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定义论文5篇(艺术的定义论文)

时间:2022-10-02 10:01: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美术的定义论文5篇(艺术的定义论文),以供参考。

美术的定义论文5篇(艺术的定义论文)

美术的定义论文1

  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者都希望对以往传统教育模式有所改变,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优秀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期望素质教育能培养青少年儿童一种精神、一种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具备面向21世纪的现代品质,期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热爱生活,建设生活。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推行多年,义务教育本质是完善人格、丰富知识的素质教育。

  在义务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1988年原国家教委为发展中小学教育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为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契机。

  实施素质教育被视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各种学科改革、课程改革也是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所开展的,美术教育的改革同样也是围绕着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

  因此,美术教育已从过去单纯的技能教学转变为全面重视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艺术教育。

  一、 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回归自然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现代科技文明极度发达的时代,所接触的环境更是纷繁复杂,在孩子发展的启蒙阶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非常重要,而这个审美观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课堂的美术教育。

  中国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曾经带了几个侄儿侄女外出野营,一路上,孩子们只是争抢着各种零食,任凭着窗外美景流逝;晚上,当被闪烁的群星和阵阵晚风陶醉的三毛大叫:“快出来啊,好美的景色!”然而,孩子们只是冷漠地抬了抬头,又低头凑着篝火看带来的各种卡通漫画了。

  于是三毛惊叹:“现在的孩子都已经被商业美术俘虏,几乎要连大自然也抛弃了!”

  我们要帮助孩子发现美,体验美,而这种美正是来源于自然。

  自然是熟悉的,也是易忽视的。

  城市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中,很少有接触自然的机会。

  美术教学也是脱离了自然去讲自然,让孩子们在封闭的空间中去想象,孩子们又怎能体验美好的生活,描绘美好的画面呢?若能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学习活动地点,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身心放松,心情愉悦,感受自然之美,给孩子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熏陶,从内心的最深处抒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美国现代美术早期教育家罗恩非认为:人类必须从小就培养对艺术的感受性,才能避免感受性丧失之苦。

  他说:“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在那里溅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也让他们学一学那小鸟清脆又甜美的歌声。

  同时,更让他们静静地听,那微风拂过树梢的话语,还有那落叶着地时微小的沙沙声。

  请带他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优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动你优美感情的,也让它打动孩子吧!……”可见自然对开启孩子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

  广州美院李正天先生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

  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

  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还有的画上飞机、鱼等图形,随心所欲,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室外让学生观察到动态的物体,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培养孩子一些艺术技法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艺术创造的敏锐的感受力,这是提高孩子审美素质的重要起点。

  “以自然为师”。

  发展感觉器官加强审美的美术教学,可适应社会和美术发展的需要,推进美术教学对创造性表现的探求。

  走出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体,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陶冶孩子们的情操,真正地达到从启蒙时就净化心灵的美育。

  二、 中学时期的美术教育――体验自然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

  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

  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

  依据教育部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育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目前,我国在初中阶段开设美术课,课时是每周一节,高中阶段则取消了美术课。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无非也是在教室内讲授一点美术基础知识,临摹一些书本上的作品,在马上临近考试的时候,美术课也会最早地停课,为其他主课留出复习时间。

  个别美术专业高中也是“以绘画为目的”,一味追求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提高“升学率”。

  千篇一律对着范本临摹,几十张画大同小异,毫无生气,将书本上的写生课、实践课、欣赏课等一些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体验自然的课程取消。

  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

  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缺少了学生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慢慢变得对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关心度降低。

  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抵触。

  具体而言,“以绘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到最后仅极少数学生保持着对美术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

  中央美院吴长江先生从法国回来谈到这样一种情景:在卢浮宫里,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静静地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介绍,评述大师的作品。

  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的形式、风格、技法,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伦勃朗的自画像太美了,那是拉斐尔的《母与子》属于古典画……还有同学高兴地问到那时候画家们的学习环境、生活情景……这为我国现今的中学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

  三、 大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创造自然

  大学阶段是每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成熟发展的阶段,美育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的内涵被一种巨大的经济利益所充斥,表面上看,现在的艺术高考场面很火,显示着艺术的地位在逐渐上升。

  在扩大办学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对教学和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存在着严重的损害。

  专业院校的新生在教室里表现静物或人物还尚可,但只要走到户外就不知所措了,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根据各个高校的美术考试大纲,应试的学生长期的进行单一的技法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视域会越来越狭窄,思维会越来越来迟钝,在走到户外进行写生时就会显得无从下手。

