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兼听则明作文3篇 围绕兼听则明为话题的作文,供大家品鉴。
兼听则明作文1
在现代社会,广播、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占据着我们的生活空间,许许多多的信息源让我们目不暇接。但是,却有人在多媒体的环境下日益走向封闭,有的人只听信一些“网红”的话,有的人养成万事上网询问的习惯,从来不知道自己去查找信息。我认为,想要见多识广,一个人应该利用众多的媒体,从许多不同的新闻源获取信息。这正如古人所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首先,只有从不同的新闻源获取信息,才能将信息进行验证。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谣言、夸大其词的广告,以及媒体上的虚假新闻。如果人们仅仅是从一个信息源获得信息,就很难辨别真假,因为没有其他的'事实验证某一事件的报道。不同的媒体提供的更多的信息会让人们更容易验证某个报道是否反映了真相。
第二,从各种资源获得的信息帮助人们对事物形成全面的认识。在许多情况下,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是碎片化的,而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完全反映整个事件或问题,应该花一些时间整合信息,完整地认识事情。此外,由于不同媒体的观点不同,关注许多信息资源以了解不同的观点,这样做是明智的。单独一本杂志的观点可能是有偏见的,所以我们应该了解更多的观点。
诚然,从大量的新闻资源获取信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因为弥合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的分歧并不容易。然而,为了对事物有深入了解,并验证信息真伪,我们值得花时间这样做。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许多不同的消息源获取信息是合理的,这样做能够让人们变得见多识广。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不去多查证,就盲目相信接受到的信息,往往只会让人陷入新的无知。
兼听则明作文2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说不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兼听则明作文3
当一个人的两只耳朵都置于报喜号角一侧,这半边的面孔便笑意盈盈,而另一半面部因听不到警钟而呈现呆滞状态。一张脸就这样不协调的“笑着”。若两只耳朵分置两侧,面部表情不就协调一致了么?
兼听则明,我们要正视问题。
唐太宗能有明君之称,莫不得益于他兼听则明,正视问题?想唐太宗为天之骄子,普天之下皆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境况,溢美之言早已听惯。普通人若有此待遇,哪里还容得别人说出说出自己的不是?可唐太宗却不一样,不同于其他皇帝“恶忠言”的态度,他有着闻过则喜的雅量。并把魏征作为一面镜子来比照自己的行为。从魏征口中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政策的失误,并且正是这些问题,积极改正缺点,调整政策。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兼听则明,正视问题促使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流芳千古。
古人尚能明白兼听则明正视问题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又岂能以偏听来无视问题的存在呢?近几年来,毒鸭蛋,毒奶粉,染色馒头,甲醛蘑菇等食品问题层出不穷,可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往往在媒体曝光之后才开始采取措施。这让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担忧——质检通过的食品是真的安全吗?市场上的食品我们可以放心购买么?政府的报告文件中好事喜事可谓是一抓一大把,坏事却是少之又少,但现实中的问题却层出不穷。逃避问题让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兼听则明,正视问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发展。
兼听则明可以修身养性,正视问题可以完善自我。兼听,既要接受别人的称赞,又能乐于听取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这样宠辱不惊的态度让我们成熟。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需要学会兼听则明,正视问题。切勿“只听喜号弃警钟”。
兼听则明作文3篇 围绕兼听则明为话题的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