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企业文化模式研究的论文3篇(企业文化模式研究毕业论文),供大家阅读。
关于企业文化模式研究的论文1
从我国当前企业文化的实践状况来看,企业文化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广为认同,但实践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成功的企业并不多,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管理者们喜欢可以量化,可以测量和可以操作的东西,他们偏好的概念和工具是能够产生效果的,但这些往往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些表面因素,他们忽视了那些真正起作用的企业文化模式与力量,因此如何解开这种实践困境也就构成了本文选题的动机审视当前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与我国企业文化实践之现状,可以说,更深一步探讨企业文化模式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不仅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呼唤。在当前这种背景下,较深入、系统地剖析企业文化的作用模式,对于推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让我们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及其作用的本质,提高企业文化实践绩效,进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也就是要通过对企业文化作用模式的研究,以求把握企业文化的管理本质,为企业文化战略具体工作的实施理清头绪。最终目的是试图为提高企业文化实践质量,为解决文化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做出些许贡献。
一、企业文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一)静态运作模式
企业文化首先是一个逐渐形成过程,是一个从“无力文化”到“强势文化”的发展过程(鲁森斯,2010,第87页)。这个过程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需要主体的创建努力。,需要一系列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可以相对地把这个基础设计和基础导入过程,这个为企业文化奠基的一系列工作称为文化的静态模式。企业文化静态运作模式是相对于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文化行为而言的,是指对企业文化创建和培育养成过程所做的基础性工作。
1.企业物质文化的奠基。从发生学角度来说,先有企业,后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预先设定的,它要建立在企业本身的发展基础之上,与企业特征、企业事业领域、企业发展规模、企业经营状况紧密相连。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首先是由企业性质决定的。因此形成生产加工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业等企业及其企业文化类别。从广义文化角度,任何企业实际上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在形成自己的文化。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发源地。等到企业的物质基础形成,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就开始反过来成就企业。企业文化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依存于企业命运。当一个企业倒闭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失去依托。对企业文化的功能应充分肯定但不能无限夸大。
2.企业核心文化的提炼。企业精神与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品格的遗传密码,对它的提炼是企业核心文化的提炼,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要将这个在其内部形成共识的精神渗透在企业的一切象征性客体中,这个过程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可视为静态文化模式的首要内容。企业精神口号可以说是企业本质特征和优秀品格的最高表达方式。但企业精神绝不是靠几个人“设计”出来的,不是领导层或管理层一厢情愿“创造”出来的,它是通过企业和企业人在长期的事业奋斗中、在企业所经历的无数成功和失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企业创造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追求中体验、思考、凝结、提炼出来的。可以设计的只不过是这种内在精神文化表达形式和方式的文字符号。
3.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立足现实条件和企业愿景,在对企业面临未来风险和挑战、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基础上,群策群力作出的谋求长远发展和应对形势变化的超前期的、预测性的发展规划或计划方案。企业的总体规模战略、市场竟争战略、技术开发战略、投资战略、产品开发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企业形象战略等的科学制定,应该视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人新世纪,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世界共识;劳工权益保护和社会公益承担状况成为企业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企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胡望斌,2010)。企业担负着全社会赋予给它的使命,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和人类进步尽它的义务。所以企业战略不仅是经营战略,还要以其他战略相配合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企业制度文化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由企业内部契约关系作基础的。企业制度是企业管理的规范和要求,是一整套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企业管理的原则和规则。它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是一整套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些规范不但规定一个文化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向、方式,还有一套惩罚违反规范的机制。规范是群体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同时又以器物形式加以固定化、直观化。规范体系的外显性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如用工制度、安全制度、财务制度等。
5.企业文化设施的建设。企业文化设施是指企业文化的物质依托以及器物性、外显性展示的载体、手段和材料。文化建设需要物质支撑,需要硬投人和软投人,文化设施建设是硬投人。企业文化设施包括文化活动场馆载体、文化活动传播载体、文化活动宣传载体等三大类。对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6.企业环境文化的形成。企业工作环境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人工自然环境、建筑设施环境、工作岗位环境这4部分和岗位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企业园区环境和社区环境等5个方面。这一切工作又都是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属于企业文化的静态管理范畴。
7.企业经营文化的设计。企业经营文化是指渗透在企业全部生产经营过程中和融合在企业产品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建设,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企业经营文化具有对外对内两个方向的冲击力或文化诉求力。优秀的广告设计、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设计、企业环境设计不仅能积累企业文化资产,而且对外可展示企业形象和企业特质;对内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信念。
(二)动态运作模式
