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3篇(扶贫 劳动力转移)

时间:2022-12-24 22:54:51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3篇(扶贫 劳动力转移),欢迎参阅。

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3篇(扶贫 劳动力转移)

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1

  扶贫先扶智 治穷先治愚

  固始县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10万群众脱贫致富

(中新网河南 记者 武世友)近年来,固始县扶贫办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2003--2009年,共培训贫困农民2万余人,带动近10万贫困人口脱贫,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固始县是农业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占80%,贫困

  面大,要求参加培训的贫困青年较多,县扶贫办主动加强与省市部门联系,多请示、多汇报,积极争取上级扶贫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08年,县扶贫办抓住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机遇,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工作人员多次赴省市争取,使得2009年扶贫培训名额由2008年的2556人增加至2788人,培训项目资金由2008年的135万元增加至162万元,比2008年增加了27万元。同时,广泛宣传,营造扶贫培训浓厚氛围。目前,各培训基地已形成了比生源、比质量的良好格局。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广大贫困青壮年农民踊跃参训。

  严格把关、强化监管,加强扶贫培训工作管理

  建立规章制度。县扶贫办制订了详尽、可操作性

  强的扶贫培训实施方案,使扶贫培训工作有章可循。

  实施台帐管理。每期学员开课前,学员审批表分

  别报扶贫办、财政局审批备案,作为验收的原始依据。

  强化日常监管。坚持实行“第一节课”和日常抽

  查制度,堵塞各种漏洞,确保教学质量。

  严把验收环节。对学员验收分为现场验收和档案

  验收两个环节,现场验收在学员结业前进行,由县财政局、县扶贫办联合验收,根据培训台账对学员逐一点名,并与照片对照,要求到场率达100%,同时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档案验收在学员结业后进行,逐个审核学员入学通知书、审批表、试卷、学籍表及就业证明,并采取进村入户、电话联系等方式进行核实。

  严格经费管理。对扶贫培训经费,严格按财政扶

  贫项目资金进行管理。对各扶贫培训教学基地每期培训的学员,经考核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局按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报账制程序,及时将培训经费拨付给各培训教学基地。

  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做好学员就业跟踪服务

  确保学员充分就业。主要有学校推荐就业、亲友

  介绍外出务工就业、在家乡自主创业等三种方式。学

  校推荐就业是由学校事先联系好用工单位,向学员发布就业信息。对愿意由学校推荐就业的学员,由学校派员送达到厂,并跟踪问效。近年来,全县扶贫培训结业学员的转移就业率均在96%以上,其中外出务工者月收入在800元以上。

  同时,做好就业跟踪服务。一方面,对已参训学

  员进行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有序地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加强维权知识教育。在学员结业前,向他们传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学员的维权意识和维权本领。

  精简基地、优化专业设置,确保扶贫培训教学质

  量

  精简扶贫培训教学基地。通过对原有12个县直扶贫培训基地进行认真考核,量化打分,优胜劣汰,结果只保留世纪职业中专学校、申达技校、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等3所学校作为县直扶贫培训基地,方便教学管理。

  优化专业设臵。去年以来,县扶贫办紧扣市场需

  求,积极打造汽车维修、电脑平面设计、电子电工、服装、电焊等一批优势专业,提升了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形成了自己的劳务品牌。

  加强基地建设。为全面提升培训质量,优化培训

  环境,各培训基地下大力气,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世纪职专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引进了设备和师资;申达职业技术学校仅2008年就花费30多万元,购臵了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严格培训管理。各扶贫培训基地要求做到“八有”、“两保证”,即有教室、有宿舍、有食堂、有班主任、有教师、有教学计划、有操作实习设备和场所、有教学和生活管理制度;保证参训学员都能学会一门务工所需的实用技术,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保证推荐结业学员外出务工就业。

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2

  拓宽渠道注重实效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近年来,绥滨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强化指导与服务,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呈现出集中组织、科学管理、有序流动、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0年至2002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实现收入4,660万元。其中,2002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678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实现收入1,万元,每个农业人口增加收入230元。现在劳动力转移人数每年以%的速度递增。为了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传,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思想基础

  为了使我县的富余劳动力全部转化为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我们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使劳务输出由少数人的自发行为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由单纯的领导干部亲自抓变为各级干部自觉管。一是抓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利用电视台对劳务输出进行宣传报道,开展劳务输出宣传月活动,利用宣传车、宣传单、板报、图片等尽先广泛的宣传,引导农民走出土地,转移劳动力。二是抓思想解放。通过下乡入户、说服教育,帮助农

  1民进行算帐对比,开拓思想,让农民树立“固守田园一线天,出去创业天地宽”的意识,消除了群众的疑虑,有效的调动劳动力转移的自觉性。三是抓典型促动。我们通过在每年年 初的农村会上、年终总结会上及各种相关的活动上,进行典型宣传。用过去“打工仔”,今日“小老板”的事例,使农民心理受到了触动,促进劳动力转移,发挥农民的自觉意识,加快劳动力的转移。

  二、加强领导、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组织基础

  为了切实抓好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建立健全了领导组织,加大了领导力度,采取了强有力的推进措施。一是成立了领导组织。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农委、工商、税务、建设、劳动、土地、乡企、财政、组织、人事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同时,乡村两级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领导体系,做到层层有组织、事事有人抓。二是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绥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考核管理和农村经济工作考核管理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建立检查考核办法。每年对各乡镇的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单位、领导干部评优评模的依据,同时实行劳动力转移一

