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8篇 高校新校区建设模式,欢迎参阅。
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1
高等教育必须快速平稳地实现教育信息化,这是高等教育必须走的强业之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是高校继续发展前行的必然趋势。
2.1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最大程度地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为了满足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力度,不断增强校内建设的具体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教学体系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校内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招聘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校内的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国内的高校教务部门逐步发展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逐渐带动教学模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了便于各大高校之间的学籍档案的管理、教务管理、用户管理等板块的工作,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需要在国内建立统一的运行标准,便于今后工作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
2.2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
高校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教学信息的处理能力,加强信息贮存的管理力度,还能够实现校内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快速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减少由于个别的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扰乱信息的现象发生,充分体现出教学管理工作对整个教学系统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工作。
2.3实现资源共享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学生的所需档案和信息都在入学时需要交给教务部门保管,因此,教务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教务部门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保障自己部门工作的高效化、时效化,能够及时地给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使得老师和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实现无时无刻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进教职工的工作速率,不断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引导校内其他老师和学生共同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2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各个领域需要学校输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意义非凡。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主要涵盖课程管理、教学安排、考务要求、用户管理、管理注册、成绩和学籍的管理、智能排课、导学中心、教材管理以及教师管理等诸多板块。高校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目的是加强教学梯队的建设,改善教学环境的氛围,促进教学体制的转变,从而建立起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新科技、新发展的教育力量。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求 高校
1引言
计算机的普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教育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教学模式不再同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更加信息化、科学化。因此,教学工作被列为当前各大高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学工作服务通过教学工作充分地展现出来,主要是为了增强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手段等,不断促使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使得教学课堂更加智能化、专业化以及科学化,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再停留在言传身教的授课模式,而是以更加高端智能化的形象,生动具体化地为同学们答疑解难,充分了解知识的构成过程。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发展现代教学智能化,为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是目前教育产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3
关于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几个重点环节把握探析
高校新校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高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新支撑.本文在借鉴西部一些高校新校区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新校区建设中关于项目审批、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管理及整个建设过程的.监管与协调等应重点把握的几个环节,以利于新校区建设顺利进行.
作 者:牛成春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丝绸之路?英文刊名:SILK ROAD?年,卷(期):?“”(8)?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新校区建设 ??可持续发展 ?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4
随着我国高校越来越多新校区建设的展开,校区分散、新校区难以承载老校区的文化底蕴,文化同质性构建愈加困难。S大学新校区于投入使用,距市区主校区20公里,机构设置多为主校区派出机构,并设有分教务处、分团委对学生进行管理。如何使大学校园文化在不同校区实现同质构建,是新校区面临的且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研究方法
本文以S大学新校区为调研点,调查范围和对象为在校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文科类102份,理工类98份。在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基础上,采用较为客观的衡量方法、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获得一手资料,运用文献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针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尝试对S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解释。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该校新校区规定,本科生大一、大二两年级除乘校车至主校区外,不得通过其他途径出校。文科学院本科已将全部教学任务转移至新校区,但学院党委、团委及教育科研办仍留在主校区。在学生管理方面,大二全部文科学院本科生及部分理工科本科生不再回迁主校区,新校区未设教师住宅区,各院系辅导员平均3日工作日在新校区,2日在主校区办公。
2.1教学与科研层面
高校教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实际载体,更是校风、学风的现实载体,具象于高校办学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学生风貌等方面。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多数新校区校园文化由于建校时间短,难以传承历史文化底蕴。高校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一定程度反映了师生关系是否能够相互信任,这也成为学生能否高效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及挖掘科研潜能的基础。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困难,62%的学生与任课教师在课外几乎没有交流,75%的同学表示未参与老师所组织的科研项目。对于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内容方面,关于学习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学校、生活和交际问题,还有少数同学与教师交流心理问题。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促使教师教学水平难提升,还会影响教育质量。学生解决学习难题途径的调研数据显示,首选查阅资料的有58%,选择求助同学的有26%,选择请教老师的仅有16%,一定程度反映出在新校区老师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所减弱。