相对于前述静态文化,企业动态文化是指通过企业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而展开的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活动,它是企业文化不断积累和增值的要求。我们把对这类文化活动的管理、协调和组织称为动态文化管理。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但又是一种涌动的潮流,具体可选择的文化活动模式有:
1.生产技术型文化活动。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企业倡导或由员工自发组织,围绕企业生产问题开展的群众性技术活动。如企业中进行的技术革新、业务交流、操作表演、技能对垒、合理化建议、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性和群众性的技术活动。应该通过生产技术型文化形成企业内部钻研技术、学习技术、尊重技术、崇尚技术的良好风气,通过各种技术性文化活动,鼓励各个岗位上的员工,爱岗敬业、精于技能、干中学习、勇于成才。
2.生活福利型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也是由人和为了人所倡导、开发、建设、实施的文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离不开企业对员工的关心和企业民生问题的实际解决。企业从物质生活、福利待遇、医疗保障、社区服务等方面关心员工,可提高企业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在员工心目中形成一种以厂为家的自豪感。比如保障员工的经济利益,维护员工的经济收人,通过适时协商调整工资、奖金和不同工种的补贴;改善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美化和绿化、净化厂区,重视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建立完备的退休养老制度,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开办方便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等。
3.文体娱乐型文化活动。文体娱乐活动是最有动员力、最有吸引力、参与性最强的一种文化活动,也是通常所理解的狭义文化活动。企业文体娱乐活动可以分为3类:一是竞技体育活动,二是文艺表演活动,三是兴趣爱好活动。文化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集体参与,使员工产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种“我们是一群人”的群体意识和强烈的“我们感”.同时,定期开展的文艺活动,能给员工提供展示才华和陶冶情操的机会,定期开展的体育活动,能使员工在竞技比赛中产生自尊自强的感受,兴趣小组活动,能使企业里非正式群体的正面积极作用得以发挥。
4.教育培训型文化活动。指企业定期不定期组织的以培养现代化技术、管理和操作人才为目的的培训教育类文化活动。如企业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科普讲座,新知识新学科讲座,各种形式的体验式培训,短途游学团等。组织员工参加各种社会培训、外出学习考察、进修学习等对开拓员工视野,理解工作价值作用非凡。当代企业文化把共同的价值观作为灵魂,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员工共享文化,集体共识的感受才能产生文化的韧性约束和微妙暗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双向作用,企业人在文化创造中提升自己,企业文化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提升企业人。企业的教育培训型文化就起着这样的作用。
5.舆论宣传型文化活动。指有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在企业中造成一种本企业特定的舆论环境,以宣传企业的精神、风格、价值观、企业制度和新人新事,沟通和通报企业重大事件和信息。舆论宣传可以利用的媒介有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实物媒介等。墙报、专栏、黑板报、印刷品、广播、闭路电视、互联网络、标语牌、厂区雕塑、企业报刊、广告画册等。构成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企业识别口号、企业识别标志、企业识别色彩、企业识别音乐、企业识别环境这样五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是舆论宣传型文化活动的整体途径。
6.公共关系型文化活动。这里指的是各类有创造、有新意、有吸引力、有时代特点的公共关系主题或专题活动。按照心理学的原理,人们的情感发生机制是由活动升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斗情感产生这3个环节构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活动可以为企业员工创造沟通的机会,从而增进员工间的感情。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打破企业里惯性工作所形成的沉闷感,激发员工的“兴奋灶”,为工作生活丰富化提供条件。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可将企业的静态文化转化为动态文化,静态形象转化为动态形象。使企业及其员工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某种文化氛围之中,从而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发展。
7.制度创新型文化活动。企业制度创新应包括企业经营机制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创新。这种文化活动,主要是通过各类座谈会、诊断会、征询会、合理化建议、经验交流、学习考查等形式进行的。制度创新对企业文化建设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企业的制度性文化建设是企业总体文化建设的保障,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需要企业通过文化创新去探求新的发展之路,而这种创新又需要调动每个企业员工的智慧和创造性,发掘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制度创新型文化是企业深层次的文化建设,它实际上又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建设,二是制度创造。它们已成为现代企业文化资源发掘和企业文化资产积累的重要途径。
8.习俗礼仪型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渗透在企业一些细微的习惯和行为特点中,企业的习俗和礼仪,能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广泛和重要的影响。一种企业文化,如果想维持兴盛局面,就需要用一些仪式和习俗来体现和强化企业价值观念。而企业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有新意、创意、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化形式,把日常枯燥乏味的、司空见惯的事情变得生动起来,变得有意义起来。而习俗礼仪型文化活动就起着这样的重要作用。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理论,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没有用处;有人认为,无论企业出了什么问题,都归咎于企业文化问题,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真正的意义和作用;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码事,只是换个新名词而已;很多企业搞企业文化就是为了给企业贴上几个标签,搞几个朗朗上口的响亮口号;也有一些企业认为,搞了内部报刊、内部BBS、文化活动,在电视上频频亮相,多进行企业宣传就是企业文化;有一种和速成论正好成相反的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听起来好听,做起来太难,也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去搞,何必自讨苦吃;有人认为,认为企业文化通过学习,照搬照抄就可以建立起来了;除此之外,还有的认为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种种错误的看法,这些都是不全面、不科学、不深刻的。
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企业体系和企业行为存在的理想状态的稳定信念,是整个企业的灵魂。然而,在企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念的偏向和意识观念落后所带来的损害,往往不可避免。当然,这种损害并不是主观上蓄意要阻挡企业发展,而是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发展的客观规律,超出现实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和可能承受的压力盲目地提倡企业发展,最后导致了“激进后遗症”,反而阻碍了正常的企业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相脱离