  票否决制度。四是加强组织协调。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多次召开各乡、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部署工作任务,分解任务目标,强化了组织帮助转移劳动力的工作力度。

  三、拓宽渠道,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动力源泉

  我们通过采取全方位、多形式的转移方式,切实拓宽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在就地转移上,一是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力度,使城镇面貌有所改观,品位有所提高,并有效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工作。几年来,有近1000人转移到小城镇,从事工商运建服等行业,有力地拉动了劳动力转移。二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鼓励、扶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其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来抓。全县仅个体商店、油坊、粉坊、豆腐坊、农用运输等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达上千人。三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劳动力。几年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年增长幅度达20%以上,仅2002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00多人。在异地转移上,一是加快向大中城市转移步伐。几年来,我县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作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现在我县到国外和其他城市长期务工经商的农民有5000多人,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二是加快了土地异地开发的进程。2002年通过异地开发,提高了规模种植水平,转移劳动力1100多人,形成种田大户570户,面积为万亩(按每户300亩统计)。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强化服务,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基础保障

  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强化服务上。

(一)加强信息服务。信息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纽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工作。县政府确定了专门的信息服务组织,专门负责外埠劳务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增强了同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联系和劳务协作;乡镇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员,定期向村屯和农民发布、传递信息。同时,还定期的召开“全县农业信息发布会”,为农民广开就业渠道。仅2002年发布有关信息300多个,因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应用而使300多人进行了劳动力转移,收到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知识培训。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和提高素质作为劳动力转移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县乡培训基地,技术学校等,对农民进行多种技术培训、法律知识培训。2002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200多次、电视讲座10讲,发放各种资料3万多份,受训农民达5万多人次,使广大农民增强了就业本领。通过法律部门为农民开

  办的法律知识讲座5期,增强了农民的法律知识,提高了农民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三)制定优惠政策。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在坚持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和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合。二是改善户籍管理政策。对外出农民未办理户口迁出的,户口一律保留,单独管理。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将转移劳动力的户口注销。三是实行保留宅基地和返乡重新申请建房用地政策。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对进城创业的农民在工商、税收子女上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平等对待。宽松的环境,使全县农村劳动力了转移工作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3

  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

  黑龙滩镇党委副书记:吴明华

  国务院召开这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十分重要,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要深入贯彻执行。

  一、提高对贫困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因此,扶贫开发工作要在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注重解决人的观念和素质问题。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进而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首先,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据统计,在592个重点县连续两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中,有46%的户人均耕地不足亩,很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大幅度增加收入。而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只要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可能将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将劣势变为优势。因此,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转移劳动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长远之策。

  其次,大力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贫困地区,要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数量。但目前尚未转移的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素质不高,不能适应转移需要。据统计,2003年592个重点县的剩余劳动力中,%是文盲或半文盲,%是小学程度,加上身体和年龄方面的限制,有2/3以上的贫困地区劳动力不符合城镇大多数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其实现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贫困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有“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我国加工业的竞争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也有深远意义。贫困地区的扶贫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抓紧落实。

  二、继续坚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

  近年来,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促进转移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制定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打算,制定规划。各级扶贫部门结合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摸清了贫困人口劳动力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05年至2010年的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计划在五年内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劳动力得到培训的机会。

(二)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网络。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我办在各省区市认定了30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同时,各省区市分批认定了184个省级示范基地,大部分扶贫工作重点县也确定了县级示范基地,形成了覆盖贫困地区的培训网络。据统计,这些示范基地中,约50%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

(三)多方筹措资金,并抓好管理使用。目前,全国直接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财政扶贫资金已达8亿元左右。河南、湖北、山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投入都有4000多万元。专门用于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培训转移。

(四)面向市场,按需培训。各级培训基地按照劳动力市场需要,采取订单式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如:地处贫困地区的山西白文职业技校与省劳动厅驻北京劳务管理处、苏州市汇思人力资源公司等中介机构密切合作,考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用工市场,与32家用人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由于符合市场需求,该校培训的近3000名贫困劳动力95%以上实现了非农就业。

  提供信息,跟踪服务。为维护贫困劳动力就业后的权益,各地扶贫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河南省各级扶贫部门与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加强配合,在洛阳召开了河南省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介洽谈会,签约万人。同时,河南省扶贫部门在劳动力输出比较集中的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建立办事处和服务中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5年来,全国贫困地区共培训了近300万贫困劳动力,其中90%以上实现了非农就业。

  三、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地区剩余青壮年劳动力尚有1300万左右待转移。“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以下几项政策措施:

(一)瞄准目标,提高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的针对性。我们将结合摸底调查工作,对可培训转移的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对符合接受职业教育条件的贫困劳动力,与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培训转移的计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从明年开始,要求各地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的资金要占到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10%以上,总量达到15亿元。

(三)整合资源,形成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合力。目前,我办已与全国工商联签订了包括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在内的全面合作协议,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培训促进转移工作的通知,与教育部就加快扶贫工作达成了一致意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包括职业教育在内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逐步建立起集培训、转移和维权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四)切实加强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我办在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将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对贫困户中愿意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除享受常规800-1000元培训补助外,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二是在认定贫困劳动力转移示范基地时,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话、《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工作步伐,实现扶贫工作与职业教育工作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3篇(扶贫 劳动力转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