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6篇(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英文)

时间:2022-10-09 17:51: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6篇(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英文),以供借鉴。

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6篇(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英文)

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1

  大舜号在渤海湾中,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壮。302人只有22人生还,其中居然有一位女性。

  她叫董颖,今年26岁,是个美女子,在青岛帮人卖服装,她是只身去大连玩的。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头一次坐船,而且又是在茫茫无边、浪高五六米的大海上,董颖吓坏了。她不知救生衣如何穿,泪水止不住地流在美丽的脸庞上。这时有两位还没穿上救生衣的大哥走了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董颖看到滚装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想到了最坏处。她手足无措地向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跑去,发现那里的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各种器物,还使用了头颅和拳头,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不过,她也只是在大海中任凭风浪摆布。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那上面已有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这时大浪将一个男子送到了她和救生筏的旁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倾全身之力,把董颖顶上了救生筏。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两只手就差那么小小的一点距离,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人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董颖懵了,她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真的,她不知道该怎么向这位大哥的爱妻和孩子交待了……

  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董颖放声大哭。那个老人便安慰她:不管结局如何,我都会尽全力帮助你,因为你还年轻,而我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了。

  这样说着,董颖止住了哭声,她也看到了海上亮色。可一个大浪将筏子掀翻,董颖死死缠住了筏绳,而那个给她力量的老人,转眼就消失在大海中……

  董颖根本不会游泳,她只是在踏上大舜号之前,看过溺水自救的电视片。她将两个指头伸进鼻子里,拼命地用嘴呼吸,不让水灌进鼻子将自己呛死。过了很久很久,董颖发现自己随筏子到了岸边,有人拉她,可没拉住,又漂远了一点,岸边也是惊涛拍岸,她随时可能被反弹到海里。董颖好聪明,她忙将筏绳解开,又是一个浪将她送到了岸上。这时一个渔民用羽绒服包住了她,她活了下来。

  真可谓生死之劫啊!惊魂未定的董颖说,帮了她的男人们,其中哪一个不到位,哪怕是相差一秒,她都可能葬身大海。为她而去的男人们,伟大、无私,将会在大海中永生。她要将这个故事告诉世世代代的人们。

  这些天,大海中漂泊着一束束百合花,这里面也有董颖的一份心思。董颖那双忧伤而妩媚的大眼睛,盈满泪水。

  记忆是残酷的,也许永远都抹不去。年轻的董颖将会永远活在一种感动和万般怀念中,生命里将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圣洁而美丽。

  18、第一段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分)

  19、第二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只身是什么意思?(3分)

  20、文中多次写到董颖被吓坏了,这样写的作用是 。(2分)

  21、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一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 的情况。(2分)

  22、本文共有11小节,用||在小节号后划分层次。(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23、本文的结构是(

)(2分)

  A、总—一分

  B、分一—总

  C、总—一分—一总

  24、文章结尾说记忆是残酷的,为什么?(4分)

  答案:

  18、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

  19、只身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只身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20、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21、比喻;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23、C

  24、因为记忆中有那么多人都死去了。

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2

  1.

  寄托 拖拉机 拖布 托儿所

  缓慢 散漫 漫画 快慢

  功课 进攻 功劳 攻击

  领带 爱戴 戴花 带领

  2.(1)4

(2)3

  3.野菊花土生土长 无所需求 却默默地无私地向人们奉献

  我觉得人不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

  我觉得人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 野菊花土生土长,无所需求,却默默地无私地向人们奉献.我喜爱它的朴素,它的顽强,我觉得人不需要有一

  点野菊花的精神吗?要像它那样默默地生长,不求索取,只要给予,给予……

  5.介绍菊花以及突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

  6.(1)

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3

  我们都是幸存者阅读训练及答案

⑴中国的大事件不是奥运,而是地震。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5月12日的特大地震一下子把国人投入举国的震惊和悲痛之中,也使得围绕奥运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变得轻若鸿毛。

⑵在大自然突降的巨灾面前,人类是多么无助,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美丽富饶的四川盆地,善良知足的四川人,一刹那之间,祸从天降,天崩地裂,无数的生灵被吞噬。有多少个家庭,曾经和我的家庭一样,在天伦之乐中过着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多少个孩子,曾经和我的孩子一样,在无忧无虑中唱着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了。

⑶最让我心痛的正是孩子,震区中不知还有没有未倒塌的校舍,孩子们整校整校地被掩埋,为什么牺牲最惨重的偏偏是“祖国的花朵”!相比之下,那些突然成了孤儿的孩子几乎算是幸运的了,虽然他们那天真又惊恐的眼神格外刺痛我的心,我的耳边始终响着一个从废墟中救出的一岁半孩子的声音,刚咿呀学语的他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找爸爸!找妈妈!”

