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仪器分析试验部分教学大纲3篇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以供借鉴。
仪器分析试验部分教学大纲1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物仪器分析》 总学时:2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后续课有《生物制药工艺学》、《分子生物学》。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食品工程专业课,必修。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生物分析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构造、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在生物和食品上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本课程不仅提供了的分析测试技术,而且是自然科学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手段。该门课程对于生物与食品相关专业学生培养素质的提高,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科学研究及生产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弄清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常用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测试原理,学会各类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定性定量测试技术,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对象、应用和检测范围,掌握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和各类谱图的初步解析方法。
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课程基础。在听课的过程中随时复习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对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及时提问,以免影响对后面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在课程结束前要求每位学生在课余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写一篇专题报告。同时该课程内容繁多,发展较快,故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和科研文献,认真备课,随时更新讲稿或课件,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态。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以及光谱分析中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难点是仪器的基本结构与测试原理及谱图的解析等内容。
5、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习题解答、多媒体虚拟软件和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
1.董文宾主编,《生物工程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 参考书:
2.朱明华编,《仪器分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3.赵藻藩等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陈培榕等编,《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其它:
二、正文内容 第一章 引
言 一 教学要求
重点让学生了解仪器分析的研究内容、任务和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三、本章学时数:1
第二章 电位分析法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介绍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影响测定的因素等内容。二 教学内容
电化学分析法概要;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影响测定的因素;测试仪器;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
三、本章学时数:2
第三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分子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等内容。二 教学内容
分子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溶剂效应);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三、本章学时数:2
第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等内容。二 教学内容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概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方法;干扰及其抑制;测定条件的选择;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测极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分析简介。
三、本章学时数:1 第四章 气相色谱分析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气相色谱定性方法;气相色谱定量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二 教学内容
气相色谱法概述;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固定相及其选择;气相色谱检测器;气相色谱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三、本章学时数:4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讲解HPLC法中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HPLC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HPLC法的固定相与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离类型的选择等。二 教学内容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特点;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液相色谱法固定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举例。
三、本章学时数:2
三、教研室:生物技术
执笔人:徐 涛
系主任审核签名:
仪器分析试验部分教学大纲2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学
分:3学分
学
时:48学时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验学时:16学时 教学对象:安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是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课程学习,从实用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掌握分析方法、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掌握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分析技术、新成果和新进展。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也得以充实与提高。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需要理解化工生产单元操作过程中危害有害因素;掌握过程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重点掌握过程安全的分析方法,安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防护技术措施、设计及有关选型计算理论;熟悉相关的测试技术,了解国内外化工过程安全的新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仪器分析导言(2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仪器分析历史、现状及总的发展趋势,仪器分析的共性、衡量仪器性能的指标、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选择何种仪器分析方法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等。
重
点:
仪器分析的共性、衡量仪器性能的指标、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 难
点: 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4学时)
气相色谱法概论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固定相及其选择 气相色谱检测器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毛细管气柱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基本要求:
了解气相色谱基本原理及其分离分析特点、仪器组成。掌握色谱柱固定相及其选择、各种气相色谱检测器(FID,TCD,ECD,FPD,NPD及AED)及其检测对象、检测特点等;掌握定性定量方法。特别介绍程序升温、毛细管柱的特点及相应的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器及应用。
重
点:
色谱柱固定相及其选择、各种气相色谱检测器(FID,TCD,ECD,FPD,NPD及AED)及其检测对象、检测特点等,掌握定性定量方法。
难
点:
色谱柱固定相及其选择。
第三章
液相色谱分析(4学时)
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 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液相色谱固定相 液相色谱流动相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 应用实例 基本要求:
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的特点比较、仪器组成;掌握液相色谱柱的各种固定相及流动相的选择、柱分离原理。理解化学键合相分配色谱(正、反相色谱)、液固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离子对色谱、尺寸排阻色谱和亲和色谱等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重
点:
液相色谱柱的各种固定相及流动相的选择、柱分离原理。难
点:
化学键合相分配色谱(正、反相色谱)、液固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离子对色谱、尺寸排阻色谱和亲和色谱等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四章
质谱分析(4学时)
质谱分析概述 质谱仪器原理 双聚焦质谱仪
飞行时间质谱计及四极质谱计 离子的类型
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分析 质谱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质谱分析应用
基本要求:
熟悉质谱分析基本原理、仪器组成及其性能表征,理解各种离子源(电子轰击源、化学电离源、火花源、场电离源)和质量分析器(磁分析器、飞行时间、四极滤质器、离子阱、离子回旋共振)、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碎片离子峰的产生及质谱图解析规则。了解质谱仪作为检测器与其它方法的联用技术(GC-MS,FTIR-MS,HPLC-MS)。
重
点:
各种离子源(电子轰击源、化学电离源、火花源、场电离源)和质量分析器(磁分析器、飞行时间、四极滤质器、离子阱、离子回旋共振)、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碎片离子峰的产生及质谱图解析规则。
难
点: 质谱分析基本原理。
第五章
电位分析法(6学时)
电化学分析法概要 电位分析法概要 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 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种类和性能 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 影响测定的因素 测试仪器
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的应用 电位滴定法 自动电位滴定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 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电极、电位的产生机制、Nernst表达式,增加对常用参比电极特点的内容,重点介绍各种膜电极(如pH玻璃电极和氟电极)的电位产生原理、干扰来源及测量方法(直接电位及电位滴定)。
重
点:
电位产生原理、干扰来源及测量方法。难
