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3篇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时间:2022-10-08 10:44:46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3篇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以供借鉴。

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3篇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作为就业大军的中坚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沿革

(一)统一分配

  恢复高考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学一直实行统一分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这一制度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当时的政务院发出《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第一届大学生的分配意见,提出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有计划的统筹分配。1951年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

  1977年恢复高考,从这一年级的学生毕业起,国家沿袭了统一分配的制度。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要求对毕业生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分配,其中,国家教委直属院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面向全国分配;部委主管院校,毕业生由各部委在本系统、本行业内分配;省属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面向本地区分配。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复苏的年代,学历文凭成为人们发展的最大资本。当时,各单位里的本科生可谓凤毛麟角,考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饭碗不愁。

(二)双向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最大的变化是从“两包”到“两自”。“两包”,即考生上大学学费由国家包下来,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两自”,即学生上大学要自己缴费,毕业后要自主择业。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已开始酝酿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过程与收费制度基本一样,持续了较长时间。

  1986年,原国家教委出台《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向高等学校。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毕业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同年,原国家教委推行高校招生并轨改革试点。当年全国共37所并轨试点院校,1997年全国大部分学校开始实行并轨招生。

(三)自主择业,就业形势严峻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生108万人,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159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增长47%。此后几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年因为扩招而受益的学子,在4年后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据教育部统计,1999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是万人,2007年增长到万人,今年虽然增幅较往年有所

  减缓,但报考人数仍在不断增长中。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旧严峻。2006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当年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上百所高校的6000名应届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不想马上就业的占%,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随着就业难的加剧,大学生的期望月薪也一降再降,此次调查显示,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有%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社会上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大学生供过于求,政策、教育和大学生自身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各种劳动力资源的互相冲突

  我国是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虽然早已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出生率仍然较高,导致新增劳动力数量仍居高不下。同时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引起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加剧了就业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据统计:目前没有就业的下岗职工还有100多万人,2006年至2008年将涉及职工351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社会各界的劳动力资源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都互相交叠在一起,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互相冲突已经到了高峰期,解决这一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2、社会可供就业岗位较少,劳动力供大于求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加上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因此,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与就业率增长却并不同步。形成这一不正常现象产生的因素是: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就业总规模的扩大;企业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代替劳动力,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等。

  3、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经营化模式向现代化大众化模式转变。自1998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2002年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338万,2006年毕业生413万,2007年毕业生495万,6年增加了350万,预计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就业政策不适应和就业指导不足

  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实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 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程序和手续,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政出多门,甚至政策相互冲突,使得有些地区的毕业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物而涉及到人,并且人在无对象物的领域内只是持存物的预定者,那么,人就走在 了悬崖的边上,即他本身只应该被视作持存物。”[6]

  技术由对物之物性的消除达于对人之

  人性的消解。

  2、结构失衡

  结构失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高校在加速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自主权,不能根据市场实际及国家发布的就业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脱离市场,盲目招生和设置专业,导致了毕业生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等问题,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3、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国家或几个国家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美国许多企业由于业务萎缩而冻结招聘,波音公司也要进一步裁员。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当然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影响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但是见效果有一个滞后时间,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技术人员的需求。其次是建筑、能源、机械、IT类专业会受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卖压增加造成薪资下降。即便是不在上述的专业范围内的大学毕业生,也会由于市场的大环境而不得不接受较低薪资。

  对于已经就业困难的专业、地区和大学,这次经济萧条是雪上加霜。所以,应届大学毕业生应

  该调整求职心态和期待,渡过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与就业冬天。如果就业不行或没有理想就业,不妨以读研和留学来躲几年,待就业形势好转再行求职。要提醒大家是,经济不好时美国人读研的特别多,留学非常难录取和获得资助,同样国内考研竞争也会很激烈。希望教育部拿出政府四万亿救市的气魄来,马上把研究生招收名额大幅度增加。

  4、大学生主观意识偏颇

  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能正确熟悉和评估自己,勇于艰苦创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影响和制约了自己的就业。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