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然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在文化建设上往往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
1.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企业家文化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
2.缺乏对“品牌资本”的认识。中小企业缺乏对“品牌资本”的认识,没有把品牌作为企业的运作中心,没有建立起客户对品牌强烈的忠诚度和崇敬感,没有利用各种方式为品牌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要注意培育和形成良好的企业整体价值和品牌文化,注重塑造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职工队伍形象,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目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文化缺乏创新元素
1.观念创新不足。观念创新即观念的创造革新,就是要改变人们对某种事物的错误的、背时的或不利于实践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换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或形成一个新的观点,从而采取新的态度和方法去行为的过程。
然而,中小企业的观念创新是不足的,这是由于传统文化和管理体制的影响,从中小企业的现状看,情况似乎并不乐观,观念陈旧、制度僵化、管理落后、技术进步停滞等等,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客观要求相比,十分令人担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创新,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虽然有相当多的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创新精神,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但也不容忽视,仍然有不少企业及领导者,依旧陶醉于“昨日黄花”之中,惧怕革新和变革,企业经营每况愈下,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2.管理创新滞后。所谓管理创新,是指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或过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中高层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压力,缺乏明显的危机意识、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企业一般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教育,对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法知之甚少。这无疑制约了人们观念的转变,束缚了企业的观念创新,使得企业难以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造成企业无法真正实现管理创新。
三、创新中小企业文化模式的途径
(一)中小企业静态文化模式的创新
1.创新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小企业家在企业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他在其企业中的地位及对企业的影响更强于国有企业。因而,他们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管理风格、品质、个性等对企业文化的内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中所说:“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优秀公司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们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特质,这使得它们与其他公司大不相同……但通过调查,我们确实发现几乎每一个优秀公司都有一两个很强的领导人,他们似乎对于公司经营成功贡献颇多,起到头等重要作用。”甚至有人说,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表现在:
(1)他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没有企业家发自内心的冲动、愿望,没有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不会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行动。在这方面,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和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有明显区别。红桃K总裁谢圣明曾讲: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往往由企业内部的政工部门主管,而中小企业是由老板亲自抓。前者往往是上级强调得多,以置任务为主,企业在落实过程中容易形成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的作风。而中小企业是由于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成为企业经营过程的内在需要,其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
(2)中小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理念的提出者。中小企业家往往依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并根据企业发展的状况、环境的变动等提出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个中小企业,不管它的文化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无不和老板本人的品格有关。原因就在于,所有的文化理念几乎都源于老板。
(3)中小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推行者。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讲:企业领导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使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
关于企业文化模式研究的论文2
摘 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文在企业文化模式研究上,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提出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模式体系,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企业文化;基本模式;作用;中国特色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长期发展和创业的精神动力、价值追求,不仅满足的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观,而且为普通职工带来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使得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研究
