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要点3篇 园区规划环评的审批程序,供大家参阅。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要点1
工业园区规划
工业园是19世纪末工业化国家作为一种规划、管理、促进工业开发的手段而出现的。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工业园区在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刺激地区经济发展,向社区提供各种效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使地球的有限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生态经济的不断发展则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于是,人们开始对现行的工业体系产生了质疑,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生态系统在其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废物的产量。1990年,Frosch在英国工程师协会的报告会中对工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见解,“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现代工业园区及各类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整体的环境景观及企业形象展示,这既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需求,也是城市发展对工业园区的必然要求。
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对各类工业区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的设计不仅仅在于合理地规划各类工业的生产布局,从规划、景观到建筑设计都体现出生态、科技和文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业主提供集生产、研发、物流、展示及融资等内容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为企业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从策划到规划,从设计到宣传,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体贴地为业主着想,为其创造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铸造园区规划
铸造园区战略定位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属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园 园区发展目标
建设产业集群优化,投资环境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金属加工及装备制造 产业园 园区发展理念 主业协同
充分利用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协同发展。产业集聚
一大型主导产业项目为核心,拓展其上下游产业,形成具有集群效应的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区域联动
通过协作和互补等方式,促进产业园区与产业基地有效联动,实现双方互惠互赢。资源共享
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开用开放式布局,促进与产业基地和本园区共享,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和利用最大化。生态优先
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滚动开发,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性生态工业园区。
节能环保园区规划
节能环保园区规划,指的是对节能环保园区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作为“十二五”时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一,《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将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节能环保园区规划主要包括:
(1)节能产业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2)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而目前规划的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指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普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发展的领域包括: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5.航空航天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7.核应用技术
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9.环境保护新技术
10.现代农业技术
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2010年,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日臻成熟,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基本完成创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实施高新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工业园区将脱颖而出,1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将蓬勃发展,4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将初显轮廓,基本实现高新区点、线、面的纵深战略发展,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将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的20%以上,为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新能源汽车园区规划
新能源汽车是以电、氢、二甲醚等非常规车用燃料为动力来源,采用先进的动力控制技术、驱动技术和新型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也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以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制造为主干,新能源车用发动机、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车用附件(电转向、电空调、电制动等)关键部件为支撑,高强度轻质车用材料、电池专用材料等为配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为延伸,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相互配合、彼此促进的新兴产业。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国际原油供求矛盾逐步加深,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以节能减排为重要目标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逐步形成以能源、机电新技术为支撑,多种新能源为动力,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配套部件、专用储能材料及相关服务等领域,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呈现快速突破、竞相发展的态势。
汽车产业是产业化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汽车生产是各种原材料消耗的综合性集成!除金属外其中包括使用大量的化学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玻璃及油漆等!同时产生包括含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烟尘、粉尘、废水以及漆渣和钢渣等固体废弃物在内的多种废弃和有害物质。随着世界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点行业。世纪汽车产业能否保持其支柱产业和新技术带头产业的地位!关键在于其社会接受性。
