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共3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时间:2022-10-04 14:26:4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共3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阅。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共3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共1

《认识厘米》评课

《认识厘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刘敏老师的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点:

  1、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认识。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刘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介绍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让学生仿说,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答案多种多样,加深了对1厘米的认识。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到尺子上去比一比,最后闭上眼睛想象1厘米,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刘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4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再通过电脑验证,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又如量固体胶的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然后教师让小朋友观看媒体,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刘老师让他们去测量“固体胶”的长,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4、培养学生猜测的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可见,猜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和测量的一个不断发展的部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刘老师这节课,在学生对“1厘米”“几厘米”建立深刻印象后,进行“猜测”。在练习用厘米量这一环节,刘老师先让学生猜测红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环节,刘老师两次进行猜测活动,(1)是猜绿色纸条的长(2)是猜黄色纸条的长。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我想,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这节课从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认识几厘米→看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的长度→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共2

  评课: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

  评析: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最后的答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用事实说话,渗透给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当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出正确答案“5厘米”时,老师并没有喜出望外的、正中下怀的立即给予充分肯定,而是静静的等待着错误答案的出现。因为老师知道,学生中会有不同的意见的,如果不给错误意见暴露出来的机会,错误就会形成隐患。

  对于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老师将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简单,也正是由于处理的形式很单纯,才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

  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认识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利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发展”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发展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从4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教师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总结,在发展学生思维概括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虽然学生的语言还显得稚嫩,但表达的意思很准确,教师也不做过分的纠正,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课堂火花闪现。

  数学是准确的、科学的,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cm”的出现是知识的重点之一,当学生没有看清时,教师适时地回放课件,使学生充分关注它。

  课堂的最后,老师在回顾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灵感去解决问题,体现了课程的多元目标。反思:这节课虽层次分明,有梳理、有训练,但总觉得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我们知道复习课除了帮助学生梳理、引导、训练之外,还需要引领学生逐步掌握复习方法,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放的不够,要对形式各异的整理结果进行互助评价甚至争辩,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练习缺乏挑战性。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共3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评课稿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进而利用直尺认识几厘米。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比较铅笔的长短的游戏情境,在比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开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整个课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比较高效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比较铅笔长短的游戏引入课堂,当问到:“第3枝占6格,第5枝铅笔占7格,为什么第3枝最长呢?”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第2枝和第4枝都占3格,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对厘米的学习。

  2、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始终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首先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不断用手势表示1厘米。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放手让学生交流对尺子的认识,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发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厘米和几厘米,这些教学环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不断地积累数学经验。

  3、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让数学学以致用

  让学生量教师准备的实物 让学生量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练习都能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零距离,体现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4、练习设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

  练习不仅有整厘米也有非整厘米的估测和非0起点的测量,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去运用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课堂中呈现的不足

  1、课前小故事的利用。故事暗含着统一测量单位的思想,要不要在这里交流,还是课堂结尾的时候交流?

  2、建立厘米概念还不够,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1厘米、几厘米,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全课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本课中学有所获,建立起了1厘米的概念也学会了度量1厘米的方法,是一节高效课堂。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共3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的认识评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