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学设计教学6篇 设计教学过程,供大家阅读。
学设计教学1
学弈教学设计
一、感受文言,了解特点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
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以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学弈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生:"弈"就是下棋。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三、个体自学、同伴助学
提出要求:
1.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4.这则文言文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展示评学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师:没错。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师: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还有谁再来翻译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说他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五、拓展延升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2.背诵课文。3.拓展阅读:《司马光警枕励志》《囊萤映雪》
学设计教学2
《学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点:
1、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弄清句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示常见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2、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师:古时候一个姓孟的孩子,他的母亲孟母吧!把家安在集市边,不久,她的儿子学会了喊吆喝着做买卖,孟母想就这样下去,将来孩子就成了小贩了。她就带着孩子搬了家,搬到了一座山脚下,到了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人很多,她的孩子学会跪、拜等动作,孟母一看,不得不了,这样下去,孩子不就学会跳神做迷信吗?于是她赶快搬家,搬到了学堂边,孟母就会放心了,她的儿子跟着先生读书了。这位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儒家代表人孟子。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3、出示挂图: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三个各有什么表现?
生自由议后老师总结:
一个老人捋着胡子教两个学生学下旗,左边一个托着下巴正专注地学下旗,另一个则心不在焉。
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二、读通课文,体会中心。
1、默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逐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逐句了解文章的意思。对理解有难度、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生自学。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应该怎样来朗读呢?
师范读。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师:按照我们刚才悟出的读文言文的方法,你在下面也试一试。(生自由读)
师: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3、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评议
齐读
5、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①解题:学弈什么意思?(围旗,下围棋):学习下围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对,看注释是帮我们学懂古文的一种好方法。谁能单讲这个弈字(生答),汉字中有一个字和弈字特别象,谁知道这个字?
生:老师,奕,神采奕奕的奕
师:知道“神采奕奕”是什么意思吗?
师:说得好,就象现在大家上课的精神状态一样,下面就让我们保持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来继续我们的学习。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指读课文)
②奕秋是个怎样的人?
奕秋(人名,因善于下旗,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弈者(的人)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弈秋,全国善于下旗的人。者:的人,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还有吗?)
③这两个人是怎样学的?
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人虽(虽然)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引)弓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而射之(天鹅)。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二人下旗,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习,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到这里来,想着拉系着丝绳的箭,把它射下。)
根椐你的理解,你认为这句话要怎样读?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谁来评评?生评。
假如是你,你会怎样读?为什么?(突出专心致志,思援弓缴、射,古文还要注意停顿,速度要放慢。)
全班齐读这两句。
④他们一起学棋的结果呢?
虽与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学,弗若(不如)之矣(了)。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个人虽然与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但不如专心学习的人啊。)
⑤出示:为其是智弗若与?
我读懂了“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说;为(谓,说)是其(他,指后一个人)智弗若与(吗)?(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另个人吗?)
这是一个疑问句,应该怎样读?生齐读。
怎么样他读出疑问的语气了吗?
⑥课文作了回答吗?
生: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文中给了我们正面的回答,要怎样读?读出肯定的语气。生齐读。
⑦师: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生(不是)既然不是智力的差异,那为什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问题: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从中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生交流。
引导:“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学设计教学3
学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他们的殷切希望。
2、紧扣父亲寄语,抓住重点段落,体会寄语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他们的殷切希望。(重点)
2、紧扣父亲寄语,抓住重点段落,体会寄语的写法。(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步》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中的“你”是谁?“我们”是谁?这篇文章是谁写给谁的?