  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未来艺术领域的承载者、创造者,而不是一个高级的画工。

  我们现在的美术院校也是过多地将绘画技法课作为主要的培养课程,一味地追求技法的提高。

  学生在教室画静物和石膏时,都画得很好,而在户外写生就显现出差距了,他们说,只要有本书或者什么范本,他们都能画出来,这样的结果是很可怕的。

  由于长期缺少写生的训练,缺少对自然的观察,创作就会东拼西凑,到处抄袭描摹,无论去体不体验生活就一窝蜂地画西藏,画大漠,画云贵少数民族,画川陕农民。

  我们提倡写生,但写生不等于完全的照抄,在学校受专业训练,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理解,抒发自己的感受,创作和谐的画面。

  有人说,艺术使我们热爱自然更胜从前,艺术向我们揭示了秘密……而笔者认为,我们越是学习艺术,越是不关心自然。

  在如今的作品当中,有多少是自然的元素,有多少作品能真正地打动人的内心,让观众不仅从视觉上获得享受,更多的是从心底去接受,去领悟呢?作品是画家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观众所期待的不是一幅幅矫揉造作、缺乏生动的作品,而是自然、纯真的感觉。

  我们这些在专业美术院校受教育的学生,将来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美术工作者,为了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就要立足于自身,融于自然,把最美好的事物呈现给大家。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笔者希望作为现行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要大胆地进行改革,让学生在自然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生的启示。

美术的定义论文2

  一、提高小学美术民族艺术渗透的重视程度

  比如,一堂陶艺综合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陶艺几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陶瓷艺术的美,或者走进陶艺馆,引导学生去欣赏陶土的魅力。让学生了解陶瓷的文化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有重要意义,再直接点请学生动手制作泥塑,亲自体验陶泥几千年的历史。民族艺术和美术学习相辅相成,对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美感的有效提高来说可谓事半功倍。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

  比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的《水墨山水画》时,可以出示一幅山水图,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一幅水墨画,无论质量好坏,至少能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能够提前体验我们中国的绘画国粹:浓淡干湿的变化,各种毛笔所表现出来的笔法等。

  当然,在学生亲自动笔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为学生创造绘画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画的无限魅力和艺术成就,这样学生将会从心底自然萌发出对于民族美术的无限热爱和崇敬,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尝试后,老师再用画家表现的山河,以及自己的示范向学生讲解,充分发挥了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三、要将小学美术民族艺术的渗透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生活中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的智慧和艺术,小学美术教学可以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无时无刻不体会到美术中所蕴含的民族艺术。例如,敦煌壁画、虎头鞋、窗花、中国结、剪纸、春联、年画等,我们都可以利用教师的示范或者是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所在,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这样学生对美术将会有全新的思考和认识。比如,三年级的《门窗墙》一课中,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大观园,去欣赏我们故宫中的各种门窗墙。比较苏州园林里的门窗墙和故宫里的门窗墙的区别。用各种比较和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小学美术民族艺术的渗透应该从小培养,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是每一个公民身上的责任,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小学美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中所蕴含的民族艺术。世上一切形象中,最吸引眼球的首先是最美的事物,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发挥想象,每件作品都会有意外的呈现。相信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小学美术中民族艺术的发展将会更加光明。

美术的定义论文3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工艺美术不仅仅是以手工艺技巧制成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是向着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即艺术品实用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类别丰富,有工艺绘画、艺术纺织、工艺篆刻等,其所表现出的造型美、气势美、严谨美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今,传统工艺美术使现代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受此影响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现代生活在其影响下,无论是审美取向还是物质实用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变。从这一视角出发,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传统工艺美术概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拥有大量优秀的工艺美术典范代表,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宋时期的瓷器、元代青花等,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的典范代表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艺术特点在影响现代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提升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品味。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虽不尽相同、纷繁复杂,但总体观之,都展现出了和谐的民族审美、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等。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特征下的工艺美术由于受所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其造物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湘绣主要以丝绒线绣花,构图严谨、色彩秀丽;苏绣针法灵活、构思巧妙、色彩清雅;蜀绣则针法灵巧多变、严谨精密。正是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刺绣工艺展现出了各自的独特性。独特的审美性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又一个特征。传统的工艺作品在创作时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以不同的主题表达美好的情怀。情怀的表达需要作品的完美呈现,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又在于其利用独特的色彩搭配表现作品的生命力,如色彩艳丽的五彩瓷、绚丽夺目的景泰蓝、五彩斑斓的民间年画、光彩夺目的刺绣等,在体现了独特性特征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内涵。人本精神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人本精神观照下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无论是多变的器物造型,还是丰富变幻的色彩,抑或是灵活善变的纹路,都象征性地蕴含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内涵。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内涵