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发展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建立汽车产业与环境的友好生态关系!实现汽车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共生是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产业园区与汽车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园区是依据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论以及系统科学思想设计而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其运行模式依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进行,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使整个生产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物。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统一和协调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产业园区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但已经取得共识的是园区的概念并不限于地理上毗邻的地区,它可以包括附近的居住区或者离得很远的企业。尽管到目前为止生态产业园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不成熟,但作为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向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层面的主要践行者。生态产业园区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园区发展领域的主题!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更成为谋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途径。
园区规划开发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业园区的规划即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近结合,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产业项目及用地布局。
(2)集约利用与产业聚集的原则.围绕主导产品发展一系列相关生产和服务,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产业链和特色产业。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园区的开发建设发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原则,成熟一片、开发一片,逐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先行配套建设。(4)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园区实行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采取以园招商、以项目招商、以商建园、以商兴园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组建园区开发管委会,园区开发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三位一体园区管理机制,对园区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降低入园成本。
园区开发模式
国内产业园区开发模式
我国各地区在进行产业园区开发时,借鉴了欧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建设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实力等现实条件,形成了多种符合我国国情、促进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这些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类:
企业主导模式:不改变原行政管理体制,委托企业进行园区开发管理,如上海漕河泾、闵行和虹桥开发区。这一开发模式适用于功能定位比较单一的小规模开发,但难于适应跨行政区划的综合开发要求。
政府主导模式:管委会兼具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如上海青浦工业园区、上海宝山工业园区。这一开发模式具备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办事效率高的特点,在开发初期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较大。但也有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活力不够的缺点,容易导致机构膨胀,政企不分。
政企混合模式:管委会只负责行政管理事务,园区开发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如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开发由中新合资开发公司承担。这一开发模式既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权责明确,有利于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实施综合性、大规模成片开发,总体效果好。但在政企关系协调上要求较高。
对比三类开发模式的优劣势,结合地区的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体系,以及集聚区的特点和开发要求,选择建立高效灵活、贴近市场的开发体制。
具体步骤为:
在当地市政府领导下,由市政府部分领导成员组成产业园区领导小组,负责园区的纲领性、政策性工作。
在园区领导小组下,成立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制定园区整体规划、落实开发政策、组建各部门、招商引资和日常管理等。在集聚区领导小组之外,成立由关键政府部门领导、核心行业专家、关键驻商代表组成的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与集聚区领导小组共同对园区管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建议。
园区管委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园区开发公司,引进现场办公政府部门,组建民事办公室。
管理办公室主要实现内部管理功能,包括规划、财务、内部人力资源、网络建设、公共关系、上传下达等。
园区开发公司在早期负责园区的一级土地开发与招商工作,通过成功招商引资后,与引进企业合资、合作共同开发不同区域,共同完成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部分区域的房地产开发。
政府性开发公司下设招商办,在园区发展早期主要负责开发公司的合作招商,在园区发展中后期负责产业招商。
现场办公部门,指办理企业注册登记和建设立项手续所涉及到的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运营中所涉及到其他政府部门,将这些部门统一引进驻入园区特定办公场所,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
民事办公室则负责基本民事功能,以及创新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培育。
现代物流园区规划
物流园区规划,指的是对物流园区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物流园区规划有别于国家与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又不同于工业与房地产业园区的规划。物流园区规划更偏重于在较大规模的地域范围内,土地布局与功能布局结合的科学性,更偏重于园区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规划,更突出物流产业的特点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协调等要素规划。
物流园区规划的要素主要包括:
(1)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背景(如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现状、发展规划等);
(2)所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现状(如资源分布、物流量及其分布、市场需求等);
(3)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选址论证;
(5)定位分析;
(6)功能设计;
(7)布局规划;
(8)交通规划;
(9)信息系统规划;
(10)支持保障体系规划;
(11)建设发展实施方案。
物流园区规划现状
