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梯形面积的计算评课3篇(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评课),欢迎参阅。
梯形面积的计算评课1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蒲场镇大溪小学 杨文勇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2)引导操作。
①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4.全课小结。(略)
<<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蒲场镇大溪小学 杨文勇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P74~75页“梯形面积的计算”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面积的含义、梯形的图形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以及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即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将为学习丈量土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梯坝土石方等知识做准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我确定本课时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如下: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的旋转、平移,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组合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关键: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梯形的上、下底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应用”的模式,坚持启发式,主要以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讨论等活动把抽象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让每个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教具:平行四边形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梯形各三个,水渠模型。
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梯形。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
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我设置了3道复习题,第一题口答:已知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求面积;第二题操作:要求边操作边叙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回忆定点、旋转、平移 的操作技能;第三题,说出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正确分清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导入新课 采用启发谈话,揭示并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有效地启发和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知识的心向。
(三)进行新课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多种感官并用,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P74前三自然段。其次,让学生动手拼摆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最后,指名边摆边说步骤,即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定点、旋转、平移把它们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导思
引导学生观察拼组后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梯形面积和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2)要求这个梯形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的面积就可以?这样设计为学生思考指导方向,同时为综合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材料。
3、创设讨论情境,以辩促思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讨论时扣住知识的关键,也就是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正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正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既抓住重点,又使学生明确了知识间的联系,促进主动发展,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4、创设演讲情境,以说理思
让小组代表汇报推导过程,概括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再抽象成字母公式:
S=(a+b)h÷2
(四)巩固练习
1、出示例1,生尝试练习后校对、讲评。
2、完成课本P75做一做。
3、完成课本P76页2、3。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回忆拼摆方法、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六)布置作业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设置了必做题P76页
1、选做题:想一想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蒲场镇大溪小学 杨文勇
在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注重合作,促进交流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转化,所以很快从书上的129页找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做起来。
这时,我提醒他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组,然后一起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自豪写在脸上。因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多说,并引导他们说准确,说具体,还建议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新课的探究活动进行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可我却抓住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继续拓展:你们能试着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
开始时,学生显得毫无头绪,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两个部分了,你能分别表示出两个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上底×高÷2、下底×高÷2,于是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加起来,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便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了。
很多学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室里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作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教学活动到这时达到一个高潮。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巩固练习了。遗憾吗?不,我觉得这样经常把探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应该更重要一些。
梯形面积的计算评课2
梯形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8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教学过程:
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是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
梯形面积的计算评课3
《梯形面积的计算》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中《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字母表示,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3、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掌握其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归纳出梯形面积的公式。
【学习准备】不同类型的梯形各两个、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师:汽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引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回顾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师: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使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则,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所以面积公式为:底乘高除以2。
三、转化思想的应用 师:可见,要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也要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转化为什么图形呢?也就是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课件分别出示图形)
师:如何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去的图形呢?可以采用切割法、割补法、拼摆法等。(课件分别出示图形)
四、公式推导
师:我们带着“转化后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1、一般情况
师:请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呢?对!一般情况下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是直角梯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
师:下面我们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为例,演示一下拼的过程,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我们来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如此,我们就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高
‖ ‖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b)h÷2。
五、完成“学习任务单”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巩固一下我们研究的成果。
梯形面积的计算评课3篇(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评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