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模版3篇

时间:2022-08-14 13:14:21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模版3篇,供大家阅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模版3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模版1

  微课设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庆小

沙晓红

  学教目标:

  1.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理解 “瞻仰”等词语的意思,学会用“无论??总是??”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仿照课文由部分到整体或者对比的手法写一种植物的特点。 学教重、难点:

  1.精读课文,感悟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 2.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植物的特点。 学教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语。 ⑴易读错的:

⑵易写错的: ⑶我理解了这些新词语 2.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微课流程: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开始我的微课展示。 上课!起立!请坐!

  一、揭题质疑并呈现问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伸出手,跟老师写课题。 “龄”左边是——, 右边是——,“樟”是木字旁。一起读。 2.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请将你认为易读错的和易写错的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互相学习。 2.默写词语:

瞻仰

  繁衍 3.集体批改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瞻仰:恭敬地看。课文中写人们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 过渡:同学们课前预习时都有哪些疑问呢?

  三、质疑,呈现问题。

⑴宋庆龄是谁?师:谁知道?(指名说)师:你真会搜集资料。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并进行了整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⑵还有吗?樟树有什么特点?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

⑶过渡: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提问时不但抓住了课题,还关注了课文内容呢,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请一列同学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樟树?

⑷(学生读完第3小节)师:停,这一小节就一句话,老师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脑中闪出了一个问号,你呢?有疑惑吗?请你说?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一小节的特别之处,为你点赞。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单独列为一个小节呢?快速读读1-3小节,比一比,想一想。是的,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这是两棵特别的樟树。看来,我们在提问时,还可以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呢!继续读。

  四、探究解决问题——樟树的特点

  1.师:找着了吗? (

  4、5)找得真准。 2.感悟樟树的外在特征

⑴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觉得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⑵交流 ①枝干粗壮。

  你从哪儿知道的?学生读后,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谁和他的感受一样,也请你读。读的真棒。老师感受到了樟树的粗壮。男生一起读。 ②树叶稠密

  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谁也想读这句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的,这个“亮”字用得真好,写出了樟树青翠欲滴,充满活力。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多美的叶子啊!女生一起读。接着谈。 ③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的?请你。

  是啊,樟树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想象一下,一年四季中,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出示句式: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请你也用“无论??总是??”说句话。

④同学们看黑板,这几个词中有一个最关键的词语能概括其他三个词,想想是哪个?说说你的理由。樟树的蓬蓬勃勃就表现在他的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所以我们的板书可以改一改。 ⑶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作者先写樟树的

,这是局部,再写樟树

,这是整体,作者就是这种方法把樟树的外形特点表现出来的(板书:外)。请大家完整地读读这一段,细细体会。 ⑷⑸这么优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永远记在心中。同桌互相背一背。一起来试试。 过渡:背的真好!樟树还有什么特点,默读第5自然段。 3.感悟樟树的内在品质

⑴交流。板书:香气拒虫

  文中是怎么写的?请你读。

⑵“本身”一词说明樟树的香气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⑶引读:即使当它——,当它——,它的香气——。

  是啊!即使当它变成小小的手串时,它的香气——,当它粉身碎骨,变成木屑的时候,它的香气——,无论变成什么样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它的香气——。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樟树的——这就是它的内在品质。(板书:内)

⑷这一小节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你来读。写了石榴树的什么?为什么要写石榴树呢?(对比)这样对比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写石榴招虫,更能突出樟树的不招虫。) 是的,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运用对比这种方法。 ⑸让我们对比着读读这两部分,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 4.练笔。

⑴同学们,要想表现事物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它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两方面来写,下面就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写一写我们学校的松树。先看要求,请你为大家读一读。[出示要求:仔细观察,写写松树的外在特点(由部分到整体)或内在品质(对比)。]友情提醒:选择松树的一个特点写一写。下面仔细观察,认真想想。 ⑵交流。

⑶说的真好,那就赶快动笔吧。 ⑷点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有一个疑问没解开,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走进宋庆龄,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个作业,你来读:上网搜集资料或阅读《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第22课,走进宋庆龄,深入了解他。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模版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有的可能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有的可能说:樟树四季长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是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可能说: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有的可能说: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一样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还有的可能说: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她虽然去逝了,但一看到樟树就会想到宋庆龄,她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模版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送课下乡评课稿 龙凤镇中心小学 刘红侠

  昨天下午,第一次聆听了姜历历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姜历历老师讲的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通篇也没有提到有关宋庆龄的事情,把她与樟树进行链接,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在课堂中,姜老师能够把课堂气氛驾驭自如,能很好的钻研教材,通过不断地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从而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

  姜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气氛驾驭自如,她对教材钻的比较深,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在此次课上我看到了:

  一、以学生为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比如: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学会怎么写树:从枝干、树叶、生命力三个角度入手,以学生为本,定位在认识树的外形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直奔重点句:本身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语句?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让学生注意下文的举例具体说明和上文的对比衬托的方法在写作中的有用性。在课中让学生对樟树、石榴树说几句。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樟树的内在美。

  三、前置性作业的设置有一定的针对性。围绕“这是一棵 的樟树”这个句式展开说话训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四、借喻的写作手法。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并课外拓展详细介绍了“借物喻人”写法的一些例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五、突出小组合作交流。在这节课中多次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整体来说,我要向姜老师多学习“生本的教学模式”,但对本节课,本人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在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可不可以以“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想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文章是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略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姜老师见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模版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