《2006年以来中国物流园区专项调查报告》分析:大部分建成或在建的物流园区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对园区建成后为谁服务、怎么服务、市场规模、潜在服务对象等类似问题,园区的规划者们大多回答不明晰。很多物流园区只是提出要建成某某区域最大、辐射最强、带动新最高等等模糊和不具有操作性的目标,结果带来极大的盲目性。北方交通大学物流研究所所长王耀球说,现在许多地方政府都把物流园区作城市向现代都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规划,但却对本地的经济、市场、产业布局没有深入研究。现代物流是市场高度发展、产业布局调整升级后自然形成的,但许多地方并不具备这种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虽然政府规划有热情,但就是没有企业愿意参加,即使勉强被拉了去,企业也只能是负债经营,无法开展业务。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一鸣指出,在既有的物流发展规划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规划缺乏宏观高度,缺乏综合性,布局不够合理等,当前物流园区的规划主体首先就有局限,基础设施规划由某个部门或行业牵头完成,往往造成物流基础设施带有明显的行业和部门色彩,缺乏一定区域物流设施整体角度的考虑。其次,缺乏全局的考虑。
物流园区规划类型
1、按内容性质分,有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和专业物流园区规划。
2、按管辖范围分,有全国发展物流园区规划、区域物流园区规划、企事业单位物流园区规划。
3、按时间分,有远景物流园区规划和短期物流园区规划。
物流园区规划的功能定位
现代物流园区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具有两大功能,即物流组织管理功能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以及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物流园区的内部功能可概括为8个方面,即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其中,综合功能的内容为:具有综合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态的作用,可以全面处理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方式以及不同作业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规划思路
物流园区规划应综合考虑宏观布局设计、基本战略定位、组织网络架构和营运策略设计等几个不同的方面。除物流中心平面分区及功能规划外,还应从如下几个层次进行设计:
1. 作业层次:如储运作业的整合与标准化(托盘、储运箱与容器共同化)、配送运输作业整合(车辆共同化)、作业信息输入整合(条码化)、采购作业与订单信息传递(EDI、EOS)等。
2. 作业管理层次:如库存管理、存货管理(MRP、ABC分级)、营销信息反馈(POS)与分析、出货订单排程、拣货工作指派等作业的规划管理。
3. 决策支援层次:如配派车系统、配送区域规划、物流成本分析与计费定价策略等。
4. 经营管理层次:策略联盟、联合采购、共同配送等业者间的资源整合。可由产业垂直整合、水平整合,或不同行业间的整合方向进行。
方法措施
1、物流市场和竞争策略研究
(1)分析中国物流行业概况(政策、资本、运作、购并)。
(2)分析所规划的物流园区在所在地第三方物流市场中可能占有的容量,及其各细分市场的容量和成长率。
(3)分析所规划的物流园区的经营网络、所在地及相关地区的现实和潜在的物流客户群状况
(4)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和确定所规划的物流园区在有效的物流半径内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类型及其发展方向和潜力。
(5)分析和确定所规划的物流园区的客户能力、运作成本及对进驻企业的整合价值
(6)结合所规划的物流园区的优势和物流市场竞争情况,分析并确定所规划的物流园区未来可能的业务目标
(7)评估所规划的物流园区潜在的商业风险:业务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资源风险,及其相应对策
2、战略分析
(1)分析和评估所规划的物流园区工程完工后的战略和竞争实力(SWO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2)价值贡献和运作能力
3、体系设计
(1)运输体系规划
(2)物流系统的衔接与配合(3)物流功能、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整合(4)进驻企业与物流中心的合作竞争
(5)信息系统规划
东莞或将再增一“国字号”。11月25日,2011中国(东莞)生态发展论坛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等1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共同探讨“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背景下的生态治理与生态工业园建设”,共谋东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昔日的污水汇集区、垃圾填埋区和泄洪区,现在已经是清渠环绕、湖色怡人、白鹭回归、绿道蜿蜒。东莞生态园的蜕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正是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树立成功典范,推介先进经验,把脉未来发展,东莞生态产业园协同中国环境科学院等国家级专业机构,邀请数名工程院院士、国内顶级科研机构主力专家汇聚生态产业园,高调举办了“2011中国(东莞)生态发展论坛”。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更是未来发展趋势。参与的专家也发出感叹,“东莞生态园的实践将代表珠三角未来发展的方向。”论坛上,专家们纷纷呼吁,东莞生态园应该申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对此,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东莞生态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莫淦泉称,明年东莞生态产业园将启动申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高调举办生态发展论坛
11月25日上午,2011中国(东莞)生态发展论坛正式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杨志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等数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共探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
据悉,本次论坛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东莞生态产业园管委会承办。论坛围绕“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背景下的生态治理与生态工业园建设”主题,共同探讨生态治理与园区建设的问题,共谋东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坛上,东莞市副市长严小康首先致辞,他说本次论坛汇集了国内著名的环保、水利、城市规划等专家、学者及精英,可谓智库云集。举办论坛目的是进行生态治理与生态工业园建设理论探索,为社会各界交流生态治理经验、探索环保新道路搭建良好的平台,意义重大、机会难得。
随后,王浩、杨志峰、朱荣远、乔琦等专家学者先后做了专题报告。“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首先以《城市河流运营之道》为题做报告,他通过列举国内外的河流成功治理案例(比如英国泰晤士河、韩国首尔清溪川、上海苏州河等),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和阐述,为东莞生态产业园的河流治理方面提供经验和借鉴。
“如果我们说松山湖园区是以山水格局的环境特色取胜,虎门港园区是组合港城经济要素为目的,那么生态园的发展计划是以环境水生态治理为先,走内涵型、新型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并进为要旨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则表示,东莞生态产业园并不是单纯地解决水环境的问题,也不是新添一个经济发展单元,是东莞推动统筹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示范。
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乔琦则从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等角度进行阐述,她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专家建议申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面向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东莞发展的永恒主题。”论坛上,东莞市副市长严小康说,东莞生态产业园区作为东莞市委、市政府修复生态、整治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示范区,是东莞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要体现。“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将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环保生态产业园区,为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起示范”。