  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和熟悉,没有把就业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蜂拥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这些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5、初期薪酬期待值偏高

  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压力较大并且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对于自己的初期月薪要求也普遍比较接近现实。大部分本科生的选择在1000元~4000元之间,而其中大部分人的选择在2000元~3000元之间,其次在1000元~2000元之间。同时,专科生对于初期薪金的要求相对于本科生而言较低。72%的高专学生的要求都在1000元~2000元之间,12%的人选择在2000元~3000元之间。大部分本科生的要求比大部分专科生的要求要高。同时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初期月薪的要求明显比三、四年级的高出许多。

  当代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并没有很清晰的了解。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初次薪酬的期望值明显比较偏高,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薪酬明显下降。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从政府、社会和自身三个方面去对大学生就业难提出解决办法。

(一)政府方面

  1、加强党中央对大学生就业的关心与支持 12月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活动后,特地前往该校图书馆看望大学生,并与学生们一起就中国的飞机制造、金融危机、就业形势等话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面对大学生,温家宝总理说,请同学们放心,我们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在今年“两会”期间,保就业成为代表委员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就业不仅是党中央提交为今年政协的“一号提案”,而且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也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也强调: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完善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2、鼓励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到一线去工作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不少大学生也渐渐转变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在心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到基层去工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成长经历。08届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葛湘玲告诉记者,她刚开始也是不太想到基层去工作,因为从小在城市长大,觉得到基层去工作没什么意思,和自己最初的期望值有所差距。但

  是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一次一次严酷的考验后,通过各方面的比较,她渐渐有了更加务实的想法,觉得到基层工作比较适合自己。“我还年轻,到基层就业可以锻炼自己。从小到大,我在家里都没怎么吃过苦,没体验过真正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愿意用三年的时间去重新学习,重新认识自己和社会。基层也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去补充新鲜血液,有很多事情都值得我们实实在在动手去做。”

  而且,政府出台和落实的扶持政策,也让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村官,都是享受事业单位编制的,有省委财政的保证,领导也非常重视和关心我们。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在基层得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现在担任常州市戚墅堰区丁堰街道芳渚村委主任助理和团支部书记的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实并快乐着。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到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落实与实施,近几年来,到基层就业已经逐渐为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的选择。自2003年起,各级政府部门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尽管经历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体制的摩擦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但不得不说,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引导之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二)社会方面

  1、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通过生涯设计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 确立阶段性或长期职业目标; 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方法; 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等。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为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

  3、职业价值观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选择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个人成才与客观条件的关系。树立“三个观念”,即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 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

  4、心理指导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知识结构,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和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就业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和参与就业竞争。

  5、政策和信息指导

  加强学生择业的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需求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广泛

  而深入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就业政策及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引导学生走出择业“误区”,消除择业困惑,纠正择业中的片面认识。向学生提供社会需求信息,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需求毕业生的类型、人数以及对毕业生素质的具体要求,指导毕业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6、择业方法和技巧指导

  让学生了解自荐、面试、笔试的种类,掌握自荐信书写的格式、内容和写作技巧,以及面试和笔试的应试技巧和方法。要让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恰当地、实事求是地展示自己。通过媒体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就业纪律,使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规范、有序地运行。开展“生涯设计”活动,形成以此为抓手的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7、开设专题系列讲座

  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作经济与教育发展趋势、就业形势、择业技巧、艰苦创业、奋斗成才等报告或开设专题讲座,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择业决策能力和择业竞争能力。

  8、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热点以及就业心理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教育与疏导。开展就业“双选”模拟活动。聘请人事、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领导担任主考人员,与毕业生开展就业“双选”模拟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择业技巧和能力。

  9、开设学生就业指导讲座或选修课

  以专题讨论与集中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为实行网上求职择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总之,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事。

