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6篇 怎么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供借鉴。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1
怎样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资料
雅雅:
如果您是熊熊妈妈,孩子看上了别人的东西,会如何处理呢?
巴豆:
因为孩子不是一开始就懂的什么是自己的,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去抢夺,这也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不是孩子没教育好,我会告诉他:“这是俊俊的,请你首先征得他的同意。”孩子并不会为了这一句话而放弃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得把他抱住,重复:“这是俊俊的。”大多数孩子会因为失望而哭泣。抱起他,承认孩子的愿望:“你多么希望那个玩具是你的呀。”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用爱来安抚他,等他安静下来就会接受这个现实,并从中在社会化的进程上迈进一步。也可以引导他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别哭,咱们也买一个。”但是我发现即使买来一个一模一样的,他还是喜欢别人那个。这说明他的需求最初是那个玩具,是物质需求,而后来因为得不到,就演化为精神需求了,从得到那个玩具的过程或的心理满足。用物质来解决精神层面上的问题是无效的。
雅雅:
还有一种情况,也常常让妈妈们尴尬。比如在儿童游乐场,孩子占住一件玩具好长时间不下来,别的孩子也想玩,旁边家长不乐意了:“又不是你们家的,怎么就霸占着不下来。你们家长怎么教育的孩子。”这话让人很难堪。可是要是强行把孩子抱下来,孩子可能又哭又闹。
巴豆:
2岁、3岁的'孩子,认为只要自己看到的,自己喜欢的、自己先拿到的,就是自己的,要充分满足了才肯放手。在公共游戏场所,应该遵循谁先拿到就归谁先适用的原则,所以应该尊重孩子的合理权益,先完的玩具,如果没有其他的规定,就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停止使用。你可以尝试劝说,如果他愿意让给别的小朋友玩,一定要谢谢他,如果他不愿意,也要尊重他拒绝的权利。如果他有的家长说,那他以后会不会变得自私和霸道?其实,你保护了他的物权,他才能学会不侵犯别人的物权,否则他会变得害怕谦让,
资料
别的家长说三道四,那也只好顶住舆论压力,向周围的人表示歉意:“对不起,孩子先玩的,等他玩够了就会下来。请耐心等待。”当然还有更好的做法,例如劝孩子说:“这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小朋友们都有权利玩。每个人玩3分钟。”
这样的时间对等待的孩子也是锻炼,他通过等待培养了意志力,不愿等待可以选择其他的玩具,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被培养出来了。
雅雅:
孩子们打架也是常见的事情,这对妈妈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我见过两个不足2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时,一个孩子可能“打”了对方一下,其实是不是打人也不一定,被打的一方家长马上把孩子抱起来,面露不悦,好像受了多大伤害。打人一方的家长则抓过孩子的小手打了一下:“叫你打人……还打弟弟吗?你说!说呀!”孩子茫然地、迟疑地说:“不打了。”两位家长对这件小事的反应带给孩子的其实都是负面的影响。
巴豆:
对。看到家长的行为,就知道孩子的行为是跟谁学的了。家长通过打孩子制止孩子打别人,其实是把“打人”这个行为合理化了,孩子得到的信息是矛盾的:我不能打人,大人就能打人。有的家长会说:“我打他,让他也知道一下打别人会疼。”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微缩的成人,他不会记得疼痛,也不会记住这样的因果关系。打孩子的家长通常还是为了面子——你看,我在管教孩子,我可不是没修养、纵容孩子的人,以求得别人的认同。另一方家长反应也有些过度,一方面,觉得你凭什么打我的孩子,面子上下不来,有些家长尤其受不了别人通过打击孩子来打击自己,这种反应可能会影响孩子看待别人的方式,过高估计他人的敌意。同时家长们也心存恐惧,一方害怕自己的孩子发展成为喜欢暴力的“小霸王”,另一方会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不敢反抗的“窝囊废”。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交往方式,处理得好,孩子会从中学习到交往的规则和策略,获得宝贵经验,家长对双方都要宽容。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幼儿园里,不难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因为不会做一件事而独立在哭泣;几个孩子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到老师面前告状;还有的孩子一到手工课就沮丧着脸,噘着小嘴说:“老师,我不会呀。”以上这些事例都不难说明我们的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要拥有健康的心理,首先应拥有独立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一、充分肯定和鼓励幼儿
有些孩子遇到自己从未做过或看起来有难度的事情时,多半会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帮我吧!”这时,如果老师心急气躁地训斥或批评孩子,自然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老师应该心平气和地鼓励孩子,可以对孩子说:“你是有能力做好的。”并且要给予孩子适当帮助,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思考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应该注意观察,发现孩子有进步时应及时肯定鼓励,哪怕幼儿只跨出了小小的一步,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
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因此,教师更要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幼儿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
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过多的溺爱,爷爷奶奶更是把他们捧上了天,什么事情都不让他们做,一切包办代替,让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只会等待,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很差。
幼儿因独立生活能力差而缺乏自信,教师则应从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开始,先教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心,从而愿意自己动手。
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会随着增强。
自信,是孩子通往成功的阶梯。
三、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不去尝试,或者干脆在一边哭,其实都是一种经不起挫折的表现。
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同时,也应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教育孩子不要被挫折吓倒,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在语言活动中,可多采用故事中主人翁勇敢、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教材,如:“勇敢的小白兔”等,教育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对自己有信心。
在体育活动中,可增强一些难度以培养坚强的意志,鼓励幼儿坚持到底不怕输、不怕痛。
幼儿的挫折教育是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长,所以要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教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如告诉幼儿被蚊虫叮咬后可在患处擦上肥皂或花露水止痒等等这种基本的常识。
有了这样的常识,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就不会太惊慌,而且慢慢还能学会独立应付这些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如:“发生了火灾怎么办?”“与爸爸妈妈走丢怎么办?”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也激发了他们大胆处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发生矛盾时不要过多参与
不难发现,孩子们往往会把向老师告状当作解决孩子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如果教师每次都出面说谁谁不对,应该怎样。
久而久之,孩子们只会一味地寄托于老师,一味地去告状。
老师在孩子们发生矛盾时不应过多去参与,可先观察一下几个孩子的反应。
在孩子们来告状时,不妨说一句:“你自己去解决吧。”但是也不是一味不管孩子,在告诉孩子应自己解决问题时还应注意观察,看看到底是怎么做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必要时也应适当提出建议。
五、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如果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
实际上,幼儿之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幼儿自己完全可以解决。