  在中国传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始终摆脱不了对时代精神和情感意念的表达。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并不受现实的拘泥与羁绊,作品本身往往散发着高度的和谐统一。在传统工艺美术品制作、生产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文学思想的主题表达形式,即双关、抽象、夸张、变形等手法对作品加以诠释。如大家所熟悉的传统工艺作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其造型中的饕餮纹以夸张的五官表现怪兽的狞恶;为了突出主题和艺术特点,四大刺绣在针法、色彩、图案等方面多采用呼应、变形或抽象的表达方式;编织工艺在编织技法上利用经纬交叉、粗细对比的手法实现虚实相生的浮雕状,在色彩上,以色彩间的相互对比和衬托表现典雅、朴素的艺术特色。总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受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不再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性。

  二、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表现

  传统需要与现代结合才能得以传承,现代作品也能借此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人们现代生活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一)传统工艺美术与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装饰设计从传统工艺美术获得材料资源和设计灵感,使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工艺美术与室内装饰设计不是简单地互相堆砌,而是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技法、文化内涵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同时又不失传统工艺美术的美感。以南京金陵湖滨饭店的总统套房为例,其陈设独具匠心,采用主题和母体相互烘托的表现方式,其中的主题屏风图案采用了昭陵的六骏浮雕石刻,母体则是以十件造型各异的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加以表现,整个装饰既提高了品位,又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而在普通家居装饰设计中,传统工艺美术在符合室内装饰格局的同时,更注重绿色与环保方面的需求。现代设计师在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传统瓷器元素,一方面具有装饰作用,与主题相呼应;另一方面与绿色植物的搭配使其不失美感的同时又突出了绿色理念。除此之外,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纹路样式也是室内装饰设计常常使用的元素。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纹路形式多样,可适应不同主题的室内设计,如室内装饰中设计摆放有喜字纹样式的木质家具,不仅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也具有艺术美感。此外,以壁纸为表现载体的设计方式将纹路艺术化,赋予室内装饰不同的风格。从现代装饰设计的发展来看,现代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中编织工艺有所偏爱,常在室内装饰中加入传统的编织工艺,如具有民族气息的四大名绣,增添了室内装饰的民族韵味;又如仁安悦榕庄对色泽鲜艳、纹路多变的藏毯的运用,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同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又毫无违和感,尽显朴素和大气。因此,种类丰富、风格多样的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在室内设计中,既使其彰显了美感,又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

  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加以体现,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平面设计对人们的审美取向、价值定位都产生了影响。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版画等与现代平面设计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设计者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来源,为平面设计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华夏银行的标志取材于红山文化中的玉龙造型,王府井饭店的标志纹路来自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纹。由此不难发现,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多广泛应用在宣传上,现代平面设计风格多样、灵活多变,而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丰富元素则为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灵感来源。面向大众的平面设计形式多样,如来源于丝绸质感的设计使平面更富有光泽和质感,颇受女性群体的喜爱;节假日贺卡对传统纹饰形态的运用;现代包装设计对泥塑和陶瓷花纹的运用,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特色。总而言之,现代平面设计将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其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业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启发,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满足了大众的物质需要,也符合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下,工业设计在产品的定位上存在偏差,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足导致产品不能被大众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失去了民族性和文化内涵的工业设计无法在市场上立足,更不能为大众接受。传统工艺美术悠久的发展历史造就了其包罗万象的物质内涵和精神文化,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统一了起来。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外部造型来源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工艺,其中的祥云图案则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下端的漆红色则来自汉代,立体式浮雕设计使火炬显得高雅、厚重。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加入,使工业设计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其次,传统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传统内涵是现代工业设计精益求精的动力,同时对现代生活具有精神层面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商周时期纹饰精美的青铜器、汉代鎏金漆器,还是明朝的家具都在制作水平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其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使现代工业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

  三、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传统工艺美术是一门将材料、审美、工艺、技法、文化充分融合的艺术,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使用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代社会生活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有利于引起人们的重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代社会生活因传统工艺美术而具有丰富的内涵,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承载了民族的艺术元素和精神实质,从相关艺术实践活动到大众审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熏陶,因此,社会的艺术设计之路得到长远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历经时代的大潮,仍然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现代生活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并不是单纯的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而是将传统具有借鉴价值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在使传统工艺美术得到传承的同时,丰富了社会文化底蕴。

美术的定义论文4

  一、加强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更加重视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秩序混乱等。美术作为一门美育的特殊学科,其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等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采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学好美术课。为了加强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发挥主导作用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很多小学在美术方面的教师资源力量还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也不高,有的美术老师还是语数英老师兼任的。此外,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倡导自主学习的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美术老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其次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