未来,东莞生态产业园该如何走呢?申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对此,乔琦认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工业集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
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宋乾武则说,东莞生态产业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它从一个原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地方,蜕变成现在如此美丽的地方,更让人们的观念从原来强调GDP转变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东莞生态产业园将水处理与景观相结合,以治水为先的理念很不错,完全有条件申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对此,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东莞生态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莫淦泉表示,东莞生态产业园正在准备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申报的工作,并专门到一些已经申报的园区进行了参观学习,本次论坛也是申报工作提供一个平台,邀请专家为申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把脉,“明年我们将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申报工作”。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有60个园区开展创建,15个园区通过验收。其中,广东省共有2个园区开展创建,广州开发区已经于近期通过验收。如果东莞生态产业园开展创建并成功通过验收,将成为东莞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重点引进“大、优、高”项目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作出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六镇汇合处土地,实施集约开发,建设东莞生态园的重大决策。历经5年,东莞生态园完成了质的蜕变,实现了华丽转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环境修复初见成效,招商引资取得初步成果。目前,已经有3家企业同意入园,涉及金额达40多亿元。
未来,东莞生态产业园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呢?未来5年,将是园区的全面发展关键时期。对此,莫淦泉表示,将紧紧围绕东莞市“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给力转型升级,给力幸福东莞建设。
莫淦泉还说,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水系治理的力度,治水和生态修复目标全面实现。同时,加快推动生态园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完善园区核心水系湿地、湖区的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提高内部水体的自净能力,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渐初步完善。未来5年,园区将在现有基础进一步加强园区道路桥梁、环境改善工程、旅游设施配套、企业服务配套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争在东莞中北部建成一座“城水相融、岛城相映、水绿相依”的生态新城。
“未来,我们将重点引进‘大、优、高’项目。”针对园区的招商问题,莫淦泉说将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调整招商引资工作思路,重点引进“大、优、高”的投资项目,“大”是项目的规模大,投资的强度大、辐射带动性大,“优”是发展潜力好、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是引进在产业链的上端,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优质企业。同时,还将进一步调整产业规划,确定园区核心产业,并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新型产业链接。
华丽蜕变
这里曾是“东莞最大的涝区、污水汇集区、垃圾堆积区”,一个跨越了6个镇的边缘地带,是一个污染严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是诸侯割据发展及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遗留症状的典型写照。
面对环境品质的“低洼地”,美好的蓝图如何描绘?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生态产业园。经过近5年的科学规划和生态系统建设,蜕变正在不断进行,犹如“凤凰涅槃”一般。现在,园区已成为一个以湿地为特色、景观优美和生态良好的现代产业园区,成为快速发展地区水生态系统重构的成功典范。
现在,昔日污水变清渠、白鹭回归、湖色怡人、绿道蜿蜒??东莞生态产业园的变化惊艳无比。省委书记汪洋也由衷赞道:“建设生态园、东莞有眼光。”东莞生态产业园的实践,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关注。
“太神奇了!”11月2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等多名专家、学者齐聚生态东莞生态产业园,专家们了解到生态产业园从过去污水横流、垃圾满地的地方,短短几年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园区的变化让他们惊诧不已。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告诉记者,东莞生态产业园给人印象深刻,体现了一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过去东莞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生态园通过采取9项措施,让整个地方变成了“绿屏、绿廊、绿景”,还营造了大量的亲水景观,代表了未来珠三角发展的方向。
接下来,东莞生态产业园将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由生态重构走向生态发展,引进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发展的示范引领区。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许多地方正在华丽蜕变,一个个奇迹即将诞生。
专家建言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初到东莞生态产业园,眼前的景观让我十分惊讶,这里前后变化真是巨大。另外,园区无论是生态理念还是技术水平都具有超前性和前沿性。
东莞生态产业园做到了一般城市不能做好的事情,在3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进行这么大手笔的规划建设,它的理念和规划必然引领生态建设的旗帜。未来,我觉得园区应该继续抓好周边镇街的污水排放,协调周边镇街的产业发展。同时,结合周边镇街的产业链,积极做好自身的产业规划。
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东莞生态产业园是跨越6个镇的边缘地带,不是第7个镇,生态园是站在东莞市的高度,作为一个示范区来推动转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大项目行动计划。生态园的出现,给东部快速干线沿线六镇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3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真正的用地不到一半,而产业用地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产业用地甚至都不足以支撑园区的发展。生态园的产业,就是弥补周边镇街的需要,应该定位在研发、高科技等高端产业上。
如果我们说松山湖园区是以山水格局的环境特色取胜,虎门港园区是组合港城经济要素为目的,那么生态园的发展计划是以环境水生态治理为先,走内涵型、新型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并进为要旨的。
不过,生态园并不是单纯地解决水环境的问题,也不是新添一个经济发展单元,而是东莞北部统筹发展的新示范。东莞生态园湿地不是一个保护型自然湿地公园,而是一个具有参与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功能型绿色生态系统,是人工建设但趋近于自然湿地景观状态的环境。因此,生态产业园要发展,就必须破“界”,破心界和眼界,破有碍于生态环境的系统完整的行政界,破经济要素不流通之“界”,破土地综合价值差异之“界”,破产业不成链之“界”。
朱荣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我是东莞的粉丝,我见证和目睹了东莞生态园的成长,我对东莞也很有感情。以前,大家总以为东莞不缺水,没有后患之忧,但实际上并不如此,我们应该全面理解水环境,不仅是水的深度处理上,还有整个水环境。
