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6篇(论语 初中语文)

时间:2022-10-08 15:36: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6篇(论语 初中语文),供大家品鉴。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6篇(论语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1

  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整理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语出《论语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第四册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闻鸡起舞: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刻苦自立。(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北伐》4、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落英缤纷: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桃花源记》)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7、见贤思齐: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论语十则》9、任重道远:担子重,路途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且经过长期艰苦努力。《论语十则》10、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帮助别人做成好事。《论语十则》11、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无可奈何花落去:奈何:如何,怎么办。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泛指无法挽留逝去的'事物而感到惆怅。宋。晏殊《浣溪纱》

  第五册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六册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

·见贤思齐: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论语十则》

·任重道远:担子重,路途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且经过长期艰苦努力。《论语十则》

·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帮助别人做成好事。《论语十则》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无可奈何花落去:奈何:如何,怎么办。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泛指无法挽留逝去的事物而感到惆怅。宋。晏殊《浣溪纱》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2

《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反复考虑后再做。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3

  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4

  精选初中语文复习:文言文成语

  文言文成语部分

《十则》

  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

  2、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3、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现也常指吸收历史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5、见贤思齐:见到品德和才能比自己高强的就想着向人家学习。

  6、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7、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8、任重道远:担子重,路途又长。比喻责任重大,并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 。

  9、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0、岁寒(知)松柏:严寒之时,才知道松柏寒而不凋。比喻在艰难困苦的逆境里才能够看出一个人坚持节操的品格。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桃花源记》

  12、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好景色。

  13、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一下子领悟了道理, 心情十分舒畅。

  14、怡然自乐:形容安于悠闲自在而自得其乐。

  15、不足为外人道:不值得对外人说。

  16、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十分冷落。

  17、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18、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1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环境优美的地方。

《爱莲说》

  20、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三峡》

  21、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送东阳马生序》

  22、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现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岳阳楼记》

  23、浩浩荡荡(原作浩浩汤汤):本指水势广阔浩大,后形容规模很大,气势雄壮。

  24、心旷神怡:形容一个人心情开阔,精神愉快。

  25、先忧后乐:形容对人民疾苦的关心。

  26、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27、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8、百废俱兴: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2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担忧抢在人们前头,快乐享受退到人们后边。

  30、迁客骚人:贬谪流放的官吏和多愁善感的诗人。旧泛指失意的文人。

  31、忧谗畏讥:担心别人诽谤、讥讽。

  32、薄暮冥冥:傍晚时天色昏暗。形容黑夜降临的时刻。

  33、宠辱皆忘:得宠和受辱都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醉翁亭记》

  34、山肴野蔌 :指野味野菜。

  35、觥筹交错:酒杯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欢乐的场景。

  36、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37、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38、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出师表》

  39、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40、作奸犯科:作奸邪事情,触犯法律。

  41、三顾茅庐:形容礼贤下士的诚意。也指诚心诚意地拜访和邀请。

  42、计日而待: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43、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些什么。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叫人摸不着头脑。

  44、苟全性命:苟且保住性命。形容在大难中侥幸活命。

  45、斟酌损益:原指考虑事情、措施的利弊得失。后多指考虑事情、办法、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而加以增减改动。

  46、优劣得所:好的坏的分别得到其所应当得到的。指好坏处置得当。

  47、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鱼我所欲也》

  49、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50、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曹刿论战》

  51、一鼓作气:擂第一通鼓,以振作勇气。后比喻一口气把事情做完,不间断。

  52、再衰三竭: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竭。

  53、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

  54、辙乱旗靡: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时的情状。

  55、肉食者鄙: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鄙陋无知,目光短浅。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5

  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汇集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6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例题】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这道题考查辨析通假字。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只有D项没有通假字。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③左手倚一衡木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一厝朔东

⑦百废具兴

⑧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⑨将军身被坚执锐

⑩为天下唱

  2.古今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例题】下面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道题考查区别古今词义。A项中的“牺牲”,B项中的“走”,C项中的“无论”,都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只有D项中的“感激”古今词义相同。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即可。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便扶向路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3.一词多义辨析。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如“桓侯故使人问之”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前者的意思是“特意”,后者的意思是“原来、原先”。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这道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

  这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鞭打、驱使”;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③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此皆良实

⑥亲贤臣,远小人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⑧公将鼓之

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⑩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③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久之,目似瞑

  又数刀毙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其真无马邪

③不以千里称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⑤苛政猛于虎也

  战而长勺

  积而今六十岁矣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共6篇(论语 初中语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