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人生的境界的美文5篇 《人生的境界》是什么散文,以供借鉴。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1
人生有味三境界美文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三个人去买饮料,第一个人说他要喝果汁,因为果汁是甜的;第二个人说他喜欢咖啡,咖啡刚入口是苦的,等咽下肚后嘴中却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第三个人说他喜欢矿泉水,味道虽然平淡,但平淡之中另有玄妙。
三个人的选择,有别样的品味。
这个故事虽然有寓言的指向性,但他们的追求各有不同。从中不难看出,第一种人沉迷于享受;第二种人喜爱从苦寂的黑夜找到光亮,然后创造跌宕起伏;第三种人留恋平凡,具有返璞归真之个性。换句话说,这三种人分别追求三种不同的人生:果汁人生、咖啡人生和矿泉水人生。
果汁人生并非不好,但隐藏着危机。如果人只想享受生活的甜美,就会不顾其他而顾此失彼。即使生活再甜美,也会有荆棘。荆棘会给人带来威胁。追求这种人生的人,容易只追求刚刚开始的完美,而对以后的威胁应对能力有限或根本就不愿应对。甜美不是过错,沉醉于甜美就有问题。
咖啡人生,为那种以苦为乐的人所追求。这种人喜欢先苦后甜的感觉,颇有点儿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在这条路上追求时,咖啡的'惯性容易让人沉迷,自重感高于灵动味,如孔子落魄而不悔、梵高疯狂而失控、贝多芬执着而狂躁。若常人盲目仿效,容易被苦难压倒而一事无成。并非低估这种人的承受能力,“找到真我”方不枉过一生。
矿泉水人生倒像山间的幽兰,不事张扬,不求闻达,自开自落自芬芳。这种自适感,有一种天然之美,恰似老子的无为而治。矿泉水虽然无味,但里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给人的身体带来健康。遗憾的是,这种人生有些无趣,远不如疯狂享受一番、至死拼搏一回更能激起人的能动性和活力。重要的是选择这种人生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果汁人生、咖啡人生、矿泉水人生,人生有味三境界,没有好和坏之分。
无论选择哪种人生,都要活出本心的自己。
千万不要舍本逐末,自酿苦涩当快乐。
细细拿捏,慢慢品味,多多斟酌,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味道。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2
人生的至高境界美文
九十岁那年,杨绛把自己和丈夫钱钟书的七十二万元稿费,还有随后出版作品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用以鼓励清华大学家庭经济困难而好学上进的优秀学生努力学习,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履行协议,在享有钱钟书、杨绛作品由于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的同时,有义务负责全面维护两人的作品著作权和与著作权相关权利不受侵犯。十多年来,每年出版社都会直接把稿费寄给清华大学基金会,目前已經累计两千万元。
在杨绛简陋的家里,有不少珍贵文物字画,生前她已将文物字画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和其他财产,她也对相关人员作出安排交待,在她离开后捐赠给国家有关单位。
到一百零一岁时,杨绛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提出:“我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受赙仪,至多七八亲友送送。”在一百零二岁时,杨绛亲笔撰写遗嘱,对后事办理明确嘱咐:“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在遗嘱中指定,她授权认可的自传作者、钱钟书老师吴宓的女儿吴学昭态度端正,办事认真,由她担任遗嘱执行人。在杨绛去世后,吴学昭为她的后事忙碌,连续几天没有回家。
去世的第三天清早,杨绛的遗体从北京协和医院起程,永别的过程极其简单,没有举行仪式,没有设立灵堂,也没有花圈挽联,大家都按照杨绛的遗嘱,安静地送她走完最后的路程。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3
人生的大境界经典美文
老陈是我们这一带颇有名气的根雕艺人。他的根雕作品,大多粗犷、写意,蕴意深刻,颇为玩家赏识,其中的一些作品,还获得过省市大奖。虽然与老陈交好多年,我对他的根雕却几乎一无所知,也没什么兴趣。那日,我走进老陈家的院子,就看见一堆刚运回来的树根。老陈埋头其中,弯曲的脊梁,很像一段未经雕琢的树干。看见我,老陈打声招呼,继续专注地盯着他的那堆烂树根,目光犀利,犹如电钻。
老陈摸着一段黝黑的树根,由衷赞叹:“真是天造地设啊。”我好奇地循声看向那段树根,盘根错节,枝丫茂密,通体黝黑,就是一段枯而不烂的树根,与其他树根并没有多大区别。老陈看出我的困惑,笑着说:“过半个月,你再来看。”
半月之后,我再去老陈家。老陈的工作室里,多了一件根雕作品:一长发浓须大汉,弓身屈肘,做思考状;美髯如丝,条缕清晰,似可穿风;肘上青筋隐隐可见;埋在腕中的脸,只见半张,额上皱纹密布,栩栩如生,似乎正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惊问老陈:“这是用那根不起眼的树根雕刻而成的吗?”老陈颔首。
我又问:“你是怎么做到的?用刻刀雕,用刨子削,用錾子凿,用泥膏补。千锤百炼而成?”老陈笑了,摇摇头:“没这么复杂。其实,那段树根刚运回来时,我就发现它是一座天然的思想者雕像,而我这些天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树根上那些多余的部分剔掉而已。”
老陈的话勾起了我对他的根雕的兴趣,忙问其详。老陈随手拿起一段小树根,问我:“这是什么?”我看了半天,茫然,回答:“一段树根。”老陈连连摇头:“你再仔细看看。”聚拢目光,仔细端详:“还是一段根须茂密杂乱无章的普通树根啊。”