(三)自身方面

  1、以理性眼光看就业

  直接走向社会寻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市场,而是能否接受市场。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仍然有许多公司在不断壮大,这就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招聘会上这些公司依然可能会门可罗雀。大学毕业生应当接受多元化社会的多种工作岗位,所谓大学生就业难,是难在找一份理想的同时也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其他工作,也许成功就在下一步努力之后;如若不然,多多积累社会经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模式也是个理性的选择。

  2、就业考研两不误”准备并非万全之策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人才地位、价值的变迁,研究生的内在价值明显得到了提升。读研可以说意味着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甚至成为一个人改变生活、实现人生理想和愿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读研是否一定能改变命运?是否就意味着更容易找到理想职业?这就因人而异了。

  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学历文凭已不再是检验一个人所学专业知识状况的唯一标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一个人的能力不能仅仅以其曾经获得的学历来判断,用人单位需要员工给其创造价值,所以他们更重视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历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

  马克思曾说:“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而内因起决定作用。”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身边的环境,那我们就要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适应这个社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助环境中对我们有利的因素,抓住机会发展自己。所以先考研还是先就业,还得看自己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惑与对策,载于《中国成人教育》。[2]杨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国成人教育》。[3]张强,赵万里。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及理论误区的分析。[4]刘文伟,项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5]肖静.西方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6,(11)。

[6]刘加强.缓解西部地区城乡就业矛盾对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7]杨伟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年11月06日。[8]程忠国。大学生指南图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09-01。[9]佚名。外国大学生就业面面观。香港文汇报 2004年4月28日

[10] 杜宇.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就业形势更趋紧.北京新华网,2009-03-29

[11] 09年陷就业低估,611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挑战.中国教育在线校园招聘频道,2009-03-30。[12] 谭运进.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05,(12)

[13] 伍希.借鉴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4)

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2

  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无论是北京市和广东省等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还是麦可思公司调查的数据,都一致表明,2013年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往年同期的水平,2013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困难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就业趋势会怎样?只有摸清情况,找准原因,才能寻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更好出路。

  一、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

  基于统计数据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以较真实、清楚地了解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研究使用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主要来自于两个渠道:一是基于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库统计出版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以下简称《白皮书》),该数据库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涵盖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情况。《白皮书》虽然是总体数据,包括每一位高校毕业生的信息,但是变量较少。二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数据(以下简称《北大调查》)。北京大学从高校扩招后的本科生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2003年开始,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就业状况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家庭基本信息、接受高等教育状况、求职状况、就业状况等4部分,变量较多。

  1.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与结构

  伴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也大幅度提高,由1999年的90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699万人,年平均增长%。“十二五”期间,每年的应届毕业生规模在700万人左右,毕业生规模进入“一年一个香港、十年一个英国”人口规模的时代,我国成为全球高校毕业生最多的国家。从毕业生的结构看,有以下特点:第一,专科生成为比例最大的毕业生群体。2010年,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第二,女性毕业生于2009年首次超过男性,并呈现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第三,学科门类结构具有“4-3-2-1”的特点,即理工科大约占4成,社科(经济、管理、法学、教育学)大约占3成,文、史、哲大约占2成,其他(农学、医学、军事学)大约占1成。第四,从院校类型结构看,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最多,2010年的比例为41,3%;其次是高职高专院校,比例为%;“211”院校的比例为%,其中“985”院校的比例为%。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初次就业率。《北大调查》的数据显示,2003~2011年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70%上下浮动,待就业率在20%以上。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和%。初次就业率与当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有紧密的联系。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该年的初次就业率最低,只有%。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不太高,为%。近年来,有些媒体过度看重并炒作初次就业率,给高校带来很大压力,以至于有些高校的就业统计数据出现注水现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应该看的是最终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只是毕业生离校时一个时点的就业率。与就业数量相比,就业质量更重要,应关注毕业1年后、3年后、10年后,毕业生的收入变化、职业变化、职业满意度,尽快建立就业跟踪统计机制。

  从初次就业率的比较看,有以下特点:不同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呈现收敛的趋势,差异越来越小。《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0年不同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的极差(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在个百分点以内;《北大调查》的数据显示,2009年不同学历初次就业率的极差在个百分点以内。“十一五”期间,工学的就业率最