总结:这篇文章满怀着父亲对儿子的寄托与希望,这是一篇父亲写给儿子的寄语。(板书:寄语)
二、整体感知寄语中饱含的父爱
1、这篇文章寄托着父亲对儿子殷切地期望,你从这篇情真意切的寄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期望、担心、惊喜??)其实这些都是源于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板书:爱)
三、品读语言,体会浓浓的父爱
(一)这篇文章中处处都流露出父亲对儿子不可抑制的浓浓的爱,现在就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课文,感受浓浓父爱? 出示自学提示:(齐读)
1、自读课文,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父母的爱?为什么从这里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勾画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抓住文章内容和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批注你的感受。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预设一: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妈妈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师:为什么从这体会到父亲的爱?(2)特别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儿子学会走路这样一件我们看似十分普通的事情,可在父亲眼里却是那么的重要,永远不能忘怀,可见父亲爱子之深。)(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是呀,儿子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父母都铭记于心,这是一种怎样深沉的爱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份深沉的爱。预设二:“我随声回顾??”(1)为什么从这体会到了父爱?(2)特别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3)儿子一个小小的进步父亲都如此惊喜,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你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吗?能结合你的经历谈一谈吗?(你们的每一次进步也许都会给父母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文中的父亲亦如你的父亲,儿子一个小小的进步父亲都如此惊喜,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4)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把那几个重点词语读得特别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惊喜,从父亲的惊喜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爱。(5)请全班男同学读一读。
师:当母亲偶一回头,看见儿子能独立行走的那一瞬间,心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惊喜,母亲突然惊喜地大叫:“—————”。父亲也随声回顾,看见眼前的这一切,也大吃一惊:————。父母的这份惊喜中包含着太多的爱。预设三:当你母亲冲过去??
(1)谈谈你的体会?为什么从这感受到了父母的爱?(2)特别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母亲护子心切,深害怕儿子摔倒受伤。我们再来体会一位母亲急切的想要保护儿子的心。
预设四:“儿子,你从来不会想到??”体会父亲的担心。(1)师:为什么从这体会到父亲的爱?
(只有深深爱着你的人才会时时为你牵挂为你担心。)(2)你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吗?
小结:是呀,因为爱你,所以时时为你担心。请你带着父亲的这份深深地担心读一读。
文中的父亲看着儿子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着危险,简直是防不胜防,父亲不知道有多担心,我们再一次来感受父亲的担心。师:(2)预设四:已经数不清??
师:你体会到父亲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看着学步过程中伤痕累累的儿子,父亲怎能不担心——齐读 预设五:我们在你身后??(1)体会到什么?
(2)特别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心如刀割)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3)同学们大概也有这样的体会吧,深爱着你们的父母为你心痛?(4)你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父亲的心痛。
师:是的,深爱着儿子的父亲看见自己的孩子受伤怎么会不心疼,当看见那又深又长的口子,那止不住往下流的鲜血,父亲心如刀割。我们一起来体会父亲的心痛。
预设六:儿子,你的旅途??
(1)谈谈你的体会?为什么体会到父爱?
(2)儿子即将告别童年,步入人生的另一阶段,父亲对儿子充满了殷切的期望,这一字一句的寄托于希望无不满含着父亲的爱。请你读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嘱托。
1、过渡:刚才同学们从父亲看儿子学步的心情当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父母对儿子学步的情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哪些自然段写得特别细致?哪些语句? (1)是怎样细致的描写?
(2)事情过去那么久,父亲却能将儿子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记得如此清晰,体会到什么?
(3)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是如此关注如此细心,这难道不是一种深深的父爱吗?带着你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文章运用第几人称?体会到什么?(板书:第二人称)(十分亲切自然,仿佛是父亲面对面地向儿子倾诉,可见父亲的慈爱和关怀)小结:是啊,这篇寄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个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是那么的情真意切,(板书:情真意切)
总结:从父亲看儿子学步中的惊喜与担心中感受到父亲浓浓的爱,父亲把儿子学会走路这一天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记得如此清晰,这难道不能体现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吗?全文用第二人称“你”仿佛与儿子面对面的亲切交谈,父亲压抑不住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都化为殷切地寄托与期望,父亲是怀着怎样的期望与感情呢?(板书:寄托与希望)
四、从寄语中体会父亲的期望。
1、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回答: 你明白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是什么?
小结:在这如此平常的学步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是啊,父亲想告诉儿子说“人生亦如学步”,尽管会在学步中付出代价,尽管寻路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是父亲还是想告诉儿子——生命的过程——你要——
点评:父亲的这番话时多么的意味深长啊!这是父亲的一种警醒!一种嘱托啊!