国内很多生态园区,但都是以GDP为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要点2
附件
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审查要点
本要点适用于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以下简称“规划大纲”)的审查工作,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划大纲审查参照执行。
一、审查组织
规划大纲审查工作由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成立审查小组,对规划大纲进行审查。审查小组由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领域专家等人员组成。
二、审查原则
规划大纲审查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于贯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对规划大纲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提出意见。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依规,注重实施。贯彻国务院关于“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的要求,既要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程规范,又要兼顾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特点,确保规划大纲既符合— 1 —
国家宏观管理战略布局,又便于在本行政区域进行控制和实施。
(二)严格保护,突出重点。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严格保护现有林地资源,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对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区域林地,以及高效生产木材、木本粮油和生物质能源等林地进行重点保护。
(三)持续利用,提高效益。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转变林业发展和林地利用方式,科学利用林地,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促进林地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
(四)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多功能需求,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统筹生态、生产、建设使用林地,明确区域林地利用方向和重点,合理配置林地资源。
(五)强化调控,科学管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创新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管理,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林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审查依据
(一)《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地方颁布的与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
(二)《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函〔2010〕69号文件。
(三)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技术标准。
(四)《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六)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地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和全国土地调查等成果。
(七)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国造林绿化规划,全国、区域林业发展区划。
(八)其他有关资料。
四、审查重点
(一)基础数据
1.审查规划基础数据的客观准确性。规划的基础数据要以符合规定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和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等为基础,以最新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数据为总控,并结合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调查成果,按规划的林地分类将林地及森林资源现状数据统一到规划基准年2009年,合理分解落实到县级单位。
2.规划基础数据,要包括反映林地现状与结构的地类、权属、森林类别等数据;反映森林现状及结构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起源、林种等数据。
3.规划基础数据要明确林地质量等级及划分标准、林地生产率现状,国家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的数量及结构分布,现有林业重点工程数量及实施范围。
4.其他有关基础数据。
(二)专题研究
1.规划大纲要在充分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2.专题研究要立足地方林地保护利用的实际,围绕林地保护利用重大问题开展并形成专题报告。
3.专题研究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林地现状评价
林地现状分析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体现本行政区域的特点、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成效,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全面分析原因,论证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必要性。
(四)指导思想
规划大纲编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可持续经营的方针;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科学管理的原则;要体现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节约集约使用林地原则,强化调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制度。
(五)规划目标与任务
规划大纲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准确把握未来林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加强节能减排、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出发点,明晰林地保护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思路;要立足解决当地林地保护利用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林地保— 4 —
护利用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政策导向。规划目标要体现“双增”目标实现情况,并明确规划目标指标的实现途径和可行性。
(六)结构调整优化
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按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统筹安排,合理调整结构。
1.在区域间差异性和区域内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林业发展区划,合理进行林地保护利用区划,确定区域林地保护利用方向,体现区域布局的合理性。
2.统筹公益林地与商品林地结构,优先保护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林地,保障重点公益林建设,积极发展重点商品林基地;要积极保护天然林资源,科学调整天然林地与人工林地结构。
3.按照《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求,制定林地保护等级划分标准,明确不同保护等级规模和保护措施。
(七)指标控制
规划大纲必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各项规划指标。指标确定要符合当地实际及需要,并分解落实到县级单位。分解依据要充分,时序安排要合理。
1.林地保有量
林地保有量安排必须体现“应保尽保”的原则,原则上保证森林“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省级以上林业重点工程与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用地必须保障和落实。
