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篇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供大家品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且看柳城畲族镇如何发展吊瓜产业
以前人们说到柳城总离不开宣莲,现在,通过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发展、探索和总结,柳城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大地上又多出了一样特色农产品——吊瓜。说起吊瓜,我想见过或听过的人肯定不是很多,熟悉的人就更少了。笔者也是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对其有了初步了解。吊瓜,又名栝楼,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皮、籽、根均可入药,具有润肺化痰、降火止咳、宽胸散结、消肿祛毒、润肠通便等功效,现代研究和权威机构检测吊瓜籽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是食用瓜中的上品。吊瓜生长在海拔100—1800米气候温润的山谷密林和坡地灌丛中,对土壤要求不严,既适零星种植,又可成片种植,对成片的吊瓜地还可以进行套种,且一年种植投入,多年收获受益,省工、省本、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其生长习性喜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好,不耐旱,怕水涝,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8-32℃,10℃时生长基本停顿。宜选择在深厚、疏松湿润但又不涝的土地种植
正因为吊瓜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及它与柳城的气候土壤及其它相关条件相符的习性,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结合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兄弟发展吊瓜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
一是转变农民传统农业生产观念,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效益。思路就是出路,要转变广大农民兄弟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思路,就要让他们切切实实的体会到吊瓜产业确实能给他们带来收益。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通过在乌漱村进行试点,然后进行以点带面的宣传发动,广大农民朋友见到吊瓜产业实实在在能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逐步转变传统观念,兴起了一股吊瓜种植热。
二是积极引导种植户成立吊瓜合作社。去年成立的武义乌漱吊瓜合作社共发展了54户社员,带动了22户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同时。合作社的成立,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吊瓜产业的管理,统一了规格,提升了质量,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
三是建立吊瓜生产基地,引导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乌漱吊瓜合作社理事长吴伟林告诉笔者,过去,小规模种植时,都是小商贩上门收购,价格与外面要低1元左右。现在规模形成后,他们都是把吊瓜集中拉到长兴、上海的吊瓜加工企业销售,效益更是节节攀升。去年,他个人种的30亩吊瓜,年收入达到了十多万元。今年,他的种植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现已种下了60亩。据初步统计,今年全镇新建了县后、东西、上黄、半糖、金山等村吊瓜生产基地,新增吊瓜种植面积1500亩。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在发展吊瓜产业上掌握技术。今年,该镇已成功举办了一次吊瓜种植技术培训班,100多位农民参加了培训。下一步镇政府将继续增加农业科技培训投入,使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更好的掌握农业科技。
近年来,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东北机声隆隆,中部车水马龙,南部满目葱茏”的区域发展布局,认真抓好自身发展定位,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发展各类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新兴的吊瓜产业只是柳城发展产业农业的一个缩影,传统的宣莲、板栗、蚕桑、茶叶等产业也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前进。柳城的农业正如从柳城走出去的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在今年两会上所说的大有希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
谷里镇2012年上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
今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县农业产业 “”工程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及“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推广、青蒿和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实现全镇“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绿茶”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谷里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将半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特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让责任落实到人。
二是分项实施、狠抓落实。在茶叶种植方面。继续与黔西艺鑫有限公司合作,在五里、新金等村种植茶叶4273亩。在蔬菜种植方面。继续沿袭“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香山、中狮、龙井沟等村种植1000亩二金条辣椒和1000亩大葱。在青蒿种植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乌木、牛角、健全等村流转土地种植青蒿7100余亩,着力建设万亩青蒿示范基地。在经果林种植方面。我镇在五里、天桥、中狮、龙井等村流转土地种植200余亩葡萄、3333亩核桃。在烤烟种植方面。我镇在新阳、仙鹅等村种植烤烟3000余亩,完成了县下达的种植任务。在畜牧养殖方面。建成建全村、松林村生猪养殖基地两个,辐射带动农户零星养殖,现有生猪存栏量8000余头。
总之,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财政资金紧,建设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步的工作中,竭力采取措施: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整合资金,拓展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多措并举,为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谷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围绕“三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一调(产业结构调整)一转(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六抓六促(抓设施建设,促经济发展;抓扶贫攻坚,促农民致富;抓农村教育,促素质提高;抓龙头企业,促结构调整;抓工业发展,促财政增收;抓统筹发展,促社会进步)”和逐步建成“四个中心(水城县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工业组团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思路,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经作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距市心中76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温度℃,降雨量1100-1200mm,气候温热,雨量便低,干湿季节明显,属典型亚热带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9810亩,旱地亩,人均耕地面积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2008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万元,农业生产总值9183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吨,财政收入完成8371万元,人均占有粮319公斤,人均纯收入2698元,-1-