师:父亲期望儿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怎样地走? 出示:
1、当我遇到困难与挫折,想要退缩时,父亲的话在我耳边响起:“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我知道,父亲希望我()地走。(板书)
2、当我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迷茫停步时,父亲的话在我耳边响起:“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我知道,父亲希望我()地走。
3、当我松懈偷懒,想要依赖他人时,父亲的话在我耳边响起:“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我知道,父亲希望我()地走。
父亲的话还会在哪些情况下激励我前进?
2、在这如此平常的学步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说“人生亦如学步”太恰当不过了,父亲希望孩子一辈子学步,走好人生路。这也是父亲想告诉孩子的。
小结寄语的写法:这篇文章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回忆儿子学步的情景,是那么地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寄托与希望,这就是寄语。让我们再读最后一段,把父亲的寄语铭记在心吧!
3、读着父亲意味深长的话,听到父亲这样殷切地期盼,如果你是这个儿子还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4、交流所写的感悟,师适时点拨、提升。
5、结语: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从幼儿时期迈开艰难的第一步起,就开始了我们人生的漫长旅途!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像学步那样有独立地走、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这就是一个父对儿子殷切的期盼:让我们在读课题,把父亲的寄语铭记在心吧!
学设计教学4
《学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结合译文解释重点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意思。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总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配乐师导入:同学们,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围棋更是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有谁知道,围棋在古代称作什么?(板书: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围棋的文言文(补齐课题)。2.(1)生齐读课题(2)“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师:这个故事仅仅告诉我们学弈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质疑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技艺与方法(示范读)。 3.生试读。
4.古人曰:学贵质疑(板书),读了短文,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5.生质疑(师不作回答)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小古文,一起解决问题。
(三)研读交流
师:咱们的学习就从你们的疑问开始吧。1·课件出示:句一:“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师:弈秋,何人也?何为善弈?(指名答)那么再加个“者”呢?指导“者”的意思。(老者、智者、强者······)
(2).弈秋是什么地方最善于下棋的人?(生答)你从哪个词知道他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3).板书:对照译文学。
(4).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我们现在就是古人了,谁愿意站起来和老师表演一下?师:弈秋,何人也?生答。把“弈秋”换成学生的名字,把“善弈”换成“善读”再读。表扬:××,通国之善读者也。
长丰县北城世纪城学校
甄玉
2·课件出示:句二:“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叫弈秋干什么?你从哪个字知道“诲”就是“教”的意思?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一定能交出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吗?为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我。(指名读)这就是说两个人学习时,什么不同? 师板书:其一人 专心致志
(2).还有那些词是专心致志的意思?(指名回答)
(3).你们是从哪个句子知道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什么意思?整句什么意思? 师:图上何人专心致志?请你们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专心致志者当时是怎么做的?(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等)(学生回答)
(这个人专心致志地跟弈秋学习,树上的鸟儿在尽情的歌唱,他听不见,因为他在---惟弈秋······;草丛中的虫儿在尽情的演奏,他听不见,他在惟······;窗外的风声听不见,他在惟·····;河里的水声听不见,他在惟······。多么专注呀,读到这里,老师又有一个疑问,如果说弈秋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他就做什么,算不算真正的专心致志,算不算真正的会听呢?)
师:想想这个人只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这样学习,那叫不叫真正专心致志,应该怎么做?(持之以恒)
(4)师小结:看来,要做到真正的专心致志,必须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现在就让我们用这“四到”感受其一人的专心致志)(5)齐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课件出示: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探究质疑:另一个人当时是怎么做的呢?请合理想像,说说这个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学生交流)
(1)另一人怎么学的呢?(板书:一人)(2)学习两个“之”的不同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3)理解这句话的意思。(4)师总结:这种做事东想西想,胡思乱想就叫-----三心二意,还有哪些成语表示这个意思?(5)男女生赛读(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总结:看来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都在惟---(甄老师之惟听),二人如此学弈,结果如何呢? 4.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设想你就是这个差生的家长,你该怎么说这句话?(指名读)(2)设想你是这个好生的家长你该怎么读这句?(指名读)5.课件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1)研读这句话。
师:看到这里,我们不经要问:为是其智弗若与 ?