⑷五天来,我天天注视着来自灾区的报道。在大悲悯、大勇敢的温家宝总理指挥下,营救一直在全力进行。然而,谁都明白,废墟下的一息尚存者只有一部分能被救出,也许只是一小部分。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在废墟下,由于营救的困难,或者干脆由于未被营救者发现,正在绝望地死去。现在所能统计的只有已经获救的人数和确见尸体的人数,而真正可怕的是这两者之间的数字,虽然生死不明,其实凶多吉少。

⑸五天来,我写不出任何文字。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惟一能够原谅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个幸存者。是的,我,你,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区,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只是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已。灾难完全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倘若那样,我也只好承受。大自然生我养我,一旦降灾于我,我必须承受,这原是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斯多噶派的主张是对的:人只能顺应自然。如果死的是我,那就死吧,用不着说什么了。现在,既然仍侥幸地活着,就好好地活,不必为此感到负疚。况且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死是迟早的事,幸存只是暂时的。然而,正是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

⑹我这样说,既是对我自己的解嘲,也是对这次震灾中那些真正的幸存者的劝慰。我当然知道,我们身受的苦难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

⑺造化播弄人类的命运,我们都是幸存者。用这个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灾者都是我的亲人。用这个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间纷争的狭隘和渺小。最后我忍不住要加上一句: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

  1.结合全文,理解“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一句中划线词语的语境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⑹小节中画线句中“这样”所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我们都是幸存者”的深刻含义?请认真阅读短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简要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第⑹小节中说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根据你的理解,请你列举两个这样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苍白,不足以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悲痛、祈福等)(意思对即可)。

  2.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必为侥幸地活着感到负疚。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幸存只是暂时的,应该好好地活着。(意对即可)

  3.我们碰巧在灾难中侥幸生存下来,我们应该把一切受难者都看成自己的亲人,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意对即可)

  4.⑴赞同。要点包含“地震既是中国人民的灾难,更是世界人民的灾难”的意思。

⑵不赞成。在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众志成城,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5.示例:唐山大地震以后,新唐山的崛起;黄河决堤,一次又一次摧毁古城开封,而开封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重建家园等,都昭示了人类战胜灾难,战胜自然的巨大力量。(不唯一)

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4

  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大舜”号在渤海湾中,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壮。302人只有22人生还,其中居然有一位女性。

  她叫董颖,今年 26岁,是个美女子,在青岛帮人卖服装,她是只身去大连玩的。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头一次坐船,而且又是在茫茫无边、浪高五六米的大海上,董颖吓坏了。她不知救生衣如何穿,泪水止不住地流在美丽的脸庞上。这时有两位还没穿上救生衣的大哥走了过来 ,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董颖看到装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想到了最坏处。她手足无措地向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跑去,发现那里的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各种器物,还使用了头颅和拳头,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 留给了她。不过,她也只是在大海中任凭风浪摆布。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那上面已有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这时大浪将一个男子送到了她和救生筏的旁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倾全身之力,把董颖顶上了救生筏。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两只手就差那么小小的一点距离,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人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董颖懵了,她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真的,她不知 道该怎么向这位大哥的爱妻和孩子交待了……

  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董颖放声大哭。那个老人便安慰她:“不管结局如何,我 都会尽全力帮助你,因为你还年轻,而我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了。”

  这样说着,董颖止住了哭声,她也看到了海上亮色。可一个大浪将筏子掀翻,董颖死死缠住了筏绳,而那个给她力量的老人,转眼就消失在大海中……

  董颖根本不会游泳,她只是在踏上“大舜”号之前,看过溺水自救的电视片。她将两个指头伸进鼻子里,拼命地用嘴呼吸,不让水灌进鼻子将自己呛死。过了很久很久,董颖发现自己随筏子到了岸边, 有人拉她,可没拉住,又漂远了一点,岸边也是惊涛拍岸,她随时可能被反弹到海里。董颖好聪明,她忙将筏绳解开,又是一个浪将她送到了岸上。这时一个渔民用羽绒服包住了她,她活了下来。

  真可谓生死之劫啊!惊魂未定的董颖说,帮了她的男人们,其中哪一个不到位,哪怕是相差一秒,她都可能葬身大海。为她而去的男人们,伟大、无私,将会 在大海中永生。她要将这个故事告诉世世代代的人们。

  这些天,大海中漂泊着一束束百合花,这里面也有董颖的一份心思。董颖那双忧伤而妩媚的大眼睛,盈满泪水。

  记忆是残酷的,也许永远都抹不去。年轻的董颖将会永远活在一种感动和万般怀念中,生命里将没 有任何私心杂念,圣洁而美丽。

【本文第一则阅读】:

  16、第一段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二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多次写到董颖被吓坏了,这样写的作用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一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

  20、本文共有11小节,用“||”在小节号后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21、本文的结构是( )

  A、总―一分 B、分一―总 C、总―一分―一总

  22、文章结尾说“记忆是残酷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

  17、“只身”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18、 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19、比喻;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0、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21、C