林地动态平衡调整方案要切实可行,补充林地数量要能满足本辖区规划期内生态建设需求。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重要区域、25度以上的耕地和生态脆弱区域的沙化耕地、能够恢复植被条件的石漠化土地、退化土地等要纳入补充林地范围;废弃工矿、废弃山区村庄及村中空闲地等宜林闲置地要按照宜林则林的原则纳入补充林地;违法毁林开垦的林地必须纳入还林规划。
2.森林保有量
森林保有量要满足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的要求,体现对有林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灌木林地的严格保护。
森林保护与发展要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为目标,规划宜林地造林、退化林地修复、森林植被恢复等内容。
3.重点公益林地比率
重点公益林地规划指标要体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比率要科学合理。国家级公益林地范围和面积不得擅自调整。
4.重点商品林地比率
重点商品林地规划指标要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优先保障国家木材生产基地和其他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对林地的需求,合理确定。
5.占用征收林地定额
占用征收林地指标要适度保障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公共建设使用林地,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林地,规范商业性经营使用林地。
6.林地生产率
林地生产率指标要综合考虑林地潜力、森林经营模式、利用方式等因素,科学合理测算。
(八)林地用途管制
规划大纲要本着节约集约使用林地的原则,科学合理预测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体现“优化配置、有保有压”的原则,重点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使用林地,严格控制经营性项目使用林地。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要有恢复计划和措施。
(九)林地保护
1.结合本行政区林地现状、发展潜力以及生态建设和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的需求,规划可行的补充林地后备资源途径,发挥林地对生态安全的支撑作用。
2.围绕森林保护目标,明确保护有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遏制林地退化,实行森林占补平衡的政策措施。
3.按差别化管理要求,结合已完成的国家级、省级主体功能区(包括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规划成果,统筹调控本辖区的林地利用方向,落实差别化林地保护管理政策措施。
(十)林地利用
1.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出林地质量分等标准,明确不同等级林地的利用模式、规模和管理措施。
2.本着“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加强宏观调控,合理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和林地利用方式,明确森林质量工程、林产品基地用地规模与布局,提高林地生产率,促进林地利用由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
(十一)保障措施
规划大纲要围绕保障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从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个方面,拟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强化规划实施执行力。
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各项保障措施,尤其要落实节约使用林地的价格调节机制、不同用地途径的管理与调控政策等创新性林地管理政策措施,明确将约束性目标指标作为地方各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机制和体系,确保规划的执行。
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建议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变的改革方向,有利于形成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长效机制,提高林地保护利用宏观调控能力。
(十二)成果要求
规划大纲要符合《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审查办法》等相关要求,结构清晰完整,说明简明扼要,统计表全面,专题研究报告有针对性。
(十三)协调与论证
1.规划大纲须经过专家咨询和部门论证,经本辖区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上报。
2.规划大纲编制要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城建、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协调,对规划目标及林地规模、结构、布局和相关政策等进行沟通确认,并与下级规划进行对接。
五、审查结果处理
审查单位应当将审查意见反馈给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规划大纲通过审查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审查意见,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规划大纲未通过审查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重新申报。
主题词:林地 规划 大纲 审查 通知 抄送:国家林业局各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本局发送:政法司、资源司。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2011年4月14日印发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要点3
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要点
一、适用范围
本技术审核要点规定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重点和基本要求,适用于环境保护部委托评估中心进行的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其他部门和单位委托中心进行的同类型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或咨询,可参照执行。
二、审核原则
(一)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1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HJ/T 463-2009)、《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06)、《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HJ446-2008)等相关技术导则和标准的要求,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报告书能否提交审查会议审议的明确结论。
(二)技术审核应重点从报告书所用资料、数据的有效性,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全面性,评价方法选择的适当性,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优化调整建议的合理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可信性等方面给出明确的审核结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改进与完善的技术咨询意见。
(三)规划本身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技术审核应明确要求报告书提出否定或调整规划方案:
1、规划建设项目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环境功能区划)、节能减排要求等不符;
2、规划布局和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以及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存在空间冲突或与其保护要求相抵触;
3、矿井(坑)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废气等向外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中含有某些特殊污染因子,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难以控制或尚无法预料其环境影响;
4、规划实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生态影响或地下水(包括水量、水质)影响,且无法提出成熟、可行的生态恢复技术和地下水保护措施;