2.2文化活动层面
高校搬至新校区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移植”难度较大,新老校区精神文化互动难度增强。高校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及师生员工的价值准则等均精神文化的传承应是贯穿于高校育人始终的。
2.2.1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参与情况
跨院系开展联谊活动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尽管高校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出台相关举措,举办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半数学生对所在学院与其他学院联谊交流活动的举办并不熟知,学术、科研、文体活动的交流与沟通在院系互动层面较少,呈现出新校区校园内部跨系、跨学科文化交流氛围不足的问题。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已成为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但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能够经常参与的学生仅15%,51%的学生很少参加。活动宣传力度不足、交通不便使得校区间联谊困难、活动申请审批流程复杂、形式主义严重、主题不明确都是校园文化活动现存问题。宣传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对活动的了解程度较低,降低参与度。
2.2.2学生成长成才
校园历史文化作为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源泉,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引导作用。(1)高校学生对校园历史的了解途径。据调查,S大学主页的官方介绍是学生了解校史的主要途径,也是较为全面和直接的方式,同时学校举办的相关报告或宣讲、校史馆和历史景观从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学生对校史的了解程度,但通过学生活动对体现校史、校风的程度较低。(2)学生对校园历史的了解内容。据调查,S大学对校园历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未充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形式多样化较为薄弱。学生对学校的建校过程和校办刊物的了解程度较低,学生对校园历史了解的方面如图1。(3)校园历史文化建筑的建设情况。学生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全面,新校区建成、运作时间短,本应呈现深厚文化积淀的校园景观的设置少,教学楼、图书馆等缺少文化底蕴,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育人功能有一定的削弱作用。新生由于接受高校特色的文化底蕴的熏陶,很难形成文化认同,从而在新校区学习中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就学生对学校历史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强烈程度,71%的`同学认为一般或不强烈。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最看重的是图书馆资源、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周围学习风气,如图2,认为校园文化已经体现在校园环境、建筑风格、历史沉淀、学生活动所占比率最高,但学生学风、教师教风并未明显体现。
3结论与建议
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根基与灵魂,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基于对老校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创新,根据老校区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所积淀的浓厚的人文底蕴、育人方针与精神风尚,形成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感染、引领、激励的作用。对拥有崭新的物质环境、全新的人文环境的新校区,进一步改进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融合及学生适应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高校制度文化重要地位,积极发挥高校服务师生作用。高校应具备一个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并根据这个理念,各校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高校新校区在投入使用前,应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根据已有相对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预先制定好适合新校区管理模式、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一整套制度文化,包括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引导师生及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
(2)提升教师文化育人意识,切实促进多校区文化交流。新校区由于交通等因素限制,存在较多的教师“走教”现象,师生间交流机会少,使师生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高校应当从教师的职业追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出发,通过加强教师职业修养的再教育,激发教师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的热情,建立师生间沟通交流,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文化氛围。
(3)加强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学生认同感。高校新校区初建成时,师生特别重视校园的建筑风格,因而,高校新校区应依托校园建筑风格与景观,使师生一进入新校区便能感受到与老校区相同的亲切感,从而形成对新校区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为学生讲解高校发展历程、建校及校友励志故事,编排校史剧,借助包括优化的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内“有形文化”与老校区沉淀多年的文化底蕴移植的“无形文化”相结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将其逐步纳入到自身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中,最终成为自己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做事的方式。
(4)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发挥“新媒体”载体促进作用。高校新校区应突出学生组织、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根据特长发挥其创造力,开展为学生所感兴趣、活动内容新颖、涉及面广、质量高的活动,诸如文化娱乐晚会、电影专场、公益服务、学术讲座、体育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群体对象,开展校级、院级、党团、班级、宿舍文化活动,建立新老校区学生间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跨校区活动,移植老校区校园品牌活动。拓展新媒体阵地,开辟学院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学院网页及时更新等形式对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将教育、学习的职能融入其中,实现寓教于网。
参考文献
[1]吉爱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解读与构建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3).
[2]王千红.新时期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
[3]郑洁.整合与重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阈[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4]赵思聪.文化自觉视野下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9).