  高,显示出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于工科毕业生的需求很大。一般本科院校成为就业最困难的院校类型。“十一五”期间,一般本科院校的初次就业率不仅落后于“211”院校,而且变得比高职高专院校还低。

  就业去向结构。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结构看,有以下特点:毕业生“向上流动(即向城市流动)”的偏好十分明显。《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0年约8成的毕业生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其中4成多的毕业生在省会以上城市就业。《北大调查》的数据显示,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分别为%、%和%。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以城市为重的特点。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十分明显。《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在2004~2010年间,按照生源地划分,京津沪地区和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始终是净流入地区,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始终是净流出地区。从毕业生流入与流出比来看,比值最高的是京津沪地区,2010年的流入与流出比为倍。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规模来看,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始终是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体。《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0年2/3的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北大调查》的数据显示,2011年3/4的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其中民营企业后来居上,成为吸纳毕业生最多的单位。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由2003年的%上升到2011年的%。相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作用逐渐减弱,合计比例从2003年的%大幅度下降到2011年的%。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而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北大调查》的数据显示,2011年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工作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和%。

  就业质量。从工作收入来看,毕业生的相对收入明显下降。毕业生的月起薪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的月起薪平均值分别为1569元、1659元、1798元、2331元和2394元。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参照对象,用毕业生的年起薪除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构造相对收入指数。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的相对收入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倍下降到2011年的倍。分学历层次统计,结论同样成立。从就业满意度看,高校毕业生的主观感受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北大调查》的数据显示,2003~2011年间,大约50%的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感到满意,40%的毕业生感觉工作一般,对工作不满意的毕业生比例在10%以下。这说明在相对收入下降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也相应地进行了下调。

  3.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状况

  与就业市场关系越近的因素越重要。就业影响因素具有以下特点:工作能力、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热门专业、学校类型、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也比较重要;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户口、送礼买人情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相关的因素相对而言最不重要。这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是比较规范的。

  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求职渠道的三驾马车。求职信息对求职者工作找寻的结果至关重要。调查发现:第一,“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始终是毕业生求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但是所占的比例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比例由2003年的%下降到2011年的%。第二,亲朋好友的作用变得非常显著。2007年、2009年、2011年,亲朋好友所占的比例合计都在2成以上,分别为%、%和%。第三,网络招聘在毕业生求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11年比例已经达到%。

  求职费用超过千元。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费用没有出现显著上升的趋势,除2003年较低以外,其他年份的数值都在1100~1200元之间。从支出结构来看,服装费、交通费和人情费是毕业生求职的三项主要支出。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每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然遇到的难题,我国也不例外。2002~2008年间是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长最快的时期,连续7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2009年以后,高校毕业生规模的增长速度

  降到了个位数,但就业难的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更是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为什么2013年的矛盾如此突出?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可从市场需求和高等教育供给等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中国作为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很大。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了严冬黑夜的衰退区间,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2008年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扩展为全球经济危机,2010年至今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对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2012年,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或者低增长,或者零增长,有的负增长。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每6个青年中至少有1个失业,不幸的是这一现象还将持续数年。我国受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就业需求明显下降。

  2.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逐步进行

  美国经济学家根据各国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将经济发展分为寻求生存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满足物质生活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等4个阶段。2001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达到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进入“起飞阶段”,2012年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寻求生存阶段,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大,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优先发展。在经济起飞阶段和满足物质生活阶段,市场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最大,第二产业必然成为主导产业;只有当经济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时,市场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才会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才会成为比例最大的产业。