  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开头和结尾思考作答。

  22、因为记忆中有那么多人都死去了。

【本文第二则阅读】

  1. 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填空。

(1)本文讲述了一个十分________的故事。

(2)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概括文章内容)

  2.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加粗词“只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除了有交代情节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中说“记忆是残酷的”,为什么?读了本文,在你的记忆中除了留下“残酷”之外,还留下了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二】

  1.(1)感人(悲壮、动人等)(2)“大舜”号在渤海湾中沉没,董颖在众人的舍生相助下生还。

  2.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开头点出302人中只有22人生还,其中有一位女性,使读者产生疑问,生发了阅读兴趣)。

  3.“只身”是独自一人的意思;“只身”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和她素不

  相识,更突出了救人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4.表明当时舍己助人的不是几个人,而是许多人。本文描写救助董颖的几个典型人物是对“点”的描写,这是对“面”的描写,点面结合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

  5.因为那么多人失去了生命;感动、怀念等,说明略。

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5

  8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场大火无情地烧毁了爱迪生的研制工厂,次日早晨,67岁的爱迪生踩在百万资产的废墟上.乐观地说:“现在我们又可以从头再来了。”

  好一个“从头再来”!

  试想.你经过千辛万苦建起一座大厦,一夜之间坍塌为一片废墟;你在电脑前敲击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一篇大作,却忽然发现,由于电脑出了故障,你输入进去的文字顷刻间消失;你一下丢掉了昔日的“铁饭碗”,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四处奔波……此时,你会心平气和地说“无所谓”吗?你能正视眼前的困境,毫不犹豫地从头再来吗?

  从头再来需要一种勇气,有时甚至是超乎常人的勇气。因此,每当我看见刚刚走出高墙的人眼含热泪地说“重新做人”的时候,看见饱受洪水之灾的'人们在洪水退去的土地上又重建家园、播下种子的时候,看见昨天刚刚下岗今天就走进学校学习的人们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油然升起一种敬意,我为他们所拥有的信心和勇气而感动。

  从头再来是一种不甘屈服的韧性,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从头再来,你要背负失败的苦涩,吸取昨天的教训。从头再来,你还要坚定一种信念,相信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对你来说,从头再来不仅仅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停留在左顾右盼的选择上,我们更不能听凭命运之神的安排在原地等待,选定一个人生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地走下去,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从头再来,更不要说“太晚了”,在人生中,耕耘就有收获,只要坚定地走下去,永远不晚!

【问题】

  14、文章开头引用爱迪生的故事的作用是:【 】(2分)

  15、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2分)

  16、作者在证明“从头再来需要一种勇气,有时甚至是超乎常人的勇气”的道理时,列出了三种情况,请仿照原句,再写出一种你所熟悉的情况来证明上述道理。(2分)

  17、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请给“从头再来,你要背负失败的苦涩,吸取昨天的教训”写一个道理论据:

(2)请给“从头再来,你还要坚定一种信念,相信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写一个事实论据:

  18、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归纳本文的论点:(2分)

【参考答案】

  14、引出论题(1分),充当论据(1分);

  15、举例论证(2分);

  16、句式上与前三个分句一致,即“看见┉的时候”,内容上体现“从头再来”的意思即可。(2分)

  17、①道理论据可以是名人名言、格言等,如: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2分)

②实事论据选择一个经过反复失败的考验,最后获得成功的示例即可。(事例1分,语言1分,共2分)

  18、面对暂时的失败与挫折,只有坚持“从头再来”才能获得成功。(2分)

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6

《简单》阅读题及答案

  简单

  三毛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仍是来的样子,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的吧!

  唉,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简单的人,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的日子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大西洋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的窗,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的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的欲望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我们要求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谐、富有、健康,甚而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且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选自《三毛全集》,有删减)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的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西虽带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日子便不完整。

  B. 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对待神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 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 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让心无尘埃,就再无迷茫。

  5.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5分)

  6. 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4. A 从全文作者所推崇的简单生活态度上看,我们身边引出的牵绊是要去除的东西,“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作者用了反语。

  5. ①作者认为“你”自己本身就拥有“花”,只是因为比作者“复杂”,心灵对美丽生活视而不见。②对于羡慕大西洋岛屿的“你”,假如不带着简单的心灵,即使来到这里也见不到你想要的。

  6. ①在内容,作者写现代的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环境里,粗糙的活着,努力使自己深刻,是为了批判这些无视“美”的生活态度。②在结构上,形成对比,拿复杂的生活状态与作者简单的生活状态做对比,拿贪得无厌的拥有与能少则少的放下作对比。③在艺术效果上,突出主旨,作者对复杂否定的越多,对简单的提倡也就越发明显,这与题目“简单”并不背离。(后面两点可合为一点,每点3分)

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6篇(幸存者阅读题及答案共英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