企业文化的构成,其基本公式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而主体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只有建立起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制度文化,最后才能形成企业物质文化的表象。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团体意识、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俗。这些方面的内容细化起来,可以细致到企业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厂微、厂旗、厂服、文化传播网络。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是要以功能性的主体精神打造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而企业精神的形成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营哲学有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文化模式的提升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思想,将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灵魂与活动的源泉。目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包括这样几种:(1)协同型:以友好协作为主体,创造企业非常友好的工作环境,强调组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重视关心客户和员工,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是一种人性化的基本模式。(2)活力型:企业内部有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新和承担风险,鼓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权,这样的文化模式是较为创新的。(3)层级型:企业内部有着非常正式的、有层次的工作环境,各级员工的工作行为活动都有章可循,关注的长期目标是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基本属于一些大型集体化企业。(4)市场型:企业内部有一个竞争性十足的工作环境,关心声誉和成功,关注富于竞争性的活动和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适应于随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公司,例如:招投标公司。
二、企业文化不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企业文化的构建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做出了较为长远的目的性指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就会迷失方向,丧失信心,而企业文化正视企业发展现状,为企业所有的员工提供了指导性的生产经营目标。具体来讲:
1.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
企业文化主要是用简单有效的文化理念创造企业基本精神目标,这种目标性的指向必然会为企业的制度建设带来约束,任何有悖于企业文化的行为自然会受到所有员工的整体批评,这种自然而然的内部制度约束会形成极大的力量,为企业的制度建设创造有效空间。
2.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道德规范约束
道德规范其实远比法律、法规有着更为强大的行为约束力,企业文化建立起来的道德约束不仅对职工进行的约束,同时也为企业本身带来了社会性的认同和信任。例如: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3.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凝聚力量
企业发展需要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企业文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企业文化自然就会强化企业的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厂强调的“爱厂如家”;海尔集团企业强调的“我是海尔人”等都是企业凝聚力文化的价值表现。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浅析
1.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
富于变化的企业文化模式主要适用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型企业,发展中的企业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式,在如此多变的经营环境中也不应该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反之,更应该重视去文化建设,以求带动整体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生命力不断延续。在企业的初创时期,要设计“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要依靠生存,要避免亏损,以这样的文化理念来激发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逐渐累积资金,为企业的“迈步”做出贡献。在企业成长时期,要设计“制度建设”型的企业文化,因为这个阶段的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管理隐患,假如它的文化不能够支撑它稳步进入成熟期,那么它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就会夭折,或者因为失去很多有利的机会而不能发展壮大。所以,建立制度管理机制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整个制度文化的建设的都具有稳妥的特点,在稳中求发展。在企业成熟期的文化模式建立就要考虑多元化了,主要是要树立深层次的文化国际品牌,根据公司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建设上实现国内品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完善和升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内部价值观、理念、精神高度统一,员工行为更加规范,企业文化的外层、内层、核心高度统一,企业文化特质更加显著。重点加大企业文化的外部传播,通过品牌建设和推进,提高深航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国际认同度,树立文化国际品牌。
2.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儒家思想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文化内涵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制约着人民的道德准则。所以说,儒家传统文化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渊源。儒家文化更适合打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企业文化范式,儒家伦理中重视人的价值,能较好地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西方理性文化所起不到的作用。儒家文化建立的步骤包括:一是“人本主义”导向的生命价值观。二是“义重于利”的社会伦理观。三是“取法中庸”的人生实践准则。四是“和而不同”的群体伦理。五是“平均为上”的公平伦理。这些思想模式,主要是以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企业管理,将员工的价值选择提升到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之中,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3.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融合模式,主要是针对并购式的大型企业而言,企业之间的并购必然会带来企业文化的撞击,合理地将企业文化进行接纳、兼容、交互和共生是企业文化融合的重点。例如:联想收购了IBM PC部门,两个都有很强文化的企业间的跨国收购,注定了这场整合将异常艰难。IBM的公司历史比联想足足长80年,两者之间强势的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自然不能同日而论。在联想,文化中有很浓的制造企业的因素,强调执行和服从,如在联想,开会迟到要被罚站,即使是高层会议也是如此,这一点对于尊重个人的IBM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融合远远要比企业资产重组更为困难,所以在融化模式中,首先要分析并购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以客观的眼光来审视对方文化。然后就是要找到双方文化的契合点,努力缓解文化冲突。最后,则要本着接纳吸收、兼容并蓄、交流互补、共存共赢的合理规则,在这种规则的指导下来进行文化融合。
总之,企业文化模式的研究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明霞,陈定坤.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整合[J].特区经济,2006,(3).