  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了第二产业依然是最主要的产业,对就业吸纳的能力最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2003~2010年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增幅最大,为1177万人;第三产业增幅为1013万人;第一产业则减少108万人。产业结构很难进行跨越式调整,只能按照经济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逐步转变。从高校毕业生的类型看,高职毕业生比较适合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相对而言提高很快。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劳动力需求旺盛,为什么不能根本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呢?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属于低端制造业大国。从产品“微笑曲线”现象可知,利润最大的部分在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即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一端以及产品销售与服务的一端。而中间部分的产品组装和制造的利润最低。正是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属于低端制造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很低,尽管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却很难吸引到高校毕业生。

  3.城市化率低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从国际比较看,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城市,城市化率低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但是仍位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2010年世界平均的城市化水平为%,而我国为%,相差6个百分点。从“金砖四国”的比较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巴西(%)和俄罗斯(%)。

  有资料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能力是农村的3倍左右,城市化率提高可以增加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倍,升至2000年的倍,再升至2010年的倍。城乡居民的支出差距由1990年的倍,升至2000年的倍,再升至2010年的倍。城市化率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原因,政府不能强制推动。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强教育、医疗、养老、廉租房等基本服务,使得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4.收入差异大加重“有业不就”现象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高、待遇福利好、培训和晋升机会多、工作稳定性高,次要劳动力市场则恰恰相反。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很高,是造成“无业可就”(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有业不就”(次要劳动力市场)矛盾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很大。2013年1月国家统计数据公布了2003~2012年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均在以上。我国经济发展以大城市为主的特点显著。2010年,我国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而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却高达%。经济发展的省际差距显著,形成“一个中国三个世界”的格局。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国民收入净值(GNI)将各国分为4个组别。我国大约有14个省份属于中低收入组,15个省份属于中高收入组,上海和北京属于高收入组。我国居民收入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2010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最高,为元;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最低,为元,前者是后者的倍。

  5.高校扩招因素的影响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规模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而劳动力市场的吸纳和调整需要时间,因而造成毕业生短期过剩的现象。同时,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没有得到相应幅度的增加,出现了生均经费支出下降和生师比上升的状况,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在高校扩招的前几年,针对学费水平迅速提高的状况,国家出台政策严格限制学费水平,自2002年后学费标准没有显著增加。许多高校为了节约成本,增加一些低成本专业的招生,实行大班化教学。规模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机器人,理论知识学习有余,而能力方法训练不足,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严重缺失。许多毕业生并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未来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有喜有忧,还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1.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

  全球经济仍将维持较低的发展速度,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将成为竞争的主要模式。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来临,制造业正转向数字化,3D打印技术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因此,经济发展仍有希望驶向快速轨道。但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对比较悲观,国际劳工组织预测未来5年青年失业率仍将维持在16%以上。

  我国经济发展既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度、大幅度”的增长阶段,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热门话题。毋庸置疑的是,“高出口、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改变。2011年我国GDP相比1996年翻了两番,这意味着能源消耗大约也翻了两番。要想到2020年GDP再翻一番的话,如果不改变增长模式,能耗需求也将翻一番。我国能源供给严重不足,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方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会增加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将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2.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将很快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市场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也将不断提高。2012年,美国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前五位行业分别是教育、职业和科技服务、医疗和社会扶助、政府部门、金融和保险,全都属于第三产业。这些行业也将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快速增长的行业。

  3.社会结构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

  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新型城市化建设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的有效途径。新型城市化建设将以节能、环保、高效、创新、智慧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数字化生产为主要方式,人力资本将起到关键作用。

  4.非认知能力将越来越重要

  当经济处在工业化阶段,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面对的主要是机器设备,认知能力是主要竞争力。但是,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从业人员将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面对的是其他从业人员,人际交往等非认知能力将变得尤为重要。

《北大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最看重的10种因素依次为: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学历层次高、应聘技巧好、形象气质好、热门专业、学校名气大、就业信息和机会多、亲戚的帮助、学习成绩好。而美国用人单位最看重的10种因素依次为:沟通能力、诚信、人际交往能力、动机、工作热情、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能力、分析能力、适应性、关注细节。我国与美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用人单位看重的因素差异很大。我国用人单位目前看重的是认知能力,而美国用人单位更看重非认知能力。