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5
5.1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
要想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环境就必须从老师开始,老师的观念很重要,因为学生受老师的影响程度很大,因此,老师首先要起表率作用,敢于尝试利用新科技、新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习惯应对当前新教育形势的发展。此外,学校领导必须加大对各位老师的鼓励,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够促使学校的发展赶超教学质量高的名校。加强校内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应用观念,促使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和正常的教务体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不断深化改革,适应不同高校的情况,为了保障信息安全,必须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平台的正确运行。
5.2鼓励优质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面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为了逐步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校内各个部门应积极配合,学校领导需要不断加强建立优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高水平。尽可能多提供校内管理人员学习培训机会,让他们能够走出去,引进来更多高端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学校的教学发展上来,鼓励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素养,增强应用现代化科技的水平,培养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弊端,从而促进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5.3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科学性
在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过程中,需要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平台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结合当前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建设速度,增强符合学校建设的实际意义。针对整个设计开发过程,必须要求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工作,需要安排一名具有较强决策能力的领导进行设计开发工作的监督,促进整体设计开发进度的提高,当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需要设立专业化的人员不断依据用户的一些意见进行调试和修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和科学性,必须以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满足用户信息处理、收集、共享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增强系统的科学使用价值。
5.4建立相关的系统管理制度
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不光需要专业化团队的管理,各种技术的支援、教学观念的更新,还需要正确的系统管理方式,因此,要想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发展快速,必须制定出合理的系统合理管理规定,制约和监督好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防止出现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出现,影响系统的应用,有利于保障管理教学水平的高要求化,将工作做到实处。与此同时,良好的管理制度能使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依据实际状况修改系统,更正信息,防止出现信息错误,影响正常工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教育发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高校信息化是促进高校朝着更高水平教育质量不断迈进的前提条件。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科技含量,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应用功能。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学理念的革新,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思想,不断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阎燕.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5).
[2]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
[3]王麟娜.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3).
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6
高校要想建立高品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就必须遵循人不在于多,而在于质的原则,意味着尽可能减少用工数量,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所以,这样的选择势必会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3.1设计开发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原则
首先,需要提前考察好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资料,做到充分了解每一个系统建设的细节,有助于为后期设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与此同时,在设计时,需要不断结合当前高校发展的具体情况,不能够脱离实际,必须站在学校发展的具体要求之上设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其次,保障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信息化的主要推广原则是平台设计尽可能简单便于操作,让人们一看就能够上手操作,避免复杂的启动程序和繁杂的页面,在页面首页设置帮助提示,协助用户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接下来,平台的准确运行还离不开明确的工作流程,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把握规范,不能够违背原则实行操作。对于设计者而言,平台的版块设计尽可能贴合教学实际,要实现各方渠道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获取信息错误的现象发生。最后,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版块,让使用者能够依据自己的亲身感受予以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从而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应用质量。
3.2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
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必须具有以下的基本功能:学籍管理模块、教务信息管理、校内资源管理模块。其中校内资源管理模块包括教室资源、精品课程、课程资源以及教师资源管理等方面;学籍管理模块包括已修学分的查询、学籍信息以及学历有关的信息查找;教务信息管理包括课程信息、考试考核、培养计划等。这三大模块共同构成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不仅保障平台的高效运行,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资源。3.3建立安全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实现离不开智能化的网络系统,但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经常受到各方面的威胁,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可侵害性。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维护重点必须是保障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最低程度的受到外界的干扰。为了提供给教务部门高效化的办公条件,平台的安全性主要依靠投资发挥效用。对于当前的教学管理系统而言,主要是以校园网为基础建立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可靠性较强的技术手段实现平台建设,这样才能够提供一个信息准确、可信度高、及时处理的信息平台,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网络维护安全网下,才能够实现平台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从而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免受侵害。
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7
高校目前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平台上,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建设质量,维护系统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因此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包含以下版块:第一,管理用户,用户的设定人群可以是老师、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必须需要登录账号和输入密码,成功后才能够访问平台,有效地保障校内教学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板块的内容,从而达到自身获取信息的目的,并设置仅为可读或者可写的状态,防止用户任意更改信息。第二,对于课程的管理,可及时地录入校内开设的课程和课程有关的信息,例如:课程完成用时、课程代码以及任课老师等信息。便于学生和老师能够及时找到关于课程的相关资料。第三,智能化排课,排课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结构的优化是否合理,系统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尽可能优化教学资源。第四,教学计划的设定可以便于学生查找当前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学业完成情况,为毕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室是供学生每天学习和老师传授知识的地方,需要保障好每一间教室的上课情况、上课时间、实到人数以及授课教师等信息,对于上晚自习或者早自习的教室,提前做好纪律的保障,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五,针对教材的管理,主要是保障学生和老师能够及时地领到教材,开展学习进程,为了便于对书籍的管理,需要记录好购进书本的价格、版次、出版日期等信息。第六,注册管理需要学生在日常完成人工注册后,再在网上进行注册,防止和学生有关的信息遗失,从而确定学生安全到校的情况。第七,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的体现,因此,在期末考试或者平时的测验,每一个学生和监考教师都应明确考场规则、熟悉考试纪律、把握考试时间、确定地点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紧急处理措施等。第八,成绩和学籍的管理,为了保障学生的学籍情况,主要的信息包括学生在校的成绩记录、学生日常的表现状况、奖罚状况,都能够上网查找到,不仅降低了录入成绩的工作量,还提高了对学生的监督管理能力。最后,天津师范大学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特色版块是导学中心,主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给予学生提供就业发展意见、辅修问题以及考前辅导等,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当前的发展动向,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发展实例,让学生们能够依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地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此外,导学中心还能够及时地提醒学生需要修读的学分情况,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
