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广东俚语3篇 磨豆腐广东俚语,以供参考。
广东俚语1
胜胜振 - 食夹根(忙中有错。)
时运高 - 搏番铺(掌握时机。)
烟 K J - 噤住搦nig(话事啤术语,赢面甚高。)
二仔底 - 冇得睇(「沙蟹」术语,输多赢少。)
随口up - 当秘笈(语不惊人誓不休。)
招乜积 - 中围骰(高傲而好运。)
赢粒糖 - 输间厂(十赌九输。)
赢把遮 - 输架车(前句另一个版本。)
面懵懵 - 当老冯(老冯,意谓奉旨也。)
细细兜 - 容易媾(初出茅庐少女,容易被骗,追求异性也。)
女人心 - 海底针(女人善变。)
无端端 - 箫吹鬈(拳)(莫名其妙。)
十八楼 - 自己友(街坊街里,守望相助。)
有窦口 - 早啲抖(安得广厦千万间。)
广东俚语2
读书少 - 畀人藐(学识低者,会被人看不起。)
面撞面 - 好面善(似曾相识。)
头0岳0岳- 四围度(无聊发闷。)
烂挞挞 - 唔负责(无耻之徒。)
冇晒计 - 发Long礼(意思不按常理做事,全句是赶狗入穷巷也。)
咖喱啡 - 扮阿姐(泥充石斑。)
频频扑 - 冇联络(贵人善忘。)
姿姿整 - 有环境(露出马脚。)
咁人齐 - 等发围(同心协力。)
趁佢病 - 攞佢命(赶尽杀绝。)
出嚟威 - 识抢咪(要懂得争取机会。)
唔想衰 - 埋大堆(围结就是力量。)
有异性 - 无人性(见色忘义。)
有杀错 - 冇放过(宁枉莫纵也。)
有胸毛 - 出蒲(恶人形象。)
听唔明 - 扮纯情(装模作样。)
懒癡缠 - 博可怜(做戏咁做。)
广东俚语3
顶栊。
「顶栊」,是「最尽」或「极其量」的意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顶栊」呢?
「顶栊」一词,来自广东戏行术语,最原先的「顶栊」,是戏院满座的意思。
戏院满座,不是叫「爆棚」吗?
戏班落乡演出,多在平地搭建临时竹制的戏棚,客满时,便是「爆棚」;而「顶
栊」则在固定建筑的戏院剧场内建成的。
早期南方的戏院,依照中国古老大屋的规格建成,只有地下一层堂座,并无二楼
;堂座最前台上是银幕(可以卷起,改做大戏的),台下便是两排座位,中间有
行人道,最后面便是入口,而入口处,有两边木堂栊,即用圆木条做成的横栅,
好比现今我们新房子的铁闸,晚间作防盗之用的。
以前的戏院,除座位票之外,也有企位票(即可站着看戏),当人多入场,站到
紧贴入口的木栊处时,这便是「顶栊」了!
常用语是:「我顶栊只可惜两千元给你!」即我最多只能借二千元给你!
执生
香港有今日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香港人之拼搏精神。
香港人常标榜自己的机智,有一形容词,是为:「执生」。
何谓「执生」呢?
简单而言,就是「随机应变」,「伺机行事」。即在事前没有准备或临时有变时
,要懂得灵活异变。
「执生」一词,原是戏行术语。因戏班必是现场演出的,临场突变之事,无可预
知。惟有靠演员临场应变。
「执」,就是「把持」;「生」,就是「生机」。
「执生」并合起来,就是不可放过一线生机的机会,复引伸为机智的表现,这也
是香港人引以为荣的强项。
食脑
中国人的食谱内,什么都有,连石头也可作药料,难怪有说只要背向天的动物,
便可以吃!
广东话有一言:「食脑」。
这次的「食━脑」,不是真的吃掉脑袋脑浆,而是一个意念上的词语。
「食」,不是直译为「吃」,而是「依靠」的意思。
「脑」,不是「脑袋儿」,而是「脑袋生成的智慧」。
「食脑」,在广东话里,就是指:「全靠脑袋而成功」,常用语为:「我们有今
日,是靠『食脑』的!」(意说:我们有今天的成就,全凭脑袋想出的点子!)