粮经比35∶6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情况
***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本乡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走姜、果、蔬、猪、蜂的发展路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日益增强,几种支柱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一)抓春耕生产,促规模发展。在春耕备耕中,农用物资准备方面:进杂交玉米种公斤,杂交水稻公斤,氮肥800吨,磷肥400吨,复合肥60吨,农膜40吨,农药吨;春播进度方面:完成蔬菜种植余亩,占县下达任务8500亩的147%马铃署种植8300亩,占县下达任务8000亩的103%,玉米种植7150亩,占县下达任务7600亩的94%,大豆种植800亩,占县下达任务1300亩的%,杂粮种植400亩,占县下达任务3000亩的%,杂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1个,面积200亩,正在移栽。在工作中主要围绕“五抓”落实春耕生产工作。一是抓“早”。提前安排部署,2008年未召开会议对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前调运优质良种,确保了种子及农用物资的供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种植规划,推广良种良法。二是抓“巧”。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带队,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及驻村工作人员组成的宣讲组,带政策、带信息深入全乡15个村,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动员会,向广大种植农户发放《致***乡种植户的一封信》5500余份,在全乡范围内采取悬挂宣传布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牌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三是抓“实”。专门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春耕生产工作督查组,专抓春耕生产工作。乡政府与各单位各村签订责任书,将各项春耕生产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村和人头上。督查组一周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各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将种植指标落实到村,再由村组分配到户。在技术指导上,定点到人,实行量化考核,与月工资挂钩,确保了种植技术。春耕生产工作做到措施、督查、人员、责任、技术五到位。四是抓“好”。各点上的农技指导员与各挂村工作组、各村齐心协力,从整体规划布局到指标分配、良种选购、种植指导和病虫防治等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春耕生产指标完成,形成规模,种出实效。五是抓“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注重连片种植,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以新联村为示范点,规划了3000亩的茄子和辣椒等早春蔬菜基地,切实带动了早春蔬菜的发展。在民主村规划200亩优质玉米高产示范种植基地,在市、县每亩补助3斤良种的基础上,乡政府每亩补助农户地膜50元。目前,地块丈量已结束,种子、农用物资等已调运到位,正组织农户做各项准备工作。
(二)抓产业模式,促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二厂五合作社”(金农食品加工厂、生姜脱硫加工厂、四季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横发养蜂专业合作社、永鑫兔业合作社、天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精肉渣、蜂蜜产品已打开省内市场,生姜脱硫加工厂已投产,产业化经营的步子在迈进。继续加大“四个基地”的建设力度。一是双井村建黑山羊基地1个,养殖规模500只以上,投资50万元,实行圈养;二是加大大寨村养猪基地建设力度,2011年饲养母猪达3000余头,产仔猪达余头,生猪年出栏达2万余头;三是白岩脚村继续实施好种
草养牛基地,有基础母牛160头,计划将规模发展到种草100亩,养牛300头;四是新光村大力发展养蜂基地,已发展4000箱,产值120万元;五是发展万亩蔬菜基地,投入12万元给果蔬协会建常年大棚20个,投入3万元解决民主村500亩辣椒基地的种子地膜,促成基地与金农食品厂签定保护价销售协议,价高随行就市,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帮、科技扶、人员带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全乡产业结构的发展。
(三)抓区域布局,促农业增效。根据交通、气候、水资源及销路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交通便利的5个低海拔村大力规划蔬菜种植;在4个中海拔的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在铁路沿线5个村发展经果林种植,在特色村扩大种养殖规模。为确保科学种植,引导好农民选好品种,做到品种调优、规模调大、结构调特,切实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抓好农业工作上,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投入蔬菜种植经费12万元,在大寨村发展8亩常年蔬菜大棚的建设;投入资金10余万元,建成民主村300亩“百果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500亩辣椒基地、500亩弥猴桃基地、500亩杨梅基地、500亩雪莲果基地。为确保农产品能及时进行市场,在小城镇为蔬菜商贩搭建收购摊位20个,卖肉摊位20个,保证了蔬菜和生猪产品的畅销。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抓好春秋两防工作,全年W疫苗注射密度达98%以上、猪温注射密度达95%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注射密达%以上。目前全乡母猪存栏8408头,年出栏仔猪4万头,生猪存栏头,家禽存栏羽。
(四)抓技术推广,促质量提升。为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技科技培训力度,2008年完成农技普及培训
万元人次;完成“绿证”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人,引导性培训220人。组织各村支书、主任和部分种养殖大户到大寨村四季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常年蔬菜基地和养猪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由乡农技人员现场作技术示范和讲解;组织农技便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指导,为农户提供选种、种植、喂养、防疫等全程管理服务。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五)抓资源优势,促特色种植。
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早熟蔬菜种植。2008年完成早熟蔬菜种植亩,品种10余个,产量达到吨,2011年为全乡种植户补助地膜和种植50万元,发展早春蔬菜亩。在蔬菜种植上推行“三不”政策。一是不买单。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种植;二是不强求。在种植品种上不强求农户种植单一品种;三是不一刀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群众按什么品种价格高种植什么品种的自愿方式进行种植。在政府引导上注重“三性”。一是注重示范性。通过为大寨村示范点在网上购买新品种实行示范种植,成功后再在全乡推广;二是注重引导性。乡农业服务部门在充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再引导农户种植,努力克服供过于求,价贱伤农的问题;三是注重综合性。不要求农户统一种植单一品种,对早熟蔬菜种植进行综合发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充分利用***乡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优质早
春蔬菜和仔猪养殖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成各类经果林、养殖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完善小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利用***煤电项目开发的大好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全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二、三产业来拉动***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篇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文章: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3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好处)