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为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各高校纷纷新建新校区,开拓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各地大批新校区顺势而生。
高校新校区的扩展,一方面满足了办学规模的发展要求,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校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特别是如何为高校提供可靠稳定的后勤保障与服务,探索既符合国情、校情,又确保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
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具有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所有特征,但是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相对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又有不相同于老校区或原有校区的一些特点。
首先,市场环境不成熟。由于新校区多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偏僻地带,且相当一部份高校处于建设和调整中,其周边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等尚未形成,饮食及商业服务有其封闭性,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改善,但仍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其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难度较大。由于新校区面积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高,师生对后勤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也高。这对新校区后勤实体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有,后勤市场出现多头管理。由于在新校区建设中,许多高校对后勤设施设备的建设一般采用多元融资办法解决新校区建设资金的不足。投资的多元化,也意味着后勤市场的多元化。当然,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同样具有消费市场相对固定,服务对象多是经济尚未独立,消费水平有限的学生等特点。
二、建立符合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的后勤管理模式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后勤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元化后勤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即管理主体(高校或社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办学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服务主体和多种方式来实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是指实现后勤服务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校区后勤管理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只是校内模拟市场的形式,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全部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承担;
(二)市场部分开放,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后勤服务;
(三)市场全部开放,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
1、由学校后勤集团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许多高校采用甲乙方分设管理的模式,即模拟市场,学校成立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按企业化方式运作,甲乙双方形成契约关系。同样的,对于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高校整体托付给校内后勤实体,形成契约关系,即使少数服务项目由社会企业经营,也是在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管理之下。
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全部交由高校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承担,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校内市场。在改革初期,考虑到后勤实体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还不具备与外界企业抗衡的实力,“扶上马,送一程”,“友情操作”在所难免。
高校后勤实体(后勤集团)为适应新校区距离原有校区的特点,大都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过去以“条”为主的微观管理模式转变成以“块”为主的宏观管理模式,在新校区设立后勤集团分团,在后勤集团宏观调控下,分团享有相应的自主权。
“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后勤管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多头管理,有利于事情的尽快解决,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跨度少,有利于增强校区工作的活力。不足之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在资源调配上会造成浪费,可能造成管理上的脱节。
2、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完全由后勤集团承担后勤服务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首先新校区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学生餐饮业、商业服务等领域具有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为打破后勤实体(后勤集团)在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历史形成的“校园垄断”,学校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竞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引狼入室”。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与狼共舞”,促进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改进服务质量,也才能更好地控制校园市场价格,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
其次,由于后勤集团刚成立,自身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后勤职工队伍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也很难适应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的需要。因此,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是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
3、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一种情况是由于投资主体发生变化。在新校区建设中,投资者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学校,实行了政府主导、学校融资、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大量社会企业参与后勤设施设备投资建设,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投资体制的变化,除学校作为管理主体外,投资人具有管理权,或受投资人委托而出现第三方也具有管理权。
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管理主体(学校)为降低校区办学成本,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节省后勤管理人员经费,彻底摆脱高校办后勤的模式,在新校区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将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完全放开。
无论是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还是投资人或投资人委托的第三方管理,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都是通过招标方式,并与中标者签订合同,实现契约管理,由其提供后勤服务产品。这是引进优秀社会力量服务于高校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
但是由于社会企业不了解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对高校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理解和认识,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对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回报率往往估计过高。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发现投资与回报不对等时,不少社会企业选择自动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或者由于一味追求利润引起师生员工的不满,不得不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高校的安定和稳定。
纵观以上现有高校新校区普遍采用的三种模式,可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各高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决定了后勤管理不可能统一模式,各地各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要有利于为师生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建,冯晨曦,孙庆祥,等.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探讨[J].安徽高校后勤网,
2.李彬,黄步军,郭志华,等.新校区后勤社会化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3)
3.陈兴桂.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5)
试谈频繁建设高校新校区的隐忧论文共8篇 高校新校区建设模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