5、煤炭开发导致区域逐步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由此带来的间接影响、累积影响可能超出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四)当报告书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技术审核应明确提出报告书修改后再提交审查会议审议的建议:
1、采用的资料、数据缺乏时效性,失实,或者相互之间存在矛盾;
2、环境影响分析、预测方法选择不当;
3、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不准确、不深入,需 要进一步论证;
4、预防或者减轻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存在严重缺陷;
5、优化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或者错误;
6、未附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或者不采纳公众意见的理由明显不合理;
7、评价内容有重大缺陷或者遗漏。
三、审核内容和要求
以下为报告书需要重点阐明或分析的内容,在审核时应重点关注。如果存在缺项、漏项、资料不足、分析不充分、结论不明确等问题时,应在审核意见中明确指出。
(一)规划概述 【基本内容】
(1)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历史,其间规划定位和内容的主要变化,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本次规划的编制背景和进展,本次矿区规划的发展定位、总体目标、规划时段;矿区开发现状。
(2)矿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勘探程度、资源量、煤质特征。(3)矿区规划生产规模;井(矿)田划分(面积、范围等)及开拓方式;煤炭洗选、加工与利用;矿区开发时序及下游产业发展规划(特别应明确规划草案中是否包括此内容)。
(4)给排水、运输、供电、供热、行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规 划。
(5)伴生资源(如瓦斯、铝土矿等)、矿井(坑)水、煤矸石等的利用规划;规划草案中提出的环境保护规划、移民安臵地规划等。
【基本图件】
矿区地理位臵图,矿区井(矿)田划分图,典型矿井开拓方式剖面图,矿区地面总平面布臵图(包括各矿工业场地、井口、公路、铁路、输电线路、输水管线等)等。
【基本表格】
矿区主要规划项目表,本次规划与上一轮规划项目的对比表,可采煤层特征表,煤质分析表(必须有各煤层的含硫量、灰份、热值等数据),主要经济技术、环境指标一览表,煤炭储量汇总表,矿区煤炭平衡表。
(二)规划分析 【基本内容】
(1)分析矿区总体规划与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符合性和协调性,初步确定备选的评价方案。其中:政策符合性分析中至少应包括:《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7年第80号)、《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发改能源[2007]1456号)、《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2]2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国 办发〔2006〕82号)。规划协调性分析至少要包括:《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国和地方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包含环境功能区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若矿区总体规划存在不止一个规划方案,应逐一对各规划方案进行政策符合性和规划协调性分析。
(2)分析影响规划实施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运输条件,下游产业发展,水资源保障、与敏感区域的冲突等,提出不同情景下的环保对策建议。
(3)估算备选规划方案实施的主要污染物源强,明确污染物产生量、去除量(利用量)、排放量;明确生态影响的途径、强度。
(4)分析规划草案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不足,并提出总体改进目标。
【基本图件】
根据备选规划方案绘制的水平衡图、煤矸石平衡图、COD平衡图、SO2平衡图,产污及生态影响途径示意图。
【基本表格】
规划实施的污染物源强及生态影响强度一览表,规划项目用水量估算表,政策、法规、规划协调性分析一览表。
(三)区域环境现状评价 【基本内容】
(1)评价所使用的监测资料应能全面反映矿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生态环境状况。在现有数据无法体现现状环境状况的情况下,一般应开展矿区环境现状监测。地表水环 境质量数据必须有pH值、悬浮物、COD、BOD5、溶解氧、石油类、硫化物数据;根据矿(坑)井水水质及区域地表水水质特点可适当增加总铁、总锰、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铅、总砷、总锌、氟化物、挥发酚、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地下水现状评价除说明取样点井深、对应的含水层及其水质状况外,应重点阐明地下水(重点是第四系潜水)的补、径、排关系。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必须有SO2、NOx、TSP、PM10日均浓度数据。
(2)生态现状评价要结合相应图件,给出评价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植被类型(阔叶林、灌丛、草丛等)、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及不同土壤类型的面积、主要分布区域及其比例。使用多个指标综合评价矿区的生态敏感性,具体方法应符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要求。
(3)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基本农田等敏感保护目标进行重点描述,明确其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要求,说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4)回顾性评价要分析矿区开发对生态环境、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环境的总体影响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对于老矿区,要提供两期以上遥感影像图对比矿区的总体生态变化;分析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煤炭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矿区环境质量变化,主要污染源及其治理情况;系统总结矿区目前存在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基本图件】 矿区遥感影像图,区域地貌图,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图,矿区植被类型分布图,矿区土壤侵蚀图,矿区土壤类型分布图,矿区珍稀物种分布图,生态功能区划图,地质构造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区域水文地质图,地表水水系图,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项目区有关照片。
【基本表格】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各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各类型植被面积统计表,各类型土壤侵蚀面积统计表,各类型土壤面积统计表,主要社会、经济数据统计表。
(四)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内容】
识别矿区开发主要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和矿区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识别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环境敏感目标,明确其保护要求;确定区域环境目标,明确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指标值;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重点;简要分析规划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
【基本图件】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环境敏感区规划图件。【基本表格】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表,评价指标体系表。
(五)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生态影响 【基本内容】
(1)分析矿区开发对环境敏感目标、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井工矿应给出矿区煤层开采后的地表最大下沉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值、最大水平变形值、最大影响半径、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等参数;说明沉陷、变形的时空分布特点。露天矿应重点分析土地挖损造成的生物量损失、景观变化、土壤侵蚀等。