  5.个性化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教育和科技的竞争力上。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尽管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毛入学率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高等教育的竞争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表现为具有杰出创新能力的个体上。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弗里曼将全球化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1492~1800年为全球化阶段,推动力来自国家;1800~2000年为全球化阶段,推动力来自企业;2000年迄今为全球化阶段,推动力来自个人。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创新人才,个性化教育是关键。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加快改革步伐,改变批量培养方式,让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趋于稳定,教育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加强个性化教育、注重非认知能力的提高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比就业数量更重要。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收入差距缩小、城市化率提高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迅速增加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比较优势,如果能够有效利用“人力资本红利”,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将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岳昌君)

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3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但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严重不足。

  从社会市场需求方面,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对外英语、市场营销、生物工程这些专业毕业生较为热门,但是由于此类院校过多,毕业生人数太多,市场需求跟不上生源增加的速度。整体来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调查统计显示出的每年不同学校的就业人数已经比前几年下降很多,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呈上升趋势,即便是211、985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无果之后选择了考研,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个职位有几千人在竞争,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指出仅招三五个人,但是投递简历的人却又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而且招聘信息中明确规定必须是本科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其实职位所给出的岗位职责是一个专科生就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3.大学生就业趋势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示,社会工作岗位在2014年比2013年增加36%左右,而大学生毕业人数方面,2014年毕业生比2013年同比增加了将近130%。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十分迅速,这成为社会上“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双向性,在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也觉得十分困难。实际上,大学毕业生虽然增加,但是企业依然觉得招聘困难,某一大型的事业大内在招聘过程中,每年会招收超过500名员工,但应届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仅为4%左右。另外,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在接受访问中表示:大学生是企业的骨干,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在每年的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排除了应届毕业生。

  基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企业为了牟取小利,在招聘过程中给出虚假的招聘广告,开出诱人的待遇,但巧设名目、乱收应聘人员的费用,应届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后就面临辞退的危险。另外,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但是有效的信息面却十分狭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男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加难以就业。很多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出仅限男性,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仅限男性,但是,最后通过的确实男性,并不是因为男性不女性更优秀,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这对女大学毕业生而言难度又增加了很多。就调查显示,男性的就业率要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的学历层却比男性更占优势,学习成绩也普遍比男性好,人力资本几类程度也要高于男性,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面试机会却比男性少很多,最终结果就是女生的就业率远低于男性,无业的持续时间要比男生长很多,总体来看,性别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会为高校、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是现阶段我过高等院校与国家的当务之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除了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外,还包括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毕业生自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缺失、就业体制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

  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2.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四)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户籍因素、生活需求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性政策可行性较差。另外,国家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虽然国家从许多方面为大学生设立岗位,但与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总体情况上来说,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的力度,或者说是方式还不够正确,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欠缺。社会应

  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建设,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中可以创建各式各样的就业培训机构,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帮助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不会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帮助其找到就业大方向。

  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贷款、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基层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代理的全程服务。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最后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团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调动各方资源深度挖潜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的有序流动。

(二)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并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增强择业实力。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是与发展形势结合。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是与兴趣特长结合。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五是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用请进来的方式,高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进驻校园进行现场招聘,或举办大型的招聘见面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企业,促进学 生与企业之间的纤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岗位要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定期请用人单位到校作讲座,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网上指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简化环节、减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依法维权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社会通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支持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又要讲究远期效益。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再次,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2.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3.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当然,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1.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额希望所在,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国家技术社会一道,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积累知识,提升专业性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对生活充满信息和希望。另外,在大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做好就业定位,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的。

  3.提高自主创业的本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尽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创业则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结 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然而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我们不能否认接受高等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就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也要考虑在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的,而不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阻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现阶段主要的因素做出了相应的总结,所提出的措施也仅仅是针对已经出现的因素,未发觉的因素依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工作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毕云飞.大学生就业压力[D].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论文,2008 [3]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宇红,江光荣.大学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2009 [6]张国金,高洪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2009

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3篇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