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3篇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以供参考。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1
望月
难忘记,在深圳第十四届“经典与诵读”的会场,王崧舟老师带着《望月》款款地走来,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
课堂紧紧围绕“读月”而展开,读出的三层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终极指向,让学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风景,在“诗中月”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处,在“心中月”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借着美妙的背景音乐《秋月夜》,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带人玩赏了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叫人品评了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读课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
课后,王老师又做了讲座,进一步让我们领悟到了王老师文本解读功力,这体现着王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平和知识能力,体现着精深的学识修养和独有的个性风格。的确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
曾有人问王老师为什么要上《望月》?王老师说,在这个朝圣者陨落的年代,他想和孩子们一起走进那文化的圣殿,来一次久违的心灵洗涤。王老师诗意着的语言,诗意着的解读,对学 生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因此爱上,甚至迷恋上语文,因为热爱,所以陶醉,因为陶醉,越发热爱……
千江有水千江月——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愿和大家一起静下心来举头望月。
我3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2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今年这个假期,如果说一定要找点有意义的事儿来说说,那就是买了一本《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真的很好!书中闪烁着的观点犹如明珠一样,映照着我的身心。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恰似一江春水激荡着我的胸怀。还有那灵动的语言向我诉说着阅读的快乐,让人赏心悦目!
王老师说:“评课就是评自己。”只有自己对教学理念的掌握有高度,对课程宗旨的把握准确,对教材的解读独到,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执着,这样才能评好别人的课,使“所评之课成为关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反思自己平时的评课,很多时候,甚至对所上之课的教材都没有读过一遍,更谈不上深入独到的解读了,因而所评之课不过是走马观花,虚晃一枪而已,于人于己都没有多大的提高。我看到王老师所评的课,首先对教材的解读准确,独具匠心,真正做到了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者对话,这样的解读背后的评课才是全面的、深刻的、灵动的,也才是有效的、有益的。
这本书虽然是有关评课的书,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反观自己教学的问题,提升的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为什么我不更多地去关注如何评课,反而走了神去关注上课呢?其实,因为我很多时候,没有把课上好,也没在课中贯彻很多理念,因而,我认为,只有自己学会上课,才明白如何评课。
王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在课中,强调了“身在”“意在”“思在”。“如”的境界,强调的是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自己的本色。“即”的境界,就是享受当下,把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享受,都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进入“人课合一”的境界。试想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身在”课中,很多时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更不用说“意在”和“思在”了。当然孜孜不倦,以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者就凤毛麟角了,再到把课当做一种享受的就……我们很多人,上课是一种受罪、一种无奈地挣钱方式,一种打发时光的痛苦活动。当然这也不能说全怪我们教师,而是跟整个社会,特别是上层建筑对教育、对教师的关爱有关,似乎阳光总在风雨后,而风雨却常年不断。当然,如果教师们看淡一点,真正地投入一点,努力快乐一点,可能教坛的一片死寂会有所改观。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象”“造境”和“入情”三大招数。他在评叶淦林执教的《古诗词三首》时说:“看?秋风之象?,造萧瑟之境,入思乡之情(《秋思》);忆?故园?之象,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长相思》)……”“举象”所举的象一方面来自于教材的的描述,更多的来自于教师启发下学生头脑中想到的形象、现象、意象等,把象举好了,才能创设好学生由文字进入作者内心的情境、意境,最后才能“移情”“入情”“悟情”“化情”,从而理解作者之情、教者之情,激活学生之情,塑造学生之情。我认为,这三大招数,不仅在诗词教学时有用,很多文章的理解都可以这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去体悟人物的内心,去感动自己。
这本书虽然看完了,但学习还在继续,唯有学习,才能让生命更鲜活。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3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在大三这一学期的课上,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就是杭州的王崧舟老师。教学法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他上的《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视频,看完后,同学都有很多感受,我也很喜欢王老师那诗意般的课堂,学生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放假前我在图书馆借了这一本《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的书,利用寒假时间将它读完了,书中精彩的课堂案例和王老师的精辟独到的点评给了我很多教学启示。首先,教师一定要知识渊博。看了书中很多的语文教学实录,我发现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是上不出好课的,教师要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老师才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的知识局限在课文中。
第二,语文教学要有诗意。这本书中的每个教学案例都能给人诗意般的感觉,很多案例我读完看都能深深震撼和感动,震撼老师们独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感动于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比如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木笛》一课,王老师评价《木笛》一课是对诗意语文理想境地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建构。我很喜欢肖老师的这一课,光读教学实录我都能深切体会到课堂中浓浓的诗意味,如果真得去听这一课,我肯定会身临其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王老师说诗意语文的表现来自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和教程的诗意。其中教师的诗意集中表现在执教者真挚、丰富、颇具感染力的教学情感上,教师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融入自己的智慧,将文本传达的感情通过教学语言或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不做作的。肖老师执教的这一课中,他的教学语言处处体现着诗意,如在教授词语时,肖老师这样引导:“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这样的教学语言比起一般教师的简单的让学生读词显得更诗意,更有语文味。类似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么多饱含真情、发自肺腑的教学语言,才使学生真诚的思考,融入文本。语文课堂需要诗意,枯燥的读课文,讲解课文,学生是感受不到文本最深处的感情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诗意,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
第三,语文教学要注重读。看了无数个案例后,这么多的教学实录,几乎所有教师都会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读词语、读句子,使用了齐读、指名读、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抓住关键句不停地读,直到学生的感情被逐渐燃起。比如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在体会凡卡的生活这一教学环节时,彭老师就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反复复的读,每一次分析凡卡的艰苦生活后,彭老师都会这样引导学生:“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一共有五次回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这样的回旋中,学生的感情由无到有,由淡到深,最后完全融入课文。所以读不是简单的看着文字读完所有的字,教师在读得方式,读的内容多思考,让读发挥更大的作用。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3篇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