点: 电位产生原理。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8学时)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光度分析法概要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光谱分析仪器 光谱定性分析 光谱定量分析 光谱半定量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和应用 火焰光度分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概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定量分析方法 干扰及其抑制 测定条件的选择
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测极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分析简介 基本要求:
掌握原子吸收分析原理:重点讲述谱线变宽因素、积分吸收及峰值吸收;仪器组成:重点介绍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火焰和石墨炉);详细讲述干扰校正方法及其分析条件选择、简单介绍原子荧光分析法,并与原子吸收分析法从各个层面进行比较。
重
点:
谱线变宽因素、积分吸收及峰值吸收;仪器组成;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火焰和石墨炉)
难
点:
干扰校正方法及其分析条件选择。
第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4学时)
核磁共振原理
核磁共振仪
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图谱 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 图谱解释
简化图谱的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一级图谱的解析规则及简单应用。熟悉核磁共振仪器组成简介。
重
点: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一级图谱的解析规则。
难
点: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教材: 方惠群等编,仪器分析原理(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夏心泉主编,仪器分析(第一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3 朱明华编,仪器分析(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赵藻藩等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 , ,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5th Edition, Harcourt Brace &
仪器分析试验部分教学大纲3
仪 器 分 析 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编号:x 适用专业: 生工、生技、生科(本硕博)、生科(四)、资环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
内容简介
仪器分析是研究有关物质分析的理论与技术的一门科学,它属于分析化学的范畴。仪器分析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应用而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要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现代的仪器分析方法是重要的(有时是必需的)手段之一。仪器分析方法按照最后测量过程中所观测的性质分为:光学分析法(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X射线光谱法等)、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电重量分析法等)、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法、热量分析法、放射化学分析法等。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和将来的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要求:对若干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要有较深入地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及其应用,并达到明确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测量信号和物质含量之间的特征关系,对其测得的谱图、数据会解析、会处理,以便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大纲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概述
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 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 仪器分析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1学时)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 光谱的种类 光的吸收定律
本章要点:掌握光的能量、频率、波长、波数之间的关系;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谱的产生;色散作用。
第三章 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6学时)
概述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本章要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Lambert-Beer定律、其应用及其偏离的原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主要影响因素;仪器结构示意图;定量分析方法。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4学时)
概述 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仪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试方法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本章要点: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分子振动方程;分子的振动形式和类型;红外光谱和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红外吸收光谱的主要因素;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各部分组件);简单有机物的红外光谱解析。第六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学时)
概述 基本原理
仪器及主要部件 实验技术
特点和应用概述
本章要点: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与变宽因素;谱线测量方法;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各部分具体组件);定量方法;干扰和消除;以及本章各计算公式。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6学时)
概述 基本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器 分析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
本章要点:原子发射光谱的基本原理,谱线强度的影响因素;原子发射光谱仪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各部分组件);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原子荧光光度计的结构特点 第九章 电分析化学导论(1学时)
化学电池 电极电位 电动势的测定 电极的类型 液体接界电位
本章要点:电动势的产生原因;能斯特方程;电极的种类(包括每种电极的电极结构、电极电位表达式等)。
第十章 电位分析法(4学时)
基本原理
玻璃电极和PH值的测定 离子选择性电极
离子活(浓)度的电位测定 电位滴定
本章要点:膜电位的产生;pH玻璃电极;氯离子选择性电极;电极的性能参数;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第十二章 色谱导论(1学时)
概述
色谱分析法基本概念 色谱分析法基本理论
色谱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本章要点:基本概念和公式;色谱图的认知;色谱分析的分离原理;基本理论;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第十三章 气相色谱法
(2学时)
概述
气相色谱仪 固定相
气相色谱理论基础
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定量分析
本章要点:基本原理、概念和公式;气相色谱仪的流程示意图(包括每部分组件),固定相;流动相;检测器。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仪器分析》张永忠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 北京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教学组编.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朱明华编.仪器分析.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吴谋成编.仪器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何金兰,杨克让,李小戈编著.仪器分析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高向阳主编.新编仪器分析.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 武汉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方惠群等编著.仪器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 刘志广主编.仪器分析学习指导与综合练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 张剑荣,戚芩,方惠群编.仪器分析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0] 方惠群,于俊生,史坚.仪器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教学大纲说明
本课程以介绍现代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其对物质进行分析测定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为主要内容,着重介绍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农、林、水利及其他各相关专业的实际应用。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现代仪器分析的测试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创 新精神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建立在各化学基础学科基础之上的,所以学习本课程前,应已学习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若干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要有较深入地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及其应用,并达到明确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测量信号和物质含量之间的特征关系,对其测得的谱图、数据会解析、会处理,以便得出正确结论。在选编教材时,我们本着以适用、够用和实用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特色,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我们直接选用了由本校资深教授张永忠老师主编,联合九大综合性院校教师共同编写的《仪器分析》。
本课程有自成系统的《仪器分析》各分析方法的实验模拟课件和电子教案,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网络上共享该课程的各种教学信息资源,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授课时,将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以实验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上,既要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 又要使学生接受较为宽广而扎实的仪器分析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与科学研究结合,研究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机会,更好地发挥和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改变过去实验教师与学生“牵着走” 的关系,而改为“引着走”,和“自己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针对仪器分析课程特点并适应当前素质教育, 加强仪器分析课考核的改革,建立试题库。采用素养、能力、过程、结果相统一的方法。不仅要看理论课成绩,还要注重过程,强调实验素养,注重动手能力及实验技能。
仪器分析试验部分教学大纲3篇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