是你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生答:非然也
师总结:是不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那是因为---其一人(专心致志),维弈秋之惟听。
(3)梳理课文,完善板书。
(四)研读探究,感悟道理 (1)指名说自己专心致志的经历。
师: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说来听听
(2)我们学习、工作、做事都要专心致志,古人也是这样做的,你能说几个例子吗?(头悬梁,锥刺股)课件配乐,师小结
师:古人是这样,伟人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要专心致志地做任何事,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伟大的人。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都是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人生的赢家。
让我们在课文的朗读中,再次感悟这人生的真谛,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古人读文讲究吟咏,读听。入情入境时还摇头晃脑,你们也试试,看看读得出滋味吗?(1)师生齐读。
(2)全体起立,摇头晃脑读。
(五)当堂背诵。
(1)同学们,合上书回答老师的问题:弈秋,何人也?使弈秋干什么?二人怎么学?结果怎么样?
(2)生配乐试着背诵。
(六)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同学们,短短的70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人们,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热爱文言文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些文言文来读读。
附:板书设计
其一人
一人
专心致志
学弈
三心二意
对照译文学
联系上下文学
条件相同
态度不同
结果不同
学设计教学5
学弈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学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点:
1、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弄清句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示常见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1)师:有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关节约和环保方面的名言警句。
生: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这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句话是用文言文写的。
师:你还能背出哪些文言警句。
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言必行,行必果。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2、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师:古时候一个姓孟的孩子,他的母亲孟母吧!把家安在集市边,不久,她的儿子学会了喊吆喝着做买卖,孟母想就这样下去,将来孩子就成了小贩了。她就带着孩子搬了家,搬到了一座山脚下,到了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人很多,她的孩子学会跪、拜等动作,孟母一看,不得不了,这样下去,孩子不就学会跳神做迷信吗?于是她赶快搬家,搬到了学堂边,孟母就会放心了,她的儿子跟着先生读书了。这位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儒家代表人孟子。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3、出示挂图: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三个各有什么表现?
生自由议后老师总结:
一个老人捋着胡子教两个学生学下旗,左边一个托着下巴正专注地学下旗,另一个则心不在焉。
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二、读通课文,体会中心。
1、默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逐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逐句了解文章的意思。对理解有难度、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生自学。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应该怎样来朗读呢?
师范读。
师:老师读的有时么特点?
生:老师读得比较慢。
生:老师读得比平时读课文时停顿较多。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师:按照我们刚才悟出的读文言文的方法,你在下面也试一试。(生自由读)
师: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3、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评议
齐读
师: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谁找到感觉了?个别读
师:还谁想读,好,现在同桌之间,女生先读给男生听,男生再读给女生听(生读)
师:男生女生谁读得好?学生争说
师:孰好孰差,口说无凭,我们拭目心待,男生女生各找一个代表赛读。
师:女生的清脆,男生的厚重,个有千秋,咱们综合一下吧,齐读。
师:还有想读的同学吗?别急,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以后,你们会读得更好,到时那时,我们再来比一比
师:现在我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先对照文中注释,把你不理解的字或词弄清楚意思,然后再试着把字和词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5、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①解题:学弈什么意思?(围旗,下围棋):学习下围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对,看注释是帮我们学懂古文的一种好方法。谁能单讲这个弈字(生答),汉字中有一个字和弈字特别象,谁知道这个字?
生:老师,奕,神采奕奕的奕
师:知道“神采奕奕”是什么意思吗?
师:说得好,就象现在大家上课的精神状态一样,下面就让我们保持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来继续我们的学习。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指读课文)
②奕秋是个怎样的人?
奕秋(人名,因善于下旗,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弈者(的人)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弈秋,全国善于下旗的人。者:的人,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还有吗?)
③这两个人是怎样学的?