  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完全理解教材插图的造型与艺术表现背后的含义,对美术作品的内涵、艺术风格等也没有掌握,达不到审美的要求。因此,美术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不仅仅要具备美术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将自己对美术的见解与经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用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主动参与的形式,提高自身美术教学水平。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丰富课堂教学小学生比较好动,容易被别的东西吸引注意力。要想保证课堂教学规范,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要求教师发挥教学热情,采取多样的形式,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丰富课堂教学。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就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从网上获取教学资源,结合美术课程的特点,拓展、丰富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创造自由互动的课堂也是非常有效地手段之一。

  综合使用讲授、游戏、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采取合作互助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自己判断美丑、感悟绘画作品的内涵,并进行自己的绘画构思。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丰富课堂,加强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

  培养审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小学生的思维跳跃非常快,总是乐于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一些思考和研究。因此,美术教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吸引学生主动去认识美,发现美,集中注意力在美术课堂上,学习效率必将有所提高,从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探究性、综合性美术写生活动的开展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从具有不同形态、结构、比例和色彩等的世间万物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有特别感悟的绘画素材,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亲身体验,从教材、从周边的人事物中发现美、领悟美,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四)实现多样化教学评价。

  启发审美创造不同的人对事物的欣赏角度不同,发现的美也不同,因此,对小学生美术课的评价不应该限定在分值上,教师必须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从实际从发,针对小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感悟能力,制定出层次分明的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在尊重学生的艺术欣赏的同时给予客观指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构图或调色能力,从临摹相似度或创新性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

  二、结束语

  为了加强教学质量,作为小学生美育的启蒙者,美术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规范美术课堂,不断创新欣赏教学绘画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欣赏美,还要学会创造美,更要学会感悟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审美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才是最高教学目标,这才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表现。

美术的定义论文5

  陶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最为大众熟悉日常用器。因此,很少有人在意“陶”和“瓷”区别。其实,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严格区别又有着紧密联系。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先有陶后又瓷,我们所说 “瓷器”实际上是由“陶器”衍变而来得。下面我就自己对陶瓷工艺粗浅认识,极其简略介绍一下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

  中国古代制陶技术有着辉煌而独特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新时期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一些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用品那么简单,而是具有了显明艺术倾向和审美意识。如当时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彩陶器。随着制陶业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并且结构简单横穴窑与竖穴窑逐步取代了落后平地起烧,从而对窑温度、气氛控制较前代更加稳定和成熟。据资料记载,当时最高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临界温度。自殷商时代早期,即以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到1200℃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过渡。

  中国最早陶瓷是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随着中国原始艺术第一繁荣时期结束,迎来了新石器时代工艺彩陶第二繁荣期来临。

  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出现在河南省淹仰韶村发现。其中有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西安东郊半坡村,分布地区集中在关中平原。彩陶以黑色与红色为主。装饰图案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等。而中晚期鱼纹从静态转为动态,不再注重形态,通过对口,眼腮尾鳍描绘来表现鱼动态。半坡型彩陶钟情于几何纹样造型。说明了我们祖先抽象造型能力。庙底沟型彩陶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主要分布在陕西中地区。庙底沟型彩陶整体造型线条极为流畅。装饰图案多采用圆弧线,直线和点。构成雅致流美神韵。马家窑型彩陶是庙底沟延续和发展。首次发现于甘薯马家窑。马家窑型彩陶整体风格是豪迈、大气,有着极强动势。图案中,大量出现平行线,平等圆弧线,同心圆,在漩涡式滚动中所有出现在圆点,恰恰又产生出静态美。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陶瓷制作工艺大大提高,而且窖场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商饮酒之风盛行,所以陶质酒器很多如:觚、尊、壶、爵等。到了西周,陶质酒器明显减少。装饰手法上更注重部位选择比例权衡虚实,繁简搭配在这个时期已经体现出来。这个时期随着三层花,理性色彩增强以及窃曲纹,波纹,重环纹,瓦纹等出现更好体现了夏商西周时期工艺提高。