“它是一只蟾蜍。”说着,老陈拿起一把剪刀,将根须贴底剪掉,只留下几根短须;又垒起凿子,将树根上面的枝节全部切掉;然后,用刻刀在树根的主体部分雕琢……一段段根须、枝节,在老陈的刀下纷纷坠落。须臾,老陈将雕刻好的树根托在手上:“你再看看,它是什么?”
一只睁着双眼,鼓着腮帮,后脚撑开做欲跳状的蟾蜍,跃然眼前。
“真是太神奇了!”
老陈收刀,说:“很多人以为,根雕是雕刻出来的,其实错了。”
他接着说:“一段原始的'树根,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根雕艺人无非是发现它,并将这件作品中多余的部分剔除掉,还其本来面目而已。”
“根雕之难,不在于好根难觅,也不在于用刀雕琢。而在于怎样从看似杂乱的枝节中,找到根的神韵,并正确地判断,哪些是应该毫不手软地剔除的。”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一会想当作家,一会想做明星;今天想当发明家,明天又想做个旅行家……事实上,你会发现,人这一生,就是不断剔除一些梦想,也不断甩掉一些包袱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你才能把自己雕刻成你真正想成为的人,还原你的本质。把多余的部分剔除掉,剩下来的,就是本质,就是精华,就是真实的自己,这不也正是人生的大境界吗?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4
人生三境界美文摘抄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5
人生的四种境界美文
我??攀登的目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曾提出“人生四境界说”。他按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程度,把人生境界分成“欲求的境界”“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四个层次。四种境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彼此交错。一般而言,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兼而有之,而人品之高下只是以各种境界所占比例多少不同而决定。
欲求的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一个“欲求的境界”占主导地住的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孔子的.弟子告子所谓“食色、性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这种人往往未脱离动物状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因为这种人沉醉于低级趣味,自然无自由可言,更谈不上什么人生价值和意义。
求知的境界。也称作“求实的境界”。处于求知境界的人,不再单纯满足于生存的欲望,而是有求知欲。要求理解外在客观事物的秩序和规律,由此催生出科学求实精神。一个人有了知识,把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大大的提升。那些科学家都居于这种境界。那些酷爱发明创新的天才??,也有这样的境界。
人生的道德境界与求知境界几乎同时发生,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价值角度和精神自由程度而言,道德境界高于求知境界。因为人在道德境界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客观的外在性,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道德总是以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前提,道德上的“应该”就是这种差距的表现。在哲学家看来,我??日常对“他人”所持的“推己及人”“同情”“怜悯”等人生态度,只是一种“俯视他人”的低层次的道德境界。一个人只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道德的实现与完成,既是道德境界的极致,也是它的结束,这时开始进入人生的“审美境界”。这一境界包含道德而超越道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境界中,人不再是同于道德义务强制行事。不再只是为了“应该”行事。人完全处于一种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审美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必然合乎道德,但他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做应该之事,无任何强制之意。
以中国传统儒道两寒而论。儒家以“道德的境界”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其“天人合一”之“天”主要具有道德含义。而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明显以“审美的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诚然,人生的四种境界总是错综复杂地彼此交织。人人皆有“欲求的境界”。只不过高层次的境界往往体现、渗透在低层次的境界中。比如喝茶,一个“欲求境界”占主导地位的人仅仅是解渴,而一个富于“审美的境界”的人,更多地在茶中品出诗意,达到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做到这种境界的人,就是我??所说的大师、大家吧。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5篇 《人生的境界》是什么散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