[2]乐思伟.从联想对IBM PC的收购看文化融合中的冲突与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
[3]黄河,吴能全.组织文化形成途径――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S1).
[4]孟晓斌.国际创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动态能力及其绩效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
关于企业文化模式研究的论文3
企业文化历史地形成自己的模式,形成于诸多个体企业建立、发展的过程,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环境,最终决定着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晋江作为文化沉淀深厚的沿海开放区域,作为民营经济一枝独秀的特定区域,在企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历史地养成自身企业群体的文化风格,形成了晋江企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有着内在的深沉性、持恒性,又有着外在的典型性、资鉴性。然而,就像达尔文所说:“得以生存的不是最强大的或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善应变的物种”。面向未来,它又有着经济社会价值意义上的不适应性,晋江要成为“掌握变局的赢家”,对其就要有一种时代的自觉进而理性的转换与构建。
一、晋江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作为整体,植根于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成长于相似性的文化氛围,具有特定的文化共性。晋江作为闽南率先发展的沿海发达地区,素有海边邹鲁之称,每每以敢拼、敢创、敢赢之精神为人称道,并创造出晋江经验为各地所借鉴。其间,创改革开放之先的企业自有另一番风貌或者说特色,这就是自生性、伦理性、自利性与本位性,而缺乏一种外在性、群体性、共剂性与超前性。1、自生性。 就晋江的生产经营单位来说,其第一优势就是先发之利。在改革开放之初,宏观的经济社会改革还在摸索中前进,还在“走一步,看一步”,世人还深怀市场经济的诸多顾虑之际,晋江人首吃螃蟹之一,就是以“三闲”(闲人闲房闲资)为基础,自发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开非公有经济发展之先例,为此,晋江企业文化具有自生性。之所以这样说,就整个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总体推进轨迹来说,晋江绝大多数企业不是计划经济下的存在物与转换物,而是市场的自生物。再就世界性模式比较来看,大多数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都有外在的资本及其企业范式的嫁接、引擎与起动,比如台湾、香港、深圳等地区的起飞,而晋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大多是民众的内在自发行为(虽然部分地得益广大侨胞的赞助与支持,但就整体来说还是靠自身力量),而这种自发性的发展,使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的痕迹以及明显的内生烙印。
譬如,众所周知,晋江人多为晋人,由于晋人自有“衣冠南迁”的艰辛创业史,从而有着敢拼敢赢的风骨,又晋江宋元时期为东方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潮声中万国商”之辉煌,企业中深具海洋文化特有之“以海为田,以舟为车”的商家冒险的冲劲与精神,从而,借改革开放之风,在计划经济压抑下的这种精神一下子打开闸门,也就汹涌不息,并在民营企业中得以彰显。2、伦理性。 从严格意义上说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伦理道德,它跟西方工具理性的最大不同,就是家国同构及其内在的等差观念,其平民化的现代表现之一,就是宗亲观念与个体间的比较、攀比进而积极方面的追赶与奋发。这在晋江一带有着很强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在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旗帜下,“举起一面旗,唤起千万人”,晋江人就在先富群体的示范下,各自拉上亲朋好友,走南窜北,纷纷筹款建立起众多的中小企业。这种自发性企业,即人们常说的家族式企业,自然具有很强的伦理性:一方面,打架还靠亲兄弟,依靠家族打江山,又靠家族坐江山,为了孝悌而创业,为创业而孝悌;另一方面,在深层的等级观念支配下,其企业始终是雇主、老板的家业,雇员、打工者始终处于一种工具性地位,相应的企业制度也就是内在的支配关系、雇佣关系,至多是资本主义初期的泰罗制。
