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202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学习强国征文3篇(强国征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供大家阅读。
202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学习强国征文1
年近花甲,提起过年,内心有很多感触,有对小时候贫寒生活的酸楚,也有对长大后社会走向富裕的欣慰。
六七十年代,我们的国家还很贫穷。由于当时计划生育还没开始,基本上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由于孩子多,科技又不发达,大家都过着很艰辛的生活。过年简直就是过难关。
我们的童年是没有压岁钱的。钱,在那个时代是最为贫乏的东西。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手里剩不下几个。别说农村,就是城市,因为孩子多,连吃饭穿衣都是问题的时代,能发压岁钱的人家是少之又少!几乎没看到过谁家孩子兜里有零花钱。
那时候过年也能吃上肉。非农业的吃肉凭肉票去指定的地方进行定量购买,而我们农村人是要靠集体饲养牲口到春节时宰杀才能吃上肉的。也只有过春节时才能吃上,因为生产队一年才能喂大一头猪,五六口的人家,能分到二三斤肉就不错了。所以,感觉小时候吃过的肉是多么的香!我们家每年分肉几乎都是让我去领,用娘的话来说,就是我有福,喜欢吃肥肉!
那时候农村是没有电的。过春节的时候,有些大人会给孩子提前买个或自己做个灯笼,以便春节期间晚上出来玩耍时照明用。其实,灯笼是很不安全的照明用具,蜡烛粘不结实,稍微不注意蜡烛一歪就会燃起来的,有时还可能引起火灾,所以小伙伴都很小心。尽管如此,灯笼仍然给那时的孩子们带来许多美好的记忆。孩子们可以在大人的陪伴下去串门,去跟小伙伴们显摆一下自己有个灯笼,比一比谁的最漂亮。在经济几极度贫乏的时代,在过年时能拥有一盏漂亮的灯笼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过年能穿新衣戴新帽的的确有,但多数情况下只给老大制作,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小了才会轮到老二穿。我上高中的时候,同学们很多都穿带布丁的衣服。看看近两年兴起的千疮百孔式的衣服,作为我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还真是如坠雾中。
时光如流水,社会在进步。改革开放,着实让中国富强起来,春节时那腾起的烟花,骄傲地在夜幕上绽放,五光十色,千姿百态,舒展着自己的光彩。叫嚣的钻天猴,喷着火光,冲向苍穹。满街悬挂的大红灯笼给月亮增辉与霓虹媲美,好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观!踩高跷,玩花船,热闹的元宵节给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年味不再仅仅是年前的鸡鸭鱼肉飘香,瓜果流蜜蔬菜满屋,它留下了漫天云烟的烟火味,满地纸屑!谁家不在这太平盛世释放一下走向富裕的喜悦情怀!尤其除夕的傍晚和大年初一的凌晨,鞭炮齐鸣,响彻云霄!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近几年党提倡保护环境,漫天的硝烟消失了,蓝天白云再现了。节俭取代了铺张,平和战胜了膨胀。人们正在以一颗安静地心,以一颗平常的心迎接又一个春节的来临!
但愿我的祖国越来越美好!
202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学习强国征文2
陈丹青曾经说过,小时候的大欢喜大惊讶,其实最珍贵。我想,过年,就是小时候的我们最大的欢喜了吧。儿时的年,是由一个个关键词组成的,极具仪式感。从年货的准备,到迎年的扫尘、理发、洗澡、准备新衣、红包,等等。每一个步骤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于是,我们家的年,也进入了倒计时。
在又一次清点备好的菜肴后,我和妈妈会坐在一起,拟定宴客的菜单。妈妈说,我记录。凉菜,炒菜,炖菜,鲜汤,甜汤,一道道菜肴,各式的面点,随着她的讲述,浮现在纸上。然后,我们开始一遍遍商讨,绞尽脑汁地为菜单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准备的腊味、面圆子、四喜圆子之外,熏鱼、珍珠圆子、凉拌八珍、蜜汁豆干,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肴,逐次地增添在我们家的菜单上,出现在那张圆圆的大桌上,赢得亲朋们一次次的交口称赞。每当此时,已十分疲惫的妈妈,便自豪地笑了,那笑声夹杂在满屋的欢声笑语里,分明就是对年的最动听的赞歌,升腾着幸福生活的满足和欢畅。
我们准备菜单的时候,爸爸坐在他的画案前,练字。他写的是春联。不用看对联书,只一凝神,笔下就依次出现一个个字,汇聚成一副副春联。爸爸一遍遍地写着,已经练得极熟了,就在笔端似的,信手就拈来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带着哥哥,开始叠纸,裁纸。然后挥毫泼墨。先写春联,爸爸写的不仅是我们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们家族里,几乎所有人家里,都张贴着他写的春联。之后,爸爸还要写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福”字。望着红纸上爸爸书写的各种字体的春联和“福”,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好像新年一点点的鲜活起来;那浓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气息一般,充斥鼻端,萦绕在家家户户对年呼之欲出的渴盼里。
贴完春联,哥哥就忙活起过年用的挂鞭。那大大的一盘鞭炮,要摆放在一根竹竿上,在新旧更替之时,随着新年的钟声,用喧天巨响迎春纳福,昭示着团圆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比起鞭炮,我更喜欢烟花。所以,我常常一边捂紧耳朵,一边盼着鞭炮快点放完,因为接下来的视觉盛宴更令我期待。当夜幕被焰火点亮,正应了那句火树银花不夜天。满天绽放的烟花,璀璨绚丽,令我目不暇接,于是,也就在那极美的一瞬,年,具象成一方中国印,完整端方地烙在了我的心上。
