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信息中心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推荐]2篇 纪念建国72周年征文,供大家阅读。
信息中心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推荐]1
八十九团退休干部**,珍藏着一枚小小的徽章。这枚徽章虽然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对他来说,比自己的各种荣誉还要珍贵。
“不要看这枚徽章不起眼,它可是我在1959年参加国庆阅兵式而得到的,伴随我已经走过了50个年头了,应该说是非常珍贵的。”提起自己参加过国庆10周年的阅兵式,**老人心中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今年69岁的那一世小说网 神起国度 冰封乾坤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省道穿境而过,南接长江黄金水道,西接沪蓉高速公路,而县乡公路更是四通八达。新建的中学、小学校舍环境优美、宽敞明亮。其经济十分活跃,企业发展持续快速。镇内工商企业已发展到近500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有近万人,颇俱规模以上的企业就有4家,其中拥有**市“十强企业”两家。不仅是**市的东部重镇、经济强镇和人口第一大镇,1999年还被**省列为省级中心镇,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空前高涨。是省级“社会治安模范乡镇”,**市“文明示范乡镇”,**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市“小康乡镇”等。我老家的兄弟也都盖起了新居或购买了商品房,已经退休了的,还都享有社保,过着幸福的晚年。
孔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人脉资源极其丰富。现在,不仅工商业发展迅速,其旅游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地发展,老街三面环水,富有灵气,是理想的旅游综合开发之所。原有的旅游景点:藻青山、桐梓山、慈云庵、孔城老街、桐乡书院等。以及**老八景中的三景:桐梓晴岚、孔城暮雪、获浦归帆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维修。其中,藻青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香火兴旺,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其山顶建筑风格迥异,山色秀美、妙趣珑玲;镇内孔城老街,明清古迹保存完好,著名的桐乡书院、朝阳楼座落其中,沿街建筑风格古朴苍劲,木制阁楼、青石街面更是江北奇观;清代文学家“**派”发端人物之一——戴名世,于康熙五十二年死后,葬于南山岗砚庄之南(现属本镇清水塘村),其墓俗称“榜眼坟”,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建设中的东环路风情旅游街仿古色古香,徽派建筑风格与老街交相辉映,成为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目前,孔城老街也已被开发商投入巨资进行开发、整修,以利更好地接待游客。
目前,镇党委和政府正率领全镇人民,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镇的“五大强镇”战略,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城镇商贸业,做好文化旅游业,实现人口大镇向工业强镇跨越,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跨越,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心打造实力孔城、活力孔城、和谐孔城。故乡小镇的变迁,乃是全国千万个城镇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是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开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
新徐懋公传奇 不同凡想 七重变 国运红颜 超越立方体 末日家园 百变销魂 官路青云 一帘妖梦 第一公敌 权柄
信息中心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推荐]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到“吃”,恐怕是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许多黄岩人感触最深的话题之一。
50年代初,父亲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某县的一个事业单位工作。那时国家刚实行“统购统销”,城镇居民粮食开始按月定量供应。父亲20出头,血气方刚,基本口粮无法满足正处旺盛的饭量和食欲。于是每逢周六晚就和同事到附近小
饭馆“打牙祭”。一来二去,父亲那点工资居然连养活自己都捉襟见肘,哪谈得上寄钱回家?
60年代,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再加上苏联逼着还债的艰难岁月,全国上下面临着空前的饥荒。县城许多饭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多数关了门。父亲他们经常“打牙祭”的小饭馆也关门大吉,父亲虽吃“皇粮”领“国禄”,但手里攥着钱却找不着饭店。因为那时城区即使还勉强营业的饭店几乎都要凭粮票供应食物,没有粮票,即使你有钞票也只能“望粮兴叹”。
一次,父亲在车站意外花高价买到了一只烧饼,乐滋滋的正要往嘴里送。谁知没等递到嘴边,眨眼间不翼而飞!原来是从身后伸出的一只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走了父亲攥在手中的饼!父亲气急败坏,想去追,哪里来得及?那人早已撒兔子般一溜烟跑进茫茫人海……
那时的我还年幼,和奶奶一起生活。饥饿的感觉更是刻骨铭心。每天除了中午能吃一小碗干米饭之外,一早一晚都是稀稀溜溜照得见人影的“菜泡饭”。人饿得皮包骨,像只精瘦的小猴子。
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人在家门口街道边玩耍。忽然看见远处有一人手里拿着什么,边走边吃。饥肠辘辘的我顿时馋得口水咕咕直往外冒。手指伸到嘴里使劲吮吸着,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望着那人走过来。原来是一位三十开外的“叔叔”!也许他看着我那羡吃的模样觉得特可爱或者特可怜吧?居然在我面前蹲了下来,掰下手里小半边食物递给我——是馒头!我一时愕然,迟疑着不敢接,叔叔笑了笑,摸摸我的头,硬把那小半块馒头塞到我手中。
那“半边馒头”,恐怕是我这一辈子吃到的最美味最香甜的食物了,而那位不知名的叔叔,也成了我这一辈子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7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与当教师的母亲在学校。记得那时学校饭厅洁白的墙壁上写着十几条红色的“最高指示”。每次开饭之前,老师们都要排成几队,面对白墙,神色虔诚地集体高声朗诵:“最高指示:‘要节约闹革命’、‘备战备荒为人民’、‘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直读得唇干口燥,等到饭菜到手,老师们哪还顾得上什么斯文,三下五除二,风卷残云便下了肚。
直到如今,这事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只要一回想起当年老师们那般毕恭毕敬的怪异模样和场景,我们还经常笑得前仰后合。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神州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吃”,这一困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难题,终于得到了彻底的破解!随着农村粮食的连年丰产,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寿终正寝”。
记得90年代中期,也许对曾经经历过的饥饿还心有余悸。刚刚从民办教师转正的我吃上了“皇粮”,拿着本户口簿兴冲冲跑到粮管所办了个《居民粮食供应证》,心想:就算现如今暂时用不着凭粮证买粮了,万一以后再闹个什么灾荒,咱这吃“皇粮”的也有个后路,踏实点啊。谁知,自打领证后,就再也没在上面划拉过一个字。嗐!现如今米店粮店面粉店满大街都是,谁还用得着这个!
再说说咱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吧,过去是,“慰劳肠胃”盼过年。可现如今:“鸡鸭鱼肉早吃腻,乌龟王八也没味;山珍海味不可爱,只爱粗粮和野菜”。
到了新世纪,人们追求来追求去,倒最后,居然就像寓言中《海滩晒脚板的懒渔人》一般,绕了一圈,回到了原点,回归自然——爱吃“粗粮野菜”!说是防高蛋白、防高血脂,防……嘿!你说这人哪!是怪还是不怪?
信息中心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推荐]2篇 纪念建国72周年征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