(2)根据评价区域受影响房屋、文物古迹、道路、水利设施等的类型、等级等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沉陷防护措施。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沉陷破坏程度等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或重建方案。针对重点保护目标,应单独提出明确的防护措施。根据当地实际,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建议。
【基本图件】
不同阶段的矿区地表沉陷等值线图,或能够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及地形、地貌变化趋势的其它图件,保护煤柱留设图,生态综合整治分区规划图。
【基本表格】
重点保护目标基本情况及防护措施一览表,各类型土地(林地、草地、耕地等)受影响的面积表,每种类型土地中按破坏程度(如划分为轻度破坏、中度破坏和重度破坏)统计的面积表。
2、地下水影响 【基本内容】
(1)明确冒落带、导水裂隙带计算公式及参数选取;通过防 水煤岩柱与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对比,分析煤炭开采对各含水层的影响情况。露天矿应分析疏干影响半径、对地表水系的影响及对区域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2)通过本区域或相邻区域已生产煤矿的类比调查,说明矿区煤炭开采是否会对饮用水源、农灌水源等产生影响。对于可能受到影响的水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可行的补偿措施。
(3)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矿井(田)开发顺序调整建议,说明应该禁止或限制开采的区域以及需要留设防水煤岩柱的大体范围。
【基本图件】
区域水文地质图,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含水层、隔水层及导水裂隙带分布示意图;若对浅层地下水产生影响,应在平面图上标明影响的区域。
3、地表水影响 【基本内容】
(1)鉴于同一矿区的矿(坑)井水水质一般相差不大,在规划环评中应提出针对本矿区的矿井(坑)水处理工艺和设施建议。在处理工艺和设施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矿化度和特殊污染物。提出矿井(坑)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及项目的选址建议。
(2)预测污水排放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如果涉及到湖泊、水库、水源地等重要地表水保护目标,要分析采煤沉陷及矿区取水对上述水体及其汇水区域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基本图件】 环评建议的矿井(坑)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基本表格】
处理前后的矿井(坑)水及生活污水水质对照表,应特别注意特殊污染因子。
4、声环境影响
应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两侧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提出防护措施或线路调整建议。
5、大气影响
结合矿区自然、气候条件,给出煤炭储、装、运等各个主要产污环节的扬尘污染治理措施建议;结合当地煤质特点,给出燃煤锅炉的烟气治理措施建议;给出煤矸石堆场抑制扬尘污染的措施建议;预测锅炉房、煤矸石电厂、矸石砖厂及其他规划工业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对评价区域的总体影响。
6、社会影响 【基本内容】
结合当地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居民搬迁安臵点的选址建议和保障搬迁安臵工作顺利实施的政策、机制、组织等方面的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分析因矿区开发活动诱发人口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化速度加快等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基本图件】
受沉陷或露天挖损影响的村庄分布图,移民搬迁安臵点分布图,大规模搬迁安臵点的规划图。【基本表格】
受沉陷或挖损影响的村庄一览表(包括村庄名称、人口规模、沉陷破坏等级、保护措施等)。
(六)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基本内容】
(1)采用供需平衡法,分析在满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区域剩余可利用水资源量与矿区需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2)对比矿区大气环境容量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比水环境容量及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分析污染物排放是否能够满足当地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3)采用综合评价法、生态足迹法、自然植被净生产力估测法等方法综合评价矿区的生态承载能力。
(4)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基本图件】 矿区水平衡图。
(七)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评价 【基本内容】
参照《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HJ446-2008)和《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评价矿区总体清洁生产水平。循环经济分析应结合矿区煤矸石、矿井(坑)水、瓦斯的成分、分布、可利用量等指标,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利用方案,包括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布局、规模、工艺等。
【基本图件】 矿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示意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分布图,经环评调整后的煤矸石平衡图和污(废)水平衡图。
(八)公众参与 【基本内容】
对公众参与方式、参与过程进行说明,对比较集中的意见进行分析、归纳,提出采纳与否的说明。公众参与提倡早期介入,采用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尽量邀请专家和政府人员。
【基本表格】 公众意见统计表。
(九)对规划草案的调整和优化建议 【基本内容】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规划草案提出的矿区井(矿)田划分、井(矿)田范围、开发时序以及电力、化工、建材等下游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规模、结构、布局、工艺、环境治理措施等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调整和优化建议。提出线性工程如铁路专用线、矿区公路、输水管线、输电线路等的线路调整建议。
【基本图件】
矿区规划布局调整图。【基本表格】
矿区总体规划调整建议一览表。
(十)监测与跟踪评价
结合矿区主要工程设施的布局及其环境影响,提出环境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机构、监测内容、监测布点等内容;提出矿区环 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
【基本图件】 矿区跟踪监测布点图。
四、技术审核报告的编写要求
编写的技术审核报告应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语句通顺,文字简练、用词准确,结论明确,提出的改进与完善意见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对报告书的总体审核意见应与对报告书各部分具体内容的审核意见在逻辑关系上保持一致,避免措辞前后矛盾。
五、对报告书编制质量的总体审核意见
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评价报告书编制质量。包括基础资料是否有效,图表是否规范,评价范围、评价重点、评价方法等是否正确,评价内容是否全面、评价深度是否适当,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以及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是否明确、合理并具有针对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结论是否可信等,最后给出报告书能否提交审查会议审议的总体技术审核结论。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要点3篇 园区规划环评的审批程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