而现在的我,对年的执念便投射在美食上了。美食就是这么神奇,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于是,香肠,腊肉,咸鱼,鸭腿,圆子,紧锣密鼓地备齐后,松了一口气,自认为万事俱备矣。不料,老公却提出异议,他说没有了他们家乡藕圆子的年,就不算是圆满的年。我则力荐淮南的面圆子和四喜圆子,认为这两者的美味足以抵消他心中的缺憾,但是我们的争执似乎无果。我们都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或者说对自己儿时味觉上的记忆,坚定地捍卫着。冷静之后,我想我们捍卫的或许不是某一种美食,而是那些我们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快乐。那也是对家乡、对自己的根的坚守和执着。
一念即此,我们就和解了。我开始向妈妈求助,让她尝试着做那种纯素的藕圆子,因为那里寄托着一位无法归乡的游子,内心深处的缺憾和乡愁。
或许,我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烙着专属于自己的年的印记,这印记化作一声声鼓点,随着年的临近,不断激荡在耳边、在心底……
202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学习强国征文3
如果要用一个词提起“年”的话题,那一定是“味道”。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年长还是年幼,过年今古未变的就是讲究“年的味道”。
听父辈说,他们年轻的时候,过年垂涎欲滴的味道就是白面馍馍和红烧肉的香味。
猪肉是他们那个年代最重要的荤菜。无论平时生活多艰辛,口袋里的钱再少,大人们在过年都是要多少买点猪肉见见荤的。瘦肉可以做肉丸子,包饺子,炒菜;肥肉则可以熬成猪油或炼成油渣当成小零食吃那叫一个香;若是能买些骨头更好,可以炖一大锅骨头汤再配点蔬菜放点馓子辣子那叫一个爽。肉皮当然不能浪费,炸得酥酥的夹馍馍吃或用来做皮冻吃,都是很好的。而有红烧肉和白面馍馍吃的年夜饭则是父辈们最难忘的。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儿时过年的餐桌上就已经很丰盛了。到了年三十,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桌上摆满琳琅满目的食物,什么鸡、鱼、肉、蛋、火烧黄鳝,什么牛肉炖土豆、水果、萝卜、青菜样样有。年夜饭中最重要的是要有鱼,它预示着年年有余。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大盘红烧鱼放在桌子中间,鱼头是一定要对着长辈的,浓浓的汤汁,飘香的鱼肉常常让我们小孩子情不自禁地伸手去夹。这时大人们划拳喝酒,小孩子们喝着饮料,围着桌子东吃一口菜西喝一口汤,开开心心地说着笑着闹腾着。天刚黑,鞭炮声便会响个不停,在除夕夜的十二点左右,人们会用放鞭炮来祈祷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而这一夜注定是无眠的。
大年初一饺子永远是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的美味令儿时的我是百吃不厌。
记得那时奶奶包的饺子馅是水芹菜和猪肉馅的。猪肉的肥而不腻与水芹菜的鲜嫩多汁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饺子皮必须要用死面的,擀面皮则讲究中间厚,边上薄。年少的我总是惊叹奶奶擀饺子皮和包饺子的速度,热气腾腾的饺子加上奶奶特制的山东辣酱,会让你整个人胃口大开。每当吃完饺子,奶奶总要让我们喝上一碗煮的饺子汤,说是面汤好消化,每每喝完汤,我们都会感到全身上下热乎乎的。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年夜饭上的大鱼大肉越来越少、绿色蔬菜和各色瓜果越来越多;高油高盐越来越少,低脂低糖越来越多;喝酒大醉的越来越少,品茶聊天的越来越多;人们过去只为“食香”,只为“钱愁”;如今只为质量、只为健康。
记不清哪位作家说过:“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也就是说社会在进步,“年味”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慢慢感觉到好像年味变了,其实,变的不过是方式,不变的是过年的内涵:记忆中我们的拜年是作揖磕头说祝福,现在则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发祝福;记忆中的压岁钱是必须向长辈磕头才能获得,而现在儿子和外甥在手机上争抢红包不亦快哉;记忆中的年夜饭是长辈们老早就一样一样地准备好,而现在到饭店提前定制就可以事半功倍,还能省去洗碗刷盘子的时间,解放双手的辛劳;记忆中的过年是走亲访友闲唠嗑,而现在则是说走就走全家游……
三代人之差,也就是四五十年,其变化最大的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我说“味道”有变,不仅仅是感叹生活好了。我采拾这些零星记忆,是想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好,但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也在不断地调高,我们在欣慰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为他们追求“年味”的更健康、更浓厚、更有文化品位而点赞。
202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学习强国征文3篇(强国征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相关文章: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直播观后感范文7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 建团100周年中国青年运动团课心得体会范文5篇(争做新青年团课心得体会)
★ 全国节粮爱粮宣传周活动总结通用7篇(中国爱粮节粮宣传周)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9篇 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作文
★ 2022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事迹心得体会3篇 一批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受表彰
★ 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五年级作文7篇 敦煌莫高窟作文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