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常识练习3篇,供大家参阅。
常识练习1
文学常识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作者把水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
B.《林中小溪》是写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原始森林景色的,他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呈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为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
C.话语方式的选择是服从于所表现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的。因此,《飞红滴翠记黄山》综合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如关于黄山地质史部分是说明,介绍黄山风光特点部分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而日出部分则主要是议论。
D.杨朔的《画山绣水》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光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时间的顺序,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
B.《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小说的主人公于勒的不幸遭遇引发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C.《成功》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D.《创造学思想录》作者长于心理描写,采用独白式的倾诉,他并不在意连贯通畅,而着眼于思想感情的倾诉。文章歌颂创造,蕴含着对伟大创造精神劳动的憧憬。
3、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随笔性的评论。作者晓雪既是诗人、散文家,又是评论家,这篇文章既有挥洒自如的特点,又兼具文笔优美和科学严谨的品性。
B.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C.《诗人谈诗》是一篇精悍的诗歌评论,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
D.《乡愁》这首诗能化具体形象为抽象感情,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深深思念。
4、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说”是一种文体,取材广泛,写法不拘一格,它接近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B.《陈涉世家》选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记传体通史《史记》。“苟富贵,毋相忘。”表达了陈胜不甘于奴役地位及有福同享的朴素的阶级意识。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层层论述,得出本文的结论也就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作者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绿》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游记散文,但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述游踪和见到的种种景物,而是通篇文章紧紧围绕梅雨潭的“绿”展开,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B.《囚绿记》采用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手法,告诉人们: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合适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
C.《环球城市,风行绿墙》这篇说明文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明了“绿色围墙”占地面积少,省料省钱等共同特点。
D.《一双手》原是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的一部分,这篇散文透过人物的手的描写看他的精神追求,从他的劳动成果——创造绿色宝库来看一位工人的爱绿之情。
6、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关雎》《蒹葭》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C.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成员。D.“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
7、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散文,文章以空间转换顺序为主,贯穿全文的是“听”字。B.《林中小溪》通过小溪流过森林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C.《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介绍黄山的风光和特点,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方法,表现日出部分是用了直接抒情。
D.杨朔的《画山绣水》重点描绘了从桂林到阳溯的秀美的画卷,对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作了简单的描述。
8、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鼎湖山听泉》是谢大光写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按作者的游山行踪: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这样移步换景,逐步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出来了。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兼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C.《林中小溪》语言活泼自然,带有作者的个性特征。文章透露了作者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D.《画山绣水》一文作者把旧时代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的故事,目的是要人们忘记过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9、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和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膜。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这篇小说以主人公“我”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C.《在烈日和暴雨下》重点描写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挣命”的场面,而相比较而言在暴雨下的情形较简略。
D.《多收了三五斗》以陕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
10、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故乡》一文选自《呐喊》,课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表现出作者梦幻破灭的苦闷心情,抒发了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新生活”的期盼。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绘,寄予了作者的同情。
C.《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课文通过祥子痛苦艰难地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D.《格列拂游记》作者是英国的斯威夫特,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11、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历史学家季羡林在《成功》一文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B.《创造学思想录》采用了语录体,文章自由灵活,短小隽永。C.罗家伦在论述学问与智慧二者关系时,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再说智慧也离不开学问,最后归纳到“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这一中心论点上来,层次感清晰。
D.培根《论美》从人的外貌美说到德行美,但是又没有具体论述德行美,而是以较大篇幅议论容貌美,论述有跳跃性。
12、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教育家培根在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达到理想美的境界。
B.孟子在《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中根据历史经验,阐述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宣扬了“仁者无敌”的思想。
C.《学问和智慧》是针对学习上的思想误区,对重视能力培养,忽视知识基础的教育观念的有力批判。
D.《成功》采用了“谈话式”,把自己的心得告诉读者,语重心长,亲切自然,小题大做,要言不烦。
13、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关于散文《白鹭》》通过对白鹭的赞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 的美。
B.茅盾的短篇小说《百合花》,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塑造十分丰满。
C.曾卓的新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由现实到想象,再回到现实意境“宁静而又深沉”。D.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抒发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14、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余光中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借助它们把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B.《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是一篇读后感式短文。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现而写的,“偏爱”可能就是他个人兴趣爱好所致;也可能包含着这首好诗被人忽略的意味。
C.《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分析透彻。
D.晓雪的《白鹭》比之一般的咏物抒情散文,有其鲜明特点。它巧用衬托比较的方法。如经过同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突出“白鹭一切都很适宜”。
15、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捕蛇者说》中“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B.《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表达了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
C.《捕蛇者说》在文章中以“役”之“利”与“赋之不幸”作对比,反衬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从而突出全文的中心意思。
D.《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抒情散文,但思想感情的表达有所异同。同的方面:《岳》提出了“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者都是积极向上的。异的方面:《岳》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来规劝滕子京,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16、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捕蛇者说》一文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作者写作动机的句子是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苛政猛于虎也”,文中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但引这句话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揭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
C.“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总括下文的句子。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意思相同。
17、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岳阳楼记》一文作者的思路是,先简略叙事,然后由事入景,再触景生情,最后由情入议,四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
B.《捕蛇者说》一文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但作者把变革黑暗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身上,是切合实际的,是思想的进步性的表现。
C.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桃花源记》在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为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18.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常识练习2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练习题
一、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 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和《 》。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 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
9、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 学堂。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 》篇。
11、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 ”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 》,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 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 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 ”、“ ”、“ ”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 》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 ”,“ ”,“ ”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 ”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 ”的愤怒之情。
20、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 》中提及。
2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 》,《 》。
22、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 与 的区别。
2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 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 的照片
25、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26、在《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诵《 》一书后,才可去玩。
27、《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28、《朝花夕拾》中,作者曾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儿时保姆长妈妈“谋害”隐鼠一事,说明了。
29、鲁迅是 家、家、家。
30、鲁迅原名,字,后改名。
31、第一篇白话小说。
32、《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于 年 月 日
33、《风筝》这篇文章中描写作者是在哪个季节放风筝?
<朝花夕拾>练习题(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百草园 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 三 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 活无常。
9、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11、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妨害白话者”的愤怒之情。20、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2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22、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 新学堂 与 旧学堂 的区别。
2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 无常 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 藤野先生 的照片
25、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范爱农。
26、在《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一书后,才可去玩。
27旧事重提》、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 件事。28的怀恋 29想 革命 30寿 豫才 周树人 31狂人日记》 32,1926 10 12 33.冬天
常识练习3
文言文阅读(第7课时)
孟凡河
文化常识练习题
1.关于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7.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例如“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指“晋升”“提拔任用”。
D.“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符节是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10.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答案: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帝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举荐。)
(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如《五人墓碑记》就提到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
(“左迁”是降职。《琵琶行》中写到“左迁九江郡司马”。)(皇帝的庙号。)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不是中午12点,古时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上午11时至下午 1 时。)(帝后死称为“崩”。)(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吏部管理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礼部掌管科举。)
(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辰时即上午 7 时至上午 9 时。)
(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转”是调动职务。)(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常识练习3篇相关文章:
★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之法律思维3篇(行测公务员法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