  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一个大融合时代;秦汉工艺美术是以强盛大帝国为背景大一统美术。以儒教思想为背景礼教美术和以人生享乐为背景神仙美术。其中,东汉时期创造出了烧制青瓷成熟技术。当时,浙江上虞一带工匠已经可以烧制出成熟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由于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此釉色纯正、透明而富有光泽。汉朝陶瓷工艺有较高成就有:釉陶,青瓷,彩绘陶,陶塑等。尤其是,东汉晚期浙江越窑出产青瓷,被称为是中国陶瓷制造史上里程碑,它出现标志着我国陶瓷业真正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更大程度提高,浙江越窑烧造出青瓷达到了很高水平。于此同时,江苏宜兴,浙江温州、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青瓷烧造,也都各具特色。两晋时期金华刂菀ぴ诖种蚀商ド鲜紫仁褂昧嘶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出产黑釉瓷器光亮如漆。当时,在南方青瓷器中甚至还出现了褐色点彩以及釉下彩绘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首次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改进,北方地区还出现了许多馒头窑烧制瓷器,诞生了很多新型窑具,例如高大粗壮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泥点托珠、盂形垫具等等。总之,这一时期青瓷制造业发展到达了一个新历史高度,也为“南青北白”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工艺史上又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其中,青瓷以越窑出产为优,白瓷以邢窑出产最佳。这一时期,“匣钵”作为重要窑具普及和发展,使得瓷器制作工艺与外观造型设计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变薄,底足也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由于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也趋向轻巧精美。

  两宋时期,由于城市化出现和市民阶级逐渐壮大,使得市民生活需求和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繁荣景象。因此,宋代工艺美术也呈现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新气象。这一时期主要介绍是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

  1、汝窑,宋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今河南宝丰清凉寺内。由于,临汝在宋代隶属汝州,因此得名汝窑。汝窑以烧造“天青色”青釉瓷器为主,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温。汝窑瓷器朴素、高雅也是当时统治阶级沉淀于安逸享受现实反应。体现了平淡、籍之美。汝窑由于烧造时间极短,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二十年间,因此存世量极为稀少,尤为珍贵。

  2、官窑,宋五大名窑之一,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纹片大、小均有,釉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北宋官窑窑址未明,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和乌龟山。

  3、哥窑,宋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哥窑釉色主要有粉青,灰青,米黄之分,以灰青为主,釉面布满龟裂裂片,有开片。弊病成为了一种纹理,好像冰裂变化万千形成自然雅致天趣。

  4、钧窑,宋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南禹县,古属钧州,故名钧窑。钧窑釉色主要有天青、月白、灰蓝、海棠红、玫瑰紫等色,而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窑变色釉,使得烧出瓷器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瑰丽多姿可谓极富装饰意味。

  5、定窑,是五大名窑之中唯一烧造白瓷。窑址今河北曲阳。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元朝刘祁《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瓷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也较大。定窑釉层薄而滑腻滋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黄,好似古代妇女薄施粉黛。给人以安静、柔润,恬美美感。定窑和其他四大名窑相比,其独特之处还在与它丰富多彩装饰纹样。定窑瓷器器身纹样装饰手法主要可分为划花、刻花以及印花,常用题材有莲瓣、牡丹、缠枝花卉、禽鸟、云龙、麒麟、狮子等等。装饰图案生动自然,清新典雅纹饰简介而富于变化。

  总体来说,两宋时期陶瓷制造业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南北瓷都在发展;二是官窑,民窑都在发展而元瓷发展则集中在江西景德镇发展上。其主要工艺是青花,釉里红,中国书画艺术与中国陶瓷工艺得以充分完美结合。这是景德镇瓷工艺重大贡献。而且元代还烧制高温卵白釉、红釉、蓝釉。

  元代是整个古代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此时,源自宋代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弟窑)、德化窑等名窑相继发展。其中,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铝含量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得以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大型器物。元代还烧制成功了卵白色“枢府”釉。景德镇在白瓷高度发达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二次烧成高温釉下彩技术,使得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制造史上又一个高峰。

  到了明朝,中国制瓷业已形成景德镇瓷器一方独大、独领风骚局面。主要瓷器品种为:青花、釉里红、五彩、珐琅彩、粉彩以及各种单色釉。器物种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到达了空前繁盛。其突出代表要数五彩冰梅蝶纹瓷瓶了。圈足与瓶颈装饰带采用红绿相间民间抽象、写意表现手法,与肩、腹、腰部冰梅蝶主体纹饰形成强烈对比,色调雅致而明洁。这里值得一提还有晚清时期紫砂工艺,尤其是浙江宜兴地区紫砂壶。宜兴紫砂壶制作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文人雅士积极参与加入,这种文人直接参与工艺美术品制作盛况,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因此紫砂壶制作与书画关系也就显得更为密切了,这也是了紫砂壶制作更加文人化历史根源。

  综上所述,陶瓷艺术不但是中华民族一项伟大发明,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奇葩。“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中,我们既可以窥见出中国传统文化剪影,也可领略到每个历史时期美学思想和审美感受差异。

美术的定义论文5篇(艺术的定义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