为此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冲突。
这样一来不单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还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由于孩子年龄小,有些问题孩子们确实不能解决,教师应教给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直接为幼儿指明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完成。
我班里有一些孩子特别喜欢争谁做第几,有时吵得不可开交。
我教他们用“石头、剪子、布”、“点兵点将”的方法来决定谁做第几后,孩子们为这个事情争吵的现象减少了。
孩子们在遇到其他争论不休的事情时也会说:“我们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吧。”可见孩子们在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后,遇到困难时能运用这些技巧尝试去解决问题,而不再等着别人帮忙了。
六、家园配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注意争取家、园配合,通过家、园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孩子上幼儿园后生活在两种环境里,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的,如果家长不重视,总是包办代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这也给老师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
因此,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
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密切配合,经常沟通,采用家访、书信、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来和家长统一思想,以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孩子解决问题的培养需要家园合作,齐心协力。
因为孩子只有在一个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他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继而努力,久而久之,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
家长和教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4
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有的人总喜欢让孩子认字,背诗,觉得那样才是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我并不 这样认为。我觉得,游戏才是孩子的“本职工作”,在游戏中他们能学到许多。所以,我从不教儿子认字,只是和他玩各种游 戏。到公园接触大自然,在沙土堆上玩个痛快,或者带他到郊外去郊游,让他接触各种各样的世界,了解各种各样的.活动,培 养他广泛的兴趣。在公园和郊外的草地上,可以尽情的跑而不怕摔,这样就锻炼了他的协调能力。看到自然的花草鱼虫,还有 田间的老牛,让他对色彩有了更贴近的了解。让他亲自去采摘野花野草,看蒲公英如何飞舞,可以了解大自然的变化,也可以 锻炼手眼的协调配合。而公园里的儿童游乐设施,比如滑梯、蹦床等既可以锻炼他的胆量,也可以训练他的统合协调能力。在 玩的过程中,他还记住许多东西,有些甚至大人都不会注意的细节,孩子却会观察到,在玩中他实际上是个学习的过程。
第二,孩子的事情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家长不要包办。我觉得孩子是个独立的人,应该培养他的独立性。所以从 小我就特别注意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孩子都会有一个自我独立的时期,比如一岁多的时候会要求自己用勺子吃饭,二三岁时会 要求自己穿衣,自己干些其他的事情。如果他有这个意向的时候,不妨顺势让他干,也许他会弄得一团糟,那又何妨。我儿子 一岁多时就开始自己练习吃饭,有时也会吃得满桌都是,我还是坚持让他自己吃,所以一岁半上托儿所时他已经会自己吃饭了 。再比如睡觉,我从小就让他自己一个人睡,而且睡前也不哄,让他养成自己睡觉的习惯,这也是养成他独立生活能力的开始 。再比如,当儿子学会走路后,我便每天带他走着去公园,很远的路也不抱他,我对他说∶“人的腿和脚是用来走路的,你长 大了,会走了,就应该自己走,不要再让妈妈抱了。”儿子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很少要求我抱。现在每天我们都是走着去幼儿 园,走着去公园或商店买东西,走多远的路他都不会喊累,还说,“不累!我能走呢!”第三,多鼓励,要有耐心。孩子虽小 ,但也有自尊心,自己干得好的事情总喜欢表现,而不好的就会回避。所以当孩子学一样新东西时,刚开始肯定不行,这时就 应该多鼓励,耐心地教他多练习。如果他作得很好,就应该鼓励他下次要作得更好。比如涂色,刚开始儿子也涂得不好,我就 说,没关系,多练练就好了,并给他买来了涂色的书。书很漂亮,儿子一看很愿意涂,涂了几个后兴趣又转移了,这时我也不 急着逼他再画,而是放放,过几天才拿出来让他看。他自己会说,这张还没画呢,于是又画起来了。不论如何我都会给他鼓励 ,让他总有自信心,觉得自己一定行,当然这得是通过努力才会达到的,而不是因为什么聪明。
第四,让孩子多参与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都是一样重要的,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呢,就保护过度。 温室里的花朵永远是娇滴滴的。三岁的孩子其实已经可以参加许多的运动了,比如游泳、散步、拍球,其实到象翻斗乐这样的 大型儿童乐园去玩也算是运动了。我们经常会带儿子去玩,爬摸滚打,让他自由的玩。体育是相通的,当他掌握了一两项后, 其他的也就触类旁同了。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5
何伟
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要培养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选择学生可感可知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规律??审题能力??策略意识??自主探究
引??言
解决问题是数学知识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很多数学老师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一、制约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1.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限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智力水平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较弱。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1]。加上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对题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对问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很难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整理加工,对信息作出选择和正确应用。
2.学生审题能力相对薄弱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如以下案例:在“认识乘法”一课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书上的插图,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草地、弯弯的小溪……学生没有发觉关键的信息,老师急了,忙加以引导,问:你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呢?数一数各有多少?……
再者,?现行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已不再是以纯文字的叙述,取而代之的是图文并茂,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可是,学生一碰到此类问题情境时,就会出现读不懂题意或审题不全的问题,出现不知道从何着手解决的现象。
3.解决问题策略意识模糊
《新课标》指出: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2]。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还是依赖大量重复性的练习,这个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们解决问题凭借的是感性经验积累,解决问题策略意识模糊,没有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单调,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重视提出一套如下的标准样板[3]审题-读题,叙述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或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出发,或教师讲解,或一问一答;教师构造一套规范的“说法”,生模仿着说
列式解答--或教师做示范性板书,或学生板演。总结“套路”--提示这类题的特征,解题规律,注意事项。
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模式化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学生解题过程实质上就是套用模式的过程,这种传统应用题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探究性。学生学的时候看似很明白,练的时候也清楚,用的时候糊涂。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提高。
