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古典诗歌鉴赏试卷3篇(古代诗歌鉴赏例题),供大家品鉴。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1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和政中学
宋晓霞
【摘要】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情操。诗歌的鉴赏,特别是考场之内,应从“四看”入手。一看诗歌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本。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汉语言的精华,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情操。但纵观历年高考,说起诗歌鉴赏,很多学生就感觉头疼。究其“难”度,一方面在于诗歌本身语言的凝练性和内蕴的丰富、含蓄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很多考生没有掌握鉴赏方法[1]。在这里,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心得体会。诗歌的鉴赏,特别是考场之内,应从“四看”入手。
一看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或提示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提示写作思路行文线索,暗示着诗歌的主旨,诗人的情感。对诗歌题目的评析,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把握住作品,才能进一步去感知诗人的情感、见解、理想、抱负等。关注题目,分析题意,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理哲诗等,一般就没有,据此再结合诗歌的主体进行分析,就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如2014年广东卷的万树的《望江怨 送别》诗题非常简洁,“送”点明事件,“别”表明情感,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送别诗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情感。再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都点明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诗歌题目带给我们的信息,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看诗歌作者。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鉴赏时应关注作者的生活经历。比如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是田园派始祖,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他的诗歌风格基本上就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豪放、一个是沉郁,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2]。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修学释道,喜爱山水丹青,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恬淡宁静,清新明快,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柳永他多才多情,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词词缠绵悱恻。读到高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杜牧诗含蓄绰约,多借古抒怀,吊古伤今。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苏轼词雄健豪放,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辛弃疾一生抗金复宋,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就能更准确的解析诗歌中蕴含的意蕴。
三看诗后注释。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如2014年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注释表明了地点,提示了写作背景,如果考生没有关注到这些信息,就很难理解诗中作者的情感。
四看诗歌文本。高考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一个“看”字,将离人孤独地走了,却还频频回望,而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枯藤、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无不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对高考中出现的各类提醒的解答,都是建立在对诗歌文本的正确解读之上的。
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经过时间的冲洗,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潜心诵读、思考,才会领略。诗言志,词缘情[3]。诗人的情感志向隐于其中,语言精炼,情感含蓄,答题时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鉴赏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刘金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王慧;古典诗歌的鉴赏简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晁立志;试谈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2
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边塞诗 【边塞诗概述】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边塞诗常见术语等】
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
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ì、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tǔ)谷(yù)浑(hún)、胡、羌、羯、夷、楼兰、安西 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 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边塞诗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及感情特点】
①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②表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③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④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的厌恶,归国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⑤边塞风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感情: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愤懑、思念、赞美边塞风光。【边塞诗鉴赏要诀】 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其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天山雪后海风寒,军中遍吹行路难”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王维的《使至塞上》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转应曲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②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③。
注:①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指幽州、并州③紫骝:骏马名。(1)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在景物描写上如何体现这一主题?
(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分析作者对诗中描写的两类人不同的情感态度。【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习题。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真题演练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2)边塞诗大都以感情慷慨、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真题演练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首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在选择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真题演练三】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答题。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本诗用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试从色彩、动静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展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3
古典诗歌比较鉴赏导学案
教学目的:
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比较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重点难点:
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
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问题: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天津卷)《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比较鉴赏示例(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
(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联系延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缓缓,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仓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题要领:
2、详细捕捉关键词语(送、望,流尽年光)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3、善于联想类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2、详细捕捉关键词语(送、望,流尽年光)
(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3、善于联想类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比较)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的表现手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怜爱喜悦之情。
问题: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示例]:
柳
李商隐 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试题分析:两诗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都以山作为描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李达的则是“咏柳而贬美人”。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德裕登临北眺,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对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分析。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参考答案】: 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同在迁相同点:都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柳》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来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寄托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而《垂柳》诗则借体态轻盈、翩政长官,只不过不加重用而已。但尚有北归的可能性;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来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了。因此柳诗开头运用“尖山似剑”这一比喻,表达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
不同点:《柳》: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垂柳》:如割的痛楚,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末“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垂柳有意撩逗着春风,这是拟人手法;“世间谁敢斗轻句则着一“望”字,虚写置身峰头来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希望“京盈?”是反问,显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系华亲故”作为援手的急切期待。而李德裕是被弃置崖州,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用典、楚王、江畔种柳,随意为之,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嫔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诗中“百匝千遭”的绕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以此讽喻竟相争宠的大臣们。郡群山,不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解题要领: 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了这种手法。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心理的反映。诗中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然而这一语气之中,包孕着诗人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的思念,更表达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帮自己一把,使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的急切期待。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解题要领: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大雁南飞——思乡、盼归)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
3、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课堂练习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课堂练习2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苏轼的观点非常明显:扬李贬徐,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写瀑布“惟有谪仙辞”。其实两诗各有其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 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雷奔人入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解答要领:
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
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度。
注意掌握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五、布置习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
塞上听吹笛 高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
(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①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洋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
②修辞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③情景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抒情。
④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这危化解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抒将士心志。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思乡悲凉。
点拨:对手法的分析可以多角度分析,但是注意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不能脱离诗句,手法的表现技巧在诗句之中,关键在于抒情。
除了比较不同之外,两首诗还可以比较内容、技巧上的相同之处。答案:(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同。(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2、游终南山 孟郊
终南山 王维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到此悔读书,朝朝迈浮名。
比较两诗意境与表现手法的不同。
答案:意境: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情景相生。表现手法: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写景时,孟诗写景抒情,以静态为主,立足点未变,类比抒情,以山比人“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凡俗生活厌恶,对隐居生活向往。
王诗移步换景,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结句暗示,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诗歌与图画定向比较鉴赏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比较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试与原诗比较,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
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解析:答出画面的内容并且要有分析。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3篇(古代诗歌鉴赏例题)相关文章:
★ 中学生古典诗歌阅读学习情况调查表3篇(关于中学生诗歌阅读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