3、自利性。 众所周知,企业是自利性的生产经营组织,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是其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晋江企业文化的自利性显得更为突出,其内在根源也在于晋江的区域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其重要特征就是取义而轻利。晋江自古就是人文荟萃而儒者辈出的地方,但作为历史上的东方第一大港之所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同时又有着出洋经商的历史底蕴与艺人云集之盛况。为此,在改革开放之始,届经商办企业兴盛之时,其企业经营的自利性是绝对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在晋江企业伦理性价值导引下,始终以为家族争光、为父母争光而艰苦奋斗、追求财富为其外在表现。因此,就晋江企业文化中的自利与他利矛盾来思考,其内在的自利性始终是第一性的。
4、本位性。 企业生存的舞台是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也好,作为有购买力的需求也好,市场是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实体,在现代社会中,没有自己广阔的市场,就不能生存,更不用说进一步发展了。晋江企业的产生本来具有自生性特色,加上大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并逐步走向完善的历史阶段、在卖方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其第二产业的比重与制造业的主体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这就在惯性思维中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本位性。在经营主体上,以企业主的利益为思维起点,而不是以企业群体的、消费者的利益为始点;在经营行为上,以制造以及生产管治为主、以数量以及规模的扩张为主、以单独生产为主,而不是以经营为主、人力资源依托为主、协作为主、资本投放与运作为主;在市场的拓展上,以区内、省内与国内为主,不以外在区域以及国际市场为主;在时间一维的策略思考上,以现期利益最大化、物质消耗经营为主,不以保护自然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产品经营为主,缺乏同仁堂那样“泡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人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那样一种以质求胜的长期经营理念。晋江企业文化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生性、伦理性、自利性与本位性特质,但其缺失一种现代企业应有的外在性、群体性、共剂性与超前性。
(1)外在性的缺失。 晋江企业创业之初,不是借鉴于现代西方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制而产生的,因而没有凸显现代企业应有的外在性特征,没能基于先为他人再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构建现代企业,从而缺少一种“让人得利我得利,与人方便我方便”的外在性他利的价值理念,没能适时地形成诚信晋江的企业形象。就像论语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也,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样,现代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又是一种诚信道德的经济,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培育一种重利又取义的儒商价值观念。
(2)群体性的缺失。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资本的要求,人力资源便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从而在文化特征上要有一种群体民主的手段性与目的性的共识,然而,晋江企业文化的伦理性,体现的是雇主单向的强势性,从而缺失一种群体性集体意识。在管理方式上,晋江企业主要地还靠传统的人治性与强制性的制度约束。
(3)共济性的缺失。 现代企业,不论在个体的内在关联上,还是主体的外在关联上,不论是在生产与消费的关联上,还是在目的与手段的关联上,都存在着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内在相关性。晋江企业以自利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也就存在或优势互补以资源共享,或弥补资源有无以分担风险,或联手角逐市场以降低交易成本的群体共赢与共济等方面之不足。
(4)超前性的缺失。区域性企业文化比较最为重要的是现代性的比较,也就是以空间比较为基础,观察其时间上的可持续与后劲,从而对症下药加以改进。晋江企业文化在这一关键点上存在超前性缺失,也就是时代性比较的滞后,因为晋江企业缺少一种上下同欲的内在共同愿景之动力,更有上下左右的协力不足,从而就没有一种可持续可再生的人力源泉(比如企业经理人的不稳定及其家族式企业的不良人际环境),其企业文化就没有一种超前性创新源泉———创新首先是人之主体的思维创新。
关于企业文化模式研究的论文3篇(企业文化模式研究毕业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