二、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直观的行动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促进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他们对完全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而对直接看到的和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数学教学内容,就觉得容易接受。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加强动手操作,为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供认识上的支持。并且,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积极性[4]。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数小棒,数图片等方式,直观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意义。同时,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数一数班里有多少位同学?某某同学在第几组?“排座位”游戏等这样的现实意义的问题和方式,让学生认识数的基数和序数意义。这样学生不仅学好了知识,还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有些学生在做题时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然而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那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该怎么做呢?我觉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学会读题
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读题的关键是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认真仔细,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例如有这样一类问题:“判断下列各题错的要改正”。对于这类问题,有的同学只是粗略看一遍就开始做,结果是只完成了判断,而把另一个任务“改正”忘记了。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看题,也不去理解题意盲目地去做题。如有一道题要求是“求做鱼缸需要多少玻璃?”,只是按照习惯,把题目当成普通的计算表面积的题来做,结果造成错误。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全面的观察问题习惯
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5]。
(3)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
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只有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意义也在于: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定格在让学生获得题目的答案上,不能只满足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的推导等过于形式化的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只有掌握了解题策略,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特征》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围,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结果有所不同,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结论:即较短两条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这种让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策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数学学习过程不在只是是模仿与记忆,更多的是学生数学建模的过程,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表明,兴趣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更是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流,表现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6]。因此课堂教学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说话、游戏、讲故事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中,从而进行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当具备了积极的学习氛围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如: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我提前给学生上了一节“学校运动会实践活动课”。学生对这个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在召开运动会中可能会碰到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1)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2)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充分捕捉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并组织同学们一起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邵志芳:《思维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月,第79-81页
[2]肖川:《数学课程标准》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第65-66页
文章类
[3]郑毓信:《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第8期
著作类
[4]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版,第56页
[5]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文章类
[6]沈超:<>,<>,第7期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6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问题。
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擅自帮助孩子或替孩子作决定,因为一旦失去锻炼机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应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适当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纠纷
当幼儿园老师反映,孩子和小伙伴玩时,不会自己处理问题,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向老师告状。
老师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沟通,不要什么事都告状,一味依赖大人。
我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为了帮助孩子改掉爱告状的毛病,我还认真地咨询了育儿专家。
专家告诉我,3~6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刚萌芽,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实际处事能力又偏弱,为了解决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告状”,其目的是向成人求助,因此家长要多教给孩子一些解决矛盾与冲突的策略。
我努力地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尝试,在我的刻意引导下,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渐渐有了长进,告状也越来越少。
有一次,她的脸颊被小朋友弄伤了,我当时有点急,要去找对方家长,孩子却说,妈妈,他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孩子真是长进了,遇事不但能够自己处理,还学会了包容。
充当孩子的“脚手架”
我觉得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要适时放手,给孩子更多尝试、体验的机会。
心理学家大卫·伍德曾说,家长应当充当“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
我在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就注意采用“脚手架方式”,并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6篇 怎么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