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人虽(虽然)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引)弓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而射之(天鹅)。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二人下旗,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习,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到这里来,想着拉系着丝绳的箭,把它射下。)
根椐你的理解,你认为这句话要怎样读?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谁来评评?生评。
假如是你,你会怎样读?为什么?(突出专心致志,思援弓缴、射,古文还要注意停顿,速度要放慢。)
全班齐读这两句。
④他们一起学棋的结果呢?
虽与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学,弗若(不如)之矣(了)。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个人虽然与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但不如专心学习的人啊。)
⑤出示:为其是智弗若与?
我读懂了“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师:你读懂了,能读好吗?来,试一试。(生读)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这一句后面有个什么符号,这是什么句?
生:问号,这是反问句。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一起读出反问的语气。(齐读)
师:再问的强烈些!(生再读)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说;为(谓,说)是其(他,指后一个人)智弗若与(吗)?(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另个人吗?)
这是一个疑问句,应该怎样读?生齐读。
怎么样他读出疑问的语气了吗?⑥课文作了回答吗?
生: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文中给了我们正面的回答,要怎样读?读出肯定的语气。生齐读。
⑦师: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生(不是)既然不是智力的差异,那为什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问题: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从中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生交流。
引导:“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们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人。
生1:聚精会神。生2:一心一意。生3:全神贯注。生4:一丝不苟。全力以赴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文言文。
有这样的精神肯定会获得成功;(板书:成功)
师:一个人学得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学得怎么样?
(心不在焉、心神不定、一心二用……)师: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学生说体会)
师: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做其他事。智力是不是最主要的呀?最主要的是什么呀?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师:我们看这篇文章,刚开始大家觉得不好懂,现在读出了韵味,你们的秘诀是什么呀?
生:先理解意思,认真读,再仔细体会感情。
师:好,同学们都学得专心致志,由开始的不会读,到后来的熟读甚至背诵,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多读多背而已。下面请同学们再大声地把全文读一遍。(齐读)
能背诵吗?学生试背全文。
三、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你给用自己的话把这篇文言文讲成故事吗?
2、生准备后讲。
3、这里老师也准备了几则文言文,请同学们读一读。(示文言文)
板书设计:
24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成功)
一人三心二意(失败)
附文言文四则:
守株待兔
宋②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③,兔走④,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⑤而守株,冀⑥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治,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正在耕作的农民,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忽然一只兔子跑来,一头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掉了。于是他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兔子不可能捡到了,自己反而被宋国人所耻笑。
现在仍想沿用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来统治现在的人民,都是守株待兔的一类人。
“守株待兔”这一成语故事以“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偶然事件,引出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的后果,进而从中悟出“今欲以先王之治,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的道理,比喻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鹬蚌相争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学弈》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其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以为应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经历对照注释理解、朗读、背诵、感悟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
⑴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教师也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读音,并能通过反复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二、熟读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⑴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⑵《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不足:
一、老师的范读不够十分优美。
在范读时,没有更多的注意语速和感情。感情不充分,节奏感不够强。
二、由于一时疏忽而没有把较简短的文言文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现,致使学生在读的时候,感受节奏有些吃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应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赏与评价。多给学生以自信。
四、让自己的精神更饱满些,可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五、把导入过程的名言警句,融会贯通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学设计教学6
《学步》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学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谈话导入。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开始学走路时的情景,现在谁来说一说你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说得多清楚,可你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事隔这么多年,为什么你的父母仍然清晰地记得你学步时的情景?这节课和老师一起来读著名作家赵丽宏的《学步》,我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收获。
1、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哪个小组来读读本文生词?你弄明白了那个词的意思?
潜伏鼓槌戳出脸颊伤疤一骨碌踉踉跄跄
防不胜防跃跃欲试乐此不疲心如刀割脚踏实地
3、那同学们一定也知道课文是围绕什么写的?(孩子学走路)
三、品读感悟。
(一)、品读孩子的感受。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学会走路孩子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兴奋、紧张、美好、委屈)
1、你从哪些句子发现的?
2、指导品读:是呀,原来一直是爬,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双腿到达自己想到的地方,多么兴奋呀,多么美好呀,谁再来读这一句?