简单而言,「食脑」,就是「用脑」、「动脑袋」。
拉阔
「拉阔」一词其实是由香港商业电台的俞妆小姐创造出来的,它是由英文 “Live
” 演变而来,即现场的意思。
「拉阔」亦代表着扩阔本地乐迷的音乐空间,无界限、无边际的音乐,以达致用
音乐拉近人们的距离,走向音乐世界大同·现在,商业电台经常举办的「拉阔音
乐会」就是有这个含意。
小强
香港人习惯把蟑螂这种肮脏的害虫叫成「小强」。
究竟蟑螂是在何时开始被人们称为「小强」就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
影星周星驰曾经于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内将一只蟑螂称作「小强」,从此以后
,很多香港的蟑螂就有了名字。
另外,香港居住环境挤逼,气候温和,加上香港人太忙,没有太多时间打扫家居
,因此家中有蟑螂实在十分平常。有人甚至毫不介意,让蟑螂四处走动,所以大
家很欢迎它们有这昵称。
煲粥
「煲粥」一词,在广东话里,是「长时间的拿着电话筒跟别人无聊地闲谈」。
那么,为何说三道四的讲电话,是叫「煲粥」,而不是「煲汤」或「煲饭」呢?
原来,「煲粥」,全名是「煲电话粥」。
「煲」,是广东自创字,有两意,一是煮食物的锅;二是「煮」也!
「煲粥」的主要材料,本来是用米,而现今却换上电话,即变相成为没有用米来
煮吧!
没有用米去煲的粥,广东人称之为「无米粥」;没有米的粥,就是没有「米气」
了!
广东人指一个人做事不负责,不中用、无聊或无谓时,就叫「无米气」或「唔凑
米气」。
煮粥吃,是想有热粥暖肚,对身体有益,若吃了没有米气的没营养的水,便算多
余不中用的吧!
拿电话讲一大堆无谓无聊的废话,无终又是不会做出点甚么成绩来,便是名符其
实的「煲电话粥」了!
劈炮
现今,凡是下属不满上司而辞职的,广东俗语,皆称之为「劈炮」。
「劈炮」,本是警察术语。 「炮」喻指警枪。
「劈」是个借音字,是「抛掉」的意思。
「劈炮」原是警察掷下佩枪,辞职不干也。
在香港,做公务员的,除非犯了严重错失,否则,很少遭政府解偏的。
警察是公务员,几乎是吃铁饭碗的人,故此,若一个警员要辞职的话,多是工作
上不愉快,遂要怒掷「炮仔」(枪也),以渲泄不满,这激烈动作,就叫「劈炮
」。
当然,敢「劈炮」者,就等如不想干下去的了!
慢慢,「劈炮」一词,流入坊间,成为所有打工仔自己辞职的代名词。
炒鱿鱼
「炒鱿鱼」是「被解雇」的意思。
以前,到广东或香港做工的外地人,雇主多以包食宿的。
这些离乡别井的打工仔,身上回能带着轻便的包袱,顶多多带一张绵被或竹席。
那时候的店铺,多是前铺后居,即屋前端是营业的铺面,店主与伙记同住在店后
的房间或阁楼。
当员工被老板开除时,他便需收拾细软离开,这动作便叫做「执包袱」或「炒鱿
鱼」。
「执包袱」,看字面也明白个中含意,「炒鱿鱼」便要靠想像力了!
原来,广东菜有一名为「炒鱿鱼」,即炒鱿鱼片,当鱿鱼片熟透时,便会自动卷
成一圈的,正好像被开除的员工,在将自己的被铺(席或绵被)卷起一束时的摸
样,故此,除「执包袱」之外,被解雇又可叫做「炒鱿鱼」。
广东俚语3篇 磨豆腐广东俚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