在小组中讨论讨论。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今天就由你们来教教我怎样为这首诗配上画。请你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自由畅谈(很多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2.老师按学生的口述作画,学生评画,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
师:按学生的口述在黑板上给古诗配上简单图画。(学生口述时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
生(1):画莲叶
生(2):画荷花
生(3):画作者
……
2、学生自由评画,大胆发言。老师听取学生意见修改画面。
师: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他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那你们看我这幅画还有那些地方需要修改?
学生自由评画:
生(1):莲叶画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多?你从诗中那个词看出?接的意思是?用一个成语来莲叶多的是?谁愿意来读一读?(个别学生读)我看到近处的莲叶好多啊!我还想看看远处的莲叶是怎样的?谁愿意让我再看看?(个别学生读)这回我看得远了。远方的莲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怎样?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吧。】
【欣赏课件莲叶】
【师提问:看到这连着天的莲叶,我的内心真是怎样?请你把你的激动用读的表示出来。(个别学生读描写莲叶的诗句)】
【师修改画】
生(2):荷花画红些,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红的荷花?从那个词可以看出?你能把他读好吗?(个别学生读)这荷花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显得特别红的?难怪南朝诗人赞叹“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请你带着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齐读)(再个别读)】
【让我们也来欣赏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吧。欣赏荷花课件】
【理解“莲”与“荷”的意思。】
生(3):画朝霞
【师提问。指导诵读第一、二句诗句。并欣赏朝霞下西湖的课件。】
……
(设计意图:(1)通过师生之间互帮互助,营造一种人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也体现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2)唤起学生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变换角度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评”给予激励试的肯定和评价,这样的激励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地学习,创新的火花不时地燃起。)
3、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学生自由畅谈这幅画面给你带来的感受,体会古诗含义。)
七、拓展、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此时你我都站在湖边我是林子方你是杨万里,你会怎样赞叹你今天说见的景色呢?(课件出示练习: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 。)
生: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就是与别的四季不一样,看那与天连在一起的莲叶多绿啊!在朝霞映照下的荷花是那样的红艳。
……
2.你想用什么话表达友人之间的友谊(学生自由畅谈,并把感受写到课文中。)
3.动笔抒发感情。
(设计意图:能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做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九、指导背诵古诗。
通过读再次感悟朋友之间的友谊,完成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十、总结
林子方留下了吗?其实刚才我们与林子方的对话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我们的想象,突然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有多美,这西湖就有多美。我们之间的友谊就有多美。这一切都全凭我们的心情,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不在是伤心的,而是(愉快)的,(高兴)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诵读一遍诗文吧!
伴奏诵读全诗
十一、课后延伸: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把这一幅画画的更美。
(2)、收集更多的送别诗,给你喜欢的其中一首配上配画。在班上开个读书交流活动。
(以上两个练习可以任选一个来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4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美文相关文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实录9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实录)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9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