(二)、品读父母的心情。
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是那样的好奇、兴奋、感觉是那样的美好,而在一旁一直默默注视着他的父母呢,他们又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自己的孩子?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来读书。
出示小黑板:
读书提示:孩子学会走路了,一旁的父母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看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读书写体会)
汇报、交流、品读:
1、品读惊喜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
你有哪些体会?你从那个词体会到了父母的惊奇,咱们去掉这个词来读还有原文包含的感受吗?那这个词应该怎样去读?
“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椅子,然后不依靠任何东西,自己走到了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到我们注意你时,你咧开嘴笑了。”
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那个词让你感受到父母的欣喜?谁来读一读?
从沙发到房门不就是四五步路吗,为什么父亲如此惊喜?你能用文中原句来回答吗?(从沙发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独立行走的路。)
2、品读担忧、心疼?
是呀,在父母一天天的期待里,孩子能够独立的行走是多么奇妙多么美好的事情!因为从此他的生活就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难怪父亲会发自肺腑的惊喜。可是这带给父母的仅仅是惊喜吗,你又画出了哪个句子?
“儿子,你从来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着危险呢。在屋里,桌角、椅背、床架、门,都可能成为凶器将你碰痛。当你踉踉跄跄在房里东探西寻时,不是撞到桌角上,就是碰翻椅子砸痛脚,真是防不胜防。”
学生谈体会,指导重读“从来、处处潜伏、凶器、防不胜防”来体会感情。
“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摔跤摔不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
当那些最平常的桌角、椅背、床架、门,在孩子学步中,在父母的眼中已经成为凶器,父母就在旁边看着看着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引读:
“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
第一次摔倒你——生: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二次摔倒,你还是——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三次---第五次---第十次---,你仍然——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眼看着这一切的父母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儿子“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呵,但愿你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已经长大的你也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孩子都会遇到哪些坎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学习来谈)
当孩子遇到----时,父母在心中默默祈祷——儿子呵,但愿你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当孩子遇到----时,父母在心中默默祈祷——儿子呵,但愿你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那次你沿着路边的一个花坛奔跑,脚下被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割。”?
这份祈祷里有父母深深的担忧,你读出了什么?看着子的孩子一头撞在铁栏杆上,那是怎样的心疼?谁来读?
原文这一句后面还有这样一句“铁栏杆犹如一柄柄出鞘的剑指着天空!”在父母眼里铁栏杆变得那样可怕,岂止是心疼还有后怕呀?谁再来读?
你放声大哭,我奔过去把你抱在怀里,“好险呵,铁栏杆撞在你的额头正中,戳出一道又长又深的口子,血沿着你的脸颊往下流……”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你从它体会到什么?
这就是学步的代价,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
3、品读期望
看着孩子站起,迈开人生的脚步,看着孩子跌倒、爬起,看着孩子在受伤,父母的心中有惊喜、有担忧,还有心疼,但一心盼望孩子长大的他们更满怀着期望,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
“你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读得懂这句话吗?谈谈你的理解。
“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为什么作者这样说?(人生之路也和学走路一样要经历跌倒爬起,有困难挫折,有危险物的阻挠,要好好走)
所以作者饱含深情的说“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其实岂止是作者,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曾经在心中深情地呼喊“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教师寄语:在父母注视的目光中你们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步,马上要毕业的我们又即将走上更远的路,不管你将来会走多远,老师想对你们说——遇到困难不要望而却步,更不要被沿途虚幻的风景迷惑了你的眼睛,这些话你都懂对吗?因为你的身后有你的父母爱的目光永远注视着你,因为无论多远他们都会在心底默默祝福: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四、延伸
1、现在的你明白为什么事隔这么多年你的爸爸妈妈还清晰地记得你学走路的情景了吗?(这些都源自父母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和期望呀)
2、读懂文章的你再来读一遍课题,你发现它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吗?(学步其实也暗含着作者对孩子走好人生之路的期望)
3、读懂文章也读懂父母心的你一定深有感悟,读书笔记就在你手中,写下你的收获和感受。
学设计教学6篇 设计教学过程相